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空诱导对小麦诱变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16)在《小麦阶段性快速发育突变体中赤霉素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赤霉素是调控植物株高发育的重要激素。本研究对利用7Li离子束诱变小麦品种轮选987获得的阶段性快速发育突变体的株高发育特性、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特征和内源赤霉素含量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基因克隆与测序技术分析其相关矮秆基因变异,并通过qPCR技术分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在大田条件下,突变体与野生型在苗期没有显着差异。从拔节期到抽穗期,突变体株高大于野生型,此时突变体的节间细胞平均长度大于野生型。抽穗之后,突变体的发育速率逐渐减慢,二者最终株高没有显着差异。2、突变体幼苗萌发后在含有17μM赤霉素的营养液中生长10天后,幼苗高度显着高于对照植株,对野生型幼苗进行同样的处理,幼苗高度与对照相比没有差异,表明突变体植株对外源赤霉素的反应极为敏感。赤霉素处理后,野生型幼苗Rht-A1和Rht-B1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变化,Rht-D1基因的表达水平稍有上调,而突变体幼苗中三个等位基因Rht-A1、Rht-B1和Rht-D1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3、克隆突变体与野生型中的Rht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发现突变体在Rht-B1基因的190位发生了T-C的转换,根据已有的文献报道,当该位点为T时,会造成编码区的提前终止,使得该基因编码的DELLA蛋白结构域被破坏,不能被赤霉素介导的信号途径降解,植株表现为对赤霉素不敏感;当该位点恢复为C时,该基因编码的DELLA蛋白恢复为621个氨基酸,其与赤霉素的互作功能得以恢复。4、对大田种植的突变体及野生型植株进行持续的赤霉素处理,发现赤霉素处理显着增加了突变体的株高,而同样的处理对野生型植株没有明显的影响。5、从拔节开始,每周通过qPCR对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发现TaKAO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拔节后两周内,在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中没有显着差异,在拔节后第三周和第四周,该基因在突变体植株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野生型,在第六周显着低于野生型;突变体植株中TaGA20ox的表达水平在拔节后四周内与野生型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在第五周和第六周突变体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野生型。6、突变体中的GA1+3的含量在拔节期和孕穗期显着高于野生型,在抽穗期突变体中GA1+3的含量低于野生型;三个时期突变体与野生型GA4+7的含量没有显着差异。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节间数均为5,成熟期株高没有差异,突变体的中下部三个节间的长度显着大于野生型,而上部两个节间长度显着小于野生型,与内源赤霉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7、对突变体与野生型进行持续的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后,不同材料的节间构成、穗部性状、籽粒性状存在差异。
马楠[2](2014)在《航天诱变对夏枯草SP1代生物学特性和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夏枯草是我国重要中药材,其干燥果穗中含有熊果酸、迷迭香酸、咖啡酸等活性成分,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夏枯草在药品、保健品领域应用广泛,也不断被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目前国内外已经对其开展了本草学、生药学、种质资源、栽培技术、活性成分分析、药理作用等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夏枯草品种单一、种质退化、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夏枯草市场的发展。故本研究期望培育高产、优质的夏枯草新品种(系),改变夏枯草种质资源匮乏的问题。航天育种技术,利用空间环境的综合因素对植物产生诱变效应,诱导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及遗传物质产生不确定性变异,获得地面常规方法不易取得的突变种质材料和资源,为育种研究提供宝贵材料。本试验借助“神舟八号”飞船搭载优质夏枯草种子,研究夏枯草SP1代的生物学效应和干燥果穗中迷迭香酸含量变化,从SP1一代中筛选出形态特征良好、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植株,作为后续育种工作的重点观察对象,为夏枯草SP2、SP3、SP4代的突变株选择与繁育工作提供参考。本试验具体工作方法和结果如下:1.以夏枯草的株高、主茎粗、分枝粗、果穗粗、果穗长度、果穗数目、地上部分干鲜重、果穗干重、茎杆干重等生长指标,对比搭载组(SP)和对照组(CK)的平均水平,研究航天搭载技术对SP1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从中筛选出植株生长旺盛、果实良好的个体进行后代繁殖。结果表明,搭载组(SP)植株的形态生长指标与对照组(CK)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分枝粗、果穗数目、地上部分干鲜重、果穗干重等指标达到差异极显着水平。2.观察搭载组夏枯草SP1代的表型变异,记录航天诱变处理后夏枯草出现的全部突变特征。结果发现在SP1代中出现茎色变浅、叶色变浅、花色变浅、茎杆无毛等表型变异。而在对照组中未发现明显的突变植株,说明航天诱变处理大大提高了植株表型突变率。3.考察搭载组(SP)与对照组(CK)夏枯草的抽薹期、始花期、盛花期和成熟期,研究航天搭载技术对夏枯草SP1代的生长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航天搭载处理使夏枯草生长、发育、成熟过程普遍减慢45d。4.测量夏枯草干燥果穗中迷迭香酸含量,发现所有检测植株的迷迭香酸含量均达到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的0.2%的最低标准。在搭载组(SP)夏枯草中编号为SP11、SP30、SP46、SP62、SP67、SP68的6株植株的干燥果穗中迷迭香酸含量极高,分别达到1.97%、2.44%、2.50%、2.54%、2.69%、2.20%,近乎对照组(CK)含量水平的两倍,可以作为后代培养中重点观察的植株。
