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成人教育的功能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全面发展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是什么?几千年来对这一本体论问题的反复追问标志着人类对认识自身的永恒渴望。“认识你自己”——这一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神庙里的箴言,告诉我们真正人的生活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莎士比亚曾经把人描述为“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人先天就是“万物的灵长”吗?人又是怎样成为“宇宙的精华”的呢?
一、人的未完成性与终身学习的需要
人具有生理性生命、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作为完整的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的生命有别于其他生物生命的核心本质。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的灵长”。乃是因为人接受到文化的哺育和滋养,成为一种具有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社会能力等文化内涵的文化动物,发挥出了本质性的精神力量。“如果他不充分地拥有文化,他将是一个最低的灵长类动物。是文化在他身上积累起那些被保存、传授、学习的东西”,才使人成其为人。人创造了文化,人文是文化的创造物。文化使人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文化能够使人超越自然和本能,获得一个巨大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文化使人的活动成为自由意识的创造性活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对于个体来说,个体的本质就表现为具有独立性、独特性、完整性和创造性的个性。
然而人的个性不是先天就有的,换句话说,“人”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生成的。人在呱呱坠地之际,最多只是“人”的雏形而已,还算不上成熟人、社会人。“人”是在逐步学会了语言、交流和思考,在逐渐被“文化”、被“社会化”——也就是“被人化”之后,才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没有先天的本质,本质是后天生成的。这里的本质就是人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社会属性和由此形成的文化内涵基础上的精神属性。“人最想达成的目标,以及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的终点,乃是要变成他自己。”卡尔·罗杰斯认为,个体“要变成他自己”,就是要在精神层面上“完善自我”,努力丰富自己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潜质,才会成为那个应该成为的独特的自己。
然而,单个的人,终其一生,不论是多么“有文化”,多么“有修养”,哪怕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或“文化大师”,在社会化和自我实现的程度上,也不可能达到圆满的地步,人永远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正如提倡终身学习的先驱朗格朗所说:“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他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所以从本质上讲,他是能够受教育的。事实上,他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可见,人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地自我实现,就离不开终身学习和教育。
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哲学家伊斯雷尔·谢弗勒提出了表征潜能的三个分析性概念:可能性的潜能、倾向性的潜能和能动性的潜能。教育的使命就是“教育者努力通过增加未来潜能实现的可能性来帮助学生克服现实潜能的匮乏状态”。谢弗勒认为潜能是与生俱来的,但潜能仅仅是未展现的可能性,如果没有适当的、可供其发展的外部条件,潜能就会永远休眠。“教育者不仅要预见到那些现有的潜能并促进它们的实现,而且要帮助学生充分实现那些现在具有的但会稍纵即逝的潜能;教育者既要对学生未来的潜能充满希望,又要对它们实现的却可能稍纵即逝的潜能表示欣赏。”所谓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就是通过教育发现、发展人的潜能,并使其在生活中逐步展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教育应该是对人的解放,而“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德国著名教育家、柏林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威廉·冯·洪堡认为:“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能结束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对于个体来说,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探索、学会学习等,是人充分社会化,在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终身使命。恰如杜威所言,“学校只是为我们谋得了心灵成长的方法,其余就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吸收经验和解释经验。真正的教育起始于离开学校以后,人死之前没有任何理由停止教育!”“从摇篮到坟墓”——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和完善过程中,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人是发展的,文化是动态的,教育永远都在通往最终目的的路上,永远都在过程中。然而现实中,人终身学习和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却往往囿于许多因素制约而不能实现。
二、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功能定位
人的发展,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主要是由教育这一中介来实现的。然而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个性,也可能压抑人的个性。这由教育的价值取向来决定。成人教育专家弗莱雷认为,真正的教育无不是一种政治活动,中性的教育是没有的。教育的目的不是驯服人就是解放人,两者必居其一。任何形式的教育目的,其结构都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对个体天资禀赋的发展和对社会要求规范的训练。前者体现的是教育目的的个人价值,后者体现的是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有史以来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围绕着这两种价值的追求与实现而展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标准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所谓“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教育应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需要,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在实践中,前者往往根据社会的需要把人培养成“技术专家”“经济能手”等专门的人力工具;而后者则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把人培养成身心和谐的有灵性与整体感的人。事实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两者是“分子”与“机体组织”的关系,“分子”的活跃才有“机体组织”的健康,而健康的“机体组织”能为“分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以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力”工具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不仅是我国实现强国梦的必经选择,也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永恒价值追求。可喜的是,我国已经将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终身教育思想是由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所倡导的,其核心是“主张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及社会的和谐统一”。终身教育体系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提供教育服务的一体化教育系统,其本质功能是服务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终身发展,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当教育一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时,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机会。他再也不会终身被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中去了。”
