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区域发展&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家研究会第六届学术会议纪要_教育论文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区域发展&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家研究会第六届学术会议纪要_教育论文

深化教育改革 促进区域发展——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青年论文,教育改革论文,理论工作者论文,研究会论文,中国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1994年10月26日至2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代表围绕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一、为什么提出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问题

(一)我国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加强对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即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着差距与不同)。这种区域差异性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问题即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条件来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的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切实地促进区域的发展,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为社会学家所关注。

(二)教育改革的区域化与区域教育改革需要对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研究。

教育是一种带有明显时空性的活动,区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教育在不同区域的发展便有不同,譬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育与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差异性明显。因此,教育改革必须正视区域发展差异性的特点。为此,有代表提出了“教育改革区域化”与“区域教育改革”问题,指出“教育改革区域化”是强调在制定总体教育改革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因素,因为,教育改革的实际操作内在地要求由各区域来执行,故国家总体的教育改革方案必须在其中的各个区域实现具体化。而“区域教育改革”则是指在区域中所进行的教育改革,这种改革既有可能是在国家总的教育改革指导、调控下的教育改革,又有可能是完全建立在区域自身需要与可能基础上的教育改革。相对于教育改革区域化,区域教育改革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突出。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发展趋势,加强对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

(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要求重视对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地发展的差异性,如经济上、文化教育等方面在逐渐缩小,但这种缩小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影响,牺牲了客观上具有优势区域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采取了正视我国实际存在着的东中西部三级梯度差的梯度推移战略,这种战略在极大地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拉大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上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拉大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社会心理的不平衡问题。同时,固定甚至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长远目标。区域经济发展如果严重不平衡,也将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从教育发展看,在计划体制下,强调统一性,各地教育发展的差距相对缩小了。但在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与经济上的区域差距相应,教育的区域差距扩大了。同时,过去强调统一性、忽视区域性的做法,使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在转轨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教育改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教育怎样适应区域发展的特点,选择切合实际的办学模式?如何缩小教育的区域差距进而促进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等等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区域教育与区域发展是什么关系

关于区域教育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区域发展状况,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文化传统以及区域政治等对区域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或促进作用,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进行区域教育改革,必须对区域的各方面特点进行全面的把握,脱离了区域经济、文化背景进行区域教育改革是难取得理想成效的。区域教育尽管依存着区域发展状况,但它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有多大,一种意见认为教育对区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以日本的发展为例,并指出当前许多省市提出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战略即是明证。另一种意见认为区域教育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只是一般的促进作用,有时候这种作用还不明显,甚至某一区域教育发展的成果在另一区域显现作用。譬如内陆地区的教育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其水平并不很低,但对其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相反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向了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里便有一个如何根据区域发展实际选择教育发展模式的问题。因此,有代表提出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相应的关系。如经济发达地区按一般原理分析,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应是旺盛的,但有的地方却不然,如浙江的温州地区对升学教育的要求便很强烈;同样,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对教育的要求也存在着超越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升学教育、学历教育的倾向。

在研讨区域教育与区域发展一般关系的基础上,代表们还具体探讨了区域发展状况对教师队伍、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投资等方面的影响。区域发展差异性对教师队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教师队伍的流动方向、师范生的择业方向、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等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义务教育的影响非常明显,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不成问题,但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总体上讲经济落后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结果,还有区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才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仍然不合理。一般而言,高校的区域布局应与区域的人口结构、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文化传统(如民族地区)以及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导向相适应。但高等学校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格局没有进一步改变,使得在计划分配制度取消后,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来越难于得到毕业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区域发展状况对教育投资的影响是本次研讨会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会上主要形成二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发展水平,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投资的影响是直接、明显的,或者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投资水平是对等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教育投资多,办学条件则较好;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投资少,办学条件则较差。另一种观点认为,前一种状况只能从一般意义或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上讲,而从教育经费投资占国家所规定的财政支出比例来看,我国有不少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的教育投资占财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或超过中央规定的投资比例,甚至超出了发达地区的水平,但由于其经济基础薄弱,这种投资仍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要求。影响教育投资,除区域经济因素外,还有地方政府领导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