李玉明[3](2013)在《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我国西瓜种质资源不是很丰富,西瓜育种工作只能建立在相对狭窄的基础上,育成品种的主要性状难有大的突破。因此,西瓜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并且通过各种育种技术创造出新的西瓜种质资源,对于西瓜育种工作尤为重要。目前,诱变育种作为最主要的育种手段,是通过人为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因素的诱导产生植物遗传性状发生变异,并且根据育种的目标选育出人类所需的优良变种。60Co-γ射线是应用最多的辐射源,突变率高,可能创造出新的种质资源,加快育种工作的进程,丰富我国西瓜的种质资源。本试验以200Gy、400Gy、600Gy、800Gy、1000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不同质量(大种子品种,千粒重163280g;中等种子品种,千粒重8395g;小种子品种,千粒重4767g)西瓜干种子、以200Gy、400Gy、600Gy剂量辐射3个西瓜品种(SCK、WW150、红籽黄肉)的引发种子。通过测定西瓜出苗及植株生长情况、果实大小及品质、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诱变率,研究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种子的诱变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西瓜干种子经60Co-γ射线辐射后出苗情况及植株生长(子叶面积、株高、茎粗、蔓长)、果实大小(单果重、果实纵横径)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减小。600Gy剂量条件下,西瓜干种子平均出苗率、子叶面积、株高、茎粗、蔓长、分枝数、单果重、净光合速率显着低于对照。2.西瓜干种子经800Gy、1000Gy剂量处理后,幼苗存活率分别为25.8%、36.0%。因此辐射剂量不应超过800Gy。结合辐射后西瓜出苗、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以及变异率,初步确定西瓜种子60Co-γ射线辐射的适宜剂量在600Gy~800Gy内。3.不同质量、基因型西瓜干种子的出苗时间、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幼苗的叶面积、株高、茎粗、蔓长及果实纵横径、单果重对60Co-γ射线辐射的敏感性为大种子品种小种子品种中等种子品种、杂交种子品种常规种子品种。4.种子引发处理显着增加了辐射的敏感性。200Gy条件下,大种子品种(100%)、中等种子品种(39.3%)、小种子品种(4.8%)致死率较高,出苗后子叶不能正常发育,植株矮小,叶片卷缩、干黄,最后死亡。400Gy条件下,大种子品种、小种子品种幼苗存活率均为0,中等种子幼苗存活率(66.77%)明显减小。200Gy辐射条件下,中等种子品种(90.0%)、小种子品种(89.3%)诱变率较高,出现植株矮化、叶片缺刻、叶形不规则,因此引发种子更适宜做辐射诱变材料。结合引发西瓜种子辐射后其幼苗存活率、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以及变异率,初步确定引发后西瓜种子60Co-γ射线辐射的适宜剂量在200Gy左右。
王建华,何震天,张容,王锦荣,刘健,焦隽,陈秀兰[4](2011)在《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阐述了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的研究进展,对空间诱变育种的主要因素——空间辐射与微重力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
赵春芝,罗建新,张建成,赵春慧,江平,周俊,洪勇枫[5](2010)在《植物诱变新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综述国内外小麦诱变育种所取得的成就,简要介绍了石蜡油-EMS花粉诱变、离子束注入、花粉辐照和空间诱变新技术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朱守晶[6](2010)在《60Coγ辐射诱变小麦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60Coγ射线处理的涡9722和河科2号两个小麦品种M3代群体为材料,对穗数、株高、穗长、小穗数、退化小穗数、千粒重、穗粒重和产量8个农艺性状及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4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并对蛋白质含量变异进行了SS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对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表明,涡9722M3代群体株高、小穗数和退化小穗数的群体均值高于亲本,穗数、穗长、千粒重、穗粒重和产量的群体均值低于亲本。以超过均值±2×标准差确定变异株行,穗粒重只筛选到正向变异株行,其他7个性状皆筛选到正、负向变异株行,其中产量超过均值+2×标准差(399g/2m行长)的株行7个。河科2号M3代穗长的群体均值高于亲本,穗数、株高、小穗数、退化小穗数、千粒重、穗粒重和产量的群体均值低于亲本。退化小穗数只筛选到正向变异株行,其他7个性状皆筛选到正负向变异株行,其中筛选到产量超过超过均值+2×标准差(289g/2m行长)的株行8个。对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涡9722与河科2号M3代的产量与穗数、株高、穗长、小穗数、千粒重、穗粒重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而与退化小穗数呈负相关,其中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程度最为密切。对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为94.09时,可将涡9722M3群体分为4个类群;遗传距离为79.9时,可将河科2号M3群体分为3个类群。2.