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_政治论文

德国社会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_政治论文

德国社会政治教育的现实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政治教育论文,现实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75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2)10-0074-05

德国社会目前实施的政治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政治教育体系,对传播美国及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维护德国的民主政治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的资料和文献研究表明,德国的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组织体系、实施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

一、德国社会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

1976年,德国一个州的政治教育中心在德国的一个小镇——博伊德巴哈(音译)发起召开会议,会议所达成的一些共识,目前已成为德国政治教育界所普遍接受的教育原则。

(一)政治教育必不可少

德国自由大学政治研究院玛辛教授(Prof.Dr.Massing)认为,谈到政治教育首先要问三个问题:什么是政治教育?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进行政治教育?真正在学校中进行的政治教育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政治教育,今天在德国社会中都认为必须在学校进行政治教育,因为一个有民主意识的公民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所以必须学会什么叫民主,对民主价值观进行培养;同时要给予他参加民主生活的能力。所谓的政治教育其实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措施、连续性进行的政治方面的教育,用这种方式方法培养青年人、成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政治教育不仅在学校里,也在社会的各种团体中,包括某些专业课程中。

(二)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一,维持既定的政治制度。德国学者认为,老百姓期待政治制度的稳定性,政治制度也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这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政治教育其实是推广、解释自己的价值观。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解释现有政治制度,并把现有政治制度的知识介绍给老百姓。

其二,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政治鉴别能力的人。德国政治教育的前提和背景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德国学者认为,在联邦和各州各党派参选轮流执政的情况下,执政的党派都宣称自己的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符合民主原则,符合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但是不是这种情况,必须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所以,就必须提高普通民众独立思考和政治鉴别能力,以保证国家的民主政治运作向着有利于老百姓的方向发展,因为纳粹时期的政治运作给德国社会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

其三,通过传授政治制度的知识,坚定政治思想,参与政治生活。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认为,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公众懂得民主,坚固民主的思想,参与民主的生活。因此,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数十年如一日,围绕这三项任务,采取各种形式实施教育活动,同时也为符合这三条要求的各类政治教育中心提供经济资助。

(三)政治教育的原则

第一,不允许强制接受政治教育的观点。

第二,进行多元化的讨论。对待具体问题,要把各种观点讲给学生。特别是在学校,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观点特别强调给学生,一般至少介绍三个观点,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选择接受。

第三,政治教育要面向听众,为听众服务。要使听众懂得在现有的政治制度下如何去实现自身的利益。

这三条原则,是目前德国政治教育界普遍的共识。尽管各政治教育中心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在交流讨论中表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所表达的内涵都涵盖在这三条原则之中。

二、德国社会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

德国社会的政治教育虽然在指导思想、价值取向以及教育原则等方面有着较为普遍的共识和共同的遵循,但由于社会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各主体在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上都有自身的特点。这里我们重点选择联邦政府设立的“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德国学校以及教会设立的“柏林青年政治教育中心”作为样本案例,来具体展现德国社会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

(一)“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政治教育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是1952年美国出资建立的(在波恩设立了分部)。进行政治教育必定有一定的政治倾向,为了避免党派和政府的影响,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不属于任何政党,不能以某一党派的政治主张为主导进行政治教育。为达此目的,政治教育中心设立了管理委员会,有22个议员,是各个政党派出来的,这22个人定期与中心主席联系,中心的每一项举措都通过这个委员会。中心还设立了科学顾问委员会,9位来自大学的专家,定期对出版物进行审查。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开展各种政治教育活动,在中心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直接开展政治教育活动为主;二是给予各种政治教育组织提供经济资助,创造让老百姓广泛接受政治教育的机会。目前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在同时进行。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实施政治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

1.培训。培训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对别人进行政治教育的人,例如新闻记者等;二是直接面向受教育的人,例如青少年学生、普通民众等。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方法。

2.出版书籍、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政治教育中心出版社是德国举足轻重的出版社。在出版书籍方面,一是发掘现有图书资源。联邦政治教育中心观察和研究德国的各种出版物,如果某一种出版物特别适合政治教育,就由政治教育中心出钱买下来重新装帧,印上联邦标志发给公众。二是组织编写书籍。政治教育中心围绕政治教育的主题和需要,出资请人编写政治教育的书籍。除了较专业和较有深度的书籍之外,针对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人,政治教育中心还出版一些便于普及的通俗读物,也面向儿童出版一些以图片为主的出版物,以及小玩具、扑克牌等。

3.戏剧、电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专门有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国际戏剧交流,通过这种国际性的戏剧交流发现和遴选适合对青少年和公众进行政治教育的各种戏剧,然后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组织面向青少年和公众演出。对于电影也是如此。发现有适合进行政治教育的电影,就买下来面向公众放映。

4.互联网。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还有10个不同的网页。通过网站和这些不同的网页上传和植入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政治教育中心所设立的网页一般不用中心的名义,目的是淡化官方色彩,强化民间性与社会性,以便发表意见和传播的政治观点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

