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玉
海南省文昌市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571321
内容摘要:海南话俗语是海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信息,挖掘其内涵,可以为我们海南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岛服务,进一步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本项目分为三部分,通过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及文献法,将从海南气象俗语、农渔林谚语和美食俗语中研究其旅游文化价值,本文为第二部分:从农渔林谚语中找出旅游启示,发掘适合海南旅游发展内容及模式,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海南旅游文化快速、创新发展。
关键词:海南 农谚 渔谚 林谚 旅游文化
本文系2014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海南话俗语中的旅游文化研究” (项目编号:HNKY2014—102)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此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海南话俗语中的旅游文化研究——气象俗语中的旅游文化研究》中已说明,俗语指的是广义上的俗语;旅游文化指的是现代旅游文化。
海南作为热带海岛,农渔林业的发展带有其热带独有的特点,自然为旅游文化提供丰富的天然屏障。人们传统的滨海观光旅游活动也逐渐向康体疗养、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下面即从农、渔、林谚中发掘其潜在的旅游文化价值,提出适合海岛旅游的内容、旅游文化系统模式,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进入崭新的旅游时代。
一、农谚
(一)水稻、胡椒等农谚:
七十二行,种稻为王。
一金二银三胡椒仁。
过立秋做不收,过处暑做不米。/七月立秋处暑有做无米。
(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雷打秋,稻失收,春打雷,结米槌(丰收)。
得不得,看四月初一(或十月初一);意不意,看四月十四(或十月十四)。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赶稻闺,谷雨赶稻黄。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包括农时、季节、农作物等):冬至出日天,春节寒牛死;冬至在月头,寒到目汁流(目汁,海南话:指眼泪);冬至在中央,谷薯无仓装(喻大丰收);不经日曝的甘蔗不甜;春南夏北,无水磨墨(南、北指风向)。
深耕加一寸,如上一次粪。
早造要烂,晚造要早。
三分种,七分管。
田里压了青,稻谷年年加。
天上一阵雨和雪,地上如施一次肥。
(二)农谚启示
1.休闲农庄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南岛虽无多雄伟的高山,但只要离海滨稍远的地方海南人都称其人们为“山上人”。而“山上人”没有大海的青睐,显然更多地只能依赖农耕,但很多的农地被征作他用,且受气候和世风等影响,农户们纷纷弃农走出去打工,更多的农田被荒废。现在海南虽有不少旅游农庄,但发展非常落后,旅游很不景气。归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
(1)缺乏系统的开发、完善的管理
海南的农庄开发没有通过政府层面的主导、调控作用,仍处于开发水平低、规模小的的分散状态;根本没有提供相对应的旅游产品,管理也不够到位,只有初期的高期望、却没有后续的完善管理,导致一些农庄开发没多久即成荒废状态。
(2)“名不副实”、竞争力不强
很多农庄实质为“果园”,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不够特色,制约着海南“休闲农庄”的发展。
(3)没有合理整合、挖掘、创新旅游资源
海南有着优越的滨海资源,但有些遭到不合理的利用或闲置荒废,没有挖掘固有的有效文化资源、没有思维的创新,无法走进真正的“休闲农庄”旅游之路。