对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以超过均值±2×标准差确定变异株行,在涡9722M+3代群体中,蛋白质含量有15个株行发生正向变异,8个株行发生负向变异;湿面筋含量有11个株行发生正向变异,4个株行发生负向变异;沉降值有13个株行发生正向变异,15个株行发生负向变异;硬度有4个株行发生正向变异,14个株行发生负向变异。在河科2号M3代群体中,蛋白质含量有13个株行发生正向变异,5个株行发生负向变异;湿面筋含量有8个株行发生正向变异,3个株行发生负向变异;沉降值有6个株行发生正向变异,3个株行发生负向变异;硬度有2个株行发生正向变异,9个株行发生负向变异。相关分析表明,涡9722M3群体4个品质性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表现出平行变异的趋势;河科2号M3群体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间呈及显着正相关,表现出平行变异的趋势。对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为13.16时,可将涡9722M3群体分为4个类群;遗传距离为11.02时,可将河科2号M3群体分为6个类群。3.利用SSR标记,在涡9722和河科2号M3代群体中分别检测到有19和14个株行其控制蛋白质含量的基因位点发生了变异。在涡9722M3代群体中,变异位点主要发生在1D、2A、2D、3A、3B、5A、5B、5D、7D上。其中染色体组A上有51个SSR标记位点发生变异,占37%;染色体组B上有44个SSR标记位点发生变异,占31.9%;染色体组D上有43个SSR标记位点发生变异,占31.2%;在河科2号M3代群体中,变异位点主要集中在1D、2A、3B、5A、5B、5D上。其中染色体组A上有28个SSR标记位点发生变异,占24.1%;染色体组B上有69个SSR标记位点发生变异,占59.5%;染色体组D上有19个SSR标记位点发生变异,占16.4%。4.通过表现型鉴定与分子鉴定,在涡9722 M3代群体中,初步筛到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符合国家强筋小麦标准的株行15个,其中株行319产量超过均值+2×标准差,品质和产量均表现良好;筛选到符合国家弱筋小麦标准的株行1个。在河科2号M3代群体筛选到符合国家强筋小麦标准的株行13个。
熊方建[7](2009)在《小麦航天诱变的生物学效应和SSR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2006年9月9日经“实践八号”返回式育种卫星搭载的川农19和06Fr785等七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测验和田间(2006—2008)加代繁殖,研究了卫星搭载小麦种子当代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苗高等生理指标变异和不同繁殖世代间的农艺性状变异,对变异株种子贮藏蛋白构成(醇溶蛋白、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DNA微卫星变异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空间环境对小麦种子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诱变效应;并且筛选获得矮株、大穗、高产量性状、贮藏蛋白及DNA微卫星标记等类型的变异株若干份。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小麦品种(系)的干种子经空间搭载返回地面后,其发芽率和发芽势产生变异分离差异,其中小麦稳定品系KD11的发芽率最低,为96.83%,相当于对照的99.82%;川农19的发芽率最高,为98.17%,相当于对照的132.66%,其余各品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七个搭载材料的幼苗生长效应受空间诱变影响,表现为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前者占主导性。川农19和06Fr785两个材料的Sp1、Sp2代群体农艺性状同样存在差异性,Sp2代的诱变差异性大于Sp1代,是选择突变株系的重要世代。从中可筛选出株高、千粒重等指标变异显着的突变株。2.对搭载材料中的小麦品种川农19和品系06Fr785进行种子贮藏蛋白变异分析,发现两个材料的HWM-GS和醇溶蛋白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产生与对照不同的HWM-GS亚基组合类型。其中:06Fr785的Sp1、Sp2代均在Glu-A1位点出现变异亚基1,构成1/14+15/2+12组合的变异亚基类型,品质得分8分,高于对照,属于优质亚基组合。Sp1代醇溶蛋白分离出差异带8条,多态性达32%,获得12份醇溶蛋白突变株;Sp2代分离出差异带4条,多态性达15.3%,获得5份醇溶蛋白突变株。川农19的Sp1没有获得变异亚基,Sp2代在Glu-A1位点,Glu-B1和Glu-D1位点分别出现变异亚基,形成1/7+8/2+12和null/7+9/5+10两种HWM-GS变异组合类型,品质得分分别为8分和6分,均高于对照。Sp1代醇溶蛋白分离出差异带1条,多态性达5.3%,获得7份醇溶蛋白突变株;Sp2代分离出差异带5条,多态性达20%,获得14份醇溶蛋白突变株。3.应用小麦SSR通用引物,对搭载材料中的小麦品种川农19和品系06Fr785的SP2代变异植株进行DNA扩增,展开多态性分析,研究卫星搭载对植株DNA诱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有10对SSR引物在06Fr785Sp2代的5个突变植株扩增出多态性;与地面对照材料相比,其多态性位点表现在扩增片段的增加、缺失和大小差异三方面,扩增片段多态性频率为0.42%-4.14%。7对引物在川农19Sp2代的5个突变株系中扩增出多态性,主要表现为扩增片段的增加和缺失两方面,多态性频率为0.50%-6.53%。4.综上结果,空间搭载小麦干种子在种子生理活性,后代植株农艺性状、种子贮藏蛋白和植株DNA分子水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当中不乏能选育优良品种的正面变异资源,从而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提供基础材料。同时,航空材料的分离变异,也为进一步研究利用空间环境诱发植物变异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更好地利用空间环境特点丰富植物资源。
