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图书馆的定义、类型及研究现状_图书馆论文

私人图书馆的定义、类型及研究现状_图书馆论文

民营图书馆的界定、类型与研究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现状论文,图书馆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在我国,民营图书馆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清末,但它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被重视还是起源于三件事情:①1999年,山东省济宁市成立的科教图书馆于2003年将总部迁入北京市石景山区,并成立了最大的图书馆实体——石景山区科教图书馆(www.kejiaolibrary.com);②2005年年初,位于山东省沂南县湖头镇曹家小河村的小河图书馆出现在专业网络上,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1];③杭州市西湖畔的张铭音乐图书馆,因若干知名图书馆学者、管理者参与了对其图书馆性质的讨论,而引起广大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热议(mzgw.blogchina.com)。籍于此三件事情,图书馆界开始关注我国民营图书馆事业。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开始关注“三农”及城市弱势群体问题;我国图书馆界关注基层图书馆建设、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等问题。目前,在对民营图书馆的管理与规范方面,国家政策还是空白。因此,民营图书馆事业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如何规范与管理等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思考。

本文仅对我国民营图书馆研究及其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姑且作为引起对民营图书馆研究热潮的引子。

1 民营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民营图书馆又被称为私人图书馆、民办图书馆、私营图书馆,虽然大家用法不一,但笔者认为,它们所指称的对象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王子舟教授指出[2],民办图书馆包括公益性和经营型两个类型,只有经营型的民办图书馆才能称为民营图书馆。可见,王教授认为民办图书馆与民营图书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营图书馆一定是以赢利为目的而举办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0年版)的解释:私人是指“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家”之意;民办是指“群众集体创办,私人创办”的意思;私营是指“私人经营”;而其将“民营”定义为“人民群众投资经营,私人经营”。

可以看出,私人图书馆范围狭窄,不能完全涵盖此类图书馆类型的外延;而民办图书馆是指“群众集体或私人创办的图书馆”,但此类图书馆的经营未必也是由其创办主体来进行的,故未能正确表达笔者欲指的图书馆类型的内涵;私营图书馆指“私人经营的图书馆”,也排除了社会团体等组织创办经营的图书馆类型。而“民营”是与“公办”、“公立”、“公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用“民营图书馆”来指称拟讨论的现实图书馆类型,更加合适与贴切。

笔者认为,在界定以及定义“民营图书馆”时一定要考虑“民营”与“图书馆”两个概念的共同特征,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构成要素:

1.1 投资主体非政府

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基金会、公司、企业、群体等。

1.2 开放性

从理论上讲,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都应该是开放的。因图书馆类型的多样性、群众利用的方便性等因素,实际上其开放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对某个区域内的所有公众开放(县、省公共图书馆等)、对某个单位内部的所有人员开放(中小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工会图书馆、组织机构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而可以勉强称得上是对全体公民开放的图书馆也仅限于国家图书馆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民营图书馆的开放性也应遵循上述规则,现实中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所以,其开放性是与“封闭”、“藏书楼”相对应的。

1.3 功能性

具备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理念、职业道德与服务精神以及基本的图书馆业务工作。

笔者认为,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理念、职业道德与精神可以简单地通过《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以及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的“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四爱”来概括。图书馆基本业务工作应该指能够体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活动,它也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社会信息服务事业/产业的标志。

在上述三点中,第一点是紧扣“民营”这个要素的,而后两点是针对“图书馆”之特色而用来界定民营图书馆的重要指标。这里要强调的是,“民营图书馆”的“营”不等于“赢”。“营”是经营,是服务,是开放。我们不能一谈到“经营”就认为一定要“赢利”,它只是管理、运行、发挥组织功能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与“赢利”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换句话说,“民营图书馆”是要“经营”的、“服务”的、“开放”的,它可以“赢利”,但其一定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这一点是我们在界定现实中的民营图书馆时的重要标准之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营图书馆是不由政府出资建立、运行与维护,开放式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序化信息资源的图书馆。

2 民营图书馆的类型

2.1 连锁经营的图书馆

山东济宁的科教图书馆采取加盟连锁式的经营方式,坚持“以馆养馆”的办馆原则,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止到2006年中,它已在山东、辽宁、河北、河南、陕西、江苏、安徽、福建、甘肃等省份拥有20多家加盟连锁馆,总服务面积15000余平方米,年接待各类读者1000余万人次[3],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主要开展的服务包括借阅、图书零售、教育培训、电子阅览室、玩具吧、公益讲座等。

