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家庭理财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对10个城市的调查_家庭理财论文

我国城市家庭理财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对10个城市的调查_家庭理财论文

我国城市家庭理财教育问题及其对策——基于10城市的调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对策论文,家庭理财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个人拥有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儿童拥有金钱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家庭用于儿童消费和儿童个人消费的支出也出现日益增长趋势。开展理财教育,有效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自觉抵制不良财富观念,可谓势在必行。因此,对儿童财富数量情况、支配状况、家长理财教育理念等进行全面而深入地调研,了解当前城市家庭理财教育的真实现状,必将为我国家庭理财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城市家庭理财教育目前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依此就家庭理财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理财教育离不开“钱”这个载体,一个人的理财意识与能力最终通过对“钱”的认识、使用、管理等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调查孩子目前拥有的钱的数量、来源、使用、管理、自我评价、相关观念等,可以全方位反映和推断出家庭理财教育观念。反之,家庭理财教育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儿童财富状况(包括个人财富数量、来源、管理方式、消费观念等)大致反映出来。这些认识是本次问卷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兼以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取被调查学生与其家长一一对应的方式,目的是能够使得调查数据真实有效,分析更加科学合理。本次调查的对象为12岁以下的城市儿童及其家长,调查样本主要来自于小学三、四、五年级在校学生。选取的样本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石家庄、大连、合肥、郑州、西安、成都。发放儿童及其家长问卷各3000份,共计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56份。其中儿童有效问卷2818份,家长有效问卷2769份。此外还调查了儿童的部分相关教师。

二、基本结论

(一)家长比较重视理财教育,但理财教育有效性有待提高

1.家长普遍认识到理财教育的重要性

调查表明,多数家长(80.4%)感觉孩子的花钱合理或比较合理,只有19.7%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理财能力比较差或者很差,不能合理地使用零花钱,甚至花钱大手大脚。尽管如此,大多数家长和儿童还是认为理财教育很有必要,其中74.8%的儿童认为掌握一些金钱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和学习是有帮助的,87.4%的家长表示愿意或已经进行理财教育尝试。多数家长认为理财教育应从小开始,其中15.3%的家长认为从幼儿园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比较合适;40.9%认为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比较合适;34%认为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比较合适;7.5%认为从初中开始比较合适;2.3%认为从高中及以上阶段开始比较合适。可见,超过九成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要在小学或者以下阶段开始。

2.家长普遍感觉理财教育缺乏有效手段,效果不佳

在对理财教育持支持性态度的家长中,有49.7%表示虽然愿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但是感觉没有什么好方法而实际并没有实施,37.7%的家长表示已经开始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在已经实施理财教育的家长中,有43%的家长认为效果不佳或一般。这样看来,目前有效开展理财教育的家长约占全部的16.2%,比例不高,其余(83.8%)要么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财教育,要么感觉效果不佳。就教育途径而言,70.9%的家长愿意结合自身经验向孩子讲述理财知识,21.9%希望让孩子接受学校理财教育,只有7.1%的家长希望让孩子接受儿童理财专业机构的专门指导。可见,尽管专门理财教育机构更加专业化,但家长更加相信自己的经验,很可能是因为我国专业化理财教育还没有取得家长的广泛信任。

(二)多数家长认同少年儿童理财教育的“德性”目标,但对“尝试性投资”等方面认同度低

1.家长普遍认同儿童理财教育的“德性”目标

从目的来看,多数家长认为理财教育应让儿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形成合理的消费习惯以及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其中有74.6%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懂得珍惜劳动果实,59.5%认为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66.7%认为是培养孩子理性的消费观。从内容上看,有34.7%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让孩子知道存钱,72.7%认为是让孩子懂得劳动挣钱的道理,84.5%认为是让孩子学会合理用钱(消费)。由此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家长在认识上依然坚持传统的“德性”教育倾向,重视儿童的品德成长,这些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文化是一致的。

2.对于理财教育中“尝试性投资”等方面内容认同度偏低

尽管金钱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投资赚钱是理财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绝大多数家长对此却持谨慎态度。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挣钱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投资挣钱会耽误学习。在具体操作上,家长们普遍对零花钱采取按需给予的方式(89.9%),不轻易让孩子手头上有更多剩余钱。在目标和内容方面,只有18.5%的家长认为理财教育是让孩子从小树立挣钱意识,22%认为理财教育包括让孩子“尝试性投资”,远远低于前面提及的各项“德性”目标。对于孩子已有的积蓄,多数家长并不太关心如何让其保值增值,而更在意监管孩子使用。对孩子的调查也发现,对于花不出去的零花钱,绝大多数会放在家里(53.9%)或交给父母(25.7%),选择存入银行或买股票等其他投资性处理方式的只有20.6%。