程志锋[8](2008)在《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TcLr21和TcLr44的诱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稳产高产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小麦抗叶锈基因Lr10、Lr21、Lr44是来自普通小麦或方穗山羊草的小麦抗叶锈基因,其在小麦生产中起着一定的抗病作用。目前,Lr10Lr21已经被克隆,为开展该基因的抗病机制及抗病相关基因研究,本研究对上述3个基因的近等基因系进行的不同的诱变处理,以期获得最佳的诱变处理体系并获得正向突变株。本研究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进行了60Coγ射线与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1进行了60Coγ射线与叠氮化钠复合诱变,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44进行了甲基磺酸乙酯(EMS)的化学诱变。1本研究对小麦的出芽率进行测定,发现只有经60Coγ射线与叠氮化钠复合诱变的TcLr10发芽率受到了影响,在化学因素上的诱变与对照有显着差异,而对TcLr21的复合诱变和对TcLr44的EMS诱变的发芽率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2在60Coγ射线与甲基磺酸乙酯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1进行复合诱变中,物理诱变剂量不同导致三叶期的长短有显着差异,而对TcLr10的复合诱变和对TcLr44的甲基磺酸乙酯的诱变中,三叶期的长短没有显着差异。3本试验对诱变对致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复合诱变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1的致死率与其发芽率变化趋势相反,显着性相同,不同剂量和浓度的复合诱变后,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的致死率随着60Coγ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60Coγ处理中的0 Gy和100 Gy与150 Gy和200 Gy之间有极显着的差异。4在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的诱变试验中,EMS处理浓度为0.4%,物理诱变剂量为150 Gy的处理,得到了三株抗感发生变化的TcLr10突变体,叶锈菌株04-5-90对TcLr10的侵染型为“4”,对突变体的侵染型为“2”。在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44的诱变中得到16株抗感发生变化的突变体,编号分别为:Mm4702,Mm4605,Mm4505,Mm4509,Mm4407,Mm4206,Mm3608,Wm4205,Wm4206,Wm4410,Wm4709,Wm3006,Wm3008,Wm3111,Wm4108和Wm4110(其中Wm分别表示middle和mutation,Wm分别表示west和mutation)。叶锈菌株04-16-1-1对TcLr44的侵染型为“0”,其中,Mm4702,Mm4605,Mm4505,Mm4509,Mm4407,Mm4206,Mm3608,Wm4205,Wm4206,Wm4410,Wm4709,Wm3006,Wm3008和Wm3111的侵染型为“3”,Wm4108和Wm4110的侵染型为“3,4”。在16株突变体之中,只有Wm4205突变植株收获了突变2代。本研究获得了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和TcLr44的突变体,为今后开展小麦抗叶锈基因的突变体的获得,最终实现对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的抗叶锈基因功能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郭建秋[9](2008)在《电离辐射和航天搭载对大豆的诱变效应》文中提出航天搭载是作物诱变育种的新手段,其作用因素之一是空间离子辐射。为比较离子束注入和航天搭载处理对大豆诱变效应的异同,探索通过离子束注入部分替代航天搭载的可能性,本研究利用不同能量和剂量高能质子、低能重离子以及航天搭载等方法处理东北春大豆主栽品种绥农14干种子,通过对后代材料的观察,比较不同诱变因素的处理效果,分析不同方法的优劣。文中还通过对经γ射线处理产生的莲座型突变体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了大豆辐射诱变材料的分析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3个能量(3.0、5.0、7.0 MeV)和4个注量(1×108、1×109、1×1010、1×1011 H+/cm2)的质子束处理大豆品种绥农14的风干种子,以期确定质子束诱变大豆的效果和辐射参数。结果表明,高能质子辐射可以诱导大豆产生丰富的变异。经质子束辐射的大豆种子发芽率未受影响,但M1代株高显着增加;M2代出现早熟、黄化和不育等变异类型,总变异频率为6.81%。变异频率有随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随能量变化的规律不明显。在M2代,3.0 MeV、1×1011 H+/cm2处理的变异频率最高,为8.26%。在不同能量和注量水平下得到的突变类型的偏好性不同,其中质子注量为1×1010 H+/cm2和1×1011 H+/cm2的处理产生了较多的早熟突变,注量为1×109 H+/cm2和1×1010 H+/cm2的处理产生了较多的黄化和不育的突变;质子能量为3.0 MeV时产生了较多的不育突变,5.0 MeV时产生了较多的早熟突变,7.0 MeV时产生了较多的黄化突变。2、为比较航天搭载和离子束注入的诱变效果,探讨离子束注入替代航天诱变育种的可能性,本研究以绥农14大豆的干种子为材料,分别进行航天搭载和低能离子束注入处理,其中,航天搭载在实践八号育种卫星上完成,离子束注入采用能量为30keV的氮离子,设置4×1016、8×1016、12×1016和16×1016N+/cm2等四个注量水平。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航天搭载和低能离子束注入处理M1代的生物学效应和M2代的变异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航天搭载处理M1代的出苗率、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与注量水平为4×1016和8×1016N+/cm2的离子束注入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航天搭载处理和离子束注入处理M2代的总变异频率分别为4.41%和5.02%,两者之间的差异亦未达显着水平;两者的M2代中均有早熟、不育、多小叶、矮化、畸形茎、圆形叶片等变异类型,这些突变类型占航天搭载总变异频率的比例为97.3%,占离子束辐照处理总变异频率的比例为89.0%。两种处理的诱变频率和突变类型均相近。作者提出,在大豆的诱变育种中,可用离子束注入方式部分替代航天搭载。3、用250Gy和500Gy的γ射线处理辐射粤夏03-3干种子,M2代的突变类型主要有:多生长点、黄化、无单叶、单叶形状异常、长叶、茎部异常、矮化等。M2代的变异频率在两个处理之间没有差异。在250Gy的处理后代中发现了500Gy处理中没有的变异类型:莲座形突变体,命名为粤夏03-3d。4、粤夏03-3d突变体主要表现为节间严重缩短、生育期的延长。因施用赤霉素有助于节间的伸长,初步判定该突变体与赤霉素代谢途径有关。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多态性率为12.4%。该突变体的发现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大豆赤霉素合成途径,克隆相关基因。
