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由于林区工程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促使林区价值、建设等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而林区建设的价值可从两点进行探究,其一为维持生态发展现状,改善环境质量,其二为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此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目的。从整体上来看,造林质量和人为因素、自然条件息息相关,即人员粗放式管理、气候变化异常以及土壤酸碱失衡等问题,导致苗木无法完成正常生长,促使造林质量下降。本文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造林;质量控制;病虫害防治
所谓林业病虫害问题,是指有害病虫对林业产生危害,同时能够导致树木生病或者死亡的现象。这些有害病虫的出现,不仅影响树木健康生长,而且对于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防灾减灾工程中重要的内容,不仅可以保护林业资源,维持生态平衡,而且对于国民经济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例如,病虫害防治的相关制度规范开始逐渐得到完善,并在防治过程中应用了新兴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了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效。但是,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1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
针对林木的种植,单一品种的纯林并非最好的选择,纯林虽然在工程及采伐上有优势,不过单一品种纯林今后的管护与病虫害的防治却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混交林更能够确保造林质量。因为混交林树木生长层次存在差异,所以日照的吸收较平均,多品种的林木共同生长,可以完善林内的食物链结构,差异化生物间制衡,可以避免大范围病虫害的发生,使造林质量得到保障。现阶段我省人工林面积繁多,为了保证人工林的质量,因地制宜的予以混交林栽种对造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2 林业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我省在种植大面积林木时,一般都是使用机械统一栽种,这种方法虽然便捷,但成效不大、成活率不高。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林业栽培技术也有所提高;人们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地配合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还有的地方为了有效改善树木成活率低的状况,专门派人去学习有关树木的栽培技术,并定期展开培训,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我省,遭受到病虫害破坏的树木有很多,并且其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在防治病虫害时,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没有过硬的技术。而且,近几年,除了土生土长的害虫破坏林业外,还有大量外来的害虫也在破坏,甚至还与本土害虫联手,造成病虫害的数量呈直线上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省目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防治害虫的工作体系,当林业大面积出现病虫害时,极有可能因体制不完善不能及时制定出防治方案,而造成林业资源的大面积死亡。
3 林区建设整体规划质量
3.1 选种
在造林工程中,苗木种植需依据“适地适树”原则,即在适宜土壤条件下,对符合其生长需求的苗木进行种植,这种方式的运用,既符合苗木生长习性,又可对苗木化学性质进行充分利用,实现苗木种植成活率提升的目的。另外对于良种的选择,也需采用系统观察、多方筛选的方式,结合气候和立地条件,选择生长速度快、材质优、抗性强与繁殖率高的树种。在传统林区建设工作,对于树种的种植,仅选用“见籽就种、是苗就栽”的方式,并未对平原、山地等地形与气候条件进行全面思考,促使造林工程呈现事倍功半或无功的状况。
3.2 种植间距
种植间距是在原有单位面积的基础上,对植株种植数量和种植密度进行科学控制。一般情况下,选用乔木为造林主材质,需将其密度控制在0.2左右;以灌木为主的林区,其灌木苗木种植面积应占据总种植面积30%以上。与此同时,苗木培育目的、立地原则与生长习性均是决定造林密度的主要因素。作为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商品林,其可通过水分条件和树种协调运用的原则,构建以经营、生态效益为前提的公益林。
3.3 造林方式
造林方式需充分结合“水循环”原则,种植前通过对苗木特点、生长习性土壤条件的判断,结合苗木剪梢和截干、修枝与修根、浸水以及蘸泥浆等手段的运用,依据腹膜和保水剂、生根粉与菌根剂等造林抗旱技术的应用,有效实现苗木种子坐水和深栽的目的。
3.4 后期管护
造林工程结束后,需做好后期管护工作,尤其针对幼林管护工作,其原因在于:苗木需经历缓苗和扎根、生长以及速生等过程。为了创造幼林最佳生存环境,需对水肥气热光等条件进行合理设定,以此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苗木正常生长趋势,实现造林质量合理控制的目的。具体的管护工作包含补植和浇水、封禁管护与松土扶苗、定株、修枝以及水肥管理、病虫害与林业防火等。除此之外围栏封育和专人看护措施的运用,是实现造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前提,从而提高苗木成活率。
4 病虫害的防治
4.1 完善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体系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管理策略,不仅在于事后修缮,更在于要做好事前预测。所以一定要做好对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掌握其动态信息,一旦发现哪里的树木遭到了病虫害破坏,就要及时制订方案并除根,以防感染其他树木。另外,也要对病虫害的种类、成长规律及危害程度做个全面调查,当爆发病虫害时,就能够及时的切中要害,解救树木于水火。
4.2 加强林木病虫害调查
在对树苗进行移栽之前,对确定种树区域中原先存在的病虫的种类、数量及产生危害的程度进行调查,并对病虫害的天敌进行调查,同时对种植区域周围林区中的病虫木进行清除,从而防止新的苗木被感染。一般在害虫频繁出现的季节,不适宜在树冠上喷洒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保护病虫害的天敌,从而防止病虫害肆无忌惮地危害林木。此外,还需要对永久性的病虫害建立档案,并根据每年发生的病虫害进行分析和汇总,以此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并提早采取措施。
4.3 病虫害的治理技术
常规情况下,关于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包含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两种,前者主要利用害虫天敌和微生物菌原等有益生物繁殖的方式,对虫害实施控制。该种防治方式的运用,处于长期防治手段,且对苗木正常生长无任何威胁。后者主要利用捕杀、阻隔与高温处理的方式,既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又不对害虫天敌给予伤害。从害虫防治的角度来看,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均存在相应的不足,如见效慢、无法对害虫数量给予有效把控,从而引发多种病虫害的间接出现。物理防治以人工预防为主,不仅耗时耗力,还会加大对工作人员任务量,因此,需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基础上,以化学防治作为辅助,通过对苗木各阶段和各季节病虫害种类的解析,实现病虫害防治方案的完善与优化,以此制定最佳病虫害防治措施,确保苗木成活率,提高造林质量。
综上所述,要想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就应加大绿化面积,重视对林业的发展。但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栽种技术或者病虫害而受到阻碍,因此应完善其栽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崔宝宇.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探讨[J].农技服务,2016,33(09):100.
[2]王双林.提高造林成活率质量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13):305.
[3]海晓明,丁鹏.林木病虫害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12):105.
论文作者:王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病虫害论文; 苗木论文; 林业论文; 害虫论文; 病虫害防治论文; 生长论文; 林区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