三、如何缩小教育的区域差异性

在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对教育的影响时,有代表指出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或者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因此教育存在着区域差异性也就不足为奇,应该重视教育的区域差异。也有代表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上的区域差异性明显,但教育的区域差异性并不明显,尤其是在教育实行国家包办的情况下,我国教育的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对此,有代表认为这种缩小并没有反映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的要求,人为地使本来具有优势的地区减缓发展速度。抑制发展水平并不可取。也有代表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国家不能牺牲人受教育的权利,政府不能以一部分人成为文盲的代价换取一部分人先受教育,而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关于教育区域差异性的表现,代表们主要从客观上对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进行了分析。就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看,目前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二是基础教育发展滞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严重,普及义务教育任务艰巨。三是职业技术教育薄弱,不仅职业中学脆弱,而且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也很落后。四是少数民族教育落后。以西部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但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普遍较落后。五是教师待遇低,文化素质较差,队伍不稳。有代表指出经济不发达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东部发达地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因为东部经济发达只是相对而言的,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不发达的地方,譬如广东省的一些山区县,相反,在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也有发达的地方,如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和某些县市、乡镇。因此,要缩小教育的区域差异,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代表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对国家而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教育投资的主体、作为教育的主要承办者的角色不能变。

在此前提下:1、国家应采取有利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刺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打下相应的经济基础。2、国家可借鉴经济特区模式,在落后地区建立“优先扶持的教育区”,并配以相应的政策,集中人财物力对之加大投入。3、制定贫困落后地区教育振兴法,阐明国家和地方政府及公共团体为振兴落后地区教育应实施的各种政策与责任,以谋求这些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4、组织横向联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教育发达地区与教育欠发达或落后地区的联合协助,如在教育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建立校长、教师的相互交流制度;选派教育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支援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等。5、设立贫困落后地区教育发展专项基金。6、继续推动“希望工程”活动更加深入广泛地展开,以使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获得救助。7、加强宣传舆论的引导,帮助贫困落后地区克服落后的传统观念,重视“扶志、扶精神”。

(二)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尤其是地方党政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

就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的政府来讲:1、在教育决策和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选择追赶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目标模式,应在国家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选择适合本区域发展特色的教育模式。2、在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坚持走“治贫先治愚”、“致富先学习”的成功之路。3、要把争取教育和人才支援作为争取外援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来抓。4、要特别重视选准教育投入的方向,努力使不太多的教育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重视为引入外资和资源的深度开发准备和培养人才等。5、加强廉政建设,反对社会腐败风气,倡导牺牲一些物质生活享受,多投资一些文化教育的社会风尚。

四、教育怎样为促进区域发展服务

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特点和区域发展,是与会代表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代表们指出:在要求国家和政府采取措施,改善发展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同时,要注重教育内部改革,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不同区域的教育,在坚持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

(一)努力把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使基础教育的重心从片面注重升学考试的文化知识教育,转移到全面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水平上来。

(二)调整教育结构,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发展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1、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度降低一般意义上的普及义务教育年限,可把1到2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放入学生法定受教育年限之内,即落后地区可在小学结业时或小学高年级阶段实行分流。

2、为保证经济落后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地位,使其取得实质上的发展,应取消“重点中学”制度。

3、还有同志指出在落后地区不宜提倡“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口号,应该集中力量,分别发展,即普通教育集中力量进行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集中力量进行专业、就业和实用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的教育。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应着力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基本同本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四)进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进取精神和独创能力的开拓型人才。这不仅要贯穿于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之中,而且要贯穿于基础教育之中。

(五)积极主动地进行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开辟稳定的创收渠道,增强学校自我保障,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创造良好的小环境,以稳定教师队伍和吸引人才。

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一支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较好,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当前,这些地区的教师队伍的稳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代表们指出在当地政府创造条件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小环境,稳定和吸引人才,这方面学校是有潜力可挖的。

(七)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成人教育,倡导终身学习,以弥补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之不足,使没有学历者或低学历者也能各尽所能,为区域发展作出贡献。

标签:;  ;  ;  ;  ;  ;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区域发展&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家研究会第六届学术会议纪要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