5.开展各种活动。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每年举办200多个活动,比如国际会议、展览会、讨论、青少年交流会等。中心建立了两个青少年联络网,与国际上许多同样的组织也建立了联系。如果青少年对政治感兴趣可以来政治教育中心参加培训。

6.提供经济资助。政治教育的任务有三个:一是让老百姓懂得民主,二是坚定民主思想,三是参与民主生活。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对符合这三条要求的政治教育组织给予经济资助,2010年共资助了400多个从事政治教育的机构。中心还资助相关人员到国外访问,这些人员回国后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二)学校的政治教育

目前在德国各州的中小学、特别是中学都开设有“道德与哲学”课,承担着政治教育的任务。因为德国没有整个联邦统一的学校制度,这门课在16个州里有各种各样的名字,有的叫“道德课”,有的叫“哲学课”,有的叫“价值观念课”。勃兰登堡联邦州叫“人生道路的选择——道德和宗教的关系”。“道德与哲学”课在各州学校里的地位也不一样。在某些州,“道德与哲学”课作为正式的必修课完全取代宗教课;在有些州,“道德与哲学”课与宗教课并列为必修课,学生可以选“道德与哲学”为必修课,也可选宗教为必修课。只有柏林州,把“道德与哲学”作为必修课。柏林州政府之所以把“道德与哲学”作为必修课,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柏林州外国移民特别多,27%非德意志后裔。学生的种族身份比较复杂,有些学校里非德意志后裔甚至占到90%。由于种族歧视、宗教冲突等原因,学生中矛盾十分复杂,不同的道德观水火不相容,暴力行为严重。柏林州政府期望通过设立“道德与哲学”课告诉学生政府提倡的价值观是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面对多民族共居的社会,政府首先要让学生承认差异,宽容、尊重不同的信仰和种族;让学生从小就知道男女平等,知道所有的歧视都是不公正行为。

“道德与哲学”课的内容和目标:

第一,让学生了解和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判断力。尤其要求把宪法中所表现出的法制道德观念介绍给青少年学生。每个人,不管哪个阶级出身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是第一个道德观。同时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彼此之间要宽容。

第二,传授政治制度。要让青少年学生自己去思考现在的生活方式,并与一些理论相比较。比如,教师给学生上课,引导学生们思考什么是幸福,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等等。上课是传授价值观念。教师上课一般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例如讲课的内容都是大家公认的道理,不评价个体想法,不能只传授教师本人所信仰的道德观念等。

柏林州虽然将“道德与哲学”确定为必修课,但来自于各方面特别是教会的阻力仍然很大,甚至在州政府内部对于这门课讲授什么内容也存在着较大争论与分歧。于是州政府组织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决定道德课上什么内容。从2002年到2007年,专家委员会制订了一个框架性的教学大纲(初稿),形成的主导性意见是:7-9年级必修“道德与哲学”课;10-11年级选修“道德与哲学”课。

“道德与哲学”课教学大纲对授课内容规定了6条:1)身份、友谊与幸福。2)自由、责任与团结。3)歧视、强权与包容。4)平等、权利与公平。5)罪责、义务与良知。6)知识、希望和信仰。教学大纲规定这六大块内容都要重点讲,授课时间为3年,但讲课的方法由教师自己确定。

(三)教会的政治教育

位于柏林市郊的“青年政治教育中心”是柏林州教会举办的政治教育机构,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主要是对正在进行职业教育的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在柏林州有25所职业培训学校,都是青年政治教育中心的伙伴。每年有一万多名职校学生到青年政治教育中心进行短期培训,每期100人,在这里住5天。青年政治教育中心50%的开销由国家支付,极少部分由学生支付,不足部分由教会补上,学生一天最多不超过15欧元,如果无法支付,教会可以补贴。国家不能影响和干预讲课的内容。与一般的学校不同,青年政治教育中心的学习主要是大家作为团体生活在一起,进行生活体验式学习,即不是面对面地讲课,而是在共同生活中完成学习。主要学习四点:一是政治;二是宗教和文化;三是生活的目标;四是国际交往。

教会认为基督教应该主动参与国家政治,希望国家或人民都要走正确的道路,其实是价值观念的问题。基督教的最高价值观为:公正、和平。翻译成政治语言,就是公平公正,世界要和平,不要打仗。比如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纠纷,都是资源和财富分配不均引起的,甚至是争夺财富、争夺资源引起的,宗教要用自己的价值观解释这个问题。所以,青年政治教育中心在对青年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并不遮掩所讲的价值观都是教会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都是从宗教的角度进行解释和判别。教会认为,宗教和政治是不能分开的。教会通过对年轻人进行政治教育影响政治。

青年政治教育中心的政治课内容包括三方面:

首先是介绍常识。管理国家的机构是什么;什么是宪法、党派;什么是大选,大选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基本人权,基本法;什么是宗教自由,什么是政教分离,等等。

