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企业职工论文,基本养老保险论文,评价指标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客观评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及使用绩效,笔者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审计中,尝试建立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围绕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14个指标开展绩效审计评价,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原则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客观地反映和评价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效果、管理和服务质量,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和比较,检测和跟踪养老保险基金运行过程,对各项指标与参照值进行比较,对其运行状况做出预测,找出偏差指标和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和资源配置,使之达到优化。 (一)全面性与重要性原则兼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涉及面广、面宽,关系到亿万职工的利益,在设计和选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时时要全面考虑,力争使其引导作用发挥到最理想的状态。但是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的侧面和内容特征,对于评价养老保险基金绩效所起的作用也有较大差别,指标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的政策倾向。因此,所选取指标在反映全面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反映重要作用和重要政策,做到全面性与重要性兼顾。 (二)定量原则与定性原则兼顾。养老保险筹集、使用和管理涉及的方面往往包含多个方面,既有社会发展及稳定的需要又有经济的要求,有的指标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价,有的又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评价。单凭定量指标会显得过于程式化,而且不够全面;单凭定性指标会缺乏一定的证明力和说服力。因此只有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相互兼顾,评价结果才更直观,更具科学性,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确保评价质量。 (三)可操作性与成本效益原则兼顾。绩效审计评价是复杂的系统,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时,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方便适用、具体可操作性。同时在选取具体指标时,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有些指标固然重要,但为获得该指标的有关数据所支付的成本若大于其收益时,一般应放弃该指标,转用替代指标。因此,选用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可操作性与成本效益性原则。 (四)合法性原则、效率性原则、效果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兼顾。对于养老保险审计来讲,一要关注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和管理的合法性;二要关注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服务效率和基金保值增值;三要关注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效果;四要关注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公平性,目前关注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性,是指只要符合参保条件的劳动者都应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中,并参保的条件相对公平,同时达到条件依法享受社会保险的参保人应按照统一的标准给付。因此,在选用评价指标时,要兼顾合法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方法 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绩效审计,分别在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三个层次下,从定量和定性两类指标相结合进行评价。定性方面主要是依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各方面的法规文件出发,进行合规性和合法性评价,定量指标则根据参保覆盖面及基金运营管理等情况,进行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评价。 (一)在设计指标框架时,应密切关注养老保险基金在筹集、使用和管理这三个层次下的资金运行和各项管理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绩效审计的评价目标,可以构建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总体框架(如下页图)。 (二)对于养老保险绩效审计的总体评估,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定性指标占30%,定量指标占70%。定量指标对于每个定量指标评价值可以采用指数法来确定,对于正向指标,指标评价值=某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指标评价值=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对基金在筹集、使用和管理这三个层次下的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根据一定的评分标准,计算汇总评价分值。计算公式:H=∑(Xi*Ai)*30%+∑(Yi*Bi)*70%,X表示某一定性指标在具体的层次下的权数,A表示该定性指标的具体评估值;Y表示某一定量指标在具体的层次下的权数,B表示该定量指标的具体评估值。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_养老保险论文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_养老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