“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不仅要为儿童和青年们打算,也要为成人们考虑,不论什么年龄,只要他们需要这种教育,就要为他们考虑。这种教育尽管是传授基本知识,但是它还要人们学会感知和理解世界。它必须努力培养人们具有自学的爱好,而且终身具有这种爱好。在发展人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的同时,还必须激发他们求知识、提问题和向自己提出疑问的欲望。最后,这种教育还必须使人们感觉到,他是属于一个共同体的成员,而且无论对人对己都富有一种创造性的责任。”可见,全民教育是终身教育实施的基础,而成人是终身教育的主体。因此,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可以大有作为。终身教育将教育视为伴随人一生的一种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究世界,而且学会如何连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传统的接受教育、参加工作、退休养老的人生三阶段划分方法“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未来的要求”。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传统的学校教育仅仅是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序曲,主要为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进步方面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在“社会本位论”的思想主导下,成人教育主要定位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为个体择业和经济建设服务。在操作层面上,表现为技能教育,基本以学历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为主。而学历教育从专业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到教学内容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缺乏自己的特色。第五届世界成人教育大会著名的《汉堡宣言》指出,成人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体,终身学习是生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宣言指出:“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终身教育不仅把教育看作一个整体,给全民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还把人视为一个完整的对象,把教育跟个人发展的各个阶段、跟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相联系,“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工具化的教育和现实中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往往容易使人成为“坐井观天”、片面发展和“支离破碎的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仅仅把接受专业训练视为教育,那么受训练者“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成人教育应该拓宽视野,不拘泥于单纯的人力培训功能,而应致力“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可见,通过教育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主体,使其在追求理想中不断展现其个体本质性的精神力量,使其在追求积极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塑造并改造社会,使其最终成为独立、完整、全面发展并接近“完美状态”的人。这理应成为成人教育奉行的圭臬和终极的价值追求。摒弃了传统工具论思想的成人教育,应实现其功能转型——培养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以丰富多彩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这样的功能定位下,成人教育不仅要包含人文素质教育,还要传播先进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创造精神性生命,使其在更高层面上融入社会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打开“个体时间”之门与成人教育的模式创新
“个体时间”,本质上是个体生命的发展尺度,它表现为生命本质力量所展开或发挥的进程与变化,体现了生命质量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从外部看来同等年龄的人,其“个体时间”长度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却可能存在天壤之别——一个身心萎缩、碌碌无为,而另一个身心和谐、大展才华。如果个体的生命潜能发挥得比较充分,那么他的个体时间就比较长,反之则比较短。而教育是帮助我们打开“个体时间”之门的钥匙,教育不仅可以缩短发展个体潜能所消耗的“个体时间”,延长已经形成的某种能力所保持的“个体时间”,还可以帮助个体创造、提升身心能力,开创新的“个体时间”,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命的高峰体验。打开“个体时间”之门的人才能把握神秘的“生命节奏”并享受生命。
成人教育具有终身性、开放性的特点,因可以满足各种学历层次的要求而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成人教育可以在最广泛的程度上为个体打开“个体时间”之门,使更多的人发现生命的乐趣和自我的价值。当然,这不仅需要成人教育观念上的更新,更需要操作层面上的模式创新。具体来说,成人教育应该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方面探索适应终身教育的新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目标上,成人教育应致力于提高全体成年人的身心素质,为社会民众提供广泛而多元的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潜力,使他们学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并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培养他们关心社会、批判社会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使他们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愉悦与满足。
在教育对象上,全体成年人,所有学历结构的人,都可以成为成人教育的对象。因为从人的实现和个体完善的高度上看,任何人都需要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需要终身的人文关怀与文化滋养。在“成为人”和“完善人”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学业”,成为“毕业生”。在现代与未来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是终身的“学习者”。从个体发展阶段上看,不管职前、职中,还是职后,都可以接受教育。
在教育内容上,与个体生活相联系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进入教育的视野,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内容:其一是感知生活教育,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欣赏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快乐等。如:烹饪、家庭手工、旅游休闲、体育运动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科目。其二是艺术与审美教育,艺术与审美是培养想象力和美感意识的基础,而人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美的兴趣,识别美的能力,“吸收美为人格要素”的习惯等。书法、诗歌、音乐、绘画、陶艺、室内装饰等等都是生动的教育科目。其三是科学与技术教育,这是培养探索、批判精神和求真品质的教育。那种传统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相分离的倾向应予以修正,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其四是生存观念教育,这是传播新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教育。主要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正确地看待幸福、快乐,理性地面对挫折与失败,甚至坦然地面对病痛与死亡,更加幸福、尊严地生存于世。其五是情感与社会责任教育,主要培养健康的情感品质,特别是人与人关系的情感品质和维护情绪健康的能力。还要进行道德观念和民主、法律意识教育,培养现代公民意识,使其意识到他是社会集体的一员。总之,根据地方特色和不同层次人们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教育内容,教育对象需要什么,成人教育就应该提供什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需要什么,成人教育就应当贡献什么。
在教育方法上,那种系科划分过于狭窄、知识被严重割裂的传统教育方法,因为它严重割裂自然世界、严重割裂科学、严重割裂人的感知和思维,导致认知的片面和创造力的下降甚至导致人的精神分裂而已经被摒弃。“我们最主要的敌人是‘割裂’!”“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因此在教育方法上注意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以全面的融合取代“钻牛角尖”式片面的教育法应成为主流。另外,那种传统的期望一劳永逸地获取一套知识、技能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相应的“注水”式的灌输教育方法更应该被抛弃。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应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引导、启发、沟通交流应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他是依靠征服知识而获得教育的。这样,他便成了他所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总之,使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想象与思考,学会融会贯通,学会延长“个体时间”、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成为他应该成为而尚未成为的那种人。
在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上,实现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充分接轨,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采用远程网络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既可以常规脱产教育,又可以业余进修;既可以集中辅导,又可以无围墙散点指导;既可以是紧密的合作研讨,又可以是社区沙龙式自由学习;既可以耳濡目染地当面熏陶,又可以组织远程网络学习班。
总之,应在细化受众的基础上,具体设计成人教育产品,转换成人教育方式,创新成人教育手段与方法,改变“成人教育普教化”的发展趋势,突破技能教育的固有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更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教育模式,实现成人教育的全面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