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杨 刘美 周晓清
(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施。方法:回顾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科37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积极的、规范化的护理,观察效果。结果:经积极的、规范化的治疗护理后,病情好转,疗效满意。结论:积极的、规范化的护理,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1-0126-02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1]。DVT是一种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1946年,Virchow提出: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2]。大部分入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重症患者有多重DVT危险因素,有些危险因素在入住ICU时即存在,如高龄、肥胖、严重头颅损伤、腹部损伤、妊娠、败血症、卒中、因存在肝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而停用肝素、心功能衰竭或呼吸衰竭、既往DVT病史或有遗传性危险因素等,有些危险因素是患者在ICU治疗过程中出现,如制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血液透析、药物镇静或肌松弛剂等[3]。DVT会显著增加ICU重症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特别是DVT引起的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因此,作为ICU护理人员,早期、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并据此在DVT发生后给予积极的、规范化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科在ICU治疗的患者,其中有37例发生下肢DVT,经积极的治疗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7例,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26岁~77岁,脑卒中患者11例,骨科手术后患者6例,脊髓损伤患者5例,中心静脉插管患者4例,严重创伤患者3例,胸腹部手术后患者3例,恶性肿瘤患者2例,重症感染患者1例,妊娠产后患者1例,心肺功能不全患者1例。本组病例通过超声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发生DVT患者中,左下肢21例,右下肢血栓14例,双下肢2例,其中周围型4例,混合型33例。
1.2 方法
在发生下肢DVT的急性期内2,26例患者行抗凝及系统性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尿激酶60万U~120万U,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6例患者(有抗凝溶栓禁忌证)行腔静脉滤器置入后,仅予以适当活血、祛聚等治疗。5例患者(合并有PE或治疗过程中发生PE)行腔静脉滤器置入后,予以抗凝、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5000IU 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尿激酶首剂量20万U,30分钟内静脉推注后,尿激酶60万U~120万U,24小时维持。
2.结果
在发生下肢DVT的急性期内[4],大多数经积极的、规范化的治疗护理后,病情好转,疗效满意,其中27例患肢仍轻度肿胀,5例发生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中,4例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行抗凝、溶栓治疗后病情缓解,1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病情未有缓解,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
3.讨论
3.1 护理评估
由于存在多种发生DVT的高危因素,ICU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由于ICU患者的DVT很多是无症状的,故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5-7]。因此要高度重视ICU患者下肢情况,对于出现肢体肿胀、皮肤发绀、疼痛等,要及时发现,同时,对存在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高危因素的ICU患者,可通过监测D-二聚体及超声诊断进行排查。所以,对每例ICU患者均应进行血栓危险因素评估,并给予规范的护理,以降低ICU患者DVT的发生率。
3.2 预防性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压、肢体皮温、脉搏、呼吸、感觉、运动、浅静脉充盈等情况。(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应优先选择颈内或锁骨下静脉,避免做股静脉穿刺。尽量不在下肢进行深、浅静脉的穿刺置管或采血,避免同一部位、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长期卧床患者常规抬高下肢30°,定时翻身侧卧,减轻对下腔静脉和髂静脉的压迫。同时增加肢体的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回流。注意保持排便正常,防止出现便秘,对于便秘患者可以适当给予润肠通便药物,避免患者用力排便导致腹内压升高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3.3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护理
3.3.1心理护理 ICU患者病情较重且复杂,意识清醒患者会存在焦虑、烦躁等心理,护理人员要根据其心理状态,选用合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为患者讲明DVT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等,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从而提高护理依从性,积极配合接受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与患者的家属积极沟通,使患者家属配合护理工作,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以减轻患者家庭压力,恢复治疗信心,提升护理效果。
3.3.2 一般护理 (1)绝对卧床,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水肿,注意患肢保暖,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避免动作过大,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2)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以利于排便,对于便秘患者可以适当给予润肠通便药物,防止治疗DVT过程中患者便秘后出现或加重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3)注意观察患肢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和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防止出现下肢血供障碍。同时需观察患者注意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等[8],谨防肺栓塞的发生,并利于早发现、早抢救。(4)密切观察患肢周径[9],测量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若其周径增加,则提示静脉回流受阻。
3.3.3抗凝溶栓护理 (1)作为护理人员,必须详细掌握抗凝溶栓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使用禁忌及注意事项。(2)患者应用尿激酶时,均从患肢足背静脉穿刺,滴注时持续在踝上加扎止血带,压力以滴入为度,使药液向静脉回流,从而起到局部高浓度的直接溶栓作用[10]。(3)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期间,需隔日监测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及时调整抗凝溶栓药物的剂量、频次等。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出血,有无血尿血便,同时观察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监测血压变化,时刻谨防隐匿部位的出血。
3.3.4急性期外的护理 重在做好护理宣教,指导患者配用合适的医用弹力袜,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及重体力劳动,卧床时抬高患肢以减轻患肢水肿,关注自身有无出血倾向,同时指导患者口服足够疗程的华法林以及监测凝血功能,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避免因未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而导致的出血。
4.结论
综上所述,ICU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对存在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高危因素的ICU患者,应早期干预,加强护理,一旦发生DVT,在符合治疗原则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规范化的护理,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皓.静脉疾病外科学[M]//陈孝平,汪建平,等.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18.
[2]张皓.静脉疾病外科学[M]//陈孝平,汪建平,等.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18.
[3]陆慰萱.静脉血栓栓塞症[M]//刘大为等.实用重症医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16.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4
[5]Cook D,Crowther M,Meade M,et a1.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medical—surgical critically ill patients:prevalence,incidence,and risk factors.Ctit Care Med[J].2005,33(7):1565-1571.
[6]Ibrahim EH,lregui M,Prentice D,et a1.Deep veiIl tllrombosis during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espite prophylaxis.Crit Care Med[J].2002,30(4):771-774.
[7]Muscedere JG,Heyland DK,Cook D.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critical illness in a community intensive care unit.J Crit Care[J].2007,22(4):285-289.
[8]张皓.静脉疾病外科学[M]//陈孝平,汪建平,等.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20.
田卓平,张培华.下肢单纯性浅静脉曲张治疗的进展[M]//张培华,蒋米尔.临床血管外科学.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61-565.
[9]杨曦,雷素娟,聂利霞等.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射尿激酶并踝部加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681-683.
[10]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论文作者:詹杨,刘美,周晓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8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下肢论文; 外科学论文; 发生论文; 尿激酶论文; 因素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