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做好校对质量管理工作_印刷厂论文

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做好校对质量管理工作_印刷厂论文

搞好校对质量管理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重要论文,质量管理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校对的重要性及其职责

校对是书籍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也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质量的好或差是影响图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读者打开一本新书,发现书中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存在不少差错,那么,不管它是哪位权威、名家著作,也无论这本书学术价值多高,它的实际价值毕竟被降低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至作者和出版社的声誉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校对人员一定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切实把好质量关,对作者、对读者和对社会负责。

校对工作一向为前人所重视,两千多年前孔子定下校对术:“精细、详、慎”。清朝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明确地提出“校是非”和“校异同”之说。近代史学家陈垣又总结出“校法四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书籍校对工作。据《列宁和编辑出版工作》一书中介绍,列宁曾被聘任过编辑,他在选题、组稿、加工、发排、装帧设计、校对等整个编辑过程中,都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千方百计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列宁曾说过,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非常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对重要著作的引文,列宁都要认真核对;对引文的错误或校对中的错别字,列宁都是认真严肃对待的。在《下诺夫哥罗德省党的工作手册》中,把“一部分中农”错印为“全体中农”,造成了对苏维埃政府法令的歪曲,为此,列宁在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列宁提倡书稿应经过三次核对,他的工作那样忙,自己不仅读长条校样,还尽可能检查最后的清样或机样。毛泽东也曾说过:“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作家,又是伟大的编辑家。鲁迅和郁达夫共同创办文学刊物《奔流》,从编辑、校对、翻译、插图、跑印刷厂到与作者通讯联系,事无巨细,大都由鲁迅先生亲身办理。从伟大革命导师到中国文化革命伟人,他们发表不少名作,都是亲自仔细认真地一个字一个标点地校对多次,他们这种严谨治学与工作的精神,永远令人难以忘怀!

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是编辑的有力助手,初做编辑工作的青年,首先实习一两年校对工作大有必要,大有益处:其一,可以学到老编辑的丰富经验;其二,可以充实和扩大自己的学识;其三,可以培养耐心、仔细、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的踏实作风。

说到这儿,有人问究竟校对职责是什么?笔者认为:校对的最主要的职责是要对原稿负责,忠实于原稿,逐字逐个标点地与原稿核对、校正,但又不能以此为满足,还要发现原稿中疏漏和不妥之处,以弥补其不足。如果发现原稿中有明显错误或疑问,校对人员不要直接在校稿或原稿上擅自作更改,应向责编提疑,由责编或会同作者仔细研究,酌改清楚,使书稿完善尽美。

二、建设一支专职校对人员队伍

校对也是一门学问,可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认为,做校对工作不需要什么学识,没有多少创造性可言。有些出版社认为“校对可有可无”,甚至撤消了校对科室;有的则是名存实亡。于是,光靠社内在职人员业余校对,或请编外人员校对,从表面看,似乎省了几个编制,其实,在职人员白天工作已经劳累了,晚上再搞业余校对,质量并无保证,编外人员校对质量更靠不住。由于没有一个考核监督机制,没有一套规章制度,加以非专职校对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对校对业务不熟,自然容易出差错。有鉴于此,必须组建一支合格的专职校对人员队伍,以适应提高图书质量、繁荣出版事业的需要。

这支专职校对人员队伍,应当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并通过学习、培训、实践,进一步加强工作责任心,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理工、外文类图书的校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高,为了适应这项工作,确保校对质量,要求校对人员熟悉和了解理工、外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规范的符号、正斜体、图形、公式、单位名称的使用。由于现在新技术、新学科发展迅速,所以,还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有关专业的知识。

出版社的领导要经常关心专职校对人员队伍的建设,除了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交流外,也可以走出去,向对口兄弟出版社学习,或邀请有丰富校对经验的同仁来社讲课或座谈;还要培养中青年骨干,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学习、进修、培训条件和给予必要的鼓励,那种“只使用,不培养,任其自生自长”的态度是缺乏出版事业战略眼光的表现。

三、理顺校对工作程序

为了确保校对质量和合理缩短出书周期,必须在实践中逐步理顺校对流程。

有些出版社原先是实行1—3连校制,看来这种程序速度是快的,但从确保质量要求来说,有欠合理,因为到了第三校,校样稿面被画得红蓝颜色比较难分辨,加上有一种前面已有过二校的依赖性和侥幸心理,故认真程度下降,便想快一点一校了之,实际上三校没有很好地把好质量关。现在转换到1—2连校和返印刷厂改版后送来第三校。这样校样稿面清楚,时间上不太紧,对校对人员提出了高要求,有利于提高校对质量。具体说来,书稿在印刷厂完成排版后,应经印刷厂毛校改版后打出第一次校样(即一校样),笔者认为,一校样打两份即可,一份供专职校对1—2连校用,另一份由作者通读。责编与专职校对一起进行1—2连校,这是有利于提高书稿质量的一项举措,因为责编经过自己初审和其他二审提出返修,全面了解书稿情况,在校对中若发现三审中还有疏漏、笔误、疑问,可以当即加以解决,使书稿完善尽美。1—2连校毕,将责任校对看的校样与作者通读的那份校样进行合稿、汇整后,返印刷厂改版,打出第二次校样(即二校样),经责校进行三校,返印刷厂改版,打出第三次校样(即一对红样),经一对红后再返印厂改版并打出第四次校样(即二对红样)。这两次对红均由责任校对完成。

从实际情况看,校对质量的最后把关,责任校对起着重要的作用:(1)要处理校对过程中遗漏的问题;(2)要汇整作者通读中发现的问题;(3)要进行两次关键性对红,最后付印。

关于校对周期,出版社校对科(室)要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根据原稿种类、难易程度、稿源字数、印刷厂排版改版进程、用书缓急要求以及校对人力、校对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形成书面规章制度,由大家共同来遵守。既要一手抓进度,尽可能缩短校对周期;又要一手抓质量,两者不可偏废。重要的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讲数量、抓进度,这里有个辩证关系,要正确地处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劳而无功。

四、做好专职校对人员的工作量核算和奖惩工作

做好专职校对人员的工作量核算,目的是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完成校对、责校和对红任务。

专职校对人员的工作定额,出版社领导既可参照上级要求,又可借鉴兄弟出版社的做法,更须结合本社的实际情况,经过研究讨论,形成书面规定。专职校对的定额包括:校对字数、责校字数、对红字数。超定额字数,每季度可作为超工作量支付酬金。

责校折算系数为基本书稿字数的1/2;对红折算系数为基本书稿字数的1/4。

出版社的精神产品——图书,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故若某图书被评为优秀图书,对校对有功人员也要给予鼓励、肯定和奖励,甚至可与其提升职称、晋级、提薪挂钩;反之,对质量低劣的图书,经过全面检查,确属校对的问题,同样也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校对质量优劣的奖罚应纳入出版社的规章制度之中。

此外,为了调动专职校对人员积极性,还要解决一个他们十分关心的技术职称晋升的问题。有的校对属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对校对系列中级职称到顶的界定有意见,感到没奔头,不安心现状,想跳槽改行;笔者认为情有可原,并愿为他们向有关上级部门呼吁,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给予重视和考虑。既然校对是一门严谨学科,是一种专门技术行当,并在出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与编辑一样享有评定高级职称的权利和机遇,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影响和带动整个校对人员队伍,发扬敬业、勤业、创业的精神,为繁荣图书文化出版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标签:;  ;  

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做好校对质量管理工作_印刷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