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高喜超[1]2014年在《碳无形资产视角下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文明浪潮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富足,也刺激了人类追求无限增长的欲望,然而也伴随着对地球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急剧加速,这导致了极端气候频现、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而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最终出路是发展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政策上的各种制约、能源成本的不断上升、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等,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发展之路,重新思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就需要提升低碳竞争力。企业要提升低碳竞争力,就要熟悉低碳竞争力的来源,还要能认知自身低碳竞争力的强弱,本文围绕这个基本主线做了如下探讨:一、梳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定义。通过对竞争、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低碳竞争力等概念的逐层分析,对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辨析,理清了企业低碳竞争力概念;并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理论和企业内部生产两个方面论述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来源是碳资产,进而论证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终极源泉是企业碳无形资产;二、界定企业碳无形资产的概念。运用逻辑学下定义的方法,通过碳无形资产的临近属概念无形资产及其种差的辨析,提出了碳无形资产的定义;通过与无形资产特征的比较,分析了碳无形资产的基本属性;通过对无形资产种类的逐一辨析,依据企业管理职能的逻辑,对碳无形资产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类碳无形资产之间的关系,分别论述了各类碳无形资产的概念、内涵、属性辨析及培育。三、设计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依据“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终极源泉是企业碳无形资产”的论断,本文设计企业低碳竞争力的评价思路是基于碳无形资产的视角;根据企业碳无形资产可以在哪些目标上对企业低碳竞争力作出贡献的推理,设计了“现实价值——可持续价值——不可模仿价值”三个评价维度,并据此建立了三维评价空间;运用设计的各类碳无形资产在评价空间三个维度上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可将企业各类碳无形资产在评价空间中进行定位,不同企业的各类碳无形资产定位形态形成了不同的低碳竞争力能量;通过设计AHP-ANN评价法能将碳无形资产的分布形态转换成企业低碳竞争力,这种转换符合其对应关系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四、实证研究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以四川省水泥行业为背景,通过行业分析,调整形成目前我国水泥行业碳无形资产评价指标体系,以典型企业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四川省水泥行业低碳竞争力AHP-ANN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评价了五家水泥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策略:对于国家来说,需要:1、明确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之路;2、降低企业低碳发展的成本:3、提高低碳竞争力的企业效益;4、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而对于企业来说,则需要:1、认识到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和紧迫性;2、尽快制定出合适的低碳发展规划;3、注重碳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培育,并从中找出自己的优势集中点,进行重点培育和保护,以此促进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提升。

张荣刚[2]2005年在《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产业组织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的揭示了通过企业集群带动经济腾飞的规律。企业集群是一群既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既专业分工、资源互补,又维持着长期稳定的、非特定合约或合作默契,在一定地域范围集聚,通过价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系统整合、网络共生、环境耦合的企业和机构群体。企业集群令人瞩目的发展来源于其突出的竞争优势,而优势的确立必然以其拥有的竞争力为内在依据。本文结合企业集群的成长历程和逻辑,以系统科学的视角来观察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生成与提升,鉴于企业集群是一个多主体、自组织,在特有内在结构与外部关系协同演化下的网络化系统,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系统整体视角来考察企业集群竞争力,需要提出一个能够涵盖集群内所有主体非加和性整体能力的竞争力概念——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本文围绕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这一核心概念,在界定了主体——企业集群的基础上,论证了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的存在;结合系统论分析集群总体竞争力的系统框架,结合演化论分析集群与其总体竞争力的生成与发展,并将两者进行验证和对接;在前面研究结果基础上,分析了集群总体竞争力的局限与风险,并提出了中国发展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的一些对策建议。首先,对企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界定和分析,并比较分析了相关的一些概念;将企业集群的成长历程划分为雏形、扩张、成熟、衰退、再生等阶段;借鉴生物学相关概念提出企业集群内非契约性的产业组织共生性、借鉴社会学相关概念提出企业集群与环境之间非契约性的区域社会根植性,从静态和动态演化两个角度总结出集群的系统性、共生性、根植性三大特征。其次,从竞争力概念、内容与管理出发,通过对孤立企业和企业集群为代表的中间性组织的比较,分析了竞争力概念的可拓展性,从而在逻辑上论证了集群总体竞争力存在的客观性。认为集群总体竞争力是在集群成长过程及特定的情景中沿特定的方向产生并演化,围绕系统整合、网络化共生和社会地域根植而生成的互补性、整合性能力体系。再次,通过梳理与集群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合理成分,对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决定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讨,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分析框架;认为,集群总体竞争力的核心是集群的系统整合能力,它整合了集群的共生能力和根植能力并进一步决定总体竞争力的次核心层以及市场绩效层,从而最终形成集群的竞争优势;这些层次的竞争力系统整合共同构成了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考虑到集群总体竞争力的生成基于企业集群的成长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虽然他们的成长与生成遵循各自独特的逻辑,但阶段和历程的基本一致,本文将企业集群的成长

