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材产业成为支柱产业_国民经济论文

论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柱产业论文,建材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将建材工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既是对建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公平评价,又是历史赋予建材工业实现“由大变强”跨世纪奋斗目标的一次良好机遇,无疑对建材工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支柱产业的界定及选择方式

所谓支柱产业,理论界公认的定义是: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较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和产品市场、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这种产业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作用较强。研究并制定支柱产业的目的,在于明确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通过促进关键部门的迅速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理论界还认为,支柱产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柱产业会发生更替的现象。这从发达国家支柱产业更迭的实践不难得到验证。比如美国,在19世纪中后期,农业是典型的支柱产业,后来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取代农业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支柱产业。英国在19世纪以前,其支柱产业是纺织工业,后来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在产业结构中,产业之间不仅以一定的方式互相联系,而且是以一定的力度发生互相联系。这种以一定方式发生产业联系的力度,就是产业关联程度。在产业结构中,绝大部分产业都是“一身两任”:既是供给者又是需求者。作为生产部门,某一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会影响其他产业(通过向其他部门提供产品);作为需求部门,该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受其他产业的影响(通过向其他产业购买生产要素)。因而,各部门的这种投入产出关系可由中间投入矩阵来表示。

该矩阵的行向量X[,i1],X[,i2],X[,i3],…X[,in]),即产业部门i作为生产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各种投入量;该矩阵的列向量(X[,1j],X[,2j],X[,3j],…X[,nj]),即产业部门j作为需求部门,从其他部门所获得的各种投入量。这样,产业的关联,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赫希曼称为“前向关联”;另一种是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赫希曼称为“后向关联”。测算关联效应的程度,一种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比率和中间需求比率,但这种方法只能测算直接关联效应,不能测算某一部门供给和需求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间接影响。直接前向关联效应的测算公式为:,v[,i]为i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该式分子为i行的要素的和,表明各产业的最终需求每增加一单位时,i产业生产被诱发的产值的合计额,分母则为这种诱发值的全部产业的平均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当两系数均大于1时,反映某产业部门所受到的影响和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程度,系数越大,表示国民经济对该产业的需求越大;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排列顺序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一般而言,系数较大的产业都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较大作用的产业;三是如果一定时期中,某国或某区域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上升,表明产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某产业系数上升的速度较快,则该产业的作用与地位就提升得越快。

要想正确地选择支柱产业,必须区分开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较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是直接为满足最终需求服务的,因而附加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市场扩张能力强。从时间顺序上来说,主导产业是潜在的、未来的支柱产业,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侧重于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长远目标,而对支柱产业的选择应侧重于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近期目标。重点产业是指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过程有重大影响,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资源分配、外部保护等方面重点扶持的产业。按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阶段,重点产业可分为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等类型。由于支柱产业只是重点产业的一部分,所以在选择支柱产业时,不要把支柱产业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重点产业,也不要认为支柱产业就是重点产业的全部。

关于一个行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数量界限,有些学者提出以下标准:

(1)工业增加值占GNP的比重达到5%左右,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2)出口创汇稳步增长,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上升,行业外贸进出口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

(3)就业人员占全国或地区就业人数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在与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工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

(4)行业关联度高,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

(5)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配套协作的企业组织网络;

(6)与国际同行业相比,技术比较成熟;

(7)需求收入弹性高于1,大体在1.5左右;

(8)经济效益好,附加值率一般在25—40%。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二、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必然性

1.建材工业是建筑业的主要物质供应部门,且产值的绝对数量和占总产值的相对数量均在迅速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很有前途的部门。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其发展速度是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建材工业所决定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建筑业消耗最多的部门的是建材工业。如果建材工业没有被确立为支柱产业,那么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就会笈笈可危。同时,建材工业的产值绝对额在逐年增长,其在总产值中所占的相对份额也在逐年增长,分别见表2和表3。从建材工业在建筑业的地位和发展远景看,其成为支柱产业是当之无愧的。

