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在美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锁经营论文,在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连锁经营的方式最初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在今天中国大地上连锁经营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大量的中国连锁企业经营者,却并不一定了解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与地区连锁经营开展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国家与地区连锁经营的状况进行一次探讨,以作为我们在开展连锁经营时的有益借鉴。
有人认为,向来以大熔炉为自豪的美国,如今是否走得太远了?在美国城镇的边缘地带,全国性的连锁店和加盟店撒下了统一规格的天罗地网,正逼得美国的市中心濒临难以生存的地步。
当美国人走进麦当劳、必胜客及超级市场里转转,美国人自己也分不清哪里是密西西比,哪里是佛吉尼亚。
今天,美国的购物中心已经演变到清一色由连锁店垄断的局面。每到一家购物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不外是施乐百、梅西和潘尼百货公司;餐饮中心也是由全国性速食连锁店称霸,目前全美国有9747家麦当劳、8064家汉堡包王以及4242家达美乐比萨店。造成这种景观的部分原因是美国人支持连锁店。比如,麦当劳1995年的销售额高达98亿美元。作家马格里斯说,他周游全国时,随身带着印有麦当劳金色拱形M 标记的马克杯,每到一家麦当劳店,就位后问店员:难道你们不以贵店的马克杯为荣吗?这一招使他一路喝了数千杯免费咖啡。
著名的假日饭店早在1975年就打出口号:最大的惊喜就是无惊喜。以显示该饭店连锁服务的一致性。大型连锁店席卷全美,已使市中心连生存都感到艰难。在30年前,美国的许多市中心零售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5%,而现在一个设施很健全的市中心,市场占有率也只有15%,这当然是被郊区的连锁购物中心抢去了生意。零售业的面貌越来越呈现出由两三家大型连锁公司包办的发展趋势。
在大城市工作的美国人,大都喜欢住在郊外。这倒不是说他们住不起市中心的住房,而是因为他们想图个清新与自然。因此,尽管入夜的市中心霓虹闪烁,摩天大楼灯火通明,但实际上这是“虚象”,城里根本就是空荡荡的,大楼里也没有人。大楼的灯之所以放得这么亮,都是政府所规定的。既然人们都喜欢住在郊外,那么精明的商人也就无微不至、无孔不入了。于是,一座座大型的连锁超市与购物中心在郊外拔地而起。先说Shopping Mall,它的意思是仓储式购物商场。 它目前在美国很受大众欢迎。因为,这里的东西便宜,一般要比市面上便宜10—15%。这里的商品基本上不单件出售,你要买就成捆、成箱、成打地买,等于是搞批发,难怪价钱要便宜了。这种Shopping Mall 一般都造得很宽敞,大概要有体育馆那么大,大门口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里面装潢非常简单,商品的陈列也不讲究,只是货架特别大,上面的物品堆得满满的,吃的、穿的、用的以及各式家用电器非常丰富,随你怎么摆弄。顾客的感觉不会象是在逛商场,而是走进了哪家工厂的大仓库。
K—Mart也是美国一家非常有名的大型连锁超市,24小时营业。 在底特律郊外的那家特别大,占地面积不小于一个足球场。这里的规模要超过Shopping Mall,各种吃穿日用商品应有尽有,甚至连游水活鱼、 新鲜蔬菜也不少,但商品的档次似乎要比Shopping Mall低。 因此在这里购物的以中低收入者为多。K—Mart的服装区有一个显著特点, 那就是打有“中国制造”标志的衣服特别多。美国人买东西都是一车一车的,但是如果走近他们的手推车瞧瞧,结果发现,车里的东西都很一般,只是几箱可口可乐、巧克力和几捆手纸而已。价廉物美的连锁商店之所以受美国人的欢迎,就可想而知了。
美国连锁超市的促销手段也十分精道。在美国连锁超市里,可常常见到家庭主妇或老头老太,慢悠悠推着一车食品走到收款台前,然后掏出厚厚一叠纸条。收款员接过去耐心地埋头查看、清点,在计算机上七折八扣,逐条为顾客减价打折。这都是一些什么条子呢,原来是Coupon食品减价券,这是该店何种食品在某月某日减价多少的信息。Coupon放在店门口供顾客随意拿取或夹在报纸中间送至私人信箱,接到后可选需要的食品剪下到该店购买。付款时把这些条子交给收款员,以便照章打折。如正常价格是2.7美元的冰淇淋,可优惠为1.2美元。当然,零星购买省不了多少钱。但如果一个家庭每周都需要采购各类食品,持条就可节省一笔开支了。为此,连锁超市设计出专门的Coupon包出售。里面分几个隔层,如“肉类”、“奶制品”、“罐头”等,一目了然,包内还附有一把小剪刀,专供裁剪之用,十分方便。这既是一种促销艺术,又是一项便民措施。
在美国连锁经营业中,还有一种新的现象,大量的华裔走出了旧华埠,大力收购新店面,使得美国华资连锁超市的发展迅猛。
