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琴1肖利1周莲2
(1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老年科重庆400038;
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内科重庆400038))
作者简介:夏雪琴,女,本科,护师,护士长。
通讯作者:周莲,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急性老年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及预后影响。方法对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综合护理模式:吸氧、疼痛护理、监护治疗、日常生活指导、大小便管理、营养支持及饮食合理搭配、分层抢救治疗护理、特殊抢救药物管理、健康指导。对综合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住院费用、住院天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人在院期间心肌缺血梗死范围缩小,临床症状减轻,病死率下降,明显改善远期预后,减少再梗塞率及住院率。统计学分析提示疼痛评分减少,减少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更好的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减轻疼痛等临床症状、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
【关键词】老年;心肌梗死;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471-02
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数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因各种原因使心肌血流供给持久中断导致心肌坏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1~3]。而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因其症状多不典型、合并症多、预后影响因素多[4~5],治疗效果欠佳,精心完善的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后期恢复影响重大,通过对我科近年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综合护理模式探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迅速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2008年5月~20011年5月住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00例,年龄65~96岁,平均70岁。其中前壁心梗30例,下壁心梗40例,前壁+下壁心梗20例,下壁+右室心梗3例,其他部位心梗7例。合并心源性休克20例,严重心律失常30例,死亡5例。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动态变化、血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的动态测定可明确诊断。
12综合护理模式如下:
121一般常规护理:保持环境安静,前2天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减少心肌耗氧量,解除焦虑,必要时可用镇静剂。指导患者进食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使大便干结、产气腹胀的食物,对于特殊病人,请营养科会诊协助搭配合理饮食。大小便管理,观察患者尿量、尿液颜色、是否有沉淀物,对于尿量过少警惕容量不足,发生休克、血液浓缩致新的栓塞,尿量过多加大心脏负荷易并发心衰,尿液红色可能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发生出血,注意调节剂量。小便浑浊可能发生感染,及时检查治疗。及时发现患者大便干结,给予缓泻、灌肠等处理,避免大便使劲诱发心衰。
122立即吸氧:经鼻导管吸氧,尤其对有呼吸困难和发绀者,最初几日坚持给患者通过鼻导管或者面罩吸氧,3~6L/分,并注意空气湿度和患者鼻腔局部的保护,保持吸氧鼻导管通畅,减少吸氧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最终证实吸氧通过提高心肌氧供,改善心肌缺血、减轻疼痛、缩小梗死范围。
123注重静脉通道的建立: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可保证重要药物的顺利输入,也可以在早期同时抽取血标及时行心肌酶谱、心肌钙蛋白等检查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心输出量下降,致微循环灌注不足,老年患者静脉血管弹性降低,管腔窄小,增加静脉穿刺难度,如果合并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如果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随着时间延长,病情加重,穿刺难度就进一步增加,可能因静脉穿刺失败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早期有效的静脉通道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我们选择大静脉穿刺同时兼顾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有利于快速输液纠正休克,也方便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安全快速输液。
13疼痛评分:采用0~10分数字评分法,“0”为无痛,“10”为最强烈的疼痛,分别在入院时、入院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及出院时进行连续动态评估。
14统计学处理:数值采用均数±平均差(X±s)表示。采用SAS612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行t检验,多组间用方差分析作q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层管理、重点监护:老年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并发症多,因此我们护理组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等临床资料综合评估,将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对于危险程度高的患者重点监护,尤其重视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早期发现各种危险心律失常及微小变化,及时报告医生早期处理,并根据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昼夜发作规律(晨6~12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变化,病情变化、发作居较多,天气和气候变化时加重多见),因此,加强上述时间段的巡视、护理,有效减少了危险病人的各种危急并发症,尤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22全面健康指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但起病前多有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冷热等环境刺激、高脂肪或过饱饮食、嗜烟、过量饮酒等诱因。发病前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合并症。因此,全面健康指导、危险因素的干预,对于预防再次心肌梗塞、普及心血管保护健康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护理组从重视在院指导、出院详细告知、家属共同教育、建立回访制度等方面入手,将完善的心血管健康指导有效贯彻,发现明显减少再入院率(见表1),间接有效促进了社会整体健康意识。
表2综合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再入院率的影响
随访月份随访前同期入院率(%)随访后入院率(%)343±632±4*633±423±3*1239±527±4**P<005随访前同期入院率相比
23综合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疼痛评分及预后的影响:分析患者结果提示(见表2),疼痛评分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预后有明显的影响,通过综合护理模式,患者疼痛评分明显好转,(P<005)。但24小时疼痛统计学分析未显示差异性(P>005)。
表2综合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疼痛评分的影响
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随访月份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同期住院病人13±56523±1354*综合护理病人9±35125±1065**P<005与同期住院病人相比
2讨论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分支多,梗死范围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危重并发症较多,且常有肺、脑、肾等多系统病变,病死率较高[1~3]。通过对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回顾体会到,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心肌梗塞患者,老年心梗患者有其独特的发病特征、治疗和护理特点。护理人员首先应了解急性心梗的临床表现和特殊心电图演变,熟悉老年患者易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及急救措施。从既往心梗病人熟悉的日常护理做起,加上重点病人的分层管理,可以集中最优的护理人员资源加强危险度高的病人的护理,用我们的护理方式,减少了危重并发症的发生,在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中,无1例医疗纠纷、事故发生,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通过综合护理模式的开展,拓宽了护理人员的知识领域、完善了护理措施,将老年心梗患者的护理制定为一种完善的规范化流程,向国际化的指南靠近,将极大的提高老年心梗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296.
[2]赵崇梅,胡文彬.专科急危重症抢救护理预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7-19.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1
[4]周磊,黄霞,宁景春,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9):679
[5]张玉梅,孙海新.早期康复运动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66
论文作者:夏雪琴1肖利1周莲2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4月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8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心肌论文; 病人论文; 疼痛论文; 心肌梗塞论文; 《河南中医》2013年4月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