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消费品市场回顾与1996年调控对策建议_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品市场1995年形势回顾与1996年调控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形势论文,消费品市场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范剑平)

在中央适度从紧的货币、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下,1995年我国国民

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均落入计划预定的目标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上半年增

长10.3%,全年预计增长10%左右,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

经济运行仍保持相当的活力。工业增速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较

大,农业附加值增长预计可达5%左右, 宏观经济形势的有利变化为调

控市场与物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持续三年“步步高”的通货膨胀在

1995年峰回路转,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预计可从1994年的21.7%历史

最高水平下降到15%左右的控制目标。

消费品市场比1994年活力增强,总体上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购销两

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预计将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增幅达28%以上,

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幅可达12%,一改前几年商品销售增长低于经济

增长的局面,呈现出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的可喜景象。与前几年相比,

1995年国内消费品市场的突出变化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一直保持高

位水平,实物销售量增长幅度超过GDP增长幅度,而1991—1994 年全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分别低于当年GDP增长率2.5、1.8、1.9和4

.1个百分点。

一、1995年消费品市场为何升温

出现商品销售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罕见现象的原因,除了1994年市

场偏冷故而基数低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有:

1.农产品供给能力有所增加,市场供需状况好转。我国近年来对主

要商品供求情况排队,供不应求的商品绝大部分是农副产品;由于实行

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等一系列促进农业生

产的行政措施,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也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作物

播种面积和农业投入都有明显增加,夏粮喜获丰收,秋粮丰收在望,油

料再创历史最高纪录,肉类和水产品供应充裕,在进行排队的131 种农

副产品中供不应求的商品比重下半年比上半年下降11.4个百分点,农副

产品供给能力增强,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的消费欲望。

2.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购买力增强。由于国民经济仍保持较高

增速,居民收入在连续多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

月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880元,比1994年同期增加25.5%,扣除价

格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9月为1127 元

,同比增长3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提高12%。城乡消费品市场状况

与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城镇居民收入每增长1 个百

分点,城镇消费品市场大体增长1.0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每增长1 个百

分点,农村消费品市场大体增长1.18个百分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的农民1994年以来收入增幅有所提高,农村市场开始回升,扣除价格因

素后的农村市场实际销售增长率比1994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市场

商品零售额增幅差比前几年有所缩小。

3.城镇居民经过七年高储蓄的积蓄准备期,部分家庭开始进入家庭

设备更新换代期。根据日本和其他亚洲先进国家的消费品市场成长经验

,从第一次“消费革命”到第二次“消费革命”,中间有一段积蓄准备

期,约历时7—10年。80 年代我国城镇居民经历了以大量购买耐用消费

品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消费革命”,1988年后城镇居民一直保持极高

的储蓄率,在为第二次“消费革命”积蓄准备。由于我国出现了城镇居

民收入长期超经济增长的特殊情况,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惊人。1992、

1993年城镇居民新增储蓄存款达1887.2亿元和2949.2亿元, 1994 年达

5075.5亿元,超过前两年的总和,1995年仍保持高增长态势。城镇居民

结余购买力的急遽增多为部分家庭步入第二次“消费革命”打下基础,

不少家庭开始购房、购车、重新装修住房、更新家用电器和家具、安装

电话和空调器。由于第二次“消费革命”的许多内容不在消费品市场销

售额中统计,否则消费品市场的“体温计”热度更高。

消费需求的回升为国民经济“软着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社会

总需求的三大最终需求结构变动看,投资需求受到政府适度从紧的财政

、货币政策有效约束,全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前10个月只增长了18%,

比1993、1994年的45.21%和21.7%增幅明显下降。 出口需求由于国家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增长率由1月份的60.27%(已按可比天数调整)到

