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袭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深层背景分析_军事论文

美国空袭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深层背景分析_军事论文

美国空袭南联盟深层背景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联盟论文,美国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3月24日,美国率领其北约盟国悍然出动军事力量空袭了南联盟。此举开创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谴责。此次美国之所以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公然侵犯一个主权国家,不能不说在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动因。以下试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层面对此作一简要的背景透析。

一、政治背景

(一)进一步为北约的存在寻找借口与理由

北约成立于1949年,本是冷战产物,其诞生之初衷是为了对付苏联及后来华约集团的“军事威胁”,原属于地区性军事政治组织。敌人和对手的存在是其存在的前提与基础,然而,自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来,北约就面临着存亡的危机。因为爱好和平的人们不禁都要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防御组织,其原先最大的敌人和对手都不存在了,那么它还有必要继续存在吗?它究竟是要防御来自何方的“侵略或威胁”呢?因此,美国必须为北约的继续存在寻找合理的理由。

然而,欧洲原有的地区安全机制已较完善,政治、经济上有欧安组织和欧盟,军事上有西欧联盟,它们都能在欧洲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美国只有让北约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说上述欧洲机构无法或者不便于发挥作用时,北约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像淡忘当年的苏联一样,逐渐淡忘这个冷战时期的怪物。自1992年以来,美国就一直在为这个冷战后最大的政治问题而“奔波操劳”,开始了一系列“求生存”的行动;先是通过一个原则,规定北约的军队可以离开其成员国领土,到其他地方参与“维和”行动;接着于1994年抛出所谓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其实这项计划并没有给欧洲安全带来任何保障,但却成功地蒙蔽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28个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紧接着又在波黑上空击落了4架塞族战机,打破了北约不可在防区以外执行军事行动的规定;在1995年12月参与轰炸波黑塞族军队后,又派“维和”部队进驻波黑;为了进一步稳住俄罗斯,1997年5月美国率领北约与俄罗斯签署了一项基本文件,为其东扩扫清了道路,于是同年便邀请波兰、捷克、匈牙利入围,并于今年3月正式接纳这三国。以上这些为了北约的“生存”而采取的行动都是现存的欧盟、欧安组织和西欧联盟所无力承担或不愿参与的,同时又都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就更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野心,其胆子与动作也越来越大。此次率众公然侵犯南联盟也可看做是美国这一系列“求生存”行动的继续与扩大。

(二)为北约新战略构想的出笼而投石问路

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实力空前增强,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老大,其独霸世界之意也日露峥嵘,前一段时期提出的“参与和扩展”战略更是其欲建立“一极世界”的明证。然而,美国很快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格局,反对美国独霸世界。因此,美国只好利用北约这个工具来实现它的全球利益。

把北约做大,并使其走向世界,是美国利用北约这个工具实现全球利益的具体步骤。那么如何才能使北约走向全球呢?于是美国准备抛出北约新战略构想。这个新战略构想涉及很多方面,但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两条:1.北约可以在其防区以外的世界任何地方执行使命;2.这种行动不必获得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

北约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主要奉行“集体防御”战略,然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却给美国和北约提供了对外进行军事干预的机会,美国抓住这些机会大做文章。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公开宣称,北约应该成为一个“有能力对包括防区外的各种危机作出有效反应的联盟”。今年2月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35届国际安全政策会议上,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再次扬言,要在21世纪把北约改造成一个能够对付来自成员国领土以外的挑战、“在需要时能够随时随地”迅速派遣军队的联盟。(注:《人民日报》,1999年2月12日,第6版。)这实际上就是要使北约的防区不受地域限制,不再局限于欧洲和北大西洋地区,而要在世界任何地方执行使命,使北约逐渐“全球化”。但是,北约仅是个地区性国际组织,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对外军事行动必须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明确授权。然而安理会的现状不可能批准北约如此无理的狂妄要求。于是,绕开安理会就成了美国的选择。在去年底于英国举行的北约议员大会上,美国参议员罗斯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北约”的特别报告,其中就主张北约在采取军事行动前可努力争取获得联合国或欧安组织的授权,但在得不到授权的情况下应保留“采取行动的自由”。美国驻联合国代办彼得·伯利说:“我不想夸大安理会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在诉诸武力之前)有安理会的授权,但我们从不认为没有授权就会限制我们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他还说,碰到像科索沃发生的这种“残害平民”的事情,“我们就不能让安理会的否决权捆住我们的手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研究所所长理查德·哈斯更加露骨,他说:“安理会只不过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讨论场所,它决不应当对国际舞台起什么垄断作用,显然,我们应当有能力在没有得到联合国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武力。”(注:法国《世界报》,3月5日文章“面对各地的战争,联合国感到无能为力”。)这些言论显然表明,美国要借助北约这个工具,插手世界各地的安全事务,从而使北约最终取代联合国,建立起以美国为领导的、西方为主导的“一极”格局。

