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银行市场定位的SWOT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定位论文,邮政储蓄论文,银行论文,SW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邮政储蓄优势分析
(一)渠道优势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是以结算网络为基础的。结算网络既包括有形的营业网点,也包括无形的信息传输网络。在我国银行业竞争还不充分的情况下,结算网络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尤为重要。邮政储蓄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提供邮政储蓄服务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服务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业务网点2万个,ATM机近1万台。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惟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因此从渠道分布来看,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城以下区域大规模撤并网点后,加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电子化水平相对偏低,服务手段比较落后,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市场具有相对优势。
(二)资金优势
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截至2007年7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达到1708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5位。城乡居民在邮政储蓄机构开立的账户达到3.5亿个,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1.4亿户。去年,通过邮政储蓄和汇兑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在邮政储蓄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占整个银行保险市场的1/5。目前,邮政储蓄本外币资金自主运用规模已经接近1万亿元。此外,据悉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也会像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一样,谋求在境内和境外上市,这会进一步拓宽其融资渠道,提高其自有资本的数量。邮政储蓄银行资金数量上的优势为其将来的批发业务将提供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具有资金运用的质量优势。目前中国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账之忧。这主要是因为在旧的体制下,邮政储蓄的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资金自主运用渠道狭窄,这一方面限制了资金运用业务的开展,同时不能否认的是也为其规避了资金运营的风险。未来邮政储蓄银行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与邮政在客户信息方面实现共享,以期在争取客户以及管理信贷风险、业务营销等方面保证资金运用的质量。
(三)成本优势
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业务是在邮政业务的基础上开办的,基本上不需要特意为开办储蓄业务而另寻营业场所,因此经营成本相对较低。此外,因为邮政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国家从多方面给予其优惠及扶持政策,也大大降低了营运成本。比如在场地成本方面,国家政策规定,政府在城镇建设中,邮政网点作为必要的配套设施按人口、服务半径等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中。一般邮政使用的场地按建筑成本价向开发商购买,免除地价。而相比较而言,银行的营业场地基本上按市场价购买或租赁,并且往往多分布在商业繁华区,场地成本支出居高不下。再者,在人员成本方面,人员工资、福利等支出一般都是企业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邮政长期亏损,其员工收入一般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而商业银行员工人均收入列当地前列,成本远远大于邮政储蓄。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城市中场地成本和人员成本必然会有所上升,但毕竟不是所有的场地和员工都要更换,其平均成本仍将具有优势。
(四)品牌优势
邮政行业有着数以十万计的投递员,由于他们特殊的一对一的投递服务方式,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绿色邮政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在某些地区非常高。这将极大地增强邮政储蓄银行的吸储能力和产品推广能力。
二、劣势分析
在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之前,邮政储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最大的劣势在于其经营体制不顺,假定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能成功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那么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劣势
由于邮政储蓄最初的定位导致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开办存款业务以及部分代收代付类的中间业务,不能办理贷款业务。使得邮政资金的运用渠道十分有限。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教育储蓄、小额抵押贷款等均不允许邮政储蓄部门办理,产品品种单一,从而难以产生业务联动效益,规模效益差。
(二)人才劣势
邮政储蓄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基于原有的邮政金融从业人员。当邮政储汇转型为邮政储蓄银行,尤其是转为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这就意味着对邮政储蓄原有保护消失,邮政储蓄银行需要与银行业中的为数众多的商业银行在各个银行业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其中取胜的一个关键是人才的作用发挥。而目前从事邮政金融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包裹速递等邮政战线上分配而来的邮储从业人员。尽管近几年各级邮政储蓄机构招聘了部分金融专业人员,其内部人员知识结构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邮政储蓄银行设立之际,在其现有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仍然高达70%。人员素质仍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业务操作技能,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金融知识政策水平普遍较低,对邮政储蓄的经营特点、优势,甚至监管部门都所知甚少,对防范资金风险意识淡薄。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人员素质不仅影响了现有业务的高效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业务创新,难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技术设备劣势
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支撑是一家商业银行确保持续经营和强大创新能力的前提。那些优秀商业银行均具有科技领先优势。如招商银行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与其科技领先地位是绝对分不开的。而邮政储蓄虽然在结算网络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在科技设备上明显落后,尤其是电脑设备比较陈旧。
