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试论国家大型技术工程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试论论文,社会经济发展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
大型技术工程是规模大、投资多、技术密集的建设项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发展民族经济,开发自然资源,中央政府在西部地区投入了数千亿元的资金,建立了几千家大中型企业,其中不少是大型的技术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加工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物资。同时,这些大型技术工程作为区域的增长极,其极化效应是明显的,最突出的表现是随着大型技术工程的建设而出现的城市(镇)。如为开发攀西地区的资源、建立攀枝花钢铁公司而发展起来的攀枝花市;为开发红水河资源,进行水电站建设而形成的广西大化县。但从总体上看,国家大型工程项目作为增长极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扩散效应,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程度低,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结构。而且,一部分企业与驻地政府、居民的关系不太协调、摩擦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当地居民哄抢、盗窃国家财产、破坏企业设施的恶性事件。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是60年代国家投资32亿元在甘肃永昌县建立的大型有色金属采选冶联合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金川公司成为一个孤岛型企业,对地方的社会经济没有起到推动作用。附近的农民经常到公司偷材料、拆围墙。直到近10多年,公司与地方的发展才走上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轨道。广西在80年代中期建设天生桥水电站这一大型水电工程时,当地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并利用这一项目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不会在劳务、农副产品、配套服务等方面作文章,结果是百色的地盘,四川的民工,贵州的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如何使大型技术工程与当地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有效的资金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是国家在进行大型技术工程建设时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于国家大型技术工程来说,要走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但要实现内部生产过程的集约化,而且要实现企业与外部环境,包括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技术工程的集约化离不开当地环境的支持。在西部民族地区建设的大型技术工程如果不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条件,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并与当地经济相耦合,就很难达到真正的高效率。也就是说,在西部地区,国家大型技术工程的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内部生产的集约化和外部环境的协同化两个方面。从宏观上看,实行大型技术工程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国家追求投资获得最大效益,走集约型发展道路的要求。
2 大型技术工程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大型工程项目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
科学技术进步通过变革生产力诸要素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内涵性增长;通过创新生产要素的组合促进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通过改善经济环境影响社会基础结构,改进经济系统运行状态。因此科技进步可以带来社会经济的变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型技术工程除了规模大、投资大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技术密集和人才密集。国家大型技术工程一般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工程的建设队伍来自国内科技力量较强的研究院所和建设公司。可以说,一个大型技术工程就是一个大的科技源,通过技术的示范、转移和扩散,通过科技的普及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影响。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经济条件也会制约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宜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欠发达地区的落后状况会给技术的应用、企业的发展造成障碍。在不发达地区进行大型技术工程建设时,要注意改善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创造出适宜协调发展的环境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非均衡增长理论认为:具有优势的地区随着产业的聚集成为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带动邻近地区的发展。区域内的主导产业也可作为增长极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战后不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极化效应的作用往往大于扩散效应的作用,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二元结构的产生。扩散是一个更为复杂艰巨的过程,存在着不少障碍,光靠自发的过程难以达到缩小差距的结果。嵌入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型技术工程,尤其是企业型的大型技术工程,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可以起到区域增长极的作用,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作用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的扩散和转移,科学的普及影响,改善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关键在于国家在大型技术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引导企业和当地政府重视整体效益,强化扩散效应过程,防止或弱化二元结构。
3 案例分析:大型技术工程对广西经济的带动作用初探