王江春,严美玲,刘学卿,殷岩,余松烈,董庆裕,王振林[10](2007)在《鲁麦14空间诱变后代的籽粒淀粉积聚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空间条件对小麦籽粒淀粉积聚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鲁麦14及其空间诱变后代品系烟6089和烟5158为材料,在相同生态条件下研究这3个品种(系)花后不同时期籽籽粒淀粉的积聚及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支链淀粉的积累量和积累速率,烟5158高于鲁麦14和烟6089,而直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烟6089>鲁麦14>烟5158。淀粉合成酶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淀粉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均为烟6089>鲁麦14>烟5158。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烟5158前期高于鲁麦14和烟6089,且酶的活性与其相应的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一致。这些结果表明,从空间诱变后代中可以有目的地选出淀粉组分和淀粉酶活性有所差异的新种质。
二、高空诱导对小麦诱变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空诱导对小麦诱变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阶段性快速发育突变体中赤霉素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赤霉素调控株高的机制 |
1.2.1 赤霉素的合成代谢 |
1.2.2 赤霉素信号转导 |
1.3 小麦矮秆基因的应用现状 |
1.4 植物矮秆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
1.4.1 创制矮秆资源的诱变方法 |
1.4.2 诱变育种的优势和不足 |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二章 小麦快速发育突变体与赤霉素相关的株高发育特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材料的种植 |
2.1.3 细胞长度测量 |
2.1.4 赤霉素敏感性鉴定 |
2.1.5 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 |
2.1.6 PVP40法提取基因组DNA |
2.1.7 PCR扩增 |
2.1.8 琼脂糖凝胶回收纯化 |
2.1.9 单克隆测序 |
2.1.10 基因表达分析 |
2.1.11 内源赤霉素含量的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qd茎秆发育表型鉴定 |
2.2.2 qd中Rht-B1基因变异 |
2.2.3 外源GA对qd株高的影响 |
2.2.4 qd内源GA合成动态及含量变化 |
2.3 小结 |
第三章 外源赤霉素及多效唑对小麦快速发育突变体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材料种植 |
3.1.3 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 |
3.1.4 穗部和茎秆性状调查 |
3.1.5 籽粒性状调查 |
3.1.6 种子萌发试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持续的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对快速发育突变体茎秆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穗部性状变化 |
3.2.3 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品质性状 |
3.2.4 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特性 |
3.3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Rht-B1基因对快速发育突变体赤霉素敏感性的影响 |
4.1.2 赤霉素合成的动态变化与快速发育突变体的发育速率的关系 |
4.1.3 快速发育突变体在生产中和研究中的意义 |
4.1.4 外源赤霉素和多效唑对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航天诱变对夏枯草SP1代生物学特性和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夏枯草研究进展 |
1.1.1 夏枯草简介 |
1.1.2 夏枯草果穗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
1.1.3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2 航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太空育种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航天育种技术特点 |
1.2.3 机理 |
1.2.4 生物学效应 |
1.2.5 太空育种的主要研究方法 |
1.2.6 航天育种展望 |
1.3 药用植物诱变育种与航天育种 |
1.3.1 药用植物诱变育种概述 |
1.3.2 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搭载方法 |
2.2.2 栽培方法 |
2.2.3 田间管理方法 |
2.2.4 表型变异统计方法 |
2.2.5 生长指标和生育期统计方法 |
2.2.6 采收方法 |