鉴于此,我们海南应以政府为主导牵头,把荒废的农地圈起来,系统地建立“休闲农庄”。农庄以区域为线,各个地区以其盛产的农作物为主打,如有些地区多产稻谷、大薯,有些地区多产瓜果、蔬菜……每个农庄配有一名庄主和数名“导游”,此导游非彼导游,乃农田技术指导员,由真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充当。何以为此?只因农田里的农作物非农庄人员种植,而是由游客种植。由于全球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较多家庭的孩子已逐渐远离农村,对农作物已然“五谷不分”、禾苗与韭菜傻傻分不清,但这恰恰为农田文化带来了旅游商机。我们海南的休闲农庄根据节气、天气、时间等不同情况,依据农谚的经验,为游客们开辟出适合他们的种植模式,每块田地不宜过大,分个人田、情侣田、家庭田、团体田(如学校组织、旅游团体等)。如:想种植大薯、水稻的游客,可以在“导游”的指导下做到“种薯南北向,插秧东西行”。还可以了解到:“水稻脾气坏,喜水又怕涝”;“秧田多拔一次草,大田少弯几次腰”;“婴儿一岁断奶水,秧苗三叶施奶肥”;“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若条件允许,游客还可“续约”——收割,除了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亦可了解“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八成收”的收割经验,甚至可以体会农家打谷的乐趣。
此举不仅可以解决海南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可让青少年一代摘除“五谷不分”的无知帽子,教育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懂得“有劳而获”的道理,更是宣扬了我们海南劳动人民的智慧,提高了农庄旅游文化的含量,可谓一箭三雕。
2.艺术农庄
光有种植的经验和乐趣可能会让一些年轻人乏味,我们可借鉴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青森县南津轻郡田舍馆村策划出“田んぼアート”的、很不“馊”的妙主意,即稻田种出各种图案或字体,让游客们自己或和心爱的人创意地种植喜欢的图形、文字,在农庄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
由此种植农作物亦可延伸出农庄家庭畜牧,游客可自己提供幼崽或到农庄指认,为其取名,定时过来看望或由管理员为其照看、传视频和照片,与自己所养宠物差不多。或让游客喂一次猪、放一次羊、赶一次鸭……这都不失为农庄旅游的乐趣。
总之,只要有想法、有创新,我们海南的休闲农庄定能发展起来,产品的文化含量也会随之飙高。这就是海南农谚带给我们的旅游启示。
二、渔谚
(一)渔谚:
天上瓦块云,海中钓鱼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水母来,鱿鱼到。
春过三天鱼南下,秋过三天鱼北上。
十月南风来报送,港北舅爹赶无盐(汉)(港北舅爹,指万宁港北港的打鱼人;赶无盐谓鱼货多)
海水发红,海生物不安;天上瓦块云,海中钓鱼群。
(二)渔谚启示
1.休闲渔业
有人这样定义:“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生物、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换句话说,休闲渔业就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来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把旅游业﹑旅游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新型渔业。”
大海是海南巨大的天然渔场,近年我们也发展了一些渔村、农家乐,让游客亲身体验围网捕捞活动,品尝海洋美味,但仍处于“小打小闹”状态,不够系统、完善。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休闲渔业,同时带动渔具、车船、修理、交通、食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据美国国家海洋局统计,美国休闲渔业的年总消费额约为450亿美元,远高于其渔获物的价值,为社会提供了120万个就业机会。还可以借鉴日本的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的经验,建立集鱼类养殖、垂钓、餐饮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等,当然具体的模式以海南特色海产品为主。
2.休闲渔庄
海南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风俗多样,其中海洋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光是笔者所在的文昌在唐朝已有邑境水道港口32处,但至今较发达的唯有清澜、铺前、文城三大港。现今,可依靠政府的号召力和相关旅游部门及媒体的联合力,充分利用起这些港口,建造一条龙的休闲渔业产业:配备渔具商店、海钓港口、猎渔海域、海底公园、车船、汽修、酒店、美食庄、养生会馆等。另外还配有鱼疗、海钓、捕捞、海底狩猎(我国只有海南岛海域最有条件开展海底狩猎,如:文昌铜鼓岭、陵水的陵水角、三亚的蜈支洲岛、西岛等)、水下摄影、海底音乐会、海底探险等休闲娱乐项目。
