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期刊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4)03-039-05
近年来,我国有关机构对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渐趋深入,相应地,学术界对核心期刊的议论也逐渐增多,其中既不乏真知灼见,亦存不少误解。因此,如何理性认识核心期刊及其效用就成为学术界以及期刊编辑界和科研管理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核心期刊目录研制的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已经发布或出版了多种核心期刊目录,其中以下6种目录在社会上具有重要影响: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研制,属于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课题。[1](P1)1992年出版第1版,1996年出版第2版,2000年出版第3版。其中2000年版共遴选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571种。[1](P13)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持研制,是在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统计与分析”基础上编制而成的,[2](P1)曾在2000年印制过一本《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作为内部参考资料,2004年正式出版第1版,并最终评选出344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P12)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项目”(国家科技部委托项目)国内论文统计源期刊,其相关统计数据进入政府统计系统,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该统计源期刊在1987年最初发布时收录我国科技类核心期刊1200余种,[3]至2002年已调整为1 534种。[4]
(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表》。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5]。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目前共收录我国科技工程领域的中英文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1048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来源期刊378种。[6]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负责遴选,收录我国正式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860种,其中核心期刊近500种,这些期刊基本反映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水平,是我国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的建设现已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点课题。
(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评选,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8]1998年最初发布时收录我国正式出版的社会科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为496种,至2003年调整为418种,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9]
(二)核心期刊研究的主要特色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核心期刊的研究已经初具基础,有关单位和人员以及学术界在许多相关领域作了非常可贵的探索,并显示出一些重要的特色。主要表现有:
(1)核心期刊的重要研究项目往往受到国家有关的权威机构的支持或资助。本文上面列出的6个核心期刊研究项目都受到国家有关机构的支持与资助,都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在学术界和科研管理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现状一方面说明核心期刊的研究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多种核心期刊体系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术界以及科研管理界带来了不少的困扰。
(2)文献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结合。对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的评价和遴选,一般是依据文献离散原则,通过载文法、索引法、文摘法、引文分析法等多种途径进行各种文献计量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以及期刊的学术声望、编辑出版状况等因素来综合确定。
(3)核心期刊的遴选往往与引文数据库的建设结合在一起。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的遴选是建设引文数据库的首要工作,而引文数据库的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核心期刊特别是进行引文分析提供便利条件,因此,两项工作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
(4)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最初的评选都采用书本式检索工具和手工统计的方法,但是随着各种文献数据库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评选者普遍利用计算机来提高评选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核心期刊的效用分析
(一)核心期刊的两种主要效用
一般说来,核心期刊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为图书馆馆藏建设或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优选期刊服务。核心期刊研究最初是为图书馆选购期刊服务的。利用有限的经费,来选购和收藏最有价值和最大信息量的期刊是图书馆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许多大型图书馆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图书馆通常会将各种核心期刊目录表作为本馆期刊采购的参考依据,不仅可以节省馆藏建设经费,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馆藏期刊的学术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读者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取较大的信息量。基于同一理由,在数据库技术兴起之后,核心期刊也可以为文献数据库的来源期刊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可以利用核心期刊行使部分期刊评价和学术评价的功能。核心期刊是依据多种文献计量指标和专家意见综合评选出来的,评选过程有着比较严格的和科学的程序。注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核心期刊评选的基本特征。可以说,评选出来的核心期刊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因此,在对期刊及其论文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时,可以将核心期刊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关于核心期刊评价效用的论争
对于上述第一种效用,学术界一般是比较认同的,但是对于第二种效用,即对核心期刊的评价效用,则颇存争议。其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种:
(1)核心期刊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图书馆进行期刊采购和优化馆藏提供参考依据,但是如果将核心期刊用于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则不仅偏离了核心期刊研制者的初衷,而且也是核心期刊力所不能及的。[10]
(2)尽管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一般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但并非所有的论文都是高水平的,反之,非核心期刊上也可能发表一些高水平的论文,而并非每篇论文都是次品。因此,“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重大缺陷。期刊水平与论文水平之间有联系,但并非必然联系。[11]
