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有用与无用议论文800

庄子有用与无用议论文800

问:有益与无益高中800字议论文
  1. 答:有益与无益
    “有益”与“无益”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比如传统中药砒霜,对正常人无益甚至有害;但对白血病人却有益。“冬吃萝卜夏吃姜”,同样的萝卜同样的姜,不同季节,对人体就存在“有益”与“无益”的区别。中药的配伍,以及药引,把“有益”“无益”之妙体现得幽深无比。
    既然“有益”与“无益”有这样的奥妙,那么切不可轻易断言什么是“有益”什么是“无益”。有些父母不让孩子看闲书,说这“无益”。真的吗?我记得,鲁迅先生是提倡青年人读闲书的,也就是那些“随便翻翻”的书,它可以帮助我们“广收博采”。想必这是鲁迅先生自己的读书体会,可见读所谓“无益”闲书,也是可以读出文豪的。有些父母不让孩子打电子游戏,说这“无益”。真的吗?风靡全国的“三国杀”桌游的开发者就是从玩电子游戏入道的,而后从“玩家”精深到“行家”,这“80后”的小子资产已达上千万了。想当初,要他真被“无益”唬住了,还有今天的创业成功吗?
    “有益”与“无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闪耀着哲学的光芒。庄子对此有精到的感悟,他以“无用之用”来洞察人世的微妙。庄子寓言有这么一则,说一棵长在路边的树,枝干弯弯曲曲,木匠连看都不看,因为“无用”;然而这棵树逍遥自在,免遭斧斤,保全了自己。这就是“无用之用“,与“无益之益”亦是相关联的。
    庄子之说乃刺俗世的实用主义,即只看到眼前之“用”而不顾长远之“用”。今人之“有益”“无益”的价值判断,急功近利不可忽视。精神的缺失已成社会之病、社会之痛。
    那天读到德国诗人歌德在乡下的小木屋里给朋友写信,他写到“……我不接待采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默然无语,只是感动于歌德对自然的热爱。今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看日出”是一种精神的超越,超越功利心,很多看似“无益”的事物都有“看日出”的意义。
问: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
  1. 答: 庄子有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读罢,不禁想起看似无用之人说过的一句话(不敢苟同)叫作“交我没有用,得罪我没有好处”,其实它无非是告戒人们:不要瞧不起别人,不要过于功利化,人言可畏,口碑要紧,话语权、监督权重要,不可现用现交,也不可有用就交无用不交,更不能“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看人下菜碟,见风使舵,有使用价值、利用价值就是有用,没有利、没有益就是无用,甚则抛弃、嫌弃,排斥、厌烦,形同陌路,不屑一顾。为人处事要慎独、要自律、要理性、要谦逊,学会尊重、学会感恩,要敬重别人的尊严、要懂得别人的需求、要熟知别人的长处、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要理解别人的监督、要敬畏别人的警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所谓有用无用,岂不知有的时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很多人,看则无用实则有用,道是无用却有用。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莫言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精神文化的作用在于解疑释惑、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总是相互依存。无所谓“无用”,也无所谓“有用”,二者也可以相互转化。时间上,此一时彼一时;空间上,此一地彼一地;事物上,这么用那么用;人物上,这个人干这个那个人干那个,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物其结果大相径庭。人和物,都有强项弱项、长处短处,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扬长避短总能派上用场,有用与无用只是相对而言,要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不能简单草率,不能定式思维,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许哪些你眼中无用之物、之人,换个时间、换个地方就是无价之宝了。
  2. 答: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个科学问题。有用,就有价值,有价值就有作用,有作用就能发现它的存在。无用,就是无价值,无价值就是无用。无用的东西,不能说没有价值。无用的东西,也可以发挥作用,也可以发现价值。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是一个事实问题。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又是一个价值问题,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有用,就是有价值,就是有用。无用,就是无价值,就是无用。
  3. 答:有用与无用议论文1
    作家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没有用处。”
    莫言是作家,也是智者。正如他所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没有用处。智者所言,自有其道理。我们学习文学,正是要追求“无用”。这个“无用”是指不能将文学当作“过程”“手段”,而应将其作为“目标”。
    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换到哲学的视角,文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而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就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
    同样,将莫言的这句话向社会学上引申,可以叙述为“人在社会中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这并不是消极处世,而是道家观点的一种演变和进化。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与其追求让自己“有用”,不如放弃执念,静心提升自已的能力,不断加深在文学方面的素养。如此,虽然外在面貌并无丝毫改变,而其内在天地已然脱胎换骨,成为了有深度、有学识、有内涵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之为“人才”,而文学的“无用之用”也就清晰可见了。也许科学技术能让人改头换面,但文学对心灵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用科学替代的。
    所以说“悟无用之用”,才能“见智者之智”。文学是时代精神的凝结,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是人类进步的明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问:以无用之用为题,写一个作文开头。。在线等......
  1. 答: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天生我才必有用!关键看你怎么看 有的人认为必须功成名就,有的人却只想要健康平安。其实追究到底就是人生价值观的不同
庄子有用与无用议论文8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