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特征——第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细亚论文,史学论文,生产方式论文,第九届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前不久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的主题是东方社会问题。
与会学者讨论了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有四种观点:一是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实质上是农村公社生产方式,是一种复杂的、过渡性的、二重性的社会形态;二是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双重含义,既指第一种生产方式或所有制形式,重点在于说明西欧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起源,又指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历史特点,即从远古直到19世纪的东方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亚细亚生产方式或亚细亚所有制的特征;三是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以原始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古代东方社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种实现形式;四是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指某一历史阶段,而是指一种经济形式。
与会者还探讨了马克思揭示的东方社会的若干特征。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点:1、古代东方社会的所有制形式的本质是土地公有制, 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君主或国家所有,公社或个人占有;2、 古代东方社会是停滞的社会;3、剥削制度是租税合一制,或称贡赋制;4、政府因负责举办水利工程而发挥了一种经济职能;5、城市是统治者的营垒。
与会者还对东方国家的历史和西欧国家的历史作了比较分析,认为东方国家历史具有一些共同特征:1、 东方国家比西欧早二三千年进入文明时代,原因是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开发早期农业;2、 东西方在积累和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是东方财富的积累主要靠农副剩余产品,而西方则更多地靠商业和贸易;3、 城市最早产生于东方国家,东方国家的城市到殖民主义时代才落后于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