2.2 基金会资助建立的乡镇(农村)图书馆

国内外都有基金会、公益组织在我国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实施援助计划,资助我国部分地区建立图书馆,免费为民服务。此类民营图书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2.2.1 由基金会、公益组织联合地方政府实施建馆方案 此类比较著名的有健华图书馆联盟(http://lib.nit.net.cn/jianhua)和天下溪乡村图书馆计划。

1989年11月,以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华裔教授为主体的华人公益社团——加州圣峪中华文化协会健华社(San Fernando Valley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Cultural Exchange Committee.http://www.sfvcca.org)(以下简称“健华社”)发起一项创议,即由南加州美籍华人捐资在中国较贫困的农村建立乡镇公共图书馆,以弥补由于政府缺少必要资金建立文化设施的空缺,以便给当地人民提供一个可以免费吸收知识、培养阅读习惯、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场所。创立健华图书馆的工作于1990年正式启动,第一所健华图书馆在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诞生。15年来已经在中国大陆19个省市自治区(主要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与当地政府共建健华图书馆62所,服务人口达到150多万[4]。2004年初,有6所健华图书馆建立了小型电子阅览室。这项工作也得到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社区和乡镇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的支持,为更广泛、更有效地推广工作,健华社与专委会协商于2003年初建立了健华图书馆联盟。

天下溪乡村图书馆计划最早是由梁晓燕(图书策划人)、徐晓晓(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王小平(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发起的。她们从2003年到2005年中,在云南、广西、山东等山乡建立了近60个免费的乡村图书馆[5]。这个公益行动被命名为“乡村社区图书馆援助计划”。该计划为每个图书馆筹资3000元,购书千册、4份报刊,完全由个人、单位自愿出资。2004年7月,她们与北京天下溪教育研究所合作,并增加了此项捐助活动的公开透明性。天下溪乡村图书馆计划立志要为发展中国乡村社会图书馆建立起可以“复制的模式”,为改善农村文化落后的状况贡献一份力量。从2006年1月起,他们推出一项新的行动“给你的家乡捐一座图书馆”,希望能满足很多人想要为家乡或者第二故乡做点事的心愿,调动更多社会个体的公益热情。

2.2.2 海外教育基金援建的乡村学校图书馆 典型案例是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乡村学校图书馆项目、美国青树教育基金的“中国青树乡村图书馆中心”计划、“中国滋根基金会”的图书室项目等。

1992年10月,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在美国加州以“中国教育救援基金会”之名正式注册成立,2001年4月在德克萨斯州重新注册的一个非营利性、非政治性、独立的民间组织。其宗旨是募款帮助促进中国的教育发展,特别专注于帮助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使他们能够完成九年教育和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条件。该基金会笃信:“阅读一本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很久的心情和思想,甚至一生。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却远没有我们幸运,他们没有余力买课外书,不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整理你的书架,捐出图书,让山里的孩子看见外面的世界”。该基金会已经利用旧书建立图书室92个,全新书图书室11个,募集各类旧书52000余册,选购新书10672册,为20多个学校订阅了杂志,购置藏文,聋哑教材等特种图书1000余册[6]。

美国青树教育基金为中国边远地区学校捐建图书馆的项目始于2002年。该基金会建设图书馆的层次相对比较高,主要建立三种类型的图书馆。①建立高级学校图书馆中心,每个图书馆中心配备1-6万册图书,装备1台服务器,2-5个工作站,1台打印机,1部数码相机,2-4个条码扫描器,1套图书馆管理软件,并建立网络连接;②建立卫星图书站,每站拥有数百至8万册图书,至少装备电脑、打印机、条码扫描器各1台,并配备图书馆管理软件,连接网络,以便可以检索图书馆中心的资源;③建立独立图书馆,均配备计算机和图书馆管理软件。到2006年,已经建立了5所高级学校图书馆中心(1所在青海,3所在甘肃,1所在山西),18个卫星图书站(其中有8所有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环境,其余10所计划在2008年底达标),9所独立的学校图书馆(2所在青海,2所甘肃北部,2所在北京,2所在贵州,1所在云南,都配备有计算机和管理软件)[7]。

“中国滋根基金会”联络组实施的图书室项目,主要援助建设农村成人和中小学校图书室以及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图书室。目前基金会资助建立了185个学校图书馆[8]。