邮政储蓄基础设施不到位,大部分网点特别是农村地区,都是原有的老式简易的钢管栏杆,封闭作业做得不好,没有安装防弹玻璃,安全设施较为落后。有的网点甚至没有自己的金库,有的个别网点设立了金库,但未按照监管当局和公安部的金融机构金库的标准建设,金库较为简陋。
三、机遇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邮政储蓄正面临两大环境机遇:
(一)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要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该文件甚至明确指出,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事实上,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改革的力度,一大批县(市)支行及其附属机构被撤并,农村地区金融真空问题凸现。至2002年网点撤并工作接近尾声时,中国工商银行共撤销网点8700家,中国银行撤销2722家,中国建设银行撤销3601家,中国农业银行撤销16000家。四大行基层网点的撤并给农村金融市场留下了空白,并一直没有得到弥补。在这一期间,两项改革给邮政储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一是2001年人民银行启动的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使邮政储蓄网络由封闭走向开放,邮政储蓄绿卡(以下简称“绿卡”)业务由过去单一的存取走向个人结算。二是2004年12月13日全国31个省邮政储蓄绿卡网络新老系统成功切换上线。统版后的邮政储蓄交易处理能力全面提升,交易成功率从统版前的不足90%升至98%以上。邮政储蓄实现了对内连接城乡、汇通全国,对外随银联卡走出国门,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
邮政储蓄银行不但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网点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而且邮政储蓄长期从农村抽走资金后更有必要尽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多年来因“只存不贷”而遭遇农村资金“抽水机”质疑的邮政储蓄,其“输血机”的作用逐渐显现。邮政储蓄已成为农民工工资、农产品供销、乡镇企业资金回流的重要途径。2003年邮储资金自主运用以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村返回资金。
(二)开展中间业务的环境机遇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往往是利用其网络、技术、信誉、信息、设备等现有优势向客户提供服务,因而具有风险相对较小,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支柱业务之一。
中间业务收入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国外,各国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开展中间业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今天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这对于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无疑是减少了竞争的压力。因为在中间业务这一快,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和其他商业银行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邮政储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金和网络优势,大力挺进中间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平分秋色。从2003年8月,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开始,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代理保险、代理国债以及各类代收代付业务上逐渐作大规模,稳定了一批低端客户群体,同时也在个人理财和基金业务领域有所突破,得以通过与保险、基金以及大型企业合作,开始进入高端客户市场。
四、威胁分析
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为邮政储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形成了威胁。威胁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一是指邮政储蓄银行在城市中,不仅要面临与中国同业之间的竞争,同时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邮政储蓄银行还要与外资金融机构抢夺优质客户。在农村市场上,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会给邮政储蓄银行带来一定的威胁。二是指从邮政储蓄现有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储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人才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一个金融组织,一个金融机构内部的制度建设和经营理念、经营观念的转换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来看邮政储蓄内控制度薄弱,操作风险隐患较大。
五、运用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
通过上述SWOT分析,本文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实行SO战略,即发挥企业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将其业务定位于以下三个方向:农村零售业务、城市批发业务和中间业务。
(一)农村零售业务。针对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机遇,以及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下,邮政储蓄银行首先应定位为农村业务,因为其在农村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其对农村地区、农户情况比较熟悉的特长,开展农村小额质押贷款等各项业务,和其他商业银行实现错位竞争,重点发展“农村零售”业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消除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城市批发业务。从邮政储蓄银行所具有的优势来看,资金充裕是其中重要的一点。一般意义上,对于那些资金比较充裕的银行,往往会在资金批发业务上形成特色,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其资金数量上的优势,尝试办理批发性信贷业务,如委托贷款,投资债券、投资基金,以及在货币市场上发放银行间同业拆借贷款等等,成为政策性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资金供应商。
由于邮储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如果在一段时期之内,邮政储蓄银行在资产运用方面采取以批发为主的模式,可以省去大量贷款审查和风险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贷款的出现。
(三)中间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开办中间业务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可以开发与邮政业务相结合的金融中间业务,充分利用邮政拥有的庞大实物传递网络和投资队伍,形成在中间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邮政储蓄开办中间业务还具有理论上的后发优势。这主要是指邮政储蓄作为中间业务市场上的后来者,可以通过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引进,进而赶超市场上的先来者。2004年全国31个省(区、市)局的邮储统版上线工作顺利完成,从而实现邮储所有账户、资金、绿卡在全国的共享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失败率。
