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初探论文_陈军

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初探论文_陈军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界牌镇小学,四川 绵阳 622651)

摘要:现如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成为小学教学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积极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

关键词: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学逐渐为全社会所重视。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开设好小学信息技术课自然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

1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就是建立在计算机实践操作教学的基础上来给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纵观实际,由于小学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比较多,再加上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所以导致他们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果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依然采用统一教学方法,就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就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情况,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一些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模仿作用,要求他们带领组内的其他成员一起成长和进步,从而切实提升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

2探索科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

新课程的出现,要求教师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向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针对传统的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针对学生理论课上不能认真听课而导致上机课盲目操作的问题,本人采取了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这是交流互动的前提。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在学习《精美卡通画》一课时,先出示教师画好的由卡通画组成的精美图画,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提出任务:怎样找到卡通画?如何插入卡通画?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2)学生自学:这是交流互动的基础。在新授课之前,老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在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方法后,由学生根据任务个人自学,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3)小组讨论:这是交流互动的主体。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由好、中、差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小组长汇报给老师,在课堂上,大家一起交流、思考、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调控,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解答。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答疑过程就能够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4)练习评定:这是交流互动的检测。在小组交流后,教师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采取课时小竞赛和阶段性的小竞赛相结合的形式,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评选出“绘画小能手”,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这既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积极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变化,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它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先进性,教师如果一直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就无法深入理解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更别说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了,所以教师就必须积极改善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教学环节,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因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就和计算机实践操作紧密相连,特别是其中一些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给学生直观地演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切身感受这些知识,对于演示中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将会极大地提升小学信息技术的整体教学质量。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电脑的水平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把原来统一进行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为达成目标作出积极行为。

5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计算机课程中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对于开设好计算机课,使其“好学”、“乐学”尤为重要。(1)展示计算机的作用,激发兴趣。第一节计算机课,就给学生介绍电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电脑打字、激光照排的广告;银行里,存取款业务等;再利用教师事先选好的软件介绍一遍,大量的事实,生动的影音资料都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2)精心挑选教学软件,激发兴趣。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所以游戏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如果内容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具有游戏效果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兴致盎然。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充分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特征,设计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途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切实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伟.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7(3):151.

[2]路加雷.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J].中学时代,2018(24):38.

论文作者:陈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初探论文_陈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