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提高消费率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5)01—0035—04
建国以来的50多年当中,我国最终消费率(以下简称消费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52年的78.6%下降到1978年的62.1%,2002年下降到58%,2003年进一步下降到55.4%。这期间,曾经有过5次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一次,1958—1959年,消费率由66.1%下降到56.2%;第二次,1965—1966年,消费率由72.9%下降到69.4%;第三次,1981年—1988年,消费率由67.5%下降到63.7%;第四次,1989—1998年,消费率由64.1%下降到57.5%;第五次,2000—2003年,消费率由61.1%下降到55.4%。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自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当中,除1999、2000年这两年外,消费率一直低于60%。同期,居民消费率也呈逐级下降趋势,有过4次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一次,1958—1959年,从61.1%下降到48.6%;第二次,1965—1978年,从66.4%下降到48.6%;第三次,1981—1994年,从53.13%下降到44.57%;第四次,2000—2002年,从48.01%下降到45.14%。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居民消费率曾经历过短暂的4年上升期,由1978年的48.79%提高到1981年的53.13%。但好景不长,从1982年便开始了长达13年的下跌,居民消费率由1982年的52.25%下降到1994年的44.17%。
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和危害
消费率长期低位运行会带来诸多严重的后果:
1.破坏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生产与消费紧密联系、相互依赖,通过分配与流通两个中间环节的正常运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正常循环。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如果一味地扩大生产而压抑了消费需求的扩大,那么,生产的扩大就会因为需求不足而导致产品过剩及至产能过剩,因此而压缩生产又会进一步限制需求,结果使社会再生产的正常循环受到破坏,就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就我国而言,虽然不大可能发生经济危机,但长期低迷的消费需求会在收入差距(主要是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雪上加霜”,酿成严重后果,这是需要警惕的。我一直主张,中国的发展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国内。国内市场是国际上最大的市场,是最有潜力最有诱惑力的市场,“十一五”期间要不失时机地提高消费率,适当地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有效地扩大国内市场,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实实在在地增强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
2.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自1998年11月我提出“高速增长——中度通胀”模式以来,在多篇论文中和多次会议上,我一直坚持这个主张,而不赞成7%的速度。(注:见卢嘉瑞、徐圣银:《2000:中国已进入第五个经济周期》,《财经科学》2001年第4期;卢嘉瑞、徐圣银:《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评论》2002年第1期;卢嘉瑞、徐圣银:《宏观经济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2期;卢嘉瑞:《从消费经济学的学科地位谈起》,《消费经济》2002年第6期;卢嘉瑞:《全面建设小康与提高生活质量》,《南方经济》2004年第3期;卢嘉瑞、唐亚丽:《增长正未有穷期》,《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4月5日。)所谓“高速增长”,即在第五个经济周期特别是第“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9%—12%这个区间。低于这个速度,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难以解决,将失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国国民经济能够规律性地强劲发展的大好时机。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内需的扩大。而扩大内需需要投资和消费双拉动。(注:卢嘉瑞、王志刚:《扩大内需需要投资与消费的“双拉动”》,《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现在的问题是投资偏热而消费偏冷。因此需要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否则,我们期望的高速增长就会因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持而滑行到“泥沼”中去。届时,不仅无法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而且所谓“惟低增长才有可持续性”的梦幻也是注定要破灭的。因为消费率长期偏低导致的速度下降、生产萎缩、过剩积累严重,恰恰是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破坏。既无必要的速度,又无必要的质量,还奢谈什么“可持续”!
3.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整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在这个阶段,广大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欲望强烈,消费行为异常积极,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如果这一巨大的消费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这无疑是供给有效扩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的绝好机会。然而,消费率偏低,表明经济总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偏少,形成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的较大落差,这势必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消费率长期偏低呢?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重投资、轻消费,重建设、轻生活的倾向的影响。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是迫不得已。但如果不遏制这种政策惯性乃至于在过剩时代依然我行我素,那就相当可怕了;长期的过剩状态势必使因资源和产品的巨大浪费、企业经济效益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等现象而导致的趋紧的经济环境雪上加霜。1998年以后的情况似有变化,这个时期是思想上虽然重视消费,但实践中却仍然只重视投资。1998年中央把扩大内需确定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可以说,从指导思想而言,消费开始受到重视。但实践上,投资热、消费冷的倾向依然没有改变。长期的过高投资已成为导致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还应提及的是,没有相应的消费作支撑,过高投资的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2.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收入是消费的函数。在通常情况下,消费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1978年至2002年25年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49%。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率均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1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39%;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6.25%,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6.44%。(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6)》,《中国统计年鉴(1989)》、《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年鉴(2003)》等有关数据算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低于GDP增长,是我国消费率长期在低位运行并在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收入预期不稳定,支出预期却在增加。统计数据表明,1996年以来我国的登记失业率高于1996年以前。失业退岗(内退)人员大大增加,城市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的收入水平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此外,城镇在职人员总收入结构中,工资外比重大大增加(已超过50%),这也增加了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在支出预期方面,城镇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几个基本方面的支出却在稳定地盘升:只能参加住宅商品化的人们对住宅和住宅更新升级的需求强劲;因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收入的增加而扩大的医药费;因老有所养考虑而增加的未来消费(储蓄);因学习费用的不断增加而增加的教育消费等。由于收入增长的幅度偏低,上述预期支出的增加无疑加重了城镇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负担,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在应付无可奈何的即期消费的同时,以增加储蓄来免除后顾之忧。正因为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也就不足为怪了。
4.收入差距过大并且继续扩大。财富正在急剧地向高收入阶层集中,限制了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于是,在城镇市场上演绎着这样一场形象剧:“想买的没钱,有钱的不想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低收入阶层是城镇居民的主体,所以总体上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率就难以提高。