2.3 私人图书馆

私人图书馆是指完全由个人出资创办的、服务范围比较小的图书馆。此类图书馆创办的主要原因是源于个人兴趣爱好,或者是热心公益事业等。因为其运营完全靠个人的财力支撑,故不是特别稳定,时有关闭。这类图书馆的数量较多。

从是否收费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两类:

● 收费的私人图书馆。如杭州西湖畔的张铭音乐图书馆(www.mushome.com)等。虽然读者到该图书馆欣赏音乐是免费的,但必须是在消费了一定数额的饮料之后才可以享受免费待遇,故也认定其为收费服务的图书馆。此类图书馆得以生存的基础是专业性比较强,一般文化服务单位无法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而其投合了此类人群的需求。因其专业性的服务需要,服务成本比较高,收费也在所难免,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 免费的私人图书馆。如中国图书馆学会前任老秘书长刘德元在家乡河北易县创办的“爱乡图书室”、山东的“小河图书馆”等。刘老于2003年4月10日成立了“爱乡图书室”,多方设法筹措图书数千册,并利用自己祖产宅基地和积蓄,新建了一处70余平方米的馆舍,同时,每年出资3000元用于管理人员劳务费、水电费、取暖费及报纸、杂志等费用。“爱乡图书室”的读者一年达到10000多人次。

2.4 读书社

由读书社演变而来的民营图书馆与书店等机构组织的读书组织不同,后者以赢利为目的,如贝塔斯曼读书会;而前者则基于成员共同的阅读兴趣与爱好组成的群体,后来逐渐演化成为民营图书馆。最出名的是读来读去读书社,虽然它因非法集资问题被查处,但其开办初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最初的运行方式也可以成为此类民营图书馆的范例。大家所熟知的美国富兰克林等人组织的读书俱乐部类似于此。

2.5 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万家社区图书馆

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同主办的“万家社区图书馆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自2003年5月开展以来,共援建2.7万个社区,援建图书近千万册,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为了巩固社区图书室援建工作的成果,活动组委会决定继续开展援建活动,同时巩固原有的成果。“‘万家社区图书馆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续援活动”启动仪式于2005年8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首家参与续援活动的爱心企业,就向全国1200个社区图书馆援建图书12万册[9]。

2.6 企业建立的社会图书馆

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文化事业建设中,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企业出资建立的图书馆,主要表现为企业工会图书馆、企业图书馆、企业科技图书馆等,但这类图书馆因其在现时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甚微,似有逐渐淡出图书馆事业的迹象。从全国企业图书馆现状来看,生存状况堪忧。企业图书馆是传统计划经济中“企业办社会”的产物,一方面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它未来的发展命运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其服务对象范围狭窄,主要面向本企业职工及家属。这里所提到的企业的图书馆,主要是指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图书馆是不一样的。此类图书馆的开设,可能出于商业的目的,也可能出于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做贡献的目的,但无论哪一种目的,要达到的结果都是由企业出资,为公众建立了可以免费使用的图书馆。因此,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民营图书馆。

2006年9月,全国最大的社区图书馆——城开国际学园社区图书馆落户南昌,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社区型图书馆。馆内藏书可达10万余册,分为4大类:生活时尚、杂志、工具词典,综合等类,包罗了文、史、哲、理等社会科学、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的丰富书目。图书馆设有社区讲堂、手工教室、电子阅览室,全家庭阅览区、学生自习区、视听室、儿童素质教育厅、休闲阅览区、舞蹈室、钢琴室等设施,特别增设儿童阅览室和老年阅读室,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10]。

2.7 民办学校图书馆

民办学校图书馆与前面的6种在服务对象、服务范围以及开办宗旨上有所不同,正如我们通常将图书馆划分为学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等类型一样,它们的特性与学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一致的。笔者认为,此类民营图书馆在经营理念、运行规则、业务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同于学校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民办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投资主体不一样,民办教育的投资完全来自于民间,政府只扮演“民办公助”的角色,起到管理的作用。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民办学校必须建立图书馆,用笔者界定的民营图书馆概念,民办学校图书馆必然也属于此范畴。

通过对我国民营图书馆类型的划分,我们可以厘清思路,了解到我国民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概况,为深入研究民营图书馆打下基础。探讨每一类型的民营图书馆运营机制、发展模式、政策规范、发展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3 民营图书馆研究现状