2.2.7 HPLC 法测定干燥果穗迷迭香酸含量方法 |
2.2.8 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航天搭载夏枯草 SP1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1.1 航天搭载夏枯草 SP1代表型变异状况 |
3.1.2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形态特征的影响 |
3.1.3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果实表型的影响 |
3.1.4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生物量的影响 |
3.1.5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生长发育期的影响 |
3.1.6 部分搭载组与对照组夏枯草生长指标数据对比分析 |
3.2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干燥果穗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 |
3.2.1 迷迭香酸含量检测方法验证 |
3.2.2 航天搭载对夏枯草 SP1代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 |
3.2.3 夏枯草 SP1代迷迭香酸含量突变植株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写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诱变育种概述 |
1.2.1 诱变育种 |
1.2.2 诱变育种的方法 |
1.3 辐射诱变育种及其特点 |
1.3.1 辐射诱变的主要方法 |
1.3.2 与其它诱变方法相比,辐射诱变的优点 |
1.3.3 辐射诱变育种的缺点 |
1.3.4 辐射诱变材料及辐射诱变剂量的选择 |
1.3.5 辐射诱变对植物的研究概况 |
1.3.6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 |
1.4 种子引发 |
1.4.1 种子引发的方法 |
1.4.2 种子引发的条件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辐射处理 |
2.2.2 引发处理 |
2.2.3 材料种植 |
2.3 观察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出苗率与出苗时间 |
2.3.2 幼苗存活率 |
2.3.3 幼苗生长 |
2.3.4 光合色素含量 |
2.3.5 气孔导度、瞬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测定 |
2.3.6 植株生长 |
2.3.7 果实大小和品质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出苗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
3.1.1 出苗时间、出苗率及幼苗存活率 |
3.1.2 ~(60)Co-γ射线辐射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 ~(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开花期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 开花期 |
3.2.2 西瓜果实纵、横径 |
3.2.3 果实单果重 |
3.2.4 果皮厚度 |
3.3 ~(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以及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1 叶绿素 a、b 含量 |
3.3.2 类胡萝卜素含量 |
3.3.3 气孔导度 |
3.3.4 净光合速率 |
3.3.5 蒸腾速率 |
3.4 ~(60)Co-γ射线辐射后西瓜叶片的变异率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2 ~(60)Co-γ射线辐射对不同质量西瓜干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3 ~(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引发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结论 |
4.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5)植物诱变新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石蜡油-EMS花粉诱变技术 |
2 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 |
3 花粉辐照诱变技术 |
4 空间诱变育种 |
5 结语 |
(6)60Coγ辐射诱变小麦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诱变育种的途径 |
1.1.1 物理诱变 |
1.1.2 化学诱变 |
1.2 诱变技术在小麦农艺性状改良上的研究进展 |
1.2.1 熟期性状变异 |
1.2.2 株高性状变异 |
1.2.3 抗病性变异 |
1.2.4 穗部性状变异 |
1.3 诱变技术在小麦品质性状改良上的研究进展 |
1.3.1 蛋白质含量变异 |
1.3.2 面筋含量变异 |
1.3.3 沉降值变异 |
1.3.4 硬度变异 |
1.4 变异株系的鉴定方法 |
1.4.1 表型鉴定 |
1.4.2 分子标记鉴定 |
1.5 诱变育种的意义 |
1.5.1 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 |
1.5.2 性状稳定快,缩短育种年限 |
1.5.3 提供大量的优异种质资源 |
1.5.4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诱变后代处理方法 |
3.3 试验仪器 |
3.4 农艺品质性状测定方法 |
3.5 DNA 提取方法 |
3.6 SSR 引物 |
3.7 PCR 反应体系 |
3.8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M_3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
4.1.1 M_3代各农艺性状的分布 |
4.1.2 M_3代各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
4.1.3 M_3代各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4.1.4 M_3代各农艺性状变异类型的聚类分析 |
