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核磁共振;软组织
CT早期可发现骶髂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如关节面下的微小硬化,也可显示出病情发展初期关节面被侵蚀的影像,但是无法评估炎症活动[1]。X线平片在诊断骶髂关节炎早期病变时具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同CT一样在关节面被侵蚀破坏时或者其他骨异常影像时作出判断[2]。而MRi相较于CT以及X线平片可凭借软组织分辨力较高的优势显示骶髂关节炎的炎症活动程度。本文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表现与炎症活动的相关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更好的利用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提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不同时期的骶髂关节炎在MRI上的表现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所以可在炎症活动时凭借T2STIR序列对其高敏感的捕捉。由于炎症活动可导致骨髓水肿,所以T2 STIR序列可在炎症早起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其是监测骶髂关节炎炎症活动以及诊断早期骶髂关节炎的重要方法[3~4]。通常在针对骶髂关节行MR检查呈现高信号水肿时即可确定为早期骶髂关节炎。中期骶髂关节炎在MRI上的表现主要为关节面下可见侵袭病灶[5]。骶髂关节炎病情晚期主要表现为关节粘连、关节纤维化以及骨化等,为此,晚期骶髂关节炎的MRI表现可显示为骶髂关节骨硬化、侵蚀或骨性强直。影像学所见与骶髂关节炎的病理表现基本一致,关节旁骨髓水肿是最早期的影像学征象,随后可发现软骨破坏以及不连续,随着炎症活动不断增强,血管翳形成,可发现软骨下骨板、死骨形成,以大范围的高信号水肿及钙盐沉着的影像图为主要表现[6]。
2 无菌性炎症是推动强直性脊柱炎病情发展的重要诱因
李卫平在研究中表明强直性脊椎炎的病理机制存在以“免疫应答为开始、信号转导为过程、基因易感为结果”的轴心系统。国内外相关研究证实无菌性炎症是推动强直性脊柱炎病情发展的重要诱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伴有mFas和sFas的表达异常,提示CD95以及CD137介导的两种凋亡途径均是无菌性炎症的重要作用途径,其参与淋巴细胞的免疫凋亡过程。有研究利用制作NZB×NZW F1小鼠模型探讨无菌性炎症的发病机制,通过对26~35周龄鼠给予抗CD137单克隆抗体注射,研究表明模型小鼠疾病活动性减轻且寿命延长10个月以上,并且模型小鼠自身抗体产生抑制疾病活动的能力,不容易出现免疫耐受的情况[7]。在诱发无菌性炎症后,随着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补体活化可激发骶髂等诸多关节间的诸多炎症反应,致敏原刺激浆细胞产生IgG、IgM以及IgA,产生的物质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由于小分子部分具有可溶性,其在血液中溶化后可以沉淀于骨关节面之上,骨关节面之上长期受影响可引起骨关节水肿,并且激活补体系统所产生的诸多物质可吸引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释放溶酶体酶,不断浸润下骨关节面被侵蚀,并由关节面下的微小硬化发展至中晚期的骨质受损。临床医学基础表明强直性脊柱炎与细胞浸润密切相关,当单核-巨噬细胞对骶髂质产生浸润作用,可使骨关节损伤,并且巨噬细胞进入骨关节可促使关节性水肿发生,病情不断发展下出现骨质损害,病情晚期最终发生骶髂关节骨硬化或骨性强直[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无菌炎症活动与MRI 骶髂关节表现的相关性
在无菌炎症活动的影响下不断推动病情发展,病情早期逆转录因子与白细胞介素-2反应元件结合,进而使Th1细胞持续分泌白细胞介素-2,中性粒细胞作用于关节面,使得骶髂关节出现微小硬化或者囊关节水肿,病情早期病情隐匿,利用MRI 可显示骶髂关节部位高信号水肿,并且在白细胞介素-2为CD8+T淋巴细胞提供相应的辅助信号,CD8+T淋巴细胞活化炎症细胞因子等的表达水平,使得炎症活动加剧,在中性粒细胞浸润下骨关节面被侵蚀,骶髂关节出现骨质损害, MRI 骶髂关节表现为关节面下骨侵蚀[9~10]。单核-巨噬细胞对骶髂质产生浸润作用,在此基础上免疫复合物不断沉淀于骶髂关节,使得骶髂关节骨硬化、侵蚀或骨性强直,此时明显显示大范围内的高信号水肿,可明显发现骨质硬化[11]。
4 小结
无菌炎症活动与MRI 骶髂关节表现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无菌炎症活动初期不会导致明显症状,病情隐匿,MRI 显示为高信号水肿;随着炎症活动加剧,关节出现骨质破坏, MRI 骶髂关节表现为侵蚀病灶,MRI检查可发现一定范围内的高信号水肿,并可显示骨侵蚀、关节间隙变窄以及脂肪沉积。病情晚期关节间隙变窄以及脂肪沉积,此时T1W1为低信号,STIR为高信号,脂肪沉积为高信号,STIR为低信号,可见大范围的高信号水肿。
【参考文献】
[1] 蔡长寿, 冯丰坔, 邱波, et al. 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6(6):1132-1135.
[2]周萍丽.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X线、CT和MRI的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10):117-120.
[3] 王保奇. 对比X线、CT和MRI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数字医学, 2017, 12(3):30-31.
[4]李卫平, 张文贤, 代长泉, et al. 强直性脊椎炎的发病假说及其病理机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7, 11(45):9176-9181.
[5] 王涛, 李世军, 王建平, et al.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J]. 医药前沿, 2016, 6(25):97-98.
[6]李振玉, 彭保成, 刘斌, et al.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16, 35(1):175-176.
[7]栗霄立, 佐楠, 王力宁,等. 初步探讨(NZB×NZW)F1×NZW回交鼠和狼疮性肾炎相关的易感基因[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9, 25(2):146-150.
[8]师红莉, 詹浩辉.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9):90-92.
[9]周建国, 许开喜, 胡方云, et al.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改变的MRI表现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 14(1):68-70.
[10]骆玉辉, 滕录霞, 张远鸿, et al. MRI与CT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价值对比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 2016, 18(5):825-826.
[11]张智彬, 王志萍, 岳冬梅. X 线、CT 和 MRI 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对比分析[J].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11):51-51.
论文作者:史东
论文发表刊物:《大众医学》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关节论文; 炎症论文; 强直性脊柱炎论文; 水肿论文; 关节炎论文; 病情论文; 信号论文; 《大众医学》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