“咬人”大纲与教材--论1995年中学入学考试的语文命题_中考论文

“咬人”大纲与教材--论1995年中学入学考试的语文命题_中考论文

“咬”住大纲和教材——1995年中考语文命题摭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年中论文,大纲论文,语文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1995年辽宁省初中升学考试首次由省教委统一组织命题。从命题导向上看是显而易见的,即引导师生在学好应知应会的教材上下功夫。师生以及舆论界普遍反响较好,并希望这一精神能够坚持下去。96年中考又将来临,我们特请曾任1995年辽宁省中考语文试题命题组组长、锦州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聂文升老师谈谈95年语文试题命题情况和精神,希望从中窥见96年中考命题的趋势,以利于搞好教学和复习。

近些年的中考,多为各市自行命题。91、92两年虽为全省统一命题,但是是由省招生办组织的,且已过去两年多了。95年则是由省教委组织的首次命题。回顾省教委组织命题的精神,对全省初中在校师生或许有些裨益,至少可以借鉴。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对命题的指导思想,省教委在《关于1995年初中升学考试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考试命题要坚持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正确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考试命题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严格遵照调整后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教学工作和师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命题。要有利于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新生录取。

95年的中考命题,基本上是由一个市承包一科。由于命题人员来自不同的市,为了统一认识,省教委组织命题人员反复学习,提高认识。命题人员入围后,省教委、省教育学院有关领导同志反复强调:命题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要有利于“普九”,有利于教改,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明确指出:选拔要服从导向。

二、命题的依据和要求

《意见》对这次命题的依据和要求十分明确:命题要坚持以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为依据,难度和题型不超出教材范围。试题要在大多数学生及格的基础上,有适当区分度,易、中、难题各占60%、20%、20%。(入围后省教委领导提出要趋近7:2:1)。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选择题型不超过30%。……各科试题要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杜绝偏题、怪题。

中考的对象是刚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而义务教育的宗旨则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因此,中考考什么,怎样考都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是依据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指导初中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集中、具体地体现了国家教育目标对初中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因此,它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的法规性文件。鉴于此,所有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大纲意识,依据大纲进行教学活动,依据大纲进行教学评估和检测,中考,理所当然地也应依据大纲进行命题。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已删减的知识内容,(如删去了语素、词的构成、句群;短语只有按结构上的分类,删去按功能分类;复句类型只讲七种且不超过二重;修辞格只讲八种等。新大纲已降低的要求,如文言文的要求)试题中不应再出现,而新大纲中增添或进一步强调的内容(如“阅读能力”中的“语言感受能力”,“基本的阅读方法”,“写作能力”中的“格式正确”“书写工整”,修辞中的“简明、连贯、得体”等等)则应在试题中得到反映。

为了更好地坚持以大纲和现行教材为依据,《意见》中明确提出:“难度和题型不超出教材范围”,这就为命题人员的具体操作划出了严格的界限。

对试题份量提出要有适当区分度,易、中、难题的比例为:6:2:2,后又提出7:2:1。这显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目的在于降低试题的难度。其中的“易”,是指基础题,是课本中的原题和例题;中档题是对课本上例题和练习题中稍有变化的题;所谓“难”题,不是怪题,不是偏题,是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分析、思考也能答得出的题。这样做的前提是建立在“大多数学生及格的基础上”。目的十分明确,是让教师认真教书,学生认真读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无边的题海中解救出来。

近些年来,在题型的选择上,各地普遍采用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混合编制方式,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客观试题在考查思维能力、思维速度和减少评分误差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客观试题重符号轻表达,重思维结果轻思维过程,重考试过程的可操作性轻素质的全面培养。一般地说,客观试题控制在40%以下是比较合适的。我省要求客观试题不超过30%,应该说是明智之举。

三、试卷的总体设计和试题的具体特点

我省95年的中考试题,同全国多数省市一样,也是四大部分。即,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和写作。试卷满分为120分,基础知识题30分,现代文阅读题35分,文言文15分,作文40分。

(一)基础知识

从91、92两年里命题及近些年各市命题的情况看,基础知识命题的情况是比较好的,对教学和教改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那么,95年命题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1.分值相对稳定。语文大纲指出:“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因素之一,既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也不是唯一的因素。因此,基础知识的分值一定要适当,同时也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不但整个基础知识的分值,就是每项内容的分值都应适当和保持相对的稳定。因为,基础知识分值在试卷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将直接涉及到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到平素教学和复习中对其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今年的命题,省里要求基础知识占30分,即总分的25%,应该说是合理的、科学的和清醒的。

2.全面考查和重点考查相结合。

知识覆盖面较宽,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但并非所学的知识全部都要涉及,对一些琐碎的、枝节的、实用意义不大的则应有所舍弃。而对使用频率较高、对形成语文能力作用较大的知识则应成为命题的重点。如,工具书的使用,常用字词的读音和书写,标点符号的运用,词义的解释与辨析,修改病句,分析复句的层次,句式的变换,常见的修辞方法,课文的背诵与默写,文学常识等等。

