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双龙镇铧头小学资中641200)
中心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赛结束了,反思自己的参赛和准备工作,我经历了艰辛、挫折,感受到了失败,也体会到了教学的快乐,使我对新课改的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一个偏远的学校工作,与外界的接触很少,信息闭塞。我常常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给我讲了许多,但都是老教条,老方法。通过准备和参赛的过程,我体会到了课改的一些教学理念。
教材不仅是“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备课就非常的关键。
一、备课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苏轼在描写西湖时,曾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句。一篇好的文章一定如“西子”一般,浓妆淡抹相得益彰。在备课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浓妆与淡抹,这便是教学中的疏与密。对课堂上非重点的东西,学生自己就能学得懂的内容,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学,这是教学中的疏。然而,对于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则应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浓妆重彩,仔细地多讲一些。在教学中,更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例如:在《搭石》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结合。“搭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说‘紧走搭石慢过桥’?”学生只需要仔细地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这便是教学中的“疏”。而文中的重点: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以及家乡人们的心灵美,这些都需要我重点讲解,这就是教学中的“密”。备课时注意“疏”与“密”的结合,在教学时注意贯穿这一要点,学生就能更好地学习课文。
二、备课时要注重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教学节奏应该“张弛有度”。“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己可以读懂的,或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的,备课时内容可以简单一些,可以稍稍加快教学节奏。反之,教学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枯燥的,要表现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要细细讲解,逐句品味。如在备五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引导学生通过“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句话来理解父亲救儿子的艰辛,毫不放弃,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地想、读,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这就要慢。
三、备课时还要做到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的“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对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带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有了好的备课,一堂好课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但这还远远不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不断的摸索,不断地对自己所上的课进行总结,成功的地方在哪,失败的地方又在哪,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还需要一个富有激情、多姿多彩的课堂。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由我们教师的手去翻阅,我常常在想: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激情的学习呢?于是我会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课文内容,对人生的每一种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让孩子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学会技能。
2、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在不断的上课中,我发现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知识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对话,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我们还要学生们在课堂上“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问:“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课堂上我也充分地给孩子们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富有想象力的,他们思维活跃敏捷,我们应该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展示自己。记得我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孩子们在面对英法联军的罪行前,他们异常的激动,各抒己见,把自己对他们的仇恨,对他们的憎恨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孩子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展现自己的课堂。
4、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北国风光”,如何让我们这从没外出过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录像展示美丽景色,而后,我便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在这次比赛中,我通过自己上课和听其余的老师上课,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注意不能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也不能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毕竟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我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不断的改进,不断地提高,我想,比赛将会与我随影随行,因为它会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论文作者:刘英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4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9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孩子们论文; 自己的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重点论文; 浓妆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4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