表1 1983年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为建筑业消耗的比重(%)

项目直接消耗 完全消耗

黑色金属21.22 41.40

有色金属1.0719.54

电力工业3.9728.54

煤炭及炼焦工业 1.8529.64

石油工业6.9125.40

重化工业2.5815.64

轻化工业4.1011.83

重机械工业 6.6414.10

轻机械工业 14.18 16.91

建材工业73.86 79.72

重森林工业 30.26 40.86

轻森林工业 1.777.48

食品工业0.362.50

纺织工业0.426.09

缝纫及皮革工业 6.4511.44

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 1.7112.29

其他工业16.42 27.23

农业54.19.66

铁路运输8.0929.02

其他交通及邮电业19.60 31.59

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3.489.38

2.建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步增强,是带动较多产业发展的关键部门。随着建材工业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使建材工业产品的应用领域由原来单一的建筑业拓宽到目前的建筑、石化、机械、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据有关学者测算,在国民经济的16个主要部门中,建材工业的前向关联度名列第三位。另外,从1981年、1987年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可知,1981年投入产出表建材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000和0.853,1987年投入产出表建材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0272875和0.9576465,提高的趋势比较明显。

表2 建材工业产值增长率 单位:%

时期 建材工业产值增长率

“一五”时期19.98

“二五”时期-4.53

“调整”时期30.05

“三五”时期9.42

“四五”时期11.50

“五五”时期12.66

“六五”时期15.96

“七五”时期5.80

1991~1992 38.55

1953~1978 11.77

1979~1992 12.82

表3 建材工业产值比重 单位:%*

时期 建材工业产值比重

“一五”时期0.03

“二五”时期1.87

“调整”时期1.26

“三五”时期1.47

“四五”时期1.73

“五五”时期2.22

“六五”时期2.38

“七五”时期2.53

1991~1992 2.80

1953~1978 1.55

1979~1992 2.18

3.建材工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高于其他工业行业,且这些技术经济指标有逐步优化的趋势。据统计,在1992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品业的资金利税率为12.43%、产品销售率为95%,均居于工业行业的前列。另据统计,重点工业企业产品质量指标中,1985年建材工业水泥熟料平均标号为604,1992年提高到610;1985年建材工业出厂水泥合格率为99.99%,1992年提高到100%。

4.建材工业固定资产存量庞大,名列工业行业前茅。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增量投入的有限性,决定了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须依靠固定资产存量的挖潜、改造与有效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拥有的固定资产存量多,谁的增长潜力就越大(假设技术水平与劳动者的素质相同)。据统计,在采掘业中,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是较多的,1985年为45.10亿元,1992年为105.59亿元,是1985年的2.34倍。与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相比,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虽然在固定资产原值绝对额上有所不及,但增长速度是较高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原值1992年是1985年的2.26倍)。在制造业中,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品业也是同样。