3.家长对“钱”的价值教育不太重视

尽管家长普遍重视金钱的作用,但他们还是不愿意将这种思想过早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们对“钱”、“有钱人”的评价不高。比如,在人生目标中,只有38.8%的儿童自己希望成为“有钱人”,其中有33%的儿童将金钱与个人成功相联系;56%的儿童认为有没有钱不重要,甚至有5.2%认为有钱会变坏。这些思想是对金钱功能的曲解,不利于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在对“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财富”的排序中,金钱(2.7%)在儿童心目中地位远远低于健康(37.2%)、知识(29.2%)、时间(12.3%)、诚实(8.4%)、友谊(5.2%)等。这说明,我国儿童受到正统教育观念影响较大,当然,也可能和他们认知能力和经验有限相关。

(三)大多数家长能够合理控制孩子个人财富的数量,但相对忽视理财教育中“钱”的功能

1.儿童个人财富拥有情况总体合理,但两极化现象比较突出

我国城市儿童财富拥有状况两极分化现象明显: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自己独立支配的钱财,而另一部分孩子个人财富数额较大。

从零花钱来看,对家长的调查显示,68.8%的家长每月都会给孩子零花钱(54.8%在50元以下,10.6%在50至100元之间,3.5%在100元以上),但同时还有31.2%的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对儿童的调查显示,63%表示自己每月零花钱在50至100元之间;有4.4%的儿童每月拥有100元以上的零花钱,二者合计为67.4%。同时32.6%表示自己每月没有零花钱。其次,从个人积蓄来看,16.7%的儿童没有积蓄,83.3%的儿童拥有一定数额的个人积蓄,其中17.5%在5000元以上。

调查显示,儿童财富的差异主要原因不是家庭收入高低决定的,而是家长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的。一方面,部分家长担心“有钱容易变坏”,认为“孩子小,没有必要拥有钱”;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比较娇惯孩子,或者对孩子消费采取比较放任态度。两种极端现象应是理财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

2.多数家长采取适度方式监管孩子个人财富,但相当部分家长忽视孩子的支配权

学会保管财富是理财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所有权方面,大多数家长比较民主,有18.8%的家长将孩子的个人积蓄以孩子的名义存起来,并交由孩子自己保管,有51.4%的家长以孩子的名义存起来,但是由家长保管。两者相加就意味着,在家长的眼中,有70.2%的儿童拥有(或者有条件拥有)自己的个人财富。但是,在孩子的眼中,他们所能够支配的与家长认为属于自己的财富有不小差距。有18.2%的儿童表示,自己的个人财富完全由自己支配,37%的儿童认为需要同父母商量才能支配(有条件),两者合计55.2%。这说明,我国大约有15%的儿童对自己的财富只是名义上拥有。在剩下44.8%的完全由家长支配的儿童个人财富中,虽然多数(56.7%)还是花在孩子身上(如为孩子购买保险、基金等),但这完全是家长意志的体现,与儿童经济行为关联不大,未必能起到良好的理财教育作用。

(四)影响家长理财教育因素多元,不良消费观和应试教育倾向可能会异化理财教育

1.影响家长给予孩子金钱的动机多元

我国儿童个人财富形式和获取方式多样,既包括特殊收入,也包括常规收入[1],影响我国儿童获得零花钱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直接向家长索要(7.4%),家长定期给予(15.9%),生日或节日家长主动给予(21.6%),取得好成绩时家长的奖励(26.3%),劳动挣取(28.7%)。由此可见,家长给予孩子金钱的动机是多元的,其中劳动回报、学业进步、生日或节日最能够让孩子获得金钱。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家长期望通过金钱的给予让孩子明白诸多道理,达到更多目的:培养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鼓励学业进步,表达爱子之情,寄托某种期望等等。这些做法与以“德性”教育为价值取向的理财教育目标看似一致,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左的。就劳动付酬而言,这种做法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不能分清劳动性质,极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功利。前不久媒体报道一个7岁一年级孩子通过“帮助”其他同学写作业而获得报酬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可以说,不合理的劳动付酬其结果将与以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为目的的劳动教育和以培养财商为目的的理财教育背道而驰。至于学习付酬更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一种做法,必将异化孩子对学习的认识。