(3)核心期刊的评价效用存在着较长时间的滞后性。[12]由于核心期刊主要是根据期刊在过去某一段时间内的文献计量指标来评定的,因此,所谓核心期刊实际上反映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它只有在一定时域内才有意义。一些研究显示,即使单纯从文摘和索引的角度考察,核心期刊至少也会滞后4~5年;而如果考虑到论文发表时差和最佳被引年限,则滞后的时间至少是7~8年。核心期刊的这种固有的滞后性,必然导致部分核心期刊从公布之日起就已经在质量上发生了变化甚至变为非核心期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习惯认为,核心期刊的有效时域是从其公布之日起所经历的一个周期。所以,简单地以核心期刊作为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缺乏准确性、全面性,更谈不上公正性。
(4)多种核心期刊体系并存的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多种核心期刊体系并存的局面,有的论者尖锐地指出:同一篇论文发表在同一种期刊上,用不同的“核心期刊表”作为评价学术论文的标准,其评价的结果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岂不荒谬至极”![13]
此外,一些论者还对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评价指标、遴选程序等等问题提出质疑或论争。针对核心期刊存在的种种问题,有的学者甚至指斥其为“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14]“不仅没有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反抑制了学术发展,堪称影响恶劣,祸莫大焉”;[15]更有人预言核心期刊“必将走向终结!”[11]其否定意见可谓层出不穷。
三、对核心期刊论争的理性思考
面对一系列有关核心期刊的论争,学术界、期刊编辑界以及科研管理界都必须对之进行理性的思考。在作这样的理性思考时,明确以下几点意见是至关重要的:
(1)首先必须正视期刊与期刊之间、论文与论文之间学术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惟其如此,学术评价才是必要的;否则,学术评价就是不必要的和缺乏实际意义的。
(2)尽管核心期刊的评选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也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期刊之间的规范竞争,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人情稿和关系稿的数量。另外,将核心期刊的理念引入学术评价体系,至少要比传统的那种按级别、论资历、凭印象的评价要公正和客观得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术评价制度的一种进步,至少可以说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3)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效用是相当有限的,确实存在许多重大的缺陷和弊端。诚如一些研究所声明的那样,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间并没有绝对的或客观的界限,处于界限边缘的期刊水平一般相差并不多,因此所谓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P2)[2](P16)有的论者甚至进一步指出,核心期刊水平不一定都高于非核心期刊,由于核心期刊的研究方法和评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和人为的主观色彩,以及期刊的传播渠道和范围等因素也会给评选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核心期刊的评定中,遗漏和误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16]此外,多种核心期刊体系的并存,本身也说明了当前人们对核心期刊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以及对核心期刊的认识并非是完全一致的。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将核心期刊绝对化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然而,遗憾的是,在当前学术评价的实际工作中,确有将核心期刊简单化和绝对化的严重倾向。
(4)如何克服核心期刊的缺陷和弊端,一些学者提出了颇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例如:有人强烈主张,在学术评价工作中,对核心期刊的应用不能削足适履,作茧自缚,只认衣冠不认人。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凡是核心期刊的论文就一定比非核心期刊的论文水平高。对于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其水平也要请有关专家重新审核;反之,对于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如果作者认为达到相当水平,也可以向评审委员会或者学术委员会提出申请鉴定,确实达到较高水平的(可以参照核心期刊论文的一般水平),也应予以认可。[17]对此,笔者特补充一点,就是在建立这样的制度时,一定要规范化和公开化,务必防止那种“人情鉴定”和“关系鉴定”,防止滋生新的学术腐败。
采用引文分析的评价方式是另一种普遍认可的策略。引文分析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学术评价方式,通过分析论文的引文情况和被引情况可以评判论文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影响力。尽管引文分析的评价方式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但是由于它的评判依据直接取自文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核心期刊制的羁绊,克服核心期刊制的弊端,并且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另外,笔者建议,还可以将成果查新制度应用到论文的学术评价中,通过成果查新来判定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意义,并进而评价其学术水平。如果论文确有创新之处,即使未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其学术水平也应得到肯定;相反,如果论文仅是人云亦云,缺乏新见,即使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也很难认为其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此外,有学人更提议“取消核心刊物制度,代之以核心论文制度”,认为“核心论文制度有利于所有的论文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也有利各个刊物的平等竞争,同时腐败也可能被大大地抑制”。[18]笔者以为此说很有新意,也很有参考价值。但是如何评选核心论文,显然也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棘手的工作。另外,针对取消核心期刊制的说法,有人已经甄别道,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制并非一回事,前者是对期刊的评选,后者是对评选结果在评价工作中的运用。“按照一定标准将期刊分为核心与非核心,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是社会的需要。因此,核心期刊所面临的不是取消,而是如何才能更科学地评选的问题”。[17]简言之,取消核心期刊制并不意味着取消核心期刊本身,核心期刊的评选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应用价值。
(5)在对核心期刊的评价效用进行分析时,学术界应确立这样一种基本的认识:任何一种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都不可能是绝对完备的,因此,学术评价的公正性不仅要求建立尽可能完善的和合理的评价制度,更有赖于充分发挥评审人员的智慧和良知。那些承担学术评价责任的评审人员不仅应具备识别论文学术价值的慧眼,更应是学术良知和社会良知的坚守者。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这里不予详述。
总之,对于核心期刊的论争,学术界必须保持理性的认识,在充分评估核心期刊的正面效应时,也要充分注意到对核心期刊的不恰当应用可能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而在检视核心期刊的负面效应时,也不能过于情绪化,以至完全抹煞核心期刊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笔者以为,当前学术界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核心期刊的研究更加科学与更加完善,如何更加合理地界定核心期刊的有效应用领域,特别是要思考如何克服核心期刊评价效用的缺陷与弊端。
收稿日期:2004-05-21
标签: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