三、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存在的问题

1、从建材工业的发展轨迹看,随着建材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建材工业的超前系数却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超前系数是衡量某一行业发展快慢的重要指标,超前系数=某一行业产值的增长率/GNP的增长率。若超前系数大于1,表明该行业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若超前系数小于1,表明该行业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若超前系数等于1表明该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考察建材工业各阶段的数据,不难发现建材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是逐步提高的(见表4),如果投资效率不变,那么建材工业的超前系数也应该是逐步提高的,然而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见表5)。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当建材工业的某些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时,建材工业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增长速度,或者说是因为经济形势“大起大落”而使之放慢速度,转而调整结构。但是,作为支住产业,应该在GNP中占居一定地位,否则就不能称为支柱产业。从目前的情况看,建材工业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建材工业产品的转化系数不断降低,表明建材工业传统的国内市场空间在萎缩。通过对不同时期建材工业产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的考察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建材工业产量的相关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转化系数在降低。笔者以水泥工业为例,选取两个阶段(1950——1982年、1985——1992年)的数据为样本(见表6、表7)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950——1982年的线性方程为Y=-853.55+11.04X,1985——1992年的线性方程为 Y=7542.5+3.05X,显然,前者的转化系数为11.04,后者的转化系数为3.05;前者的相关系数为r[,1]=0.9562>0.34,后者的相关系数为r[,2]=1.0085>0.71。二者的相关性均很好。转化系数不断降低,固然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建材工业的传导效应越来越弱、建材工业抗“震荡”的能力增强外,也表明建材工业传统的国内市场空间在不断萎缩。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无法扭转,这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构成中不难得到验证。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购置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施工安装费用+土建费用。上式中,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与施工安装费用变化幅度不大,可以忽略不计,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有影响的为生产性固定资产购置费与土建费用两个因素。前者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逐年提高,在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一定的情况下,后者所占的比重就会下降,而后者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对建材工业产品的需求。

表4 各历史时期建材工业投资比重单位:%

时期 建材工业投资比重

“一五”时期 2.12

“二五”时期 3.45

“调整”时期 5.09

“三五”时期 3.09

“四五”时期 3.01

“五五”时期 3.09

“六五”时期 4.87

“七五”时期 4.38

1991~1992 3.23

1953~1978 3.16

1979~1992 4.31

表5 各历史时期建材工业超前系数

时期 建材工业超前系数

“一五”时期 2.22

“二五”时期 2.60

“调整”时期 2.59

“三五”时期 1.20

“四五”时期 1.63

“五五”时期 1.60

“六五”时期 1.44

“七五”时期 0.56

1991~1992 2.33

1953~1978 1.75

1979~1992 1.15

表6 1950—198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水泥产量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全国水泥产量

X[,i](亿元)

Y[,i](万吨)

195011.34 141

195123.46 249

195243.46 286

195391.59 388

1954 102.68 460

1955 105.24 450

1956 160.84 639

1957 151.23 686

1958 279.06 930

1959 368.021227

1960 416.581565

1961 156.06 621

196287.28 600

1963 116.66 806

1964 165.891209

1965 216.901634

1966 254.802015

1967 187.721462

1968 151.571262

1969 246.921829

1970 368.082575

1971 417.313158

1972 412.813547

1973 438.123731

1974 463.193709

1975 544.944626

1976 523.944670

1977 548.305565

1978 668.726524

1979 699.367390

1980 745.907986

1981 667.518290

1982 845.319520

表7 1985—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水泥产量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全国水泥产量

X[,i](亿元)

Y[,i](万吨)

19852543.19 14595

19863019.62 16606

19873640.86 18625

19884446.59 21014

19894137.73 21029

19904449.29 20971

19915508.80 25261

19927854.98 30822

3.建材工业生产集中度低,规模结构不合理。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建材工业存在着严重的集中不足与规模不经济问题。主要问题是投资无序化、分散化,这虽与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但与建材工业行业管理弱化也不无关系。建材工业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较早的行业,同时又是一个规模壁垒低的行业,这些特点使建材工业成为工业中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在行业管理不到位和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导致建材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远低于相近行业企业。在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建材工业1988——1991年每年只有4家,1992年变为3家。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1988——1992年分别有78、82、80、82、84家。建材工业与之相比差之甚远。最近建材工业全行业只有两家企业晋升为全国特大企业。据测算,1992年我国工业部门的集中度中,建材工业的集中度较低(CR[,4]=1.30)。如表8所示,建材及有色金属制品业中,日本的集中度是中国的34.5倍。

4.建材工业设备严重老化,技术严重落后。如表9所示,建材工业主要设备技术状况不佳。在建材专用设备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4.5%。而居国内落后水平的却有48.2%。在水泥及水泥制品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4.2%,而居国内落后水平的却有52.2%。在玻璃陶瓷制品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7.3%,而居国内落后水平的却有12.5%。如表10所示,在水泥工业中,我国先进技术只占6%,落后技术却有83%。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占75%,落后技术为0。平板玻璃工业中,我国先进技术占36%,落后技术占11%。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占25%,落后技术占5%。