3.要联系实际,坚持有用性原则。

大纲指出:“传授语文知识应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尽可能和课文结合,联系学生读、写、听、说的实际。不要用名词术语考学生。”显而易见,试题不要繁琐,内容不要冷僻,要结合课文,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坚持有用性的原则。学习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没有用,其价值也便不复存在。

4.题型要简单。

花样翻新的题型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紧张,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因此,题型应简单些。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其中的选择题,应主要采用单项选择。

这次命题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共有10道题。1、2题是字词的注音和书写。注音全部选自课本,“书写”的词语全是常见而又易错的;3题是解词,所选词语不但是选自课本,而且不让学生孤立地解释,而是放在句子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理解。4题是选词填空,5题是现代文默写,全部选自课本。6、7、8、9题是语法修辞,例句也全都选自课本;10题是文学常识填空,共4小题,分别是小说三要素、戏剧分类、散文诗和《红楼梦》的填空。

(二)现代文阅读

前些年,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思路和方法似已陷入一种困境。其表现为:1.选材范围狭窄,撞车现象时有发生。命题的材料大都来自课本五、六册的基本篇目,而可供命题的课文和段落又并不很多,老师们在平素的教学中已把这些课文和段落带领学生反复练过了。课堂上已解剖得细致入微的例子,考试时再拿这些例子去考学生,根本无法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和能力的迁移。2.大部分试题只选语段,把一篇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法培养和检测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3.以阅读材料考基础知识,不但加大了基础知识分值的比例,而且使阅读能力的考查名存实亡。凡此种种都不足以真正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降低了考查的信度,也必然干扰正常的阅读教学和对阅读教学的改革。1992年,我省的中考命题做得较好,为我们开了个好头。那么,现代文阅读部分该如何命题呢?

1.着眼于整体,向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方面侧重。“大纲”指出:要“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的思路和基本的写作方法是不能孤立地从一两段中去分析的,非但如此,就是某些词、句的含义也离不开句子和语段,甚至离不开全文的主旨。只选语段的做法,往往会产生瞎子摸象般的断章取义的不良后果。因此,阅读的材料应向选篇或篇段结合的方向发展,以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表述能力为重点,着重测试考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理解程度。

2.考查的内容要突出文体特点。“大纲”指出:要“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和体裁的特点阅读课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一般都是三部分,即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而记叙文,则侧重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等;说明文,则侧重对象特征、条理、方法、语言等;议论文则侧重论点、论据、论证等;如果是小说,则侧重人物的性格及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等;而散文则侧重线索及作者的感情等等。

3.考查的内容要突出“重点”。每册课本、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有训练重点,这些重点体现了编者的意图。训练重点是呈系列和有连续性的。无论是教学还是测试都应突出“重点”,以避免试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阅读试题的选材应向课外迁移。课外的材料,不但要选经典名篇,还要选些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与自然科学方面的作品,力求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引向社会,促使语文教学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当然,向课外迁移也要有一定的原则,所考查的知识应是在课内学过或间接涉及的,其难度要求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应与教材相当。这样,信度和区分度便会增加。

95年的中考命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共选了三部分内容,即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其中记叙文选自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共选了4段文字,设了4个问题;第1题是人物的描写方法;第2题是句子的含义;第3题是人物性格;第4题是语言特点。

议论文部分分别选自《反对自由主义》和《“友邦惊诧”论》。《反对自由主义》共选了12个自然段。这部分文字共设了5道题。第1题是比较论证方式;第2题是论证方法;第3题是对内容的概括能力;第4、5题是对内容的理解。

说明文选自课外,《谜一般的神农架》(选自《光明日报》)。共设5道题。第1题是说明对象;第2题是说明对象的特征;第3题是说明顺序;第4题是说明方法;第5题是结构方式。

(三)文言文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这24个字,三句话,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考试的目标。

“要了解内容”,首先应是对文章的了解,其次是对文章表现的主要观点、主要人物、事件和文章的写作技巧作出简单的评析。要了解文意,自然得从字、词、句入手,进而至于层、段,最后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字,应以通假字为主,词应以实词为主,句应以了解常见的句式为主,——自然不应去纠缠语法概念,更不应用名词术语去妨碍和干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为综合考查文言句子内容的理解几乎是必考的内容之一。评析文言文的内容和技巧,属于高层次的能力考查。试题中应有些这类的考查,尽管不宜太多。