高鑫[3]2009年在《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逐步到来,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元素却面临着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激烈竞争。在大企业夹缝中的中小企业如何寻求生存、发展和壮大,成为企业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趋势性。而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中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战略思想、管理理念、经营理念、运行方式、组织结构等都在逐渐地发生转变。因此,企业竞争力研究如果脱离了电子商务这个大的前提是不合适的。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及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相关内容,然后从传统经济环境到电子商务环境对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逐级确定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因子。在指标构建的过程中,不仅包括了以往学者选取的财务指标,还包括了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网络服务能力、潜在客户能力、技术能力等能够反映企业电子商务水平的指标。这不仅拓展了企业竞争力新的研究领域,为企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对中小板上市公司样本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浙江、广东、江苏三省的中小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提出电子商务环境下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

张玉珍[4]2010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企业必须在发展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并购活动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已经成为企业扩张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斯蒂格勒(Stigaler,G.J.)曾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就石油公司而言,二百多年来,西方石油公司已经成功地在持续的并购和竞争中发展成长起来[1] [2],其成长的道路就是并购之路,其成功之道就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并购之道,因此,对中国石油石化上游企业进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并购与重组研究,不仅能帮助和引导我国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制定正确的竞争成长战略,实现资源的扩张和企业的快速成长,而且还能为企业选择正确的并购策略和并购路径提供理论指导,这些研究对我国能源战略企业-石油石化上游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石油石化上游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基础上,以竞争基础协同为标准正确地选择并购目标,是做好并购活动的基础,为此建立起一套适用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目标选择的评价标准,对于正确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认识目标企业和自身企业,实现成功的并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建立石油石化上游企业的评价体系,对于评价企业并购前后的资源、技术和管理等单项能力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并购前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化,以及最终评价并购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尝试以核心竞争力为分析工具和主线,力图把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从抽象走向具体,并使其与石油石化上游企业的实际并购行为有机结合,使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并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核心竞争力研究在理论上的总结、补充和完善,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并购理论指导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战略和并购实践的操作,提高石油石化企业的并购成功率,最终使企业能够通过成功的并购行为不断培育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研究在结合国外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发展状况作出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实用意义的我国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目标评价体系。论文进一步完善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指导我国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实施并购战略。论文首次将路径依赖法引入并购的研究之中,提出了从并购时间的前点分析并购行为的新思路,通过分析并购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来分析并购产生的动力,并加入时点因素,分析企业在过去时点的并购决策是否会增加未来并购的可能性,同时提出了计算企业并购协同系数的具体方法。这些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购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的内涵,能够较好地指导企业对并购目标选择的决策及并购后整合效果的评估。论文建立了石油石化上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型、目标评价模型,利用灰色理论以及对石油企业的并购进行定量的分析,为并购的科学量化决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同时提出了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后的要素整合及并购的政策建议。论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对企业竞争力理论、并购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归纳,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性质特别是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质,研究并构建了由规模(资源)实力、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六项大指标组成的石油石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给出了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以石油石化上游企业为例给出了具体评价体系。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理论上的定量研究。2、战略资源的获取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归纳梳理了战略资源的内涵和特征,归纳了其判定识别方法,指出基于战略资源的并购重在提高双方企业资源的匹配性。研究了基于战略资源的并购战略,给出了并购战略流程图。3、研究了基于竞争基础协同的并购目标选择,给出了竞争基础要素图,分析给出了基于竞争基础协同的并购目标选择模型,对实现成功并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有一定创新性。在基于竞争基础协同的条件下,“兼并—整合”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解释了并购企业达到什么边界才有并购动机和并购愿望。4、利用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并购目标的选择进行了建模,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基于路径依赖法的并购决策分析模型,首次将时间因素引入并购决策目标的选择之中。利用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5、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并购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通过并购前、并购后的博弈分析研究了横向并购与核心竞争力,纵向并购与核心竞争力,分析研究了石油石化上游企业的横向并购以及纵向并购。研究了石油石化上游企业的跨国并购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给出了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方式的比较及抉择。通过企业并购定价决策的博弈分析,分析了我国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在并购定价决策中应注意的问题。6、基于核心竞争力提升,分析了不同并购模式下并购整合的特点,对并购后要素整合研究。对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后整合的战略进行了分析。