表8 中国和日本的产业集中度(%)

产业

中国(1985年) 日本(1963年)

食品制造业1.39 65.83

纺织业1.92 46.40

造纸及纸制品业7.74 78.40

化学工业13.43 68.91

石油加工业 47.28 75.00

橡胶制品业3.70 76.00

建材及有色金属制品业 1.90 65.5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 31.86 76.4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 21.03 77.29

机械工业 3.47 63.4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61 68.5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1.17 72.57

表9 建材工业设备情况表

表10 建材工业技术水平的国内外比较 单位:%

项目类水泥工业 平板玻璃工业

中国 发达国家 中国

发达国家

先进技术67536 75

中间技术

11

2553 20

落后技术

83 011

5

5.建材工业资金不足、资金使用效益差。在现有的投融资体制下,建材工业很难得到充足的资金供应。其理由是:一方面,国家过去对建材工业重视不够,单纯让建材工业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求得发展,而忽略了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对建材工业形成风险的政府扶持作用,这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缺位”的一个表现。这一方面所产生的后果是建材工业吸纳财政资金和政策性信贷的数量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建材工业的扶持不够,使建材工业的低效益与风险共存,难以得到商业银行贷款和企事业单位、个人、外商的投资。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建材工业资金短缺。另外,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建材工业资金周转速度变慢。据统计,1992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50次/年,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76次/年。

6.建材工业内部结构急需调整。建材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建材产品过剩与新型建材产品短缺的矛盾。传统建材产品主要是指中低档的普通水泥、普通玻璃和普通陶瓷等。新型建材产品主要是指新型墙体材料与特种建材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对新型建材产品的需求趋旺,而传统建材产品的市场接近饱和,这样就形成建材工业产品一边积压一边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窘境;二是建材初级产品过剩与建材深加工产品短缺的矛盾。建材工业深加工产品不仅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而且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显著。建材工业目前仍在大量生产初级产品,这是建材工业利润向其他行业转移的重要原因。三是建材工业高消耗、高污染产品过剩与低消耗、低污染产品短缺的矛盾。建材工业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大量存在,不仅加大经营成本、降低经营效益,而且还会严重污染环境,严重消耗有限的资源,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会因政府的干预影响建材工业自身的发展。

四、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政策保障

1.大力培育市场体系,为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提供市场组织保障。在一个商品经济因素较为缺乏、而高度行政集权经济又长期占居统治地位的经济机体中,发育市场关系,培育市场体系,其艰难程度自不待言,尤其是在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中介三重缺位的情况下,如果单靠市场的自发蠕动和发育,即使不被行政体制的巨大吸纳力量所扼杀,市场关系、市场体系的形成也要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由此可见,政府的规划、推动、参与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应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市场体系特别是与建材有关的市场体系。比如培育各种建材市场,加快建材工业产品的流通。尤其是培育建材期货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合理的市场价格。再比如培育建材劳动力市场、建材技术市场、建材信息市场、建材金融市场等,为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提供必需的生产资源和要素。

2.制订建材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塑造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政策保障体系。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子系统,但建材工业内部又可划分为许多子系统,比如水泥工艺、陶瓷工业、玻璃工业、非金属矿、新型墙体材料等。这些子系统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否则就会陷入乱混无序的状态。政府给予必要的引导,可以优化建材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政府引导和基本途径,就是制订建材产业政策和产品政策,规定建材工业子系统的发展顺序,即哪些部门和产品优先发展、哪些部门和产品一般性发展、哪些部门和产品限制发展、哪些部门和产品禁止发展;规定建材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标准,即制订建材工业企业的最低合理规模;规定建材工业的技术发展导向,即未来建材工业利用科学技术的目标、方向是什么;规定建材工业区域发展战略,即建材工业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资源优势地区、技术加工优势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建材工业在境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以及为实现这种指导思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规定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存量优化的方针与目标,即建材工业在哪些方面进行结构调整和存量优化等等。同时,为了推动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国家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等方面应当有所体现,形成有利于建材工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