六、日本邮政储蓄银行的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国家对邮政储蓄体系进行了改革。其中,日本储蓄银行因有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相似的历史背景最值得中国借鉴。
(一)日本邮政储蓄与中国邮政储蓄的相似背景
1.具有政策性银行的公共性特质。如上所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之一是面向“三农”,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因此,邮政储蓄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具有很强政策性银行的公共性特质。同样,日本的邮政储蓄虽然已进行了几十年的改革,但并没有完全市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邮政储金局仍然是一个政府机构。日本邮政储蓄的经营目标有两个:一是为稳定民众的生活,提供简便、安全的储蓄和汇兑服务;二是作为一个非赢利的公共经济实体,要充分利用所吸收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公众利益的实现。长期以来,日本邮政储金局都把邮政储蓄所吸收的全部存款转存于大藏省,作为政府的财政投资,然后再从大藏省借出部分资金应对金融自由化,因此,日本邮政储金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而被称为日本的“第二财政预算”,具有突出的公共性特质。
2.庞大的网络与资金优势。日本邮政储蓄同样以其庞大的邮局网络为依托,以国家信用做后盾。既向全国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本金融服务,又起到收集零散资金的效用,对保证财政投资的资金来源,促进日本经济增长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邮政储蓄在吸收个人储蓄存款上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日本邮政储蓄一直大力发展多用途家庭账户业务。工薪储蓄和对公用事业机构支出自动划转,是多用途家庭账户业务中的两项主要的服务项目,这两项服务不仅可以促进用户把邮储账户作为家庭的主要预算账户,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定期储蓄和货币市场存单。日本邮政储金局自1988年起代销政府债券和政府定期存款券,由于政府债券的利息较高,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居民使用邮政金融服务。
3.风险管理水平低下和专业人才的匮乏。与中国邮政储蓄类似,日本邮政储蓄资金运用自由后,失去了享受过去将其资金交给财务省资金运用部委托运用得到的高利率(即10年期国债利率再加0.2%的利率),导致收益环境恶化。而且随着市场利率水平的浮动,日本邮政储蓄要承担利率风险。在金融专业人才方面,日本邮政储蓄同样面临资金运用人才的匮乏,这已成为束缚日本邮政储蓄发展的障碍之一。
4.成本与效益核算的难度。由于日本政府对邮政储蓄的隐性补贴,以及邮政储蓄自身存在的成本计算方面的问题,如与邮局共享房屋租金、实物设施的成本计算偏低等,导致日本邮政储蓄在成本计算方面不够精确,影响邮政储蓄产品的定价能力。
(二)借鉴日本经验,实现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市场定位的措施
1.提高资金的运用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日本邮政储蓄在很长一段时期,将其全部资金通过大藏省资金运用部,交给财政投融资进行运用,自己不对资金进行任何运用。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日本邮政储蓄开始对其部分资金进行运用,并最终发展到资金的全额自主运用。综观我国邮政储蓄,目前只是刚刚开始资金自主运用的尝试。当前邮储资金运用渠道相当狭窄,资金过度集中于债券和银行存款,经济环境一旦开始进入下滑期,整体赢利能力将大幅减弱。在加强拓展资金批发业务运用渠道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资产零售方面业务,如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消费贷款,分散风险。
2.注重资金向农村地区的回流,确保农村地区的资金供应。我国邮政储蓄长期以来将存款全部转存中央银行,基本上没有向农村地区回流,这是导致农村地区资金供应紧张的原因之一。农村资金倒流回城市,削弱了金融支持农业的应有力度,进一步加剧了中国金融的二元化格局。2003年9月1日,人民银行规定邮政储蓄可以与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之后,情况开始有所变化。截至2006年末,邮储返还的资金已经达到了1200亿元,占到邮储自主运用资金的18%。但相对于农村庞大的贷款需求,这一比例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农村有1.2亿户农民有贷款的需求,对于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目前我们只能满足到60%,1.2亿有贷款需求的农产中,有7000万户能够贷款,主要是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农村的小企业贷款,满足率是50%。
3.建立邮政储蓄专门的会计核算体系,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效益。要正确处理邮政储蓄与传统邮政业务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邮政储蓄有借助国家邮政的信誉、庞大邮政网点而发展壮大的一面,又要看到邮政储蓄具有不同于传统邮政业务的特性,更是一家金融机构,因此,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使邮政储蓄与传统邮政的优势互补,争取达到双赢的局面。为达此目的,应尽快改变目前邮政业务与邮政储蓄共用一本大账的状况,使得邮政储蓄真正转变成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金融机构。
4.注重邮政储蓄产品创新。日本邮政储蓄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提供福利定期邮政储蓄和新福利定期邮政储蓄、看护邮政储蓄,对于高龄病弱的群体,推行送退休金到家服务等。2002年1月还开始提供美国式退休金账户等。我国邮政储蓄还没有开发出一个与商业银行不同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低下。笔者认为邮政储蓄应该利用其天然的网络优势,开发与邮政有关的产品,与其他商业银行实行错位竞争。
5.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为邮政储蓄发展奠定基础。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中的人,而不在于技术或产品。从这意义上讲,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所在。尤其是对银行业来说,同质性特征决定了银行竞争最终体现为服务上的竞争。而服务能力的高低则与人员素质水平密切相关。由于传统邮政储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在组建邮政储蓄银行时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努力提高邮政储蓄银行从业人员素质,以满足邮政储蓄银行运营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尽快配备并打造一支合格的金融专业队伍,将决定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成败。因此,邮政储蓄银行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现有邮政储蓄人员队伍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各类专业人才。要定期开展素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标签:邮储银行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银行中间业务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网点论文; 资金运用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日本邮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