4.2 M_3代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
4.2.1 M_3代各品质性状的分布 |
4.2.2 M_3代各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
4.2.3 M_3代各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4.2.4 M_3代各品质性状变异类型的聚类分析 |
4.3 M_3代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的SSR 鉴定 |
4.3.1 涡9722 M_3代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的SSR 鉴定 |
4.3.2 河科2 号 M_3代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的 SSR 鉴定 |
5 讨论 |
5.1 ~(60)Coγ辐射对小麦农艺性状的诱变效果 |
5.2 ~(60)Coγ辐射对小麦品质性状的诱变效果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 |
(7)小麦航天诱变的生物学效应和SSR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航天诱变育种及其机理 |
1.1 微重力 |
1.2 空间辐射 |
1.3 复合因素 |
1.4 转座子说 |
1.5 返回式卫星的空间环境特点 |
2 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 |
3 航天诱变育种的生物学效应 |
3.1 空间处理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空间处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 空间处理对植物细胞学效应的影响 |
3.3.1 改变细胞结构 |
3.3.2 导致染色体畸变 |
3.3.3 导致细胞分化程度的改变 |
3.4 空间处理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3.4.1 种子活力的变化 |
3.4.2 光合特性的变化 |
3.4.3 酶的生化成分和活性变化 |
3.5 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
3.5.1 导致植物遗传物质产生变异 |
3.5.2 对蛋白质的影响 |
4 航天诱变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 |
4.1 国外研究现状 |
4.2 国内研究现状 |
4.3 问题及展望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空间环境对小麦种子活力及后代农艺性状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效应 |
2.2.2 农艺性状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卫星搭载小麦种子的生理活性 |
3.1.1 发芽势和发芽率 |
3.1.2 幼苗生长情况 |
3.2 农艺性状 |
3.2.1 供试材料 SP1-SP2代的农艺性状表现 |
4 讨论 |
第三章 空间环境对小麦种子贮藏蛋白的诱变效应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HMW-GS组分的常规电泳分析 |
2.2.2 醇溶蛋白组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分子量谷蛋白 |
3.2 醇溶蛋白 |
4 讨论 |
第四章 航天小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基因组 DNA的提取 |
2.2.2 PCR扩增 |
2.2.3 扩增产物的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多态性的表现形式 |
3.2 多态性(突变)频率 |
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拟发表的论文 |
(8)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TcLr21和TcLr44的诱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诱变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植物诱变育种成果 |
1.1.2 诱变技术 |
1.2 小麦突变体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小麦材料 |
2.1.2 菌种材料 |
2.1.3 供试试剂 |
2.1.4 供试仪器 |
2.1.5 其它 |
2.2 试验方法 |
2.2.1 小麦叶锈菌的纯化与扩繁 |
2.2.2 叶锈菌的保存 |
2.2.3 致病性鉴定 |
2.2.4 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的诱变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剂量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 |
3.1.1 ~(60)Coγ射线与叠氮化钠复合诱变对TcLr21发芽率的影响 |
3.1.2 ~(60)Coγ射线与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对TcLr10发芽率的影响 |
3.1.3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对TcLr44发芽率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小麦三叶期的影响 |
3.2.1 ~(60)Coγ射线与与叠氮化钠复合诱变对TcLr21三叶期的影响 |
3.2.2 ~(60)Coγ射线与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对TcLr10三叶期的影响 |
3.2.3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对TcLr44三叶期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对致死率的影响 |
3.3.1 ~(60)Coγ射线与叠氮化钠复合诱变对TcLr21致死率的影响 |
3.3.2 ~(60)Coγ射线与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对TcLr10致死率的影响 |