3.实施适度调控策略,使建材工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发展相协调。建材工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如不合理组织,建材工业将会成为一个高能耗、高物耗、严重浪费土地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部门,这与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有抵触的。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建材工业应当大力发展低能耗、低物耗、节地、低污染或无污染的建材产品,这一切可由政府实施适度调控策略来完成。当然,在建材产业政策里也要予以明确。最有效的方式是把政府适度调控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使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来说,建材工业的发展必须与之相适应。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时,投资的增加会牵动建筑业的发展,产生对建材工业产品的巨大需求,如果建材工业发展缓慢,就会形成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暴涨,从而诱发通货膨胀。如果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建材工业的发展速度就应当控制,否则就会造成产品大面积积压、建材工业效益不佳。当前正是这种情形。政府应对建材工业发展速度给予适当控制,使建材工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结构调整与存量优化方面。

五、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的自身对策与措施支撑

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政府的政策保障是必要的,但建材工业的自身对策与措施更是必需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1、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为建材工业筹集充足的发展资金,并用好这些资金。建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以后,国家势必要增加投入,但从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偏好来看,这些投入的量是有限的,所以建材工业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投资。建材工业应当根据长期引入市场机制积累的经验,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融资的新方式。一是面向产权市场,配合工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盘活部分国有资产,以此作为建材工业调整结构的资金来源。国家建材管理部门的改革趋势,一是将行业管理职能交给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比如国家经贸委,或交给建设部,或新成立建材工业协会负责行业管理和协调;二是将国家建材管理部门改造成为控股公司,对国家建材管理部门投资的企业进行资产经营。控股公司改造成功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盘活国有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建议组建国家建材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建材控股公司的子公司,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职责。资产经营公司可将部分闲置的国有资产转让、拍卖、交易,将获取的资金用于建材工业急需发展的项目。二是面向间接金融市场,通过竞争取得商业银行贷款。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以后,随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轨,我国形成了一个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并存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增多,彻底打破了信贷市场的垄断与封锁,对于效益好的建材工业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有利条件。然而,商业银行竞争的激化,促使商业银行更加慎重地发放贷款。这就要求建材工业企业选择成熟度高的项目申请贷款,同时,严守信用,按期偿还贷款本息,与商业银行形成一种良好的银企氛围,为建材工业更多地利用商业银行贷款创造条件。在我国目前直接融资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利用商业银行贷款仍是建材工业投融资的主要形式。三是面向直接投资市场,筛选项目吸引境内外直接投资。建材工业企业应及时组建项目库,推荐符合产业政策要求、预期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入库,以招商的方式吸引财团、企业、外商投资。另外,建材工业企业也可进行投融资创新,吸引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比如可以采取境外“买壳”方式,由经营业绩良好的建材工业企业收购国外企业,在短期内将其改造成为能够在公司注册国(地区)挂牌上市进行股票交易的公共公司,然后把境外上市筹集的资金投资于国内的母企业。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避开许多国内国外的限制,同时又可以比直接在境外上市付出较少的成本。四是面向国内证券市场,由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发行证券募集资金。证券包括债券和股票两种,募集方式包括公募和私募两种。对于经营业绩特别突出的企业,采取公募的形式向社会发行股票较好,一者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充分利用社会闲置的资金;二者可以降低募集成本,把经营风险部分转移给投资者。对于暂时经营业绩不很突出但前景看好的企业,采取公募的形式向社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较好,这样既使企业不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也可以向社会募集资金,且可以降低募集成本和转移经营风险,因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企业改造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同时,可以将债券转换成公司股票。对于经营业绩尚好但前景不明朗的企业,采取公募的形式向社会发行贴现债券,也可以采取私募的形式向企业、各种机构、基金会发行股票。贴现债券的优点,是可以降低投资者的购买成本,而发债者的募集成本不变。