袁界平[5]2001年在《发展战略选择与竞争能力提升》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1999 年4 月21 日在江苏视察乡镇企业时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和长期方针。乡镇企业在中国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农村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农村城镇化还刚刚起步;中国当前正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新形成更多的巨量剩余劳动力亟需消化……新世纪赋予了乡镇企业更伟大的历史使命,预示着新世纪农村工业一定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苏南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苏南农村是“苏南模式”发源地。研究苏南的农村工业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仅对苏南农村工业本身有意义,对其他地区的农村工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苏南农村工业自上世纪70 代直至大约90 年代前期,曾经在全国独占鳌头。之后,其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相比,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不如人意。在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苏南农村工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形势。苏南农村工业如何制定和实施新世纪初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机遇,迎接严峻的挑战,实现“二次创业”和再创辉煌,是世纪之交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关注。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围绕“如何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以提高苏南农村工业竞争力”这一主题,以竞争力为主线贯穿文中各章节,按照从一般到具体、承上启下逐渐推进的逻辑顺序,依次对发展战略与竞争力的关系、苏南农村工业传统发展战略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新世纪发展战略及其诸职能战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对策性建议。第一章是导言,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及回顾前人的研究工作。第二章是本文的逻辑起点。首先,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战略

刘玉明[6]2007年在《企业知识管理与竞争力相互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以及企业发展的要求。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核心技术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都迫切需要运用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促进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与交流来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弄清企业知识管理与竞争力相互关系对企业管理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指导意义。对企业知识管理与竞争力的相互关系研究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依据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本文共分为5章。第1章论述了选题的意义和背景,以及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和竞争力研究现状。第2章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合评述。第3章通过对企业知识管理和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从企业知识管理和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切入点分别构造了知识管理的框架结构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通过相关内容的分析建立了企业知识管理与竞争力相互关系模型。知识管理主要由一个核心和5个要素构成,即知识的获取与过滤、知识的整合与存储、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其核心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竞争力主要由制度要素、文化要素和组织学习要素构成;企业知识管理与竞争力的相互关系模型,亦即知识管理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企业知识和经验、企业文化和组织学习能力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不易被模仿的,因而所形成的竞争力是可持续的,知识管理与竞争力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第4章指出了我国企业知识管理与竞争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5章根据相互关系模型的分析,并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企业强化知识管理提高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曹敏杰[7]2008年在《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日趋重要,企业竞争的环境也日益复杂。中国加入WTO后,尤其是入世协议中对我国保险业的保护期已经结束,保险企业的竞争日益朝着纵深发展,向着全方位拓展,我国中小保险企业受到更多、更大的挑战,企业持久生存、快速发展的难度增加。各国保险业之间、各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已转化为以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服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大力提升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保险企业界关注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回顾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理性全面的评价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论文坚持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为培育和提升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由八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分析了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论述了研究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动态,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本章是论文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概括了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的竞争的概念,分析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区别与联系,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内涵、形成条件、特征以及识别,在借鉴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讨论的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研究的中小保险企业的概念,归纳总结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第三章中小保险企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本章回顾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简要历程,从发展规模、市场结构、地区分布、市场需求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现状,总结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章简要介绍了构建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保险行业特点,按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可行性、系统性、以及定量与定性结合等指标选取原则,构建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市场能力、规模能力、财务能力、偿付能力、品牌能力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本章为后文实证分析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本框架。第五章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本章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DEA数据包络模型、战略评估分析法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并简要分析评价了所述方法的优缺点,为第六章实证分析我国中小保险企核心竞争力有无优劣或者哪些环节需要改进时运用数理方法打下良好基础。第六章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本章采用因子分析法、DEA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有所不同,因此所得结果排序有所区别,但三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大致上是一致的,分析结果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实水平。分析结果认为,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弱,这为提升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针对性对策奠定基础。第七章国外提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验与启示。本章主要从影响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出发,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具有可比性的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保险监管、保险税制、营销体制、扶持措施等外部因素方面和治理模式、服务模式、投资渠道、经营方式、管理理念、业务范围、组织形式等内部因素方面,提升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做法和经验,并简要总结了国际保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做法对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启示。第八章提升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选择和对策建议。基于上文中关于我国中小保险企业的发展现状,在第六章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和第七章国外提升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我国中小保险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政策选择和对策建议。

