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试论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有两重性。作为自然人,必须和自然谋求和谐的发展;作为社会人,必须在社会中争取主动发展。人的这种发展属性,就是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创设和利用一切外部条件使全体受教育者主动将人类的各项文明成果内化为这种发展属性,使全体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能单独完成的,但地理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涵盖面之广,教育因素之多,影响之深,作用之大是中学阶段其它学科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应是主角、主课、主渠道。
一、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地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地理学曾有一度停留在描述性的阶段,以至于至今还有人把地理学和“地物志”相提并论。实际上,在本世纪初,地理学早就进入了解释性的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使地理学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如今的地理学已由“深层解析置换了表象描述,过程预测补充了空间分布,强烈参与改变了被动追随”,而纳入到精密科学的行列。钱学森先生根据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地理科学”的概念。钱老认为“地理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文艺理论九大部门并行构成十大科技部门”。他说“我希望在中国要大胆地建立地理科学,我们要率先打出地理科学大旗,原因就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要科学地建设我们社会主义,就必须认真地搞地理科学。”
地理学科的发展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地理教学肩负着更重大的责任。既然素质要发掘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发展属性,那末在整个中学学科结构中唯一以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地理学科的教学就一定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
二、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能力是素质的集中表现,综合能力是能力的核心。综合能力、综合观念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地理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正是地理学科的这种综合性,使得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例如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无论是地质学、工程学、植物学、生态学还是水利学,它们只能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出发进行分析和决策,必然会失之偏颇。因为三峡水利枢纽是百年大计的工程,既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又要考虑到临近地区工业、农业等经济条件;既要考虑到建设中的投入,又要考虑到建造后的产出;既要考虑到正常状况下功能的发挥,又要考虑意外情况的防范;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要考虑到建造时居民点的建设,又要考虑到建造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概而言之,只有将三峡地区人、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而这正是地理学的优势,因为地理学正是以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位一体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的科学。
综合分析、综合判断、综合平衡、综合治理、综合管理,既是地理知识素质又是地理行为素质。地理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地形、气候、土壤、水源、植物、动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综合起来,认识各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工业、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综合起来,认识各个地理区域内的社会环境;就是要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起来把握住这一地理区域的本质特征。
地理教学不仅以其特有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上述的综合观念和综合能力,而且可以借助于地理教学特有的工具——地图,在读图、用图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综合判断、综合思考的能力,更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想、推理、综合决策的能力和收集资料、分析信息、综合报告的本领。
三、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忧虑地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危险的世纪”,标志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恶化。”1992年6 月各国首脑在巴西约热内卢聚会共商拯救地球的良策, 通过了“21 世纪行动议程”。 1994年5月我国召开了“21世纪环境与发展”会议,制订了“中国21 世纪议程”。江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药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由上可见,可持续发展成了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应是人类素质的内核。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意识,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种种途径内化为人类自身的素质,并将它外现为调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和能力。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也应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历来是地理教学的中心任务,也是地理教学的主旋律。
四、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要为改革开放服务,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要根据国情,开放要面向世界。地理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国情、省情、乡情,而且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大洲和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各国怎样从自身特点出发走上了符合各自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所借鉴,还可以深层次地挖掘全球性战略问题的地理环境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邓小平还指出:“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东西的对峙,南贫北富的差异,除有政治、历史、军事的因素影响外,还有深刻的地理背景。只有把“东西南北”的问题放在地理环境背景中分析、才能深层次地揭示这些战略问题的渊源,才能把握住这些战略问题的实质,才能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五、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1.地理教学与思想素质教育
(1)开阔学生的胸怀,树立全球意识。
世界各国都想把本国经济纳入到世界大循环之中,全球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地理教学可使学生了解世界,胸怀世界,了解各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初步树立国际交流意识;了解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激励学生为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
(2)开展国情教育, 更加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地理教学既可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和建国以来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增强立志报效祖国的责任感。特别是在中国地理的教学中,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祖国面貌的变化,可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家乡是学生了解祖国,了解世界的窗口。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使学生更真切、具体地了解家乡的变化和祖国的变化,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美化家乡、造福家乡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真情实感,由点到面,由近及远,把爱国主义情感落到实处。
(4)进行学科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 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找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存在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基础上,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抓好环境意识的教育,建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主线,地理教学可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用自然无价值,污染环境无责任的观念,树立自然是财富,环境应保护的观念,逐步建立全球发展的伦理道德体系。
(6)灌输地理前辈为改变祖国面貌,不畏艰险的事迹, 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许多地理工作者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和繁荣祖国的地理事业,长期风餐露宿,在野外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地理教学中必须以他们为榜样,为弘扬他们的奋斗精神,使学生在榜样的感召下,奋发图强,不断进取。
(7)结合教材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是“中学生德育大纲”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法律、法规的条文,如民族自治、保护宗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宣传和讲授这些条文可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地理教材中还收编了有关人口、土地等的基本国策,讲授这些国策,可使学生在了解国情的同时,自觉遵守国策,热情宣传国策,并把贯彻国策形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8)破除学生迷信思想,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中学生中最近迷信思想有所抬头。有的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闰八月,所以闰八月的年份都要大祸临头”;有的说:“1999年九大行星在太阳系排列成十字架,这是灾难预兆”等等。而这一切都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从闰八月的产生、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等地理知识中,自己寻找正确答案,自己澄清这些模糊观念、增强破除迷信的免疫功能。