10月份的18.4%节节下滑。在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走向朝下的情况下,

国民经济仍然取得10%以上的增长,消费需求功不可没。消费品市场火

爆带动轻工业生产部门走出低谷,1995年1—10 月轻工业产值按可比价

格计算增长19.6%高过重工业6.7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

的贡献度比前几年提高。必须指出,消费需求的回升主要靠城市市场支

撑,而城市市场的变化主要是消费革命这一消费品市场长波变动因素在

起作用,因此不要对政府调控的短波变动因素评价过高。

二、1996年消费品市场调控对策建议

1996年国内消费品市场供给和需求状况预计均好于往年,可继续保

持稳中见旺的态势。

1.从供给角度看,工业消费品和绝大多数品种农副产品可以保证市

场供应,少量品种存在结构性矛盾。近年来我国工业消费品基本上不存

在供需总量矛盾,1995年下半年410种工业消费品中供不应求的25种,

占6.1%,主要是新闻纸、皮制足球、豆包布和手电筒等, 没有人民日

常生活必需又不可替代的产品。前几年供需关系一直比较紧张的部分农

副产品,1996年供需状况会有较大改善。1995年粮食产量可突破2275亿

公斤,比1994年约增加50亿公斤左右,可接近或略超1993年水平,1996

年在适当进口调剂下粮食总量平衡应当问题不大。但粮食的品种结构矛

盾依然存在:近年来一直需求剧增而产量锐减的稻谷供应仍旧偏紧;因

急需补充1995年动用的饲料粮储备库存和主产区受灾等原因,玉米供需

有较大缺口。另外,粮食生产的省长负责制带来负面影响,全国的统一

市场被切割成块,省际间粮食品种调剂难度加大。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

扬也对我国利用进口调剂余缺产生不利影响。1995年棉花产量与1994年

持平或略增,大大低于1991年历史水平,即使加上进口补充,也仍然是

十分紧张的平衡。油料1995年产量达2100万吨,再创历史最高纪录,供

求平衡有余。肉类产量1995年首次突破5000万吨,水产品产量增长15%,

可以保证市场供应。根据以上情况综合分析,可以认为1996年国内消费

品市场总体上供求平衡,针对个别品种的结构性矛盾,抓好稻谷、玉米

和棉花的播种面积落实,注意仔猪补栏,增加紧缺品种的供给,同时做

好进出口调剂,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2.从消费需求角度看,1996年甚至以后数年的消费品市场受消费结

构长波变动因素影响,可以保持较长时期的稳中见旺主导态势。1995年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虽然比1994年有所回落,但仍然属于高增长水平

,再考虑城镇居民手中巨大的结余购买力和第二次消费革命的长波变动

影响,城镇消费品市场1996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幅度预计可超

过11%。目前城镇市场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住房,许多家庭囿于住房面积

偏小而无法增添家庭生活用品和设备。第二次消费革命中居民需求内容

排列最前的是住房,住房消费的更新换代可为消费品市场带来家具、装

修材料、装饰纺织品、厨房设备等一系列连带消费。随着住房制度改革

的全面展开和安居工程渐见成效,城镇住房供给数量的增加和供给制度

的改变可以带动消费品市场的稳健成长。农村市场的主要制约因素仍是

收入偏低造成的需求不足,199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幅度可达4

%左右,虽低于1994年但高于90年代前3年, 农村市场还是可以获得较

好的销售业绩。1996年我国经济可望取得9%左右的增长速度, 固定资

产投资增长幅度可能会随着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略有回升,这将为居民

收入保持高增长提供基本条件,再加上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400万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0万左右,农村新增外出流动劳动力数百万, 将使

我国实际消费总量增长2.5%。 根据各项经济指标之间相关关系的历史

经验预测,1996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会超过25000亿元, 增长22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左右。

根据我国消费品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动趋势,我们认为,1996年消

费品市场宏观调控的总体思路应该是:积极推进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加

快轻工业产品结构升级,以增加供给为主进一步活跃城镇市场;适当提

高农产品价格,加快农村劳动力产业流动和地域流动,增加农民收入,

刺激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回升。

在看到1995—1996年消费品市场良好表现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消

费品市场前几年积存下的价格涨幅过高、流通体制改革“拉锯”、部分

地区市场相对萎缩等矛盾在1995年没有明显改观,这些矛盾仍是1996年

乃至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市场调控面临的主要难题。下面对上述矛盾作一

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将市场短期调控策略和中长期市场化改革、发展战

略结合起来考虑,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1)抑制通货膨胀是长期艰巨的任务,1996 年物价控制目标不宜

定得过低。1995年以来,物价形势有所好转,虽然总量供需状况改变起

一定作用,但主要还是因为财政补贴压价和行政措施卡住新的价格改革

项目出台。物价涨幅每下跌一个百分点,中央和地方财政要付出很大代

价,1995年上半年用于价格补贴的财政开支比1994年同期增加78%。目

前物价涨幅农村高于城市、一般城市高于35个大中城市、中西部地区高

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现象说明,各地物价涨幅高低与当地财政补贴实力有

直接关系。在农产品价格上升因素略有减弱的同时,工业消费品的成本

上升因素一直在伺机释放,随着消费品市场由冷转热,衣着类等商品价

格上涨很快;服务类价格要求调整的呼声更高。在对价格指数实行行政

长官负责制的形势压力下,1995年年尾新涨价因素较小, 据测算, 对

1996年的翘尾影响约有3个百分点,大大低于1994年。1996 年市场自发

性涨价至少有3个百分点, 如果价格指数调控目标定为回落到一位数或

与经济增长大致同步(8—9%),则价格改革项目出台的影响不得超过

2—3个百分点,1996年对调价的行政监管和对部分商品、服务的财政补

贴任务显得过于繁重。在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周期性总量矛盾明显缓解

但结构性、体制性等深层次矛盾一时无法解决的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

控制价格指数是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将1996年的控价短期目标放在解决

我国结构性、体制性通货膨胀的中长期改革、发展过程中去把握,不宜

定得过低,以减轻总量调控压力和财政补贴负担,建议1996年社会商品

零售价格指数调控目标定在10—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更高一点,为

深化住房等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留出余地,将治理通货膨胀的

重点由1995年的“治表”为主转向1996年的“表本兼治”,在改革中化

解通货膨胀顽症。

(2)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进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在这一轮