5.供给缺位,满足不了消费。近些年来,虽然基本上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但这并不等于说市场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事实上,很多消费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很多想买的商品买不到,很多买到的商品并不满意。前者涉及到的是品种和数量问题,后者涉及的是使用价值(质量、功能、使用方法等)问题。从品种上看,世界上有商品十几万种,而我国商品品种却只占其十分之一,许多方便居民的日用消费品在市场上是买不到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市场需求的潜力相当大,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应该把立足点放在国内,把做大做足国内市场放在首位。从使用价值看,作为商品使用价值内涵的核心是效用,即有用。使用价值与科技进步俱进,无疑是正确的,科技进步的成果最终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也是必然的。但如果科技进步、科学发明的成果应用于消费品的生产而最终导致消费品质量下降(如过度地将化肥、农药和各种增长剂、添加剂用之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或操作过于复杂或功能过剩(如某些家用电器),这样的消费品也是不受欢迎的,也必然会限制购买。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说明生产者忽视了市场导向,没有完全遵从需求去组织生产。
6.消费环境不尽人意,抑制了消费。医药消费中的欺诈现象、教育消费中的乱收费高消费现象、食品市场上到处泛滥的假冒伪劣产品等,诸如此类消费对象和消费环境中的问题,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情绪和消费欲望,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人们的消费行为。
“十一五”期间提高消费率的基本政策选择
1.彻底纠正重投资、轻消费的错误倾向
在经济将长期处于过剩的时代,尤其需要把消费放在首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同样作为内需,消费需求对GDP和GDP增长的贡献最大;投资的增长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相应扩大和承接,就会变为无效增长,并且造成浪费。自1989年以来,中国已经进入经济过剩时代,并且这个时代将长期延续下去。在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面前,盲目地追求投资的高增长而忽视消费的相应扩大,终究要掉进自设的“投资陷阱”,重蹈经济危机的覆辙。另外,我们也应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为机遇,商品充足毕竟为有可能实现的消费需求的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物资支持。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必须从理论上、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上,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首位。各级地方政府、经济部门均应牢固树立这样的观念,以可持续发展为重,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重,彻底纠正重投资、轻消费的错误倾向,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同时,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高速发展。
2.调节收入分配,果断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
不合理收入差距过大并且继续扩大集中表现在已形成事实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城乡广大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非法收入、形形色色的不合理高收入使暴富群体的财富迅速膨胀。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过大和继续扩大的态势,给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我们应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遏制其发展,缓解由这种现象引发的多类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要用政策和法律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要有力度。2004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就很有力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一定要使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任何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要继续提高城市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要通过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有效措施,提高城市人口的就业率。城乡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高,在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大力增加他们的收入,会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
在继续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同时,继续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在1998年北京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在2002年长沙召开的一个全国性理论研讨会上,以及在其他几个全国性会议上,我一直大力呼吁增加和继续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注:我在上述会议的发言后来均公开发表,见《扩大消费需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中州学刊》1999年第6期;《从消费经济学的学科地位谈起》,《消费经济》2002年第6期。)自1999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虽然上调了5次,他们的收入确实明显增加了,但和他们的贡献相比,同其他行业特别是高收入行业相比,还远远不够,有继续增加的必要。
要采取有效的反腐败举措,保护国有资产,取缔非法收入。要采取有力的税收手段,限制不合理的过高收入。
3.抓住历史难得的机遇,优化供给结构
在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满足“十一五”期间及至整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自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进入第五个经济周期以来,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越来越好。当前,有三种趋势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前几年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最近有人作了如下测算:本世纪初的十年到二十年间,将是中国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05年,中国将有13%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5%,即2005年将有2450万户达到中产阶层家庭,2010年将有5700万户。从人口规模增长速度来看,相应的中产阶层人数将达到7300万人和1.7亿人。(注:《深圳商报》2004年9月8日。)
第二,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新一轮消费高峰已经来临。2003年底,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国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城市居民正处在从基本消费型(吃、穿)为主向发展和享受消费型为主转变、从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居民消费的三个特点已初露端倪:1.消费的热点集中在住房、汽车、教育、信息、旅游、医药保健、文化等发展和享受方面,并且这个热点将长期存在;2.消费的质量看重品牌,对名牌产品的关切度越来越高;3.消费的服务追求享受、方便、舒适。伴随着收入增幅的回升,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节奏也在明显加快,大多数家庭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第三,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在未来的一个较长时期,国民经济将规律性地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8.5%甚至9%以上)。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持续性的消费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联动,凸显出其为拉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所谓“规律性”即这个态势是必然的,不可忤逆的,只能顺势而为,切不可逆流而动。我提出这样的判断和主张,一不是主张超高速、高通胀(GDP增速超过12%,CPI超过10%);二不是不要宏观调控,放任自流,而是要在恰当的时期出台恰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举措。所谓“恰当”即在时点把握上,既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在调控政策力度上,既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
基于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趋势性现象的分析和判断,我认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这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最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乘这个“东风”在2020年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在世界之林中高扬中国的大旗,更待何时!有鉴于此,经济部门和企业应顺势而为,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商品品种、数量、质量、功能和使用方法上,全面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使全国城乡居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