资金筹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原则是效益。资金使用效益低是建材工业的一个突出特点。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必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在微观方面,应该强化决策者的风险意识,促使决策者进行投融资的科学决策,降低风险。同时,应当加强投融资管理,减少资金的有形流失和无形流失,企业经营者加强经营管理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在宏观方面,应该集中使用建材工业投资,提高资金使用的宏观效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设立建材工业发展基金,可以接受捐赠,也可以发行债券,申请银行贷款,把这些多种来源的资金组合起来,按照建材产业政策和建材工业发展规划集中使用,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从而提高建材工业的规模效益和其他宏观效益。二是由政府出资与各大建材集团出资共同组建政策性的国家建材投资股份公司,利用股本和债券发行筹集的资金,依据政策性目的进行直接投资、产权投资及发放贷款等,这也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发展多种经营,培育支柱企业。支柱产业需要支柱企业的支撑,支柱企业的培育依靠多种经营。多种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一大趋势,也是搞活企业的重要途径。这种经营方式既可以追求高额利润,又可以减少风险,还可以培育大型跨国公司或集团。1983年,世界1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名列第50位的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70年代以前以船舶、成套机械、军火、玻璃、水泥、食品等产品控制了全日本并向海外扩展,1973年——1974年的石油危机,使该公司的经营重点转向汽车、建筑机械、并逐步扩展到化工、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结构钢材和航天工业。由此可见,建材工业要想培育大型跨国公司或集团,也必须发展多种经营。从美国行业的多种经营类型分布看,建材工业较之其他行业更适合进行多种经营,这是因为建材工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如表11所示,S表示专业化程度)。从建材工业的特点看,建材工业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可以垂直发展,也可以横向发展,比如可以向矿产、环保、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也可以向机械、汽车、电子、石化、冶金、金融、商贸等产业发展。在开展多种经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先开展与建材工业联系密切行业的多种经营。建材工业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应立足于自身的技术、生产、人才优势,与建材工业联系密切的行业,技术转移和适应时间短,生产设备兼容度高,人才易于培养,这样失误的可能性就小。二是先开展国内多种经营。国内与国外相比,在政府管制、市场准入、税收幅度、资金筹措、管理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建材工业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应该先开展国内多种经营,待条件和时机成熟了,再向国外开拓。三是先开展收购业务。国际上组建新公司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新建式,二是收购式。与新建式相比,收购式有许多优点。建材工业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应积极利用收购式的优势,同样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表11 美国若干行业多种经营类型分布(表中数据为企业数)

战略类型SV

DCDL RC RL U 总计

木材、家俱业300 000

03

陶瓷、玻璃、水泥制品112 022

2 10

纺织业 453 040

1 17

交通设备001 050

17

电子工程201 352

4 17

机械工程504 3 16 23

9 60

食品、饮料、烟草216 190

1 20

3.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提高建材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尽管近年来建材工业产品出口量有所增加,但并未突破进口大于出口的格局。特别是水泥工业,1993年和1994年均保持在进口135万吨的水平。据专家测算,1991年建材工业进口依存度为50.5%,超过纺织工业和汽车工业。建材工业进口依存度高的原因,在于建材工业技术的落后和某些资源的稀缺。从出口角度看,建材工业出口意味着建材工业市场空间的增加,也是衡量建材工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建材工业要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其途径是:第一,增加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投资,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提高现有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国际市场急需的产品,淘汰、更新国际市场过剩的产品。第三,开发进口替代产品,并形成规模。

标签:;  ;  ;  

论建材产业成为支柱产业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