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视角下甘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白银市为例
王立远1,2,吴芮民2,刘子泰2
(1.甘肃省高校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101;2.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摘 要】 资源型城市具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特征,但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人口的急剧增加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构筑以循环经济为特点的物质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战略目标,是必然趋势。文章以白银市为例,首先介绍了白银市的基本情况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分析了不同经济条件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总体思路,最后提出了循环经济条件下白银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战略框架。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白银市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在国家工业发展的大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地下岩石破坏、地面污染等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同时,不可再生资源决定了其储量将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后续发展将受到威胁,导致城市经济发展停滞,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1-2]。以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从而解决矿区资源开发、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等问题[3]。“封闭物质循环”和“太阳能可持续供给”是可持续自然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特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以白银市为例,在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白银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战略框架。
坡降较大的入库河道,汇流流程较短,水流流速较大,水位暴涨暴落,在雨季,水流对河床、河岸的冲刷和侵蚀强度较大,极易出现崩塌、溃岸等洪灾。在旱季,河道容易出现断流。坡降较小的入库河道,汇流流程较长,水面变宽,流速较小。在雨季,流失的土壤进入河道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且在降雨量较大时,还易发生涝灾。在旱季,由于来水量较小,河道易出现长期不流动情况。
1.2 检查方法与仪器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VCT 64型PET/CT仪。患者检查前禁食6 h以上,血糖<10 mmol/L;按体质量静脉注射18F-FDG(上海原子科兴药业有限公司)4.44 MBq/kg。安静休息约60 min后进行显像,扫描范围自颅顶至股骨中部。全身常规CT扫描(电压120 kV,电流140 mA,层厚3.75 mm,螺距0.516)。PET扫描以三维(3D)模式采集,2 min/床位,通常每次采集7~8个床位。
二、循环经济模式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针对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而言的,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它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而不是传统的资源消耗线性增长模式[4-6]。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进行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在资源消耗和消费过程中考虑可持续发展[7-10]。不仅为当代人,更为子孙后代,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发展,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能。
图1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经济活动符合自然生态系统规律,重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如图1 所示,消除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长期尖锐矛盾,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以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资源合理利用为保障,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全面推动社会进步。
(三)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和消耗性资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将最终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脆弱,地质灾害加剧。如果资源型城市想要规避“资源枯竭”带来的弊端,从而使城市长远发展,就必须促进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与资源状况表明,原有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对城市生态系统、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风险都是致命的,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此外,未来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增长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循环经济。
三、白银市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白银市的基本情况
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位于北纬35°33′~37°38′,东经103°33′~105°34′之间,东西跨147.75 公里,南北长249.25 公里。东临宁夏,西与兰州市皋兰、永登县毗邻,南接陇西黄土高原,北临腾格里沙漠。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总面积的4.4%。白银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高扬程灌溉农业区。它是一座新兴的西部科技新城。但是,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白银地区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有色金属等相关产业致使全市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许多企业被迫破产,全市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二)白银市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虽然白银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大支柱产业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和废物循环利用及无害化处理产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作为主体。废物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产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是连接的“枢纽”。它们是社会循环发展的基本标志。
白银市所属企业应以生态效益观念为基础,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和能效,减少污染物数量和排放。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最终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和载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现有的实践经验,白银市现阶段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
两个重点领域是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生产领域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改革重组向生态化方向转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在消费领域,主要是发展绿色消费,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构建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4)资源勘查投资严重不足,储备资源短缺。
四、白银市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思路的探讨
(一)白银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现有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和相关实践经验确定
高校图书馆员素质的提升是图书馆做好服务的关键所在,高校图书馆员参加学术会议对高校、图书馆及其个人都具有积极作用。为此,一方面学校及图书馆应加大政策引导与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图书馆员自身要积极争取参加,从而在高校图书馆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气氛,推动高校图书馆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师生,服务社会!
在全民“减脂”时代,体重和体脂被精准计算,精致生活成为向都市主流进阶的方式。人们急迫地在周围或者健身软件上找到身型参考,坚持健身,又辅以配套饮食方案。健康的名号之下,轻食、生酮饮食、补剂市场、左旋肉碱……这一切开始流行。在“减脂”市场疯狂增速的背后,暗色地带开始出现:小作坊生产的轻食外卖、“三无”减肥药横行市场、各种减脂饮食模式的非科学引导……当每一个减脂品类都被开发成了一门生意,在海量的信息和食品选择里,却是说不清的标准。
(3)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和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低,农村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1)总体思想认识不足,整体意识不强,循环经济发展意识淡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两个重点领域、四大产业结构构成了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和框架。这些要素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形成了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和社会资源循环利用的状态,完成了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二)白银市应实现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2)政府推动不平衡,民众参与意识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宣传和全民动员力度不够。
(三)白银市应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指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以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它们是高效、稳定、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复合生态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遵循“利用-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式为基础,形成产业共生组合共享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交换副产品,使废弃物产生成为下游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从而达到相互资源优化。
(四)白银市应培育五大产业结构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是低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矛盾十分明显。白银市只有首先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替代产业,发挥城市功能,发展第三产业,才能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育零行业(环境建设产业)和第四产业(废物回收产业),构建五大产业结构体系。
采用MATLAB软件进行热力学分析和计算,得出未知数随[Ida2-]T和pH的变化而变化的三维曲面图。其中,由式(3)可知,因此此处仅对[Mg2+]T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不再赘述。
五大产业结构体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五个行业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不仅直接为人类物质生活提供产品与服务,而且为构建第零产业和第四产业提供了物质产品和支持。同时,第零产业和第四产业通过维护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人的废物排放,为人类提供环境产品和生态服务,以保证其他产业的顺利发展。
以十九大精神为基准,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布局为中心,以全新的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导,不断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过程中需重视农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实现统筹发展,并积极整合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五、结束语
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压力的增加迫使传统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针对甘肃白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问题,提出了适合地区区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白银市经济仍然保持着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首先缓慢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最终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和排放,使环境压力趋于回落。甘肃省资源型城市当前要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标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是甘肃资源型城市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明峰,洪天求,贾志海,等.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策略初探[J].华东经济管理,2004,18(3):27-29.
[2]任勇.循环经济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模式与方法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05,20(6):5-9.
[3]张冬冬.论循环经济与资源型城市发展[J].商业研究,2006(16):120-122.
[4]诸大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康有黎,何金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86-90.
[6]祝遵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6):37-40.
[7]李娟.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系统建构[J].生产力研究,2009(5):78-80.
[8]宋勇.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建议[J].山西建筑,2010,36(20):118-118.
[9]陈淑君,张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11-12.
[10]侯明,张友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12(8):58-61.
[11]王利伟,冯长春.资源型城市发展演化路径及转型调控机制——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65-70.
[12]吴卫红,张爱美,孙龙涛,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4(1):2-8.
[13]吴苏.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6).
[14]王洪涛,陈洪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供给改革[J].辽宁经济,2016(10):34-35.
[15]代嗣俊,董殿文,芦清文.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8(3):51-52.
【中图分类号】 F29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768(2019)11-0088-04
【收稿日期】 2019-09-18
【基金项目】 甘肃省高校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甘肃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研究——以白银市为例”(Qxkt2017-009)
【作者简介】 王立远(1981-),男,甘肃定西人,甘肃省高校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循环经济;吴芮民(1985-),女,甘肃白银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数学;刘子泰(1985-),男,甘肃平凉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责任编辑:张友谊 校对:李成淇)
标签:资源型城市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白银市论文; 甘肃省高校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论文;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