除了优良的港口资源,海南的特色海洋生物更是不胜枚举,常见的鱼类:马鲛鱼、飞鱼、黄花鱼、带鱼、鲳鱼、青干鱼、白卜鱼、鮸鱼、红鱼、巴浪鱼、沙丁鱼、犁头鲨、弹涂鱼、比目鱼、刺鲀、鲻鱼……虾类: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沙虾、毛虾、虾姑、杂色龙虾……蟹类:青蟹、石蟹、禽兽蟹、花蟹……针对如此繁多的海产品,以及渔谚带给我们的启示,休闲渔庄可以设置以下子项目:
(1)猎渔
认识捕捞渔具:大围网、地引网、流刺网、拖毛钩、延绳钩、杠罾网等。
由渔庄技术人员传授捕鱼技术:“牵牛牵牛鼻,捉鱼捉鱼腮。/大鱼钓腹,小鱼钓口。”
了解海产汛期和捕捞经验,以飞鱼、带鱼为例:“嘱子嘱孙,不忘三月春。(指飞鱼汛期,飞鱼因能用胸鳍在水上飞行而得名,被称为‘海上小飞机’,盛产南海,尤其是海南岛东部至南部海区分布最密,是海洋经济鱼种之一。)”“清明飞鱼从南上,立夏飞鱼满海翔;芒种飞鱼往北去,夏至飞鱼归大洋。”“夏至飞鱼不见。”“傍晚夕阳照,飞鱼会浮头,白昼吹西风,飞鱼游得深;海水蓝青青,鱼群上层走;海面丛藻飘,鱼群随藻投。(每当雨后傍晚,夕照大海,飞鱼游到海面吃水泡,这时刺网最易捕到;白天吹西风,飞鱼游向深处,刺网则不易捕到。海水颜色变青时,飞鱼结群在海水上层;海面上有很多海藻漂流时,飞鱼群集到海藻里产卵。产卵时,飞鱼猛向海藻里钻。)”“飞鱼讯头上大洲,迎捕首批南来鱼;汛中回转七洲洋,撒下罗网鱼满仓;汛尾北追上九十,能保全汛红旗飘。(大洲指万宁市大洲岛的大洲渔场,七洲洋就是文昌市东面的七洲列岛海面渔场,上九十是渔场名称,在文昌市抱虎港的北面外海。)”“冬至带鱼向南窜,清明群体到上川;小暑二洲鱼满海,寒露由南向北旋。(带鱼冬至前后从福建向南窜,就是向南洄游,清明时鱼群到达广东省的上川岛外海附近,“小暑二洲”指的是文昌市的七洲列岛和万宁市的大洲岛渔场,寒露时带鱼通过珠江口沿原路线一直由南向北返回。)”
趣味捕鱼,以青干鱼为例:文昌沿海渔民使用拖毛钓渔具捕捞青干鱼。拖毛钓作业是在渔船的左右两舷撑出两支长达七八米的钓竿,这种钓竿与我们平常所见的不同,它不仅在钓竿尾端有一条钓绳,而在钓竿的中间有两条钓绳;每条钓绳下端又结上六七条小钓绳,绳上六七个钓钩。它的钓饵,不是挂上蚯蚓、鱼肉、虾肉,而是缠上六七根为一束的白鸡毛、鹅毛或小白布。这些特制的鸡毛钓饵,在渔船驾驶拖曳中,在水流冲击下不停地在海面上跳荡,宛如一群小鱼在海面上跳跃嬉戏,青干鱼朝着这些鸡毛争先恐后地追赶上来,误以为发现了大美食,于是不分真假抢吃起来。这样作业若碰到鱼群,将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就能钓到百来斤。
另类捡螺:海螺的捞法很多,海南人统称为捡螺。捡螺需退潮后方可进行,俗语说:“初九廿三寒流,十二三日头流”(流:海南话指潮;寒流:涨潮;日头流:白天退潮);“七月高秋流”(指涨潮);“十月初一二,九月初三四”(退潮期)。而退潮后可用小铁锹刨海螺;在浅水区用肉眼看“螺眼”(“螺眼”,海南话,指海螺微微张嘴而形成两个小圆圈极像眼睛而得名)可以挖到海螺;更厉害的人士直接走进退潮后的海里,边走边用脚摸索海螺,瞬间就用脚趾夹出一个海螺,一个下午便能夹满满的两箩筐。
(2)赏趣味渔
黄花鱼:鱼类有名的“旅行家”,常哼着动听的歌四处寻找配偶,文昌铺前一带渔民常哼一首渔歌:“春季汛期百花开,黄花鱼群游近海。杨帆出海撒罗网,金龙条条捞起来。”
鮸鱼:栖息于临高、儋州、三亚、文昌、海口琼山区沿海,渔期一般在2——7月,产卵时集结群体较大,常伴有叫声,午后4——晚10点叫声最响。
赤鱼:用口孵化后代,《南粤游记》记载:“赤鱼放卵,雄者为雌者含卵口中,卵不分散,故类繁。”整个生殖和孵化期平均70天,雄鱼没有吞食一点食物,鱼腹中空,抚育后代之艰辛实属罕见。此鱼还富有眷恋性,若捕获其鱼群中的几尾,其余的就游来游去寻找,不会走开。
鲸鲨:南海“鱼中之王”,性情温和,“鲨中君子”,像绵羊般驯服,任人抚摸,可让探险者骑在背上遨游。
弹涂鱼:常跳于滩涂之上而得名,能爬善跳,亦名跳鱼。
比目鱼:能随时改变身体颜色和图案来适应生活环境,堪比“变色龙”。
刺鲀:俗称刺龟。遇险时会拼命吞咽海水,使身子胀成刺球状;若吞咽空气则肚皮向上漂浮;用小棍子逗打,它会立刻膨胀,鳍和刺乱抖一阵,嘴里会不断发出“咕咕”的吼叫声,但并不会损伤人和其它动物。
虾姑:俗称爬虾、拉尿虾。以爬行为主,在泥沙上留下清晰痕迹,如农民耕地,另得“虾爬子”美称。
(3)美渔养生
除了观赏和亲身体验捕捞、垂钓的乐趣,喜好美食和注重养生的游客,亦可关注自己捕获的渔类营养价值,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鱼疗”和“食补”。
青干鱼:“海中鸡肉”,罐头、生鱼片的好料,鱼肝油、维生素A成分高。
花蟹:味美、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可医治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初发乳腺炎、皮肤溃疡、接触性皮炎、漆过敏。
……