邵金萍[8]2007年在《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世界政治、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使竞争力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界与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的发展、产业的进步、企业的腾飞无不与竞争力息息相关。拥有持续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寻求发展的理想模式。然而,在不断寻求发展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企业持续竞争力的终极力量是什么?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诠释了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积累性学识,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就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究竟哪些因素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又是什么?企业的差异与这些因素的关系怎样?这些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旅游企业是服务型企业的典型代表,随着WTO服务贸易保护条款的全面解禁,中国旅游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创造并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使得旅游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与影响因素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特质性。而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在对制造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服务型企业,尤其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例如,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制造业的意义远大于旅游企业,而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更多的表现在企业的策划能力、服务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上。本文旨在通过对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希望能够探索服务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加深中国旅游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认识与理解,最终起到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的作用,以利于中国旅游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本文以中国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核心竞争力构成及影响因素问题为研究的基本切入点。首先,论文综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总结了学界对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认识,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框架,对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作用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其次,论文重点通过价值链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由策划能力、服务能力、企业文化、整合能力四个基本因素构成,并论证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在诸构成要素中,企业策划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要素,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所在;同时论文分析了影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其他因素,如资源、企业差异以及相关产业等,并进一步建立了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简明系统模型。最后,论文对中国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同时针对本文重点提出了当前我国旅游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认为目前中国旅游企业应当从培养企业策划能力、服务能力、企业文化、整合能力四个方面抓起,重点培养旅游企业策划能力,从策划能力的新视角来构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会对中国旅游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郑小平[9]2003年在《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及其矢量再造》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资本和人才对产业和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以技术、资本和人才密集型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获取长期竞争优势最主要的原动力、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器。最近十余年来,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新闻界发表了大量研究报告、学术著作以及各种资料,主要的研究成果有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钱德勒的组织能力理论、普拉哈德的核心能力理论和斯托克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概括起来,目前关于企业竞争力及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企业竞争力的界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另外由于入世,对我国的各种产业组织的竞争力研究也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比如金融、农业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 但是至今为止,理论界虽然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很多,而专门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仍有待深化:这一方面是因为对企业竞争力这一课题开始研究时间不长,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关注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这就是本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其目的也是希望能推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为达到上述基本的研究目的,在遵守经济学学术规范基础上,综合运用的研究方法有: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矢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和比较分析法,这些方法一直贯穿在整个论文的研究当中。 整个论文首先从企业经济和竞争理论出发,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的外部特征、经济学特征和其竞争力的维度属性,并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对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和歧义,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和框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从而在第三章建立了一套应用性极强的竞争力价值评估体系,这套竞争力评估体系不但对竞争力可以进行现实评估,同时在大量的投资并购实践中也是对投资并购对象进行考察和决策的定性和定量的依据。在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学特征和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导入物理意义上的矢量和惯性属性来形象地分析和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演变和再造规律,从方向性的矢变和大小性的量变以及惯性属性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各项重要指标特征及其再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和剖析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演变及其再造规律。文中重点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矢量再造的原动力不仅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产权制度创新,这是本论文研究的“制高点”,也是未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矢量变化和风险投资机制的一个窗口和方向;文中最后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再造的误区,并从实证研究出发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危机识别。 本论文的研究心得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研究对象上,国内外关于竞争力体系和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有很多的成果,但对高新技术企业这一特定类型企业的竞争力还没有系统研究,研究对象的明确界定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从而使研究更切合实际。二是在研究基础理论的搭建上,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外部性特征、经济学特征、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结构和维度属性等,这样层层搭建和论述,有助于对高新技术竞争力从内涵到外延有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本研究提供创新平台和逻辑思路。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物理力学意义上的矢量和惯性方法引入经济学分析,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及其各项指标进行方向性和大小性的界定,从而为细致的进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竞争力培育深化为采用矢量再造的方式进行,从而形象而生动地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再造中的途径和方式。四是在研究视角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和一般企业的竞争力一样,也具有许许多多的方面和“包罗万象”的内容,本研究从自己所建立的研究平台对象和研究方法着手,舍弃一些和一般企业竞争力相近或者相似的内容,抓住高新技术企业独特和重要的方面着手,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再造和其它问题。五是研究“制高点”的创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具有裂变现象,这种裂变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产权特征和风险投资“同气相求”催生的,它是研究视角的新窗口,传统研究产权变更或者风险资本,仅仅是分析其带来的种种经济利益主体的权利变更,但是对其带来的企业竞争力的矢量变化没有涉及;四川人学博士学位论文一一,内甲一一州.,~叫曰户咖~阳~“‘户一..两”..~,月.一‘‘一一一一一州一..”.~.一一,..~..月一.-一-一,一.一-一.碑,..目,.户..‘.一,~,一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产权制度创新频繁趋势化的特征进行分析,论述丫产权制度创新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沁及其所有指标带来的全局性矢量变化‘裂变),而正因为这种带来竞争力裂变敛产权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蕴生了高新技?