“能顺畅的朗读”,对于笔试试卷来说,应是指注音、断句、节奏、重读轻读等。

“背诵一些基本课文”,只能是默写填空、判断诗文句子正误、调整诗文句序等。其中,以具背诵性质的默写最为常见,并占一定比重,这几乎也成了必考的内容之一。应该指出的是,背诵、默写不能靠死记硬背,而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试题中应该用较“活”的形式来考查看似较“死”的内容。如,提出某种语境要求默写相关语句;指定默写表现某种思想感情的语句,指定默写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的语句等等。

95年的试题中,文言文共设4道题。第1题是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第2题是考查理解基础上的默写,第3题是考查直接默写。第4题是对内容的评价。

(四)作文

作文试题的设计,历来是命题工作的一大难点,也是初中师生和社会各界议论颇多的话题。因为作文是最能体现出工具性的一项语文活动,也是综合考查考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试题中,不难看出作文命题大致有如下特点:

1.语文大纲指出:“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近几年各地的作文题,从文体上看一般都没有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其中,写记叙文、议论文为最多。淡化文体意识,这似应看作是一种进步。把对写作基本能力的考查当作主要目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给学生创设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写出好文章,而且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与教材写作序列训练的内容相吻合。根据教材的特点,要加强对应用文的考查,通过考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让所学知识、技能能够灵活地用于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

2.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所反映的是初中生眼中的社会,所表现的是初中生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3.改进了评分办法。许多省市(包括我省)评分普遍使用了“分项划等”的办法。一般都分为“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篇章结构”三项,有的还有“卷面书写”一项。每项又划分三、四等,列出各自的标准,分别给分,合计总成绩。其中,“语言表达”的权重逐步加大。应指出的是,应把“简明、连贯、得体”纳入衡量语言优劣的一个标准。

4.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已成为提高文章档次的一条重要途径。记叙文中的几句议论抒情,议论文中的几句抒情描写,说明文中的几句描写、记叙,往往会使文章增色不少,几句画龙点睛之笔,有时便会抬高文章的“身价”,从而使文章提高了档次。

5.试题的题型大致有:全命题,半命题,给材料,假设情境,改写、缩写、扩写、续写等。

6.小作文,一般要求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就文体而言往往是弥补大作文的不足。如果大作文要求写记叙文,小作文往往写一事一议的短小议论文,或写一段说明文字;如大作文要求写议论文,则小作文往往要求写一个记叙文的片断。在大作文之后,更多的是写应用文。但无论是哪一种文体的小作文,都是课本中有要求和训练过的,无一例外。

95年我省的作文题是:永存的记忆。副题是:记与某位老师(或同学)的第一次交往。为什么出这个题呢?首先,91、92年省里命题全是写家庭生活的,一是写“家风”,一是写“可敬天下父母心”。家庭生活已写过两次了,事不过三,这次则应写学校生活了。其次,写学校生活,学生每天接触的不是老师,就是同学,就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但写老师、同学的题目和次数太多了,弄不好极易撞车。我们最后确定了现在的题目。

还应指出的是,在作文评分标准的说明中,我们增加了这样的一条:“总分29分以上、卷面清洁、书写工整者,可加2分。由于加分,卷面总分可以超过120分。”“29分”是二等的下线。“29分以上者”,即二等以上者。增加这条说明的意思十分明确:得二等以上者,可加分。也就是说作文可及40分,甚至超过40分。倘若前三部分不丢分,或只丢一分,则总分则可能达到或超过120分。这种做法是以往所没有的,这是对以往评分标准的突破。这条说明,我们是征得省教委领导同意后才写进去的。然而遗憾的是这条说明并未引起判卷老师们的普遍重视。

对书写,大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这样做,意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写好字。然而有人却不以为然,说什么作文不能给满分,原因是作文与数理化不同,难尽善尽美。这话代表了一些人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须知,写作文的只是初中生,既不是高中生、大学生,更不是作家。因此,只能用衡量初中生的标准去判作文,而不是其他。其实,即使是名家的作品也是一改再改,就是被选进教材的范文也是如此。更何况一个初中生在短短几十分钟之内完成的作文呢?

对95年的命题,有人说题太浅,分数拉不开档次。其实说这话的人所在学校和所教班级的成绩,无论是及格率还是优秀率未见得很高。在这些人看来,试题只有“难”才有水平,这种观念确实是应该更新了。

还有人说70%的题考课本上的原题和例题,容易引导学生死抠书本,不利于培养和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这话不无道理,但问题是现在的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了,各种资料、题单数不胜数,学生反而忽视了对教材的学习,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早该结束了。从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尚未学好,提高岂不是一句空话?考试期间,某市的一位老师打来电话,说某某题不知何意。其实,那道题正是课本上原封未动的例题。省教委领导说,95年命题的精神可保持两三年的稳定。为什么只说两三年,而不是十年、八年?大概也是出于上述的考虑。至于几年以后,情况好转了,随着形势的发展,命题肯定会有新的、更高的要求。

标签:;  

“咬人”大纲与教材--论1995年中学入学考试的语文命题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