美国的如意算盘已经打得出响,但响应者有几何呢?对此美国自己也没谱。虽说去年10月北约作出即使没有联合国授权也可对南联盟动武的决定,但法、德外长均表示这只是个“特例”,并强调北约的这一决定不应成为抛开联合国的先例。前一段美国对伊拉克执行“沙漠之狐”军事行动时,只有与其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参与,法、德、意等北约大国不但不支持,反而表示“不安”和“遗憾”。这些都表明美国的指挥棒并不是每每有效的。因此,美国想通过这次空袭南联盟来再次验证一下它的盟主地位及其推出北约新战略构想的时机,以达到投石问路之功效。同时,美国还想借此试探一下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反应,为其政策的修订提供现实依据。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美国的大部分阴谋已经得逞,估计今年4月底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北约50周年峰会上,可能会通过美国致力追求的北约新战略构想。

(三)控制巴尔干,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今年3月12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华盛顿代表北约16国,正式接纳捷克、匈牙利、波兰加入北约,这标志着北约东扩成功。通过此次东扩,美国压缩了600~900公里的俄罗斯战略空间。但是,根据美俄目前的力量对比和美国的战略目标,北约的这次东扩只能算是第一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虽然,在下一批东扩对象国问题上,美国与北约其他国家仍有异议,但依据目前的态势,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波罗的海三国和巴尔干半岛国家将是美国的首选。如果这一步完成了,那么,美国将彻底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最终实现将乌克兰、白俄罗斯在内的独联体国家囊括在北约军事安全网之内的狂大目标。

在完成首批东扩之后,美国第二步东扩有两条路。一条是“北进”,即首先接纳波罗的海三国;另一条是“南进”,即从巴尔干国家入手。从北约的目前情况来看,第一条路暂时行不通。这主要有两点原因:1.法国、德国等北约主要国家反对首先接纳波罗的海三国;2.波罗的海三国紧挨着俄罗斯,容易引起俄罗斯过激反应。所以,“南进”就成了美国第二步东扩的唯一选择。

冷战结束以来,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都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其中许多国家还向北约提出入围申请。目前除了新近加入北约的捷克、匈牙利和波兰以外,还有12个国家递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书。唯独米洛舍维奇总统领导的南联盟,保持了可贵的自立,它不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低头。从1991年波黑战争开始,南联盟就坚决反对美国的势力介入巴尔干地区。而且由于历史、民族和宗教等原因,南联盟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俄罗斯非常支持米洛舍维奇的这种独立精神。因此,正如俄罗斯把南联盟看作防止美国进一步东扩的堡垒一样,美国则把南联盟看作美国“南进”战略的最大障碍。因而,这次科索沃危机就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削弱南联盟的最好机会和借口。如果能够通过空袭等军事压力,压服米洛舍维奇总统,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那么西方的势力就可大量渗透到巴尔干地区,为美国的下一步东扩打下基础。

二、经济背景

(一)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利用对其非常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全力发展本国经济,取得了一系列经济成就。自1992年4月以来,美国经济就摆脱了滞胀的阴影,开始进入了较快增长的阶段。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已实现连续增长96个月的好成绩,即将达到60年代创记录的106个月水平。199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1110亿美元,将近是日本的2倍,法国的5.8倍,德国的3.8倍。另外,199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达到3.9个百分点,是日本的4.3倍,法国的1.7倍,德国的1.8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5787亿美元,占同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9.6%,比欧元区11国的总额还多1个百分点。(注:《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第50-51页。)而且,美国经济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还保持了较低的失业率和极低的通货膨胀率。1998年美国的失业率为4.5%,通货膨胀率为1.1%。(注:《世界知识》,1999年第7期,第24页。)

有人认为,美国目前的这种经济实力与经济地位有些类似于“二战”结束初期。这主要由于美国在信息革命中取得了领先地位,其国民经济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驾驭能力。尤其是从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美国经济的这种繁荣就更显得突出,其增长势头超出了许多人最乐观的预测,保持了冷战后最繁荣的景象。今年3月29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又突破一万点大关。这一切都表明美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

在这种超强经济实力与经济地位的刺激下,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空前膨胀,它利用目前国际格局正处于深刻演变的特定时期,积极推行强权外交,不断干涉别国内政。其目的是想凭借超强的国力再次打破冷战结束以来正在逐渐形成的多极格局的雏形,把美国塑造成下个世纪的领导者,建立一个符合美国理想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这次竟然置联合国宪章与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于不顾,公然侵犯南联盟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应该说,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与美国目前空前膨胀的经济实力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以战促销,拉动经济

