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_爱国主义论文

论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_爱国主义论文

试论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民族论文,试论论文,精神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决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过程,也始终受到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制约。

一、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高扬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人们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最强烈、最深厚的感情。具体地,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意识。并且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挺身而出,为祖国而奋斗。邓小平以其求索、奉献的一生践行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当他成为祖国母亲的优秀儿子,被世界敬仰时,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和血管里奔流着的热血,是形成一个个人乃至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二是培养人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国家利益至上,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不惜个人利益来维护国家利益,甚至贡献自己的生命。“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是产生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推动全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是指引全民族发展繁荣的方向。

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对于爱国主义,邓小平是深刻的历史感去把握的。龚自珍说得好: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毁人之才败人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者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灭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充满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分割、剥削和血腥屠杀;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尝饥饿战争,灾难深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实现国富民强,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邓小平同志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一生都在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邓小平为了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把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化为执政者坚定的信念和立场,毕生都把中国人努力改变成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把中国变成具有共产主义方向的民族而奋斗。邓小平认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邓小平通过把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做人、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思想和信念相一致。邓小平更多地是把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化为巨大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把中国的改革进程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中,把中国的民族发展与安全利益置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之中,从而影响了世界的局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二、民族文化,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牢固纽带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和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强大精神力量。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实和发展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创业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等。邓小平还特别提倡“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情感的结晶,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正如鲁迅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她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里的“民魂”就是指中华民族精神。凭借这种民族精神,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凭借这种民族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壮大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精神的脊梁,一个民族永远不可能真正站立起来。”上下求索,我们需要铸就中华民族新的精神脊梁。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是以悠久的中华文化作为牢固的纽带。民族精神的传扬,对于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也指出:“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务”。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一定时期的文化对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突显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五千年的文明史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使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容的民族意识,塑造了民族性格,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传统和心理依据,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对此,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族,从政治文化上结合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强调文化建设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有理想有道德”就是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文化”就是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具备扎实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纪律”就是要求自觉地遵纪守法,具备一切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素质。这种“四有”公民的建设有利于形成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根本。文化建设的任务,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民族复兴的方向。邓小平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意识:爱国意识、团结意识、统一意识

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国家的那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一种至深至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是激发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热情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是激励我们民族爱国主义斗志,树立为国家为民族的拼搏精神,从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谆谆告诫我们,如果不加紧社会主义建设,我们有可能被开除出“球籍”。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也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如果不加快改革发展,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我们有可能被开除出“界籍”。我们怎样才能发展?“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台湾为什么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主要有两条,第一条,中国的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是一百几十年的愿望,……第二条,台湾不实现同大陆的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会被别人拿去。自秦统一六国以来,中华民族虽然有过混战,割据的局面,甚至有过被人侵略的历史,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在实现台湾统一进程中的信心和决心。

这种爱国意识、团结意识、统一意识,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所在。这种凝聚力,向心力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粘合力和促进力作用,使得中华民族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生存和延续,也促成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发展、繁荣和昌盛。

(二)民族性格:自尊、自信、自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们塑造了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性格。所谓民族自尊心,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它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二是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绝不容许任何国家和个人侮辱和歧视,努力维护我们的国格、人格、族格。1989年中国发生动乱以后,当西方有人企图制裁中国,邓小平严正地指出:“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并特地嘱咐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请你告诉布什总统,结束过去,美国应该采取主动,也只能由美国采取主动。……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国人也不会乞求取消制裁。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这是我讲的真话。”所谓民族自信心,就是对我们民族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英勇气概。所谓民族自强,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不断进取,锐意创新,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大传》

邓小平强调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是要弘扬刚健有为、奋发图强的民族主体性意识。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我们要承认落后,正视现实,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走过的路程,这是我们自己肩负的民族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必将对全世界和全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三)民族气质: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了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现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反抗强暴,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这种民族气节和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积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突出地反映了一个人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关头,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邓小平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在于:中国人民十分珍视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民族发展的大业,决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邓小平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祖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压,决不会在任何压力下屈服,也决不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谁都动摇不了的!这些义正词严的郑重声明,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国人正是以这样一种民族气概气宇轩昂地站在了世界大舞台上。

标签:;  ;  ;  ;  ;  ;  ;  

论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