第二项内容是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政治主见,可以自己讲出道理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要先对事情有所了解,同时要尊重其他人意见,并坚持自己的意见。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尊重别人,让别人把话讲完,又要用讲道理的方式反驳别人的意见。

第三项内容是激发年轻人的政治兴趣。青年政治教育中心认为,年轻人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对政治越敏感,社会层次越低的人对政治越不感兴趣。中心面对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因此特别教育他们对政治感兴趣。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教会的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在德国,甚至在欧洲,宗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接受访问和参加讨论的德国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判断,信仰宗教的人不到20%。

三、德国社会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宗旨:维护现有政治制度,培养具有政治主体性的人。如前所述,联邦德国的政治教育制度是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的,目的是改造德国民众的思想,维护美国所推行的民主政治制度。经过60多年的实践发展,建立政治教育制度的宗旨以及价值诉求不但为德国政治教育界所接受,而且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完善。德国政治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都普遍认为,进行政治教育,就是通过传授政治知识,阐释现有政治制度,增进德国民众对现有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提高独立的政治判别能力和政治参与能力;提高在现有政治制度下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能力。

(二)实施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互动共营。政府主导:一是建立联邦和各州政治教育中心;二是各州在学校中设立道德与哲学课;三是政府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参与政治教育的社会组织颁发资格证;四是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对实施政治教育的社会组织进行经济资助。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德国的政治教育不是政府在唱独角戏,而是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面,包括学校、教会、党派、工会、体育协会以及各社会团体组织等等。因为政治教育是为社会为民众的,因而社会团体及各种民间组织也有责任和义务承担政治教育的任务。互动共营:各参与主体彼此互动,共同营谋实施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体现在目标互动、内容互动以及利益互动。

(三)动力机制:利益驱动,共现共赢。将利益驱动机制引入到政治教育中来,这是德国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从政府角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体现的是国家利益。各种社会团体进行政治教育,是在政治参与中体现个体的利益诉求,在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中也满足了国家的利益诉求。例如,教会、工会、党派进行政治教育,都是通过政治教育张大自身的社会影响,进而也影响政治运作。从大众个体来说,接受政治教育是为了获取在现有制度下实现个体利益的能力。这种利益联动机制,是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四)教育原则:价值中立,民主讨论。德国政治教育界坚称,在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家都遵守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就是不能以哪一个党派、团体的观点为主导进行政治教育,而是要介绍大家比较公认的道理;教师在讲课中更不能只传授教师本人或教师赞同的观点,要将不同的观点介绍给学生,不能对各种观点进行厚此薄彼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作出独立的判断。但认真分析,这种价值中立是有限的,都是在既定的制度下进行讨论,虽然可以评论现有制度,但不可能超越现有制度宣传另外一套价值观。

(五)教育内容:意识形态主导,生活教育贯穿其中。德国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非常明显的,尽管德国学者极力否认这一点。其原因是他们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就是认为他们通过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具有“普适”性。德国学者毫不隐讳地指出,我们进行政治教育重点传授的是现有制度的核心精神,即自由、民主、人权、公正、独立等价值观。德国学者认为,政治是一种生活,政治也是为了生活。因此,德国政治教育具有浓厚的生活化气息和强烈的现实生活关照,强调在生活体验中进行政治教育。教师在讲课中,不但紧密联系生活,而且也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制度、理念和价值观能给生活带来什么。这样就保证了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六)方法途径:以大众的接受需求特点为导向,多元载体,结合渗透。德国学者强调,在政治教育中首先要让民主走进老百姓,而不是让老百姓走进民主,要选择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民主政治的价值观。例如,联邦政治教育中心首先是开展各种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实施政治教育,每年举办200多项活动。其次是利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开展政治教育。再次是利用电影、戏剧、电子游戏以及书籍等各种载体开展政治教育,使少年儿童感到好听、好看、好玩,在轻松愉悦中接受负载在其中的精神内涵。

(七)价值取向:追求长远,坚持作为。前面已经谈到,德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多元主体,方法途径多种多样,以民主、开放、讨论以及生活体验等方式进行,这自然涉及效果问题。在我们考察各类政治教育机构以及与相关学者专家的讨论中,他们似乎都比较淡化这个问题。特别是我们在考察柏林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过程中,中心主管戏剧的负责人在介绍中所展现的乐观情绪和自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60年如一日,与时俱进,坚持作为,不断拓展工作空间,似乎效果是不言自明的。正如歌德大学神学院副系主任梅兰妮教授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影响不是在当下就可以看见。人文科学不能直接治疗癌症,也不能直接制造宇宙飞船飞到月球上,它就是要通过持续的教育影响实现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2002年和2011年,笔者先后两次赴德国考察德国的政治教育。特别是2011年11月,笔者随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培训团”到德国学习培训,再次对德国的政治教育做了深入考察。本文是这两次考察的成果。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长安大学李晶晶老师、北京理工大学学工部许欣副部长分别在德文翻译、资料整理帮助上做了大量工作,特致谢意。)

标签:;  ;  ;  ;  ;  ;  

德国社会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