由于冷战机制的不良影响,美国军工企业呈现畸形发展。美国国内有一个庞大的军火生产工业体系,其产值占国内工业产值的23%左右,大大超过其他西方国家的同类比重。(注:《美国研究资料》,1993年第2期,第9页)冷战后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高科技(HIGH-TECH)的贡献,同样,在军火工业领域,高科技也给它带来巨大的效益。据美国国会预算局的估计,每10亿美元的军火开支,可以为美国创造21000个就业机会。但由于军火属于终极产品,如果没有市场,它不但不会带来增值,而且还要占用大量资金。要想盘活这部分工业产值,进一步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就必须增加军火消费,扩大军火市场。军工利益集团在美国国内政治中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在他们的影响下,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此事。尤其是在美国总统的选举年更为明显。例如,1992年,美国布什政府不顾中美联合公报的精神,向我国台湾省出售15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1999年初,克林顿政府宣布增加100多亿美元的军费,以提高美军的装备等举动皆出自此意。

这次袭击南联盟,就为美国军火商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据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卢埃林估计,这次袭击南联盟即使按目前节奏在不派遣地面部队介入的情况下,持续一个月的军事行动,将直接消耗军费30亿美元,间接消费将达120多亿美元。如果发动地面军事行动,其费用将增加好几倍。(注:法国《回声报》,1999年4月2日。)另据美国的一家智囊机构——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丹尼尔·吉尔估算,仅空袭的头10天,美国就耗资大约5亿美元。美国此次空袭南联盟动用的都是高科技武器,它们都有很高的经济附加值,为美国的军火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例如,一枚空中或海上发射的巡航导弹的价格就高达100~200万美元,一颗精确制导的炸弹或空对地导弹的价格在4~6万美元,B-IB轰炸机每架造价高达2.5亿美元,F-117隐形战机造价达4500万美元,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每架造价1450万美元,就连普通的F-16战机的造价也要2800万美元左右。更令人咋舌的是这回首次参战的B-2战略隐形轰炸机造价高达22亿美元左右。(注:以上数字均来自《参考消息》,1999年4月6日第5版。)这些造价昂贵的战机,别说是被击落后需要补充,就是出来到南联盟上空例行飞行一圈,其保养与辅助设施的费用就能让美国军火商们兴奋不已,何况在世界新闻媒介高度关注的情况下,这场空袭无异于给美国的军火商们做了一次非常生动的免费广告。

(三)推销TMD,寻找经济增长点

今年3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一项关于建设导弹防御系统的法案。从此,发展包括“战区导弹防御体系(TMD)”在内的导弹防御系统就成为了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美国国会通过一个军事色彩如此浓厚的法案,在美国历史上还不多见。这里面奥秘何在呢?原来,冷战后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发展,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它适时抓住了许多经济增长点。信息高速公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都曾是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亮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亮点正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它们在96个月的美国经济增长中燃尽了大部分能量,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慢慢减弱。因此,美国克林顿政府亟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作为继续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使美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保持到下个世纪,突破历史上最长的106个月的记录,从而使克林顿的民主党政府青史留名。

TMD正好具备了这个要求。TMD是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弹道导弹防御委员会”(BMDO)负责运作的一个大型军事项目,主要部署在美国本土以外,为美国的盟友和驻外部队提供保护。除了TMD外,BMDO还负责“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高级弹道导弹防御技术”(ABMDT)。据英国《简氏防卫》杂志估计,全部的导弹防御系统及其技术要到2008年左右才能全部完成,总预算将达2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据经济学家估计,仅部署在美国本土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前期工程就可拉动美国经济再增长15个月以上。但由于目前能对美国本土构成导弹威胁的国家寥寥无几,在可预见的将来,NMD的市场背景不如TMD大。因此美国政府大力推销TMD。

TMD牵涉到许多高科技领域,是一个经济附加值极高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航天航空、电子通讯、自动化控制、新材料工艺、巨型计算机等领域。仅1998~2000年的预算就高达1126亿美元。冷战以后,世界上有此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的只有两个地区:欧洲和东亚。从1994年以来,美国政府就一直向其欧洲盟国推销TMD,可惜效果不理想。自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以来,欧盟各国都忙于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全力铸造它们的欧元,无暇顾及美国的TMD。这主要由于冷战后欧洲各国失去了传统的威胁(苏联),欧洲地区一直比较平静,没有发生什么较大的动荡。美国逐渐意识到要想让欧洲盟国接受TMD,就必须让它们有一种不安全感,或者是危机感,否则欧洲不会轻易买它的账。波黑战争虽让法、德等国意识到要想尽快解决欧洲的地区冲突,没有美国的有力干预是不行的,但是,波黑塞族的实力和影响力毕竟不如南联盟,如果米洛舍维奇发难,欧洲各国是不能不认真对待的。尤其是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巴尔干地区,一场小冲突都可能引发一场大战争。