广西属于西南部民族省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匮乏、科技薄弱、人才短缺等不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国家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建设大型项目的机会,发挥大型项目在建过程中和建成后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显得更加重要。由于战争的因素,80年代中期前,国家几乎没有在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进行过大型工程项目的投资。近10年来,随着中越关系的改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广西在大西南开发中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在广西的大型工程项目投资日见增多。天生桥水电站等红水河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平果铝工程建设,桂林新机场建设、南昆铁路建设等大型工程项目给振兴广西经济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广西投资建设的大型技术工程的一种类型是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广西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水电开发是国家在广西投资的一个重点。在计划建设的红水河10个大中型梯级电站中,建设中的天生桥一级、二级水电站,大化、恶滩、岩滩、龙滩水电站都是国家或广西的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了巨额资金。如天生桥一级电站总投资达88.84亿元,二级电站概算静态投资为15.87亿元;岩滩电站概算静态投资16.3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占了很大的比重。龙滩电站静态总投资概算为9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占40%。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带动作用的。首先,电的应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电站的建设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电力保证。如随着天生桥一级电站的建成,1994年桂西山区贫困县隆林县21个乡(镇),176个村公所全部通了电,成为百色地区第二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县(市),改变了当地农村的面貌。其次,在电站建设中,为电站工程配套服务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广西天峨县的龙滩水泥总厂就是为建设龙滩水电站而兴建的,其产品直接供应龙滩水电站工程。电站建设还刺激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除供应农副产品外,部分农民可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参加工程建设或从事第三产业。大化县还利用大化电站和岩滩电站的库区大力发展养鱼业。再次,在电站建设中,随着公路的修筑和通讯设备的设立,当地的通讯、交通环境得到改善。第四,先进的技术和密集的科技人员可对当地起示范作用。
交通是国家在广西大规模投资的另一重点领域。南昆铁路和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是近几年来国家在广西投资建设的两项大型工程。前者概算总投资为60多亿元,后者概算投资为14亿元。历史上,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对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型交通项目的建设也会对广西的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以南昆铁路建设为案例:①南昆线贯穿桂西贫困县,铁路的建设使桂西有了了解外界的新通道,弱化了桂西地区的封闭性,有利于当地的改革开放;②南昆铁路为技术和资金由东向西转移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从而促进桂西经济和技术的开发,也为桂西少数民族接受现代科技带来更多的机会。③南昆铁路的建设密切了西南各省区的经济联系,加强了广西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地位,也促进了西南省区间的经济技术协作和优势互补。④南昆铁路的建设还为桂西的资源开发和商品流通提供了廉价快捷的通道。
大型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是典型的能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因为这类项目以建设大型企业为目的,产业关联度大,密集的科技力量不会随着项目的建成而向别处转移,能对当地发挥持久的影响。以平果铝工程为案例。平果铝工程1991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动态投资43亿元,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广西解放后一次性投资最多的项目。二期工程完工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是一个特大型的铝冶炼联合企业。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分别从法国、德国、瑞典、丹麦、美国、荷兰、日本等9个国家引进,并应用了我国80年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平果铝一期工程由贵阳铝镁设计院、长沙有色设计院、有色七冶、十一冶、十四冶、二十二冶等单位勘察设计和建设,人才荟萃。平果铝工程对广西、特别是对桂西的社会经济将会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平果铝工程建设可带动广西的基础设施建设。南昆铁路的建设、红水河梯级电站的建设与平果铝开发存在着密切联系。作为高耗能工业,如果没有新建的大化、岩滩等水电站组成的电网提供的电力保证,平果铝工程就不可能正常运行,而已建成通车的南昆铁路南宁至那厘段为平果铝工程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平果铝开发促进了南昆铁路和红水河电站建设。其次,平果铝工程还可以带动当地一系列产业,如农业、铝材加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的发展。再次,平果铝业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将会带动当地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平果铝建设还可以给当地人带来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认识。
国家大型技术工程可以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充分认识并自觉地利用这种作用。首先,决策者要从转变增长方式的高度,把大型技术工程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到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中。其次,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使地方与大型工程间建立起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关系,形成共生共荣的耦合关系。再次,工程建设者和当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实施集约型增长方式的重要性,把推动大型工程与当地社会经济的相互促进看作是实施转变增长方式战略的重要一环,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自觉利用国家大型技术工程建设的契机,通过技术、产业的选择、扩散;优化资源配置,取长补短,使国家大型技术工程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收稿日期:199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