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由电缆及相关设备构成的信息传输通道,它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分析了综合布线系统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综合布线工作的重要性,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系统,是建筑物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它既使语音、数据、图像通讯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彼此连接,能够支持多种应用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的对象是建筑物或楼宇内的传输网络,它包含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线路(网络线路、电话线路等)的民用缆线及相关的设备连接措施。综合布线中不包括应用系统中的各种终端设备和转换装置。
一、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的简称,它是一个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系统,是建筑物内的“信息高速公路”。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平台,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兼容性。兼容性是指其设备或程序可以用于多种系统中的特性。综合布线系统将话音、数据与监控设备的图像的配线经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信息插座、交连设备、适配器等,把这些性质不同的信号综合到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2)开放性。对于传统布线,一旦选定了某种设备,也选定了布线方式和传输介质,如要更换一种设备,原有布线将全部更换,既极为麻烦,又增加大量开支。而综合布线是全开放式的布线系统,由于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的现行标准,它几乎对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并支持所有的通信协议。(3)灵活性。由于所有信息系统采用标准的传输介质和相关连接硬件,模块化设计,因此所有信息通道都是通用的,信息通道可以支持语音、传真、多用户终端、工作站及令牌环等。所有设备的开通和更改都不需要改变系统布线,只需作一些必要的跳线管理即可,系统组网也灵活多样,各部门既可独立组网也可方便地互连,为合理组织信息提供了必要条件。(4)扩展性。综合布线系统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因此,无论计算机配置、通信设备、控制设备随技术如何发展,将来都可以很方便地将这些设备连接到系统中去。
二、综合布线的主要内容
方案论证,总体规划,即根据用户需求和综合布线当时的应用水平,以"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速度超前" 的原则对多种布线方案进行论证和对不同铜缆光缆产品论证选择,并确定出最佳方案,做出总体规划和初步设计及预算。综合布线工程招投标及监理技术。我国已经全面实施建筑工程招投标和监理制度、系统设计(包括各子系统的设计)。工程施工及安装和有关测试技术。工程质量验收及相关测试技术。综合布线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综合布线系统(GCS)是建筑物内部或建筑群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内部的语音、数据、图文、图形及多媒体通讯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部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综合布线是在网络工程中" 插入" 的最基本的工作。在过去,布线是没有组织的,也没有标准。遗憾地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段像头发丝那么细的导线接触到了墙壁后空间的某个地方,或者因为一台小型通风电动机启动而产生了一个电场,这个电场在网络电缆线上产生噪声,就会导致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复杂的网络软件以及实行精密纠错控制的网络协议管理的模块无法工作。如此看来,如何强调综合布线系统的重要性都是不过分的。就其必要性而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布线系统具有良好的初期投资特性;
2)综合布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费用较低。
综合布线比传统布线在材料和工程费等方面可以节约大量开支,而且一个系统的集成度越高,它的总支出也就越低。
三、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趋势
综合布线技术从提出到成熟一直到今天的广泛应用,虽然只有 20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同其他IT技术一样迅猛。随着网络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不断扩展,综合布线技术已成为IT行业炙手可热的发展方向。由于宽带网络公司、宽带智能社区以及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的宽带管理、宽带科研、宽带教学等象雨后春笋般成长,导致网络充斥整个空间,因而综合布线的需求连年增长。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综合布线系统也在发生变化,但总的目标是向集成布线系统、智能大厦、智能小区家居布线系统方向发展。
3.1 集成布线系统