科索沃危机恰好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它不仅可以让欧洲盟国再次闻到久违的硝烟,而且随着危机的加深,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变故或危险。比如米洛舍维奇对出兵干预科索沃问题的欧洲国家威胁使用导弹;或者南联盟出动地面部队反击那些为北约的轰炸提供基地的巴尔干国家;或者俄罗斯国内政局发生变化,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比如日里诺夫斯基)上台,对南联盟提供全面的军事技术援助,包括先进的导弹系统;等等。这些都将严重威胁欧洲地区的安全,对法、德、意等国构成直接威胁,它们将不得不再次求助于美国的军事保护。如果事态果真发展到那样地步,美国就不愁TMD卖不出去了。虽然现在南联盟和俄罗斯方面不断挥动橄榄枝,但美国就是不予理睬,仍然不依不饶,火上加油,这就更说明了美国的险恶用心。当然,欧洲盟国并不想让南联盟的事态无限制恶化下去,因为那样对欧盟有百弊而无一利,目前欧元疲软就是预兆。但是,现在它们已经上了美国的贼船,有些身不由己了。

三、军事背景

(一)检验北约新军事战略的需要

随着苏联解体与华约的瓦解,欧洲军事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北约的大规模防御作战的军事功能大大降低。要想适应新的军事安全形势,美国就必须调整北约的军事战略。其实这种调整从1991年11月北约第13届北约首脑会议上就开始了。在那次会议上,美国提出了“处理危机战略”,把北约军事战略的重点由过去的“对付单向之敌”,转为注视“多方面的危机”,要求加强北约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必要时大规模增援的能力。

这个新军事战略主要针对前苏联和巴尔干地区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和威胁欧洲地区安全态势的情况。“处理危机战略”出台后,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实际演练和检验。波黑冲突虽提供了一次机会,但由于当时北约的新军事战略刚刚出台,欧洲国家之间在巴尔干地区存在利益差异,再加上当时美国政府对波黑三方的态度还不明确,因此未能一开始就协调行动。直到冲突后期,美国逐渐明确了立场并派出“维和”部队之后,北约的军事力量才在美国的统一指挥下开始“处理波黑的危机”,压制波黑塞族,偏袒克族、穆族。

与波黑问题不同,此次科索沃危机一开始,北约各国的态度就比较一致,在美国的协调下,共同向米洛舍维奇政府施压。从去年10月开始就以武力相要挟,欲以战争边缘政策来迫使南联盟政府在偏向于阿族的不公平协议上签字,两次使用倒计时方式给米洛舍维奇政府规定最后期限,并开始调兵遣将,制造舆论,最终大打出手,直接空袭南联盟,第一次较完整实施了“处理危机战略”。通过这次行动,美国不但检验了北约军事战略的可行性,为以后处理类似危机积累了军事行动的经验,而且还向北约盟国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只要欧洲国家按照美国既定的军事战略从事,北约的军事力量将无往而不胜。

(二)试验高、新武器,演练北约军队快速反应与组织协调能力

应该说这次美国在南联盟的军事行动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达到美国既定的目标。这次空袭南联盟是继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在海外最大的军事行动,也是冷战后北约采取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19个成员国中有13个参加行动,其中8个国家直接参与了轰炸行动。它们在北约盟军最高司令美国四星上将克拉克将军的统一指挥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责,较好地完成了美国的军事部署,达到了演练的目的。

同时,通过全面空袭南联盟,美国的许多高、新武器得到了宝贵的实战经验,美国把南联盟当成其先进武器的试验场。在这次空袭行动中,美国几乎动用了其武器库中除核武器之外的所有尖端武器,开创了美军作战史上好几个第一。比如,第一次使用造价高达22亿美元的B-2战略隐形轰炸机;第一次使用被国际社会禁止使用的集束炸弹(BLU-97A/B);第一次使用卫星制导的高精度炸弹,这种炸弹可以在任何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精确地轰击目标,它由造价达2.5亿美元的B-1B远程轰炸机运载。另外,据俄罗斯报纸报道,英国还使用了一种威力介于常规武器和核武器之间的大规模杀伤性炸弹。这种炸弹是由生产出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研制成功的。它在爆炸时能发出一种极具杀伤力的电脉冲。而且为了保证这种炸弹首次实战成功,美国特意动用了从国内秘密空军基地起飞的B-2飞机来运载。(注:参见《参考消息》,1999年3月31日第5版。)

综上所述,美国此次大规模空袭南联盟,依然是从其自身的各种战略利益出发,以牺牲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欲打破冷战结束以来正在逐渐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的雏形,构筑起符合美国利益的单极世界,为下个世纪称霸全球作准备。

标签:;  ;  ;  ;  ;  ;  ;  ;  

美国空袭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深层背景分析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