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3199篇论文的内容分析_社会科学论文

定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一项来自3199篇论文的内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量论文,中国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内容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已跨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来讲,面对当前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如何进一步加强研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承担起 创新任务,多出精品力作,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涉及到在宏观层次上对中 国社会科学的体制、政策、资金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而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 在于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把握,这就不仅需要事实、推理和判断来定性分析,更 需要数据来精确描述、定量地分析。

1 定量分析的可能性

定量分析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在国外,对社会科学的研究除了运用 定性分析方法外,采用科学计量指标对社会科学的定量分析与研究也较为盛行[1]。据 哈佛大学多伊奇等人对1900-1965年世界社会科学的重大进展的研究,“定量的问题或 发现(或者兼有)占全部重大进展的2/3,占1930年以来重大进展的5/6。完全非定量的文 献——认识新的模式但没有任何明显的定量问题的含义——在整个时期中是稀少的,而 自1930年以来特别稀少。”[2]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情报学家布里顿在 英国巴思大学进行社会科学情报需求调查(INFROSS)等项目所获取的数据基础上作了深 入的研究,在《国际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了许多文章,提出了一些经典的概括性论述 。布里顿利用定量分析方法解析社会科学的清晰程度,是定性分析所难以达到的,在国 际社会科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

在国内,定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论著虽然数量较少,但最近也在陆续面世。全 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蔡曙山先生利用工作便利,对1994-1999年间中国社会科学基 金项目申报的数据展开分析,对各学科的生产力分布、重要研究领域、重大现实问题、 生产力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各省市的科研生产力作了排名[4]。社 科情报学者范并思先生,采用科学计量指标,定量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科学内部结构的变 化与发展趋势,研究了文、史、哲、经、教、法、政等主要的一级学科内部各子学科的 报刊文献数据的变化,我国社会各学科的作者分布状况及相关排名,中国社会科学各学 科的核心报刊分布,等等[5]。他们的论著均是定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的创新之作。

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曾载文将“内容分析”理论与方法列入了1900-1965年的62项 最重要社会科学成就之一。内容分析是一种将研究对象的内容作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 的研究方法。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可以对研究问题作出特殊推论,这种特殊推论,一般 是指对常规阅读不易发现的问题或文献中隐性内容作出推论。内容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建 立大大拓宽了社会科学定量化、半定量化研究的思路。

本文所选用的分析工具就是内容分析方法。我们试图通过对论文内容的深入研究,利 用统计数据以揭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从而为科学规划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思路 。

2 样本的选择

在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知识载体中,期刊是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社会科学研究 者,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一般而言,总是以论文的形式,首先争取在期刊上发 表,将来有可能再集结出版;一般的研究报告,也或多或少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就此而 言,期刊论文成为各种科研动态和科研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因此,对期刊论文的研究 ,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反映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文献引文的规范性较差,对于社会科学的许多特性,我们无法 通过引文分析方法有效揭示。因此,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期刊论文进行深入分析, 能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类期刊种类繁多,仅《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人文社会科 学部分)[6]就选录了几百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类核心期刊。由于没有现成的适合内容分 析的数据库,因而只能采用文献调研获取所需数据。

根据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指定的核心期刊具有广泛的代 表性。特别是其中的“C类——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所收录的核心期刊,是中国社 会科学研究界最主要的期刊种类,并且每种期刊都收录了社会科学中各主要一级学科的 论文,覆盖面广,质量高,在我国的社会科学界也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本文就以此[7] 为样本期刊,以1999年度此类期刊所发表的全部研究性论文,作为本文定量分析的样本 数据。经过调研和技术处理后,共计有效论文3199篇。

3 内容分析

本文通过学科内部结构、“社会化”倾向、研究方式和论证方式等分别展开定量分析 。

3.1 学科内部结构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讲,我国的社会科学已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系统结构。中国社会科 学作为学科体系已相当完整,文史哲等传统学科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和创新, 经济学获得飞速发展,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获得了迅速发展[8]。我国整 个社会科学体系的内部结构,也即各学科所占比重,可以通过发文量这一指标来加以描 述。因此本文对3199篇论文按其研究内容所属学科进行分类[9]与统计,结果见表1。

从发文量来看,排名前4位的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和文学4个学科,是中国社会科学 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学科群。它们的发文合计数占了总量的2/3还多。它们各自的发文 量均超过500篇,是紧挨其后排名第5的3~4倍。在排名前4位的学科中,尤以经济学的 发文量为最,达到了648篇,占了总量的1/5左右,这一比例与国外现代社会科学中经济 学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同[10]。其他12个学科的发文量总和不足总量的1/3(31.11%)。特 别是排名后6位的体育学、管理学、图情、民族学、新闻传播、艺术学等学科,发文量 均不足45篇,尤其是体育学仅有1篇,此6个学科的发文量总和仅占总量的5%。

这些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以来,中国社 会科学的研究力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学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吸引着越来越 多的研究者的目光。经济学成为目前的第一大学科,有其合理成份。同时,这些数据也 表明了在经济学界集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而文史哲等传统学科依然焕发出青春活力。这3个学科的各自发文量均超出500篇,且 排名均在前4名。这3个学科的发文量之和占总量的一半左右。

