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的政府产业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只有协调稳定增长,才能取得理想的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产业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早已从原则上做出了回答。即要使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顺利进行,社会生产的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协调的比例关系,以便保证生产过程中各种消耗在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上得到补偿,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这是从静态的观察得到的结论。从动态观点出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新的科学发明和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将使原有的一些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对该部门产品需求的减少而萎缩甚至被淘汰。而另一些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对该部门产品需求的增加而迅速发展起来。各生产部门在这种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原有的比例关系变得不太协调,要求经常地调整生产的比例,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现代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也阐明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按照资源配置原理,单位资源的产出量,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1)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应用情况在各部门是不尽相同的。技术进步很快的部门,劳动生产率高,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低,因此,单位产品的成本比较低,单位资源的产出率较高;技术进步慢的部门,劳动生产率低,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高,单位产品成本比较高,所以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率差。(2)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对各产业部门产生不同的效应。当社会对某些产品的需求远远超过供给时,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由于产品价格上升,从而提高了这些产业部门的单位资源产出效益。相反,当社会对某些产品的需求过低从而使这些产品滞销时,由于价格下降,从而降低了这些部门的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
正是由于不同的生产部门或行业的单位产出效益不同,因此,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由于配置方式和结构不同,所产生的总体效益也就不同。换句话说,在社会投入资源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的产业结构将会导致极不相同的整体经济增长效果。如果社会能够充分满足产出效益高的部门对资源的需求,将产出效益低的部门中滞留的过剩资源转移出去,社会主义经济就会随着社会产品总量扩大而较快地增长;反之,如果单位资源产出效益低的部门占用资源过多,而产出效益高的部门不能得到充分的资源供给,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就达不到应有的增长速度。
从长期的动态过程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需求结构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发生着变化,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单位资源产出效益的对比也经常发生着变化。为了保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使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在协调稳定的前提下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社会就要不断地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结构,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换代。可以这样说,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中的政府产业政策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获得较快的经济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要看是否具备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力,而这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制定出正确的和强有力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促使产业部门的均衡与发展。依据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适应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产业政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有与一般经济增长过程相区别的特殊规律性,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产业结构配置顺序的超前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是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基础工业——重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产业配置顺序发展的。这一结构演变过程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却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等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依靠农业提供的剩余积累来发展轻工业,靠轻工业积累来发展重工业。而是要利用“后发优势”、“大国效应”等有利条件,提前把现代产业部门引入产业结构,加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化顺序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性和明显的超前性。建国以来我国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使我国经济在30年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正是政府采取重工业前倾的产业政策的结果。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产业政策既促进了经济增长,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实行产业结构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正是由前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超前性所遗留下的结构缺陷和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动态变化的客观实际决定的。产业结构非均衡协调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支配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从属产业的发展;以“瓶颈”产业的发展来带动被制约产业的发展;以主导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上述产业政策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国家加大对高新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才能缩小各产业部门的技术差距并强化产业间的关联效应;才能改造落后产业并达到逐步改进乃至消除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目的。
2、制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政策
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达到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增长的目的,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要通过资金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来实现,产业结构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投资结构的完成与物化形态。因此,改变增量结构要从调整投资结构入手。根据我国当前情况,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投资的重点应该是:(1)保证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产业的投资,消除增长的“瓶颈”。(2)保证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解决产业的“虚高变化”。(3)保证高新技术产业有足够的投资,为未来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经济高速增长准备条件。为此,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1)价格政策:调整基础产业价格和收费标准,使基础产业利润率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2)税收政策:对基础产业降低税收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实行免税或减税;(3)信贷政策:优先保证基础产业,技术改造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所需资金,实行优惠利率,由财政给银行一定补贴。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企业按市场需求变化方向实现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
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分配的资源增量是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大部分是沉淀在各产业部门中形成为存量。因此,产业结构大规模地调整单凭资源增量分配结构的变化,不改变存量的结构是难以实现的,而且这样还会影响增量分配结构,使增量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减弱或扭曲。要促进存量结构变化,从而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就必须做到:第一、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建立企业破产制度,通过优胜劣汰实现存量资产的流动。第二、完善市场体系,培育产权市场,以资产为纽带,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第三、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为存量资源的转移提供便利形式。第四、改革价格体系,以利益机制引导资源合理流动。
4、规划主导产业群的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主导产业的变动可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所谓主导产业是指那些具有广阔的市场,技术先进,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重,能带动其它部门共同增长的产业部门。由于主导产业具有较长的关系链,它通过后向联系,为一系列部门创造了需求;它通过前向联系,为一系列部门提供了生产投入品。因此,主导产业的增长会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共同增长。选择和论证在今后一个发展时期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导产业,促使社会资金、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力量向这些产业适当集中,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转换。
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两个缺陷,一是属于速度型增长,割裂了产业之间的联系,片面追求高速度,造成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并存的局面。二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导致原有产业结构的复制和强化。因此,要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进程,必须在经济增长模式上真正实现两个转变,即:以速度增长型为主转变为效益型增长为主;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为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收稿日期 1999-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