各种海洋生物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医用价值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罗列,而应由休闲渔庄的“专业营养师”和“厨师”告诉游客们。
三、林谚
(一)林谚:
绿了荒山头,千沟清水流;山上没有树,庄稼保不住。
山上多栽树,强过修水库。
造林一时,护林一世。
山上开荒,山下遭殃。
(二)林谚启示:
林业旅游:“主要指森林、湿地、沙地及其他森林类型景区、公园的旅游与休闲活动,以及观光果园与花圃的旅游及疗养与休闲活动。”
栽树造林的好处不言而喻,林谚中也明显体现出来。我们海南的林业旅游,可以借助现有的六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蓝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海口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继续发展,还有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被誉为“海上森林公园”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 也是冬季候鸟的乐园;而红树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的植物,生长在会使一般植物死亡的咸水中,而且具有特异的“不吃海盐”、“会生孩子”的“胎生”繁殖现象,绝对能满足游客旅游观光层面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应在现有的天然环境下继续完善硬、软件的配备,疗养和休闲项目应多增设。而前面所说的休闲农庄和渔庄,仍不可或缺树木的栽种,建议沿用农庄游客种植农作物的方法,让游客在森林公园、农庄、渔庄等旅游景区的指定区域中,按规定自愿栽种树木;再借助海南本地的良风美俗,打造送树、栽树的美寓,让每位游客心甘情愿且能美滋滋地栽下“心愿树”。如:海南“椰岛”的美誉不能辱没,“海南椰子半文昌”的椰乡都把椰子作为吉利的象征,所有喜事都与椰子有关,送椰苗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订婚椰”、“新婚椰”、“华造椰”(“升棵酒”或“入屋酒”以示祝贺)、“满月椰”等吉祥的椰树贺礼,即可用来满足游客的各式心愿,只不过送礼仪式改为栽种形式,让游客们在海南的风俗故事中许下“╳╳”心愿、栽下“╳╳椰”、“╳╳树”,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提供了一旅游项目,又免费达到了栽树种林的目的,为海南的热土、后代造林造福。何乐而不为?
以上几点即是从农渔林谚中得到的一些旅游启示,其意见和建议难免有偏颇之处,但仍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相关单位的配合以及各界媒体的大力宣传,把这些俗语中的旅游文化价值真正挖掘出来,为海南量身打造贴身的旅游内容和模式,更好更快更创新的发展我们国际旅游岛!
【参考文献】
【1】符策超《海南谚语:串串闪光的南国珍珠》,海南日报,2004年8月29日。http://wenku.baidu.com/view/cf490f86cc22bcd126ff0ca9.html
【2】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第三卷 人口志 方言志 宗教志》,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版。
【3】文昌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文昌县志》,方志出版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云林著,《文昌海洋文化》南方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5】陈晓军著,《文昌旅游文化》,南方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6】《海南民间谚语》,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6/04/11015/
【7】刘贤明主编、孙吉亭副主编,《滨海旅游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8】《当渔业遇上“休闲”》http://zt.agronet.com.cn/xiuxianyuye/index.html
【9】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068544.htm
论文作者:黄香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海南论文; 农庄论文; 飞鱼论文; 文昌论文; 渔业论文; 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