统计数据还表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贴近社会现实、应用性较强的学 科,它们的发文量相对于经济学、文史哲等学科要少得多,更是小于国外现代社会科学 中这些学科所应用的份额[11]。由此可折射出这些学科的研究力量投入相对较少,产出 的研究成果数量极为有限。以研究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中国社会科学,需 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科结构和研究力量,以争取主动地位。

3.2 “社会化”倾向分析

社会科学的现实生命力只能取决于社会科学本身的努力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科学自觉 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任何研究成果总是由研究过程孕育凝结而成的,研究 成果的优劣反映着研究的运作过程、形式、机制、体制、手段、方法等是否合理。从此 意义来讲,研究成果的“社会化”,即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衡量社会科学研究价值 的最好尺度。[12]

3.2.1 研究内容的“社会化”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侧重点不同,可简单分为:偏重社会现实和偏重学 术研究两大类。

偏重社会现实,指与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相联系较紧密,直接满足社会需要的成果; 偏重学术研究,指学术性较浓的,纯理性较强的,与学科建设联系密切,间接为社会服 务的成果。

从统计数据(见表2)来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只有30%左右偏重社会现实,另外7 0%左右为偏重学术研究。

若从分学科来看,偏重社会现实与偏重学术研究所占比例有明显不同。社会学、经济 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有55%以上为偏重社会现实研究的,而历史 、文学、哲学等学科90%以上为偏重学术研究的,其他学科各有所侧重。

这表明,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或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各自的侧重性虽 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从整体来讲,仍然偏重学术研究。因此,为了切实推动中国社会科 学研究的“社会化”,必须调整学科研究内容的方向,加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并 适当增加应用性学科的投入,以促进社会科学的“社会化”。

3.2.2 研究形式的“社会化”分析

研究形式的“社会化”,应注重研究者的个体劳动与团队协作的结合,应注重理论工 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互动作用,应注重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其次就是论著的合作情 况。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合作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科学研究的 “社会化”倾向。

从数据(见表3)来看,除了数量较小、统计的可信度较低的体育学等学科外,发文量在 100篇以上的学科中,经济学、教育学两个一级学科有近1/4左右是通过合作研究完成的 ,其“社会化”倾向相对较强。历史学、文学、哲学及语言等一级学科的合作度均低于 10%,其“社会化”倾向较低。其他学科如法学、社会学等的合作比例位于两者之间。

这表明,侧重于基础性研究的,特别是主要依靠书斋式的理论思维、推演论证的,以 个人方式发文的比较多;而侧重于应用研究,特别是需要深入研究对象之中进行观察、 调查研究的,主要以事实、数据来说明观点的,以合作方式著文的可能性比较大。

再从整体来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形式,以个人名义发表的论文占86.4%,以两人合作 方式发表的论文数占11.5%,3人以上的合作方式只有1.66%,以课题组名义发文只有13 篇,不到总数的0.5%。即使像统计意义不非常强的民族学,它的非个人方式的发文比例 在所有单个学科中名列第一,却也不满30%。这表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普遍处于 单打独斗的研究阶段,不擅长集体攻关,从研究形式上来讲,“社会化”倾向不强。

3.2.3 社会需求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而进行的研究,是最直接的“社会化”。而最能体现社会需求的社会科 学研究,就是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或企事业等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 的研究成果。它们划拨一定量的资金,向某些科学研究领域进行资助,包括对社会科学 研究的资助,都是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需要的。尤其是企业等单位,希望直接将研究成果 运用于生产经营实践中,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应当承认,受各类基金资助的成果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论文,可能著作类成果(基础研究 )和研究报告类成果(应用研究)占了相当大的份额。但是从实践经验来看,社会科学研 究在以著作为最终成果形式时,其中间阶段成果多为论文或论文集,在以研究报告为最 终成果时,也或多或少,以论文形式加以发表。因此,就受资助分析而言,本文所采用 的样本论文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统计数据(见表4)来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受各类基金资助比例很低,从产生的成果 来看,平均受资助率只有4.35%。从分学科来看,受资助率最高的学科社会学也只有12.84%。但是,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偏应用的学科受资助 的比例要明显高出文史哲等偏基础的学科。

这表明了我国的社会科学受资助的面不够广,自发从事研究而产生的成果占了绝大多 数。也就是说,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数量过少。

再从基金来源种类来看,由国家级、省部级等国家各级部门投入的纵向基金的资助占 了近77.7%。而从其他渠道筹措的科研经费,包括外资,所占的比重不够大。表明中国 社会科学研究吃“皇粮”的现象比较严重,自我的开拓进取性不够。它的社会效益的产 生,直接依赖于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这再一次表明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化”程度过低,亟待改革和进一步的规划 。

3.2.4 “时空观”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化”与研究对象所处的时间与空间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对研究 对象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的分析,可以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内部去寻找“社会化”倾向强弱 的原因。