集成布线系统是美国西蒙公司于1999年1月在我国推出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对语音和数据系统的综合支持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能否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综合布线思想来解决楼房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布线问题,使各楼房控制系统都像电话/计算机一样,成为即插即用的系统呢”,带着这个问题,西蒙公司根据市场的需要,在1999年初推出了整体大厦集成布线系统TBIC。TBIC系统扩展了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应用范围,以双绞线、光缆和同轴电缆为主传输介质支持语音、数据及所有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弱电信号远传的连接。为大厦铺设一条完全开放的、综合的信息高速公路。它的目的是为大厦提供集成布线平台,使大厦真正成为即插即用大厦。西蒙公司对集成布线系统作了如下几点说明。各弱电系统的共性是布线系统。传统上大楼内部不同的应用系统如电话、网络系统及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立的布线系统,相互间也无联系。系统的设计、施工上也是完全分离的。这一过程好像很简单,管理也容易,但在运行阶段,若要增强新系统或系统扩展就很困难,因为所有的线缆都是有特定用途的。布线系统缺乏通用性及快速灵活的扩充能力。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诞生解决了电话和网络系统的综合布线问题。它独立于应用系统,支持多厂商和多系统应用,配置灵活方便,满足现在及未来需要。现在结构化布线早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标准,为大楼提供了综合的通信系统的支持服务。自动控制系统一直在向网络系统学习,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不断加快,控制系统对网络速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快。因此它需要被纳入网络布线系统进行综合考虑。
具体如下:
1)共享传感器需要灵活配置布线;
2)数字化趋势使低层的传感器 / 执行器将越来越多地参与数字传输;
3)个人环境控制系统。
3.2 智能小区布线
智能小区布线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布线系统的新热点。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标准已经成熟,二是市场推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家庭办公或在家上网,并且多数家庭拥有不止一部电话和一台电视机,他们对宽带要求要越来越高,所以家庭也需要一套系统来对这些接线进行有效管理。智能小区布线正是针对这样一个市场提出来的。智能小区布线由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投资。增加智能小区布线项目只需多投入1%的成本,而这将为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几倍的利润。至于智能小区布线安装,目前在国外出现一种家庭集成商的行业,他们专门从事家庭布线的安装于维护。此外,也可由系统集成商安装我国用户来说,目前在家办公、上网等有多媒体需求的用户还不是太多。但必须看到,一个住宅投资至少是10年、20年、甚至几十年以上,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如果现在不设置智能小区布线系统,将来有这些应用需求时,再增加布线将会很麻烦的。在多层但是智能小区布线系统中,每个家庭必须安装一个分布装置。分布装置是一个交叉连接的配线架,主要端接使用的电缆、跳线、插座及设备连线等。分布装置配线架主要提供用户增强、改动通讯设备的需要,并提供连接端口为服务供应商提供不同的系统供应。智能小区和办公大楼的主要区别在于智能小区的独立门户,且每户都有许多房间,因此布线系统必须以分户管理为特征。一般来说,智能小区每一户的每一个房间的配线都应是独立的,使住户可以方便地自行管理自己的住宅。由于智能小区有以上特点,使用建议房地产开发商在建筑智能住宅时,最好选用专门的智能布线产品。
3.3 综合布线的发展前景
综合布线技术向满足多媒体、宽带化、高速率、大容量等信息传输的要求方向发展。对绞线布线系统在目前普及5类的基础上,向超5类、6类线系统发展。将来发展到7类线以适应多媒体信息传输。综合布线水平布线要按超前设计,用5类以上对绞线或改用吹光纤技术。主干布线可按当前需求设计,以后升级时再换线。为适应高速率、大容量,光纤到桌面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不久,ISO/IEC、TLA将分别公布6类线/E级和7类/F级系统标准,能够消除所有线对之间的串扰到600 MHz。发展家居综合布线系统,由此可以满足随着智能住宅小区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家庭信息服务和改善生活环境愿望的增加。家居布线属于多媒体系统,光纤和7类双绞线可能为未来家庭布线系统具有竞争力的两种传输介质。综合布线系统(GCS)是建筑物内部或建筑群之间的传输网络。它能使建筑物内部的语音、数据、图文、图形及多媒体通讯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建筑物物业管理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部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铁芯网络相联。
四、结语
展望未来,综合布线系统正致力于在电缆技术方面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在下一代电缆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这种新一代的电缆不仅支持当今的应用,而且支持未来的应用,还能保证用户网络不会随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过时。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张永坚等,2007
[2]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及维护[M].机械工业出版社,李霞编,2006
[3]综合布线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刘化君主编,2004
[4]智能建筑实用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杨绍胤主编,2002
[5]智能建筑概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王娜等编著,2002
论文作者:陈仲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系统论文; 综合布线论文; 建筑物论文; 综合布线系统论文; 智能论文; 设备论文; 小区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