陈志[10]2004年在《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知识经济理论、企业战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科技型企业的演变历程、特征与环境、现状与问题、功能与效应,回答了中国科技型企业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质是什么,制约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重大问题。把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应用于科技型企业这一特殊对象,给出了现阶段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企业以长期积累的科技资源为基础,由其自发的技术创新机制与学习型的企业文化融合而成的,以企业品牌、核心技术(人才)、优势产业(专业)为主要表现的独特能力体系。 本研究从静态动态两方面剖析了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通过静态剖析,揭示了其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核心技术、优势产业及企业品牌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平面上;通过动态剖析,提出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以无形资产/资源为基础,以积累知识和创新文化为导体,以学习能力和知识共享为中枢,以资源和组织运作模式为保障,支撑核心技术、优势产业和企业品牌所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平面。 从纵横两个维度研究了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机制。横向是从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目标及环境分析出发,通过对其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阶段和(业务)层次分析,揭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步骤:纵向是通过对其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评价和提升的过程分析,揭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采取的手段(工具)和方法。在对42家科技型企业调研和数据分析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项指标的具体含义,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并存的条件下,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利用该模型对4家典型科技型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基本符合案例企业的发展实际。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对该实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研究。 将特定的提升战略选择与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业务状态演化路径及运作模式这3个维度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与上述三维度在时序上关联、在层次上互动的阶段性战略方案。提出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战略选择依次是集中差异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协同战略;对应的提升模式采用弹簧木桶模式、战略联盟模式和虚拟企业模式。研究认为,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刚刚进入培育期,应选择集中差异化战略,在转型调整期选择弹簧木桶模式培育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以科技特色形成产业优势进而实现市场优势。

参考文献:

[1]. 碳无形资产视角下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评价[D]. 高喜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14

[2]. 企业集群总体竞争力研究[D]. 张荣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3].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 高鑫. 南京财经大学. 2009

[4].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研究[D]. 张玉珍.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5]. 发展战略选择与竞争能力提升[D]. 袁界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01

[6]. 企业知识管理与竞争力相互关系研究[D]. 刘玉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7]. 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 曹敏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8].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邵金萍. 西北大学. 2007

[9]. 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及其矢量再造[D]. 郑小平. 四川大学. 2003

[10]. 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陈志.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