(1)研究对象所处时间的分析。如果将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所属的时间范围进行划分,可 大致分为:现当代、近代、古代,由于1999年,时值20世纪末,因而以20世纪为时间段 进行研究的文献也有一定的数量,因此单独列出。

从统计数据(见表5)来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从整体上来讲,有60%左右偏重于对现当 代的研究。从各学科来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 播学等有80%以上是侧重于现当代研究的,时代感较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比较密切。 而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对现当代的研究不足50%。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各自特 性再次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2)研究对象所处空间分析。根据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范围,可大致分为:国内、国外 以及中外对比。

统计数据(见表6)表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从整体来讲,有70%以上是研究国内的。 而对国外研究或中外对比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各单学科中明确研究国外或中外对比的 所占比例最高的政治学也只有30%左右。

这表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主要囿于国内的研究,从某种程度来讲,缺乏一个大 国应有的国际性眼光。

3.3 研究方式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 质量和水平。

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可以简单地分为:主要用经典理论、他人观点、史实 史料等来论证的定性研究,和主要运用计算方法、通过对数据的驾驭展开分析的定量研 究。本文另外将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但行文方式主要仍为定性方法的称之为“半定量研 究”。

从数据(见表7)来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整体上来讲,仍然大量采用着定性 研究方法,占总量的94%。而以数据分析来说明问题的定量、半定量研究方法非常缺乏 。从分学科来看,除了社会学有近30%,经济学有近20%采用非纯定性研究外,其他各学 科均有90%以上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这与定量研究占5/6的西方现代社会科学有相当 大的不同[13]

这表明了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不善于用数据分析来表达论证。这固然 是由于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性限制了自然科学所具有的“数”的属性,但也确实表明了, 研究方法过于抽象,对现代的数据模型运用的驾驭能力不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严密 性不够强。

3.3.2 论据的获取

如果细分一下用于论述的佐证,可将论据方式分为以下三种:①“以史、观助论”: 主要以历史事件、他人的观点、法律法规条文,辅助证明自己观点(从抽象到抽象);② “以实助论”:主要以数据、事实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具体到抽象);③“第一手资 料”:实地调查、第一手统计资料、手稿、出土文物等(实证研究)。

从统计数据(见表8)来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从整体上来讲,比较侧重于以历史事件、 他人的理论或观点及法律条文等来辅助论证,即从抽象到抽象,占总量的81%还多。而 从“第一手资料”出发进行论证的却不到总量的2%。从分学科来看,除了社会学、经济 学有一半左右的比例不是采用“从抽象到抽象”的论证方式外,其他学科以“从抽象到 抽象”的论证方式在比例上占压倒性的多数。尤其是篇数在百篇以上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文学等学科都在90%以上。而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则有一定量的研究成果是通 过“第一手资料”来论述的。

虽然说论据方式的不同采用,并不一定影响观点的正确性。但是如果在社会科学研究 界中,采用“第一手资料”方式和“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式的论据方式比例过小的话, 是不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界利用论据方式手段的贫乏呢?行文 过于晦涩难懂,不利社会科学的交流与发展呢?

3.4 论证方式分析

论证方式,是内容、观点的表达方式。一项优秀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正确的创新观 点,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要有严密的论证方式,做到“以理服人”。因此,在 社会科学研究中论证方式的表述,也能反映研究状况。

3.4.1 论述方式分析

如果将论文的论述方式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自己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阐述的 “自我圆说”型,简称立论式;另一类为评论、述评、综述他人观点,有时展开自己认 识的类型,简称评论式。

统计数据(见表9)表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绝大多数为“立论式”,平均达94% ,最低的单门学科也高于91%,评论式的论文相对较少。

评论式论文带给人一种学术气氛比较自由,学术氛围比较浓的感觉;可在一定程度上 表明,研究者对同行的关注,对某一共同问题的关注。若以此数据推断,我国的社会科 学研究氛围不够热烈,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讲,学术自由辩论度不够强。

3.4.2 表述方式分析

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的表述方式,可大致分为描述解释式和解决问题式。描述解释式指 介绍、描述、解释、说明、考证有关问题,试图讲清问题,但并不侧重急于解决的表述 方式。解决问题式指针对问题进行论证,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思路、对策性研究 的表述方式。

统计数据(见表10)表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从整体上来讲,大多以描述解释式为主 ,占87%,以解决问题式为辅,不到13%。从各单学科来讲,传统的基础性学科如历史学 、文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95%还多运用描述解释式。而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应用性学科有1/4是采用解决问题式的。

应该说,解决问题式的表述方式要比描述解释式的表述方式要深刻一些,这表明,我 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大多数尚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由于本文的内容分析是建立在3199篇论文的基础上的,因此样本的选择,可能导致与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实际存在一定的误差。内容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指标是否科学合 理,也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从本文的视角来观察我国的社会 科学研究现状,甚至以此为基础,制订相关的政策与措施。

收稿日期:2001-12-29

标签:;  ;  ;  ;  ;  ;  ;  ;  

中国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3199篇论文的内容分析_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