笔者利用《中国期刊网》对“民营图书馆”、“民办图书馆”、“私人图书馆”等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国内讨论民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论文很少,最早出现于1996年,尽管每年对此问题都有所论述,但到目前仅有16篇。由此可见,业内同仁对此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它为“新生”事物,专业理论与实践根基还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是它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综合所收集到的文献,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大家对民营图书馆的研究,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

3.1 民营图书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孙勇等[11]就对私营图书馆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类型、优势、弊端与发展对策等问题。对此问题关注的还有曹红毅[12]、陈华[13]、周晓季[14]、张金路[15]、唐承秀和吴慰慈[16]等。

3.2 民营图书馆的优势、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民营图书馆的优势在于办馆资金有保障,适应形势变化快,可以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和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此同时,其家族化的发展也易导致业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忽视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等弊端。孙勇[11]、曹红毅[12]、唐承秀和吴慰慈[16]等人对此展开了讨论。

3.3 民营图书馆的特殊作用

研究者认为,民营图书馆对发展基层中小型图书馆,特别是乡村图书馆(室)、西部地区图书馆有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闫丽[17]认为,随着乡村群众求知欲,尤其是对农业知识需求的渴望,增加了对图书馆的需求,但公共图书馆又无法满足,私营图书馆(室)在投资、经营机制等多个方面存在灵活优势,可以弥补公立图书馆之不足。在进行农村图书馆建设研究时,王素芳[18]专门讨论了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包括国外慈善基金会、国内文化团体、村民自办三种形式)在建设农村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详细地介绍了它们建设农村图书馆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认为虽然面临着资金、图书馆管理规范及持续运作、专业人员不足等种种困难,但也为这些民营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开拓了外部资源,政府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纪文杰[19-20]、陈华[13]、高学瀚[21]、曹湘平[22]、周晓季[14]等。

3.4 政策扶持

研究者在宏观政策上呼吁给予民营图书馆重大扶持。如陈华认为[13],鼓励私营是新世纪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一项双赢的事业,应公私经营,共谋发展。张学梅[23]则明确提出了国家应该对私营图书馆的发展要特别关注与支持。基本上所有论文都明确提出了这个问题。

3.5 具体运作

研究者讨论了民营图书馆在微观管理、服务方式、运营形式等方面问题。如曹湘平[22]就指出农村私营图书室的特点、办馆方法、管理措施、经费解决办法等具体问题。代表性观点还有孙勇[11]、曹红毅[12]、闫丽[17]等。

3.6 探讨民营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

李锦香[24]从对河北沧州、邢台两地的民营图书馆——科教图书馆的实地调研出发,介绍了它们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公共图书馆、政府部门对民营图书馆的评价,并讨论了两类图书馆之间的关系。

3.7 研究特定类型民营图书馆

王子舟和马艳霞[2]对民间读书社的兴起、性质、运营模式、生存时间及其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认为,民间读书社不属于民营图书馆的一种类型。王素芳[18]则对国外慈善基金会、国内文化团体、村民自办三种形式的民营图书馆进行了详细介绍。

国外对民营图书馆的研究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主要是因为其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出现民营图书馆的时间自然早些(国外的许多公共图书馆直接起源于某私人图书馆)。一般来说,私人图书馆是国外对民营图书馆的称谓,对其的研究归入特殊图书馆的范畴。从民营图书馆的实践角度来看,国外的民营图书馆不仅仅是指由个人创办的面向大众服务的图书馆,还包括各类组织,如企业、公司、团体等创办的图书馆,也面向公众开放,但其投资并非来自政府,故也称其为民营图书馆。

从对民营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角度来看,国外的讨论主要集中于:①介绍著名的家庭图书馆(home library)的发展历史沿革及其藏书的流传,如Ileana Strauch and Katina Strauch(2000年)[25],Roark Mulligan[26];②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研究某地区私营图书馆及其藏品的发展历史,揭示该地区文化遗产盛况及其源流,如George K.Smart[27];③介绍某地区历史上私人图书馆的兴盛情况,如Mark Purcell[28]。

由此可见,在我国乃至国际图书馆界对民营图书馆的系统性研究,基本上都还属于空白领域。因此,从对图书馆学以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的角度来看,对民营图书馆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还是非常必要性的。

收稿日期:2006-10-23 修回日期:2006-12-21

标签:;  ;  ;  

私人图书馆的定义、类型及研究现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