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心开始起航——读《花季#183;雨季》后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花季论文,雨季论文,年轻论文,后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因此,研究时代,不可不研究青年,要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去培养接班人,更不可不研究青年。《花季·雨季》这本长篇小说本属文学作品,但出于教师这一职业的本能,我更多的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它的作用和价值,推崇它在研究青年方面的认识意义和启迪意义。
当代的青少年,由于他们生活在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期,更由于他们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同样是不成熟的青春转型期,他们遇到了不少新问题,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在开放改革前沿的特区城市更为突出),因此,人们更多地看到他们属于“雨季”的特点,而忽视了他们“花季”的特点,对他们未曾作全面的观察,辩证的分析,缺乏深层的了解和理解,往往会作出主观片面的、过于消极的判断与评价,有些人更称他们为“自私的一代”、“迷惘的一代”、“目光短浅的一代”,“甚至是无所作为的一代”。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读了《花季·雨季》会让人们从新的角度,深的层次去深入地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从而更深入地去认识他们,尊重他们,从而更精心地去爱护他们,培育他们。
《花季·雨季》的作者是一位16岁的女孩;能写出这样的多角度、全方位反映特区校园生活(及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这本身就不能不使人们受到震动,看到这新的一代并不全都是对人生糊里糊涂,对爱情朦朦胧胧,对学习马马虎虎,对考试战战兢兢的嬉皮士,而是在敏锐地观察生活、机灵地思辨生活,严肃地对待生活,勇敢地走向生活。用全书最后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年轻的心开始起航了。”他们大声地呼吁“不要笑他们狂,以为他们不过是十六七岁不知天高不知地厚的孩子”。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使他们无愧于“青春”两个字。他们庄严地宣告了“年轻的心渴望太多,企求太多,在这永远充满眷恋和希望的年龄,大家坚信明天会更好。”
他们渴望什么、企求什么呢?他们渴望理解,企求尊重,渴望成长,企求自立,渴望充实,企求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书中不少动人的情节和感人的心态描写,为我这抽象的概括作出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的教师,对年龄比我差不多小半个世纪的萧遥,我不但喜爱,而且敬重,他在两个关键时刻出人意料的抉择,使我们看到了新的一代精神世界焕发出的夺目光彩。
在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知识竞赛的比赛中,班长萧遥与另一位赛手并列第一,关键就是第三轮了。萧遥在选题时出人意料地选了A组题,结果答错了,倒扣30分,把到手的冠军宝座拱手让给了对方,这不仅表现了他的才气和胆识,而且说明他有正确的竞赛目的和态度。宽阔的胸怀和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比走捷径拿冠军更有价值,更令人尊敬。
在评选特优生时,面对荣誉和资金,又可优先使用学校的教学设备的诱惑,萧遥悄悄地放弃了特优生的评选,把名额让给了唯一的竞争对手陈明。原因只有一个,帮帮陈明,让陈明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潜能,同意他报考清华。
在对高一(4)班学生群像的描写中,作者着力刻画了他们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艰难而曲折的心路历程。使一个个不同处境的学生的典型性格一个个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陈明的志高才大而略显离群索居;欣然对父亲为入户口而送礼求情的反感与厌恶;王笑天的不愿庇护于当局长的父亲余荫之下,但现实生活中又不得不借用父亲的名位度过被罚款的难关,从而感到失落与迷惘;柳清因体貌欠佳被歧视而烦恼,为有所改变而挣扎。林晓旭多情善感的日记,余发学生经商的矛盾……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社会烙印和家庭烙印、有个性特征、特区味、青春味。在不同人物的身上,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揭示出当代中学生的进取心理、竞争心理、自制心理、审美心理、崇拜心理、冒险心理、交友心理以及厌学心理、逆反心理、挫折心理、嫉妒心理、闭锁心理等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给作为家长和教师的人们提出了如何把握年轻一代的思想转变,做好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工作的严肃问题。在这方面,书中班主任江老师的形象,可以给人们有所启发和收益。
如“早恋”问题,历来是教师和家长倍感头痛的问题,报刊电台一再组织讨论,学校家庭明令禁止,但抽刀断水水更流,斩不断,理还乱。我历来主张要正确对待;但不要大惊小怪,要了解青春萌动期的少男少女感情,但又要善于巧妙引导,让他们正视爱情,净化心灵,化阻力为动力,《花季·雨季》在这一方面描写是成功的,它反映出同学间互相尊重、佩服而产生的好感与爱情,他们暗暗地注意对方,默默地思念对方,同时又悄悄地从对方身上吸取力量,鞭策自己前进,在“爱情讨论会”上,他们表现出热烈、真诚、但又带几分幼稚,说明“现代化社会选择了这样一批孩子,他们在生理发育上接近成人,但他们还不会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他们应有成年人的帮助,走出低谷。我们教师有责任作学生这种过渡的桥梁,让学生毫无察觉,平稳地过河。
《花季·雨季》展现的特区生活面是广阔的,而且是那样典型逼真。
此外,《花季·雨季》还通过中学生的眼睛反映出本地人与新移民的不同心态,看到了绿卡与托福,炒股与经商,出国热与归来潮,涉外婚姻的乐与忧,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路。
《花季·雨季》的作者虽然只是一位十几岁的中学生,但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书中不乏从生活与真切感受中提炼的哲理性语言,给读者以鼓舞。
从总体上说来,《花季·雨季》即使是出自一位有经验的作家之手,也可以说是成功之作,如今出自一位16岁的中学生的笔下,就更难能可贵了,为我们文学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当然,作品也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例如,教师的形象写得比较浅薄和苍白,对教育的时弊还留有很大的余地而未能痛下针砭。
(《花季·雨季》海天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