(9)中国地理教学可结合祖国建设新貌, 世界地理教学可结合世界风云变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具体的形势教育,在学生时代就打下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的基础。
(10)地理教学还可在野外考察中进行“体验教育”。在“体验”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培养在奋斗中求乐趣、求进取的。
2.地理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的功能远大于地理教学的本身。地理知识是当代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文化素质。
(1)地理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千差万别,但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现代地理学在农业规划、农业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建立、山地的开发利用、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等方面都已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建立区际联系,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能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沿海内地工业发展趋势预测,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施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的运用。
可以这样自豪地说:没有一个重大的建设项目能离开地理工作者的参与,小到一个具体工程如宝钢的选址,大到一个经济区规划,直至中央发展战略和有关项目的决策如:鞍钢要否继续投资、我国人口适度规模多大等等。
地理知识对交通运输建设,旅游区规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改革等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都能发挥它特殊的功能。也正因为如此,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产业地理、企业地理、行为地理、犯罪地理、疾病地理、难民地理等分支学科应运而生。
(2)地理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所必需。
一打开报纸、电视机、收音机,听到的和看到的最多的是地理信息,人们在作重大决策前要考虑的天时、地利也大都是地理知识。尽管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密,要求的知识也越来越专门化,但不论哪一个行业,都要建基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上,都必须具有相当的地理知识,否则在生活中会遇到不便和困难,在工作中会出洋相和闹笑话。
反之,如果有了地理知识,则可增添力量、创造财富、提高生活情趣。
(3)地理知识为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所必需。
改革开放必须要让上海走向世界,让中国走向世界,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上海、了解中国、了解世界;就是要了解上海、中国、世界的地理知识,了解上海、中国、世界的自然、人文特点,了解上海、中国、世界的地理环境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市场经济使国际、区际往来更为频繁,信息的交通更为重要。市场的预测、资源的开发利用,投入产出的分析等都直接与地理信息有关。最近市府对开展基本单位普查作了步署,共目的之一就是为建立上海市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系统(GIS )服务,使地理信息直接为市府发展市场经济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地理教学还利用填图、读图、用图等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本领,直接为市场经济服务。
(4)地理知识为继续升学所必须。
地理知识面广,应用价值大,因此掌握了地理知识,无论是升入理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都有很大的用处。例如掌握了自然地理知识除对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气象、气候等专业有直接帮助外,还非常有助于工程技术、园林建筑、环境保护、勘探开矿、能源利用、海洋开发等专业的学习;掌握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不仅对学习语文、历史、经济等专业有用,而且也为市场营销、商务外贸、海运航务、城市规划、信息处理、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减灾保险、农业经营等专业的学习提供方便。
(5)地理知识为国防军事建设所必须。
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在部分。国防行为的终极目标往往表现为对于地表空间的控制,离不开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地理教学可结合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以及疆界、疆域的讲授,使同学了解周边国家的情况和它们的对华政策,树立祖国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结合台湾是祖国圣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教学,树立一定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宏愿:结合地理数据教学和地图知识的应用,强化学生的保密意识;结合边境自卫反击战的事例,明确保卫祖国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等。
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军事的需要讲述地形图的制作、放大和判读;讲述有利地形的选择在军事上的意义和作用;讲述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规律在国防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讲述气旋、锋面等在军事进攻中的运用实例等等,培养学生的国防参与意识和必要的军事才能,使学生有志于保卫祖国、保卫边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6)地理知识为抗灾防灾所必须。
联合国将九十年代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在联合国实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报告中提出的十种自然灾害,即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滑坡、雪崩、热带气旋及其它风暴、洪水、野火、干旱和蝗虫侵害中有九种是直接与地理有关。我国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灾型多、灾情重、受灾面广,而且有严重发展的趋势。根据地理学家分析,我国的自然灾害还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普及防灾知识,培养强学生抗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防灾措施和方法应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由上可见,地理知识是生产、生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抗灾防灾等各方面须臾不能离开的知识,而且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也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的大学里,只有 10 多个老师,120多个学生的地理系,在开设地理讲座时, 可能容纳千人以上的大讲堂里常常坐无虚席。因为美国的大学生已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学科,并有助于终身认识这个世界。”
3.地理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
人才的成长除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非智力因素还影响智力因素的教育。因此,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教学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表现为:(1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世界,既看到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从而克服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又看到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纠正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2)讲授我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同时,教育学生避免激动、浮夸、狂热的情绪;在讲授我国“人口增长迅速”、“耕地日益减少”,“基础比较薄弱”的同时,教育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苦性、复杂性要有心理准备。(3)通过介绍地理前辈舍弃优越的物质生活, 投身祖国建设怀抱的光辉范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志向;通过介绍登山健儿勇攀珠峰等事迹,培养学生不怕挫折,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4)在各个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教育中,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培养经济头脑,强化竞争意识。(5 )在野外考察中,让学生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在正确认识自然的同时,正确认识自我,克服唯我独尊等心理障碍。在较为艰苦的野外生活和具体的野外操作中,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6 )由于地理教学知识面广,涉及的方面多,而且如前所述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这就为学生的择业提供了帮助,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4.地理教学与能力、身体、劳动、技能等的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重视通过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和区域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地理教学还常用社会调查等方法,了解区域的特征,使学生与社会广泛接触,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与应变能力。通过野外考察与实际操作,使学生既经受锻炼,增强体魄又动手动脑,培养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观点。
5.地理教学与美育
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地图、画片、景观图、素描图、地理照片都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特别是在野外考察和旅游活动中,自然界雄伟的山峰、幽深的峡谷、秀丽的河川,玲珑的怪石;姹紫嫣红的花草、光彩绚丽的朝霞、雪白晶莹的雾淞、五光十色的矿石、幻化迷离的彩虹;奔腾的江河、涨落有序的潮汐、飞泻的瀑布、变幻多姿的云彩等,无不给学生以自然美、色彩美、动态美的享受。学生“融化”在大自然中,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与该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不开的。作用越大,地位越重要。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因此,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必然应是主角、主课、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