2.家长对自己孩子消费评价与社会尤其是教师的评价差异很大

近年来,儿童不合理消费问题日益突出,但吊诡的是,这一点未必能够得到儿童和家长的认可。调查显示,82.8%的儿童认为自己的消费总体上是合理的,仅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消费总体上不太合理,11.8%没有想过自己的消费是否合理。我国家长总体上对自己孩子的消费持积极评价,30.7%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能够自觉规划和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钱,49.7%的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在自己指导下合理使用零花钱,只有19.4%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用钱不合理或者乱花钱。很明显,这一认识与我们日常经验判断以及社会舆论的基本判断相差较大。调查显示,94.4%的教师认为目前少年儿童中存在乱花钱、高消费的现象。在访谈中几乎每一所学校的老师们都反映,每周孩子们丢失的学习用具都很多,而且对此孩子们认为无所谓。家长与教师对儿童消费评价之所以出现差异,主要是二者所处的角色不同造成的。教师代表教育者,更多是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从消费行为带来的教育后果来评价消费行为,因此他们可能就会把喝“脉动”饮料视为不合理消费,而把喝白开水更多地视为合理性消费行为;而家长主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认为消费主要是满足需求并与自己身份符合,并不在意消费本身的教育意义。这一现象说明家长日常生活与理财教育的背离,这必将影响到理财教育效果。

三、简要建议

第一,要高度重视理财教育研究的前瞻性和基础性,制订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家庭理财课程。十年来我国理财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我国理财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从已有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些研究还是以介绍外国经验为主,缺少基础性的调查研究,在结合中国实际这个大问题上,没有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在针对儿童理财教育课程开发上,要坚持基于问题、着眼全局、分层分类、立足生活的原则。基于问题就是要研究目前儿童财富观念和消费行为中的真实问题,比如儿童对金钱的错误认识,不合理消费等现象;着眼全局就是要将理财教育与儿童整个身心发展联系起来,不能就理财而理财,特别是应将理财教育与儿童自我管理相结合;分层分类就是要有区别地对待原则,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要求;不同兴趣爱好也要有不同要求,根据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对儿童进行分层分类,提供不同的理财知识和技能;立足生活就是不要把理财教育专门化、知识化、神圣化,其实理财教育就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理财教育也是为了使儿童更好地生活。

第二,重视研究理财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适时、适度增加“尝试性投资”等内容。中华民族自古重义轻利,这应当继承发扬。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兴未艾时期,经济活动越发频繁,财富形态、理财手段、理财产品日益丰富,作为一般民众有必要了解一定的理财知识与技能,也有必要选择更好的方式处理自己的财富。儿童虽然不是具有完全民事责任能力的人,也不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暂时也没有理财的迫切需求,但是从长远考虑,培养财商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适度地让其参与到理财实践中,增加一些前沿理财实践性知识也是必要的。

第三,高度关注儿童个人财富的两极现象,注重儿童拥有适度的个人财富的意义,通过引导儿童在如何正确处理个人财富的过程中培养其理财能力。儿童个人财富不仅具有用于购物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为零花钱的缺失很容易使儿童形成自卑感。对于零花钱缺失的孩子,尽管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家长都能够周到地予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家长“省心”,但失去了独立消费自由的孩子,相应的也就失去了与金钱相关的体验,也无法培养全面的财富素养(财商)。当然,在让儿童适度拥有个人财富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小富翁”财富的监管。

第四,家长要明确理财教育宗旨,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防止各种异化理财教育的因素。虽然多数家长认为理财教育很重要,认同理财教育的“德性”目标,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理财教育走样。比如,前文提及的如何看待劳动付酬、学习奖励问题,就是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合理的劳动付酬能够起到理财教育的作用,但应该区分劳动服务对象、劳动性质,应该说额外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可以付酬奖励的,其他服务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分内的劳动、日常性劳动等不应该付酬。学习进步奖励亦是如此,要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分内的事情,那种通过物质刺激的学习动机不能持久。总之,理财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性,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标签:;  ;  

我国城市家庭理财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对10个城市的调查_家庭理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