3.3.3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TcLr44致死率的影响 |
3.4 不同剂量处理对抗病性的影响 |
3.4.1 ~(60)Coγ射线与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对TcLr10抗病性的影响 |
3.4.2 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对TcLr44抗病性的影响 |
3.5 诱变对植株株形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关于诱变技术 |
4.2 关于诱变材料的选择 |
4.3 关于生长抑制 |
4.4 关于抗性突变 |
4.5 关于小麦锈病 |
4.6 关于三叶期 |
4.7 植物诱变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
4.7.1 突变体的相关理论研究薄弱 |
4.7.2 突变体的收集和利用率低 |
4.7.3 诱变的随机性大 |
4.8 下一步工作展望与计划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电离辐射和航天搭载对大豆的诱变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诱变因素 |
1.1.1 化学诱变 |
1.1.2 物理诱变 |
1.1.3 创造植物突变体的生物学途径 |
1.2 突变体及其鉴定方法 |
1.2.1 突变体的类型及利用价值 |
1.2.2 突变体的鉴定方法 |
1.3 诱变育种的成就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质子束诱变大豆的能量和剂量效应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辐射处理 |
2.1.3 M_1代生长状况观察 |
2.1.4 M_2代突变效应观察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能量和注量质子束辐射对M_1代的生物学效应 |
2.2.2 M_2代的变异情况 |
2.3 讨论 |
第三章 航天搭载和离子束注入对大豆诱变效应的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诱变处理材料 |
3.1.2 诱变处理方法 |
3.1.3 M_1代生长状况观察 |
3.1.4 M_2代突变效应观察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M_1代的生物学效应 |
3.2.2 M_2代的诱变效应 |
3.3 讨论 |
第四章 大豆莲座形突变体的发现和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处理 |
4.1.3 莲座形突变体的SSR 分子标记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M_2代的变异类型及变异频率 |
4.2.2 莲座形突变体的获得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鲁麦14空间诱变后代的籽粒淀粉积聚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变异后代的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动态 |
2.2 不同变异后代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差异 |
2.2.1 ADPG焦磷酸化酶 (ADPGPPase) 的活性 |
2.2.2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SSS) 的活性 |
2.2.3 束缚态淀粉合成酶 (GBSS) 活性 |
3 讨 论 |
3.1 空间环境对小麦农艺和生理性状变异的影响 |
3.2 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
四、高空诱导对小麦诱变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阶段性快速发育突变体中赤霉素作用机制的研究[D]. 张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2]航天诱变对夏枯草SP1代生物学特性和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D]. 马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3]60Co-γ射线辐射对西瓜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玉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4)
- [4]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机理的研究进展[J]. 王建华,何震天,张容,王锦荣,刘健,焦隽,陈秀兰.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6)
- [5]植物诱变新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J]. 赵春芝,罗建新,张建成,赵春慧,江平,周俊,洪勇枫.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1)
- [6]60Coγ辐射诱变小麦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D]. 朱守晶.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5)
- [7]小麦航天诱变的生物学效应和SSR多态性分析[D]. 熊方建.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8]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TcLr21和TcLr44的诱变研究[D]. 程志锋.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9]电离辐射和航天搭载对大豆的诱变效应[D]. 郭建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鲁麦14空间诱变后代的籽粒淀粉积聚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J]. 王江春,严美玲,刘学卿,殷岩,余松烈,董庆裕,王振林. 麦类作物学报,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