经济周期的商品市场调控中,出台了一些新的调控手段,如重要商品国

家订货和储备制度、农产品风险调节基金、粮食部门两线运行、农资专

营等。动用专储饲料粮平抑饲料价格是1995年较为成功的一次调控行动

,其他有效措施多为行政性措施,如粮食省长负责制等不过是将全国性

矛盾分解,棉花三不放开政策是统购统销的旧法,将近半数省份恢复了

购粮本等定量供应的办法,农资专营的失败使有些省份在酝酿恢复农资

三挂钩办法。总体上没有跳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周

期循环。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物价总指数上涨,其他价格(尤其是农业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又引起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比价复归、周而复始的循

环也并没打破。在前两年价格形势严峻、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张的条件下

,暂时牺牲了部分商品的市场化水平以求稳定,随着价格水平回落和供

求条件的变化,1996年应该在改革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方面有所作为,推

进市场化改革。由于棉花供求紧张状况仍很严重,目前尚不具备放开经

营的条件,1996年可继续实行三不放开政策,但要以农资价格引起的成

本变化为依据适当提高收购价格,要加强对垄断经营的供销社棉麻公司

业务审计,棉麻公司要居安思危,主动发展工商代理关系,提高服务质

量。粮食收购可试行提高农业税(实物税)同时取消定购粮的办法,国

家在掌握实物税和进口粮源的基础上,以市场价再收购部分粮食,将粮

食补贴目标范围由城镇全体居民收缩为城镇低收入家庭,下决心把中等

以上质量的粮食购销和中等以上收入家庭的粮食消费推向市场化。以市

场为导向深化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现行农资专营的垄断局面流

通组织费用极高,效率又低,要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符合经营农资

条件的企业作资质审查的基础上放开经营,鼓励农民组织起来或与农技

部门挂钩,发展产前产后购销服务企业,与供销社展开竞争;各地政府

要重视对农资质量监审工作,防止假“种子”、劣质化肥等坑害农民。

(3)加快流通产业“两个转变”,提高流通业组织化程度。 改革

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我国流通领域

在原有商业系统之外,逐步形成了一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流通大军。

多年来国有、集体商业机构的市场份额日益缩小,其他经济形式的商业

机构数量、从业人数、消费品零售额猛增,预计1995年其他非公有商业

机构零售额将首次超过国有、集体商业(个体商业还有很大统计遗漏),

拥有了商品零售业的半壁江山。我国国有、集体商业在前十多年的体制

改革中出现了国有民营、分组承包、租赁经营等以大化小的趋向,加上

大量规模极小的新商业机构的涌现,使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总体水

平不升反降。1994年与1991年相比,我国零售业商店数从924 万家增加

到1226万家,但每家平均从业人数由2.4人下降到2.23人;批发业从30

.8万家增加到142.8万家,每家平均从业人数由13.6人下降为7.5人。流

通业这种分散化趋向与产业部门集团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极不适应。

重化工业化时代和第二次消费革命的到来,呼唤流通业组织形式的变革

。1995年零售业经济成分比重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动,宣告前一阶段以增

强活力、增加竞争为重点的流通体制改革基本达到预定目标,虽然今后

在个别仍存在制度性准入壁垒的领域(如棉花等)还有放开经营的改革

任务,但总体上流通产业从“九五”计划时期开始,要进入以提高流通

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中心的改革、发展新阶段。国有、集体商业要通过连

锁经营、产权重组等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发展流通企业集团,提高

组织化程度,向规模经济要效率。有条件的可与工业、农业、金融企业

互相参股,发展综合商社型企业集团。

(4)跳出提价调节利益关系的老路, 依靠产业结构升级激活中西

部地区市场。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偏斜

,农村市场和中西部地区市场相对萎缩。因为中西部地区为我国粮棉优

势产区,近年来粮棉市场价格变化作为市场机制对城乡利益、东中西部

利益的自发调节,使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市场增长率的城乡

差距和东中西差距也有所缩小。但是,市场的地区结构性矛盾没有发生

根本性变化,有着近10亿人口的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995年竟不足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1 —9 月县及县以下市场名义增长率只有

27.7%,低于城市30.9%的增幅;因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扣除价格

因素后的城乡实际增幅差更大。1—9月东中西部地区消费品零售额增幅

分别为29.4%、28.5%和29.5%,但是中西部地区物价涨幅高于东部地

区,所以实际市场增长率依然保持东高西低的格局。前两年粮棉价格如

此大幅上升都没有能够根本改变城乡利益和东中西部利益格局,说明提

高价格不是解决上述两个利益关系的主要途径。“九五计划”开始调整

经济增长的区域政策,中西部地区棉花产区要抓住“东绽西移”的机遇

,实施大棉花发展战略,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当地纺织印染工业、

服装加工业。同样,各地农村要大幅度增加农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加

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当地市场。

标签:;  ;  ;  ;  ;  

1995年消费品市场回顾与1996年调控对策建议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