在美国90年代的新移民潮中,人数增长最为迅速的是亚洲裔,他们兴办的商业相应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华资集团近来竞相在美国各地开设了大型连锁超级市场。1994年11月,由香港移民投资的“黄金超市”在华盛顿特区开张。6天后,由缅甸和越南华商投资的一家超市集团, 在纽约市素有“第四华埠”之称的艾姆赫斯特区开了第四家连锁店。总店在纽约市曼哈顿的广丰超级市场,选定新泽西州北部华人聚居的博根区开设第一家分店。而费城的荣发集团也预定在当地开张超级市场。在美国加州华裔集中地区,新的华商超市也一家接一家地出现。
华商在美国投资连锁超市的特点是,掌握有利地点,做好商品管理、商场管理和顾客服务。纽约市布鲁克林华人协会主席麦保罗达大为称赞华资超市,形容它们是“货畅其流,地尽其利;投资者个个热心,消费者人人开心,真是利人又利己。”
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东、西岸主要城市的华埠是华人移民的消费中心,也是华资超市早期根据地。最近十年来,随着“华埠”范围扩大及“卫星华埠”衍生,华资超市逐步采取华洋顾客并重、中西商品兼顾的经营方式,积极走出旧华埠,或者选择郊区的购物中心,或者另辟天地收购零售店面,拓展大型连锁超市。
亚洲移民在美国开创事业,难免有语言障碍、资金筹集困难、市场狭窄等局限,但是目前从洛杉矶到纽约,华资连锁超级市场发展的速度和势头,显示华商投资中式食品市场的策略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华资超级市场集团把发展重点放在亚洲移民集中的加州、德州、纽约州、伊利诺州、佛罗里达州、新泽西州、马里兰州等地。他们在开发新据点时,往往考虑开设固定的连锁店和吸取加盟者,也选择名牌流行服饰店和精品店为邻居,彼此合作,提高顾客的回头率。
据统计,自1975年至1994年,共有118万多名来自越南、柬埔寨、 泰国、缅甸和马来西亚的难民和移民抵美,展开新生活。这批人士是美国东方食品市场繁荣的主要原因。如今,在美国各地华商经营的连锁超市中,越南的调味品、泰国的鱼露、马来西亚的饮料、日本的海苔酱、韩国的泡菜,几乎同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的中式货品一样畅销,大受欢迎。华资连锁超市多采用融资或合作的方式,因为财力雄厚,营业的租用场地面积越来越大,由早期的近千平方英尺发展到近万平方英尺,目前更达到动辄数万平方英尺的空间,而且管理得井井有条。
美国的连锁超市在注重消费大众的低价位的同时,近来有走向精致化的趋势。
美国的连锁超市走向精致化,指的是再也不卖粗糙的廉价食品了。它们卖9.9美元1磅的不含荷尔蒙的牛排,或6 美元一只的不含防腐剂的面包。这些所谓的“美食家超市”,以精致食品和健康食品为号召,供应各式各样的海鲜、自由放养的鸡和不含抗生素的牛肉。商品价格比传统超市贵10%到100%,但消费者照买不误。 他们愿意为这些商品的品质而多付出些钱来。美食家超市在美国发展迅速,已从1991年的195 家发展到600家。这些超市的获利率是传统超市的两倍。 原本只在郊区的高级地段经营,现在已向全国扩展。
美食家超市的食品是90年代的“设计家食品”,也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推出的食品,当然要付出设计费。这些食品针对的是高学历、高收入的消费者。消费者可能为不含农药的婴儿食品多付出一美元,另外多付出一美元是因为他们购物时的“感觉很好”。的确,这类连锁超市的内外环境也是经过精心设计,让人流连忘返。华盛顿郊区的“新鲜田野”超市,感觉真的很“田野”:天花板、货架都是木制的;在嵌灯的照射下,蔬菜水果看起来漂亮极了,自然能够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专家分析美国的美食家超市可能继续受欢迎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恐惧心理。英国出现“疯牛病”,美国也发生为乳牛注射人造荷尔蒙以增加乳量事件,使大众对于食品安全更加谨慎小心。根据调查,1996年有三分之一的成人比1995年更关心食品的安全,社会上的“干净食物运动”正方兴未艾。二是对家人的关爱。家有幼儿的父母,知道某处可以为孩子买到安全健康的食品,当然就会趋之若鹜。三是乐趣。逛美食家超市,不时可以试吃各式面包、水果、乳酪和点心;而且服务人员比一般超市多,可随时回答顾客的问题,还为想深入研究健康食品的顾客准备了说明手册。四是方便。这类超市也供应精致的熟食,买回去热一下即可食用。这使得卖熟食的柜台通常排起了长队。
与此同时,美国的新型专业连锁店也开始崛起。大型专业连锁店的相继出现,改变了美国零售业的面貌,市场占有率也倾向于集中在少数公司手中。
类似玩具反斗城、电路城之类的全国性专业零售连锁商,都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广泛的商品选择。他们以新经济体的超级巨星的姿态主宰各自的市场,不仅地区性的百货店为之溃败,而且对大型平价商店构成了强大挑战,很多小型的地区商店更因此倒闭。所以,业界称专业性连锁店为“类型杀手”。
类似的情况似乎已经出现在几乎每一个产业,供应商与顾客之间的传统关系已经被推翻,市场占有率集中到一两家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的共同之处是专、精与科技变革快速。专与精的趋势使得广大的行业细化,市场日趋狭小,技术变化快速则使在某个市场表现优异的公司,能在全国或世界各地干出同样的业绩。以咖啡为例,这原本是到处一样的典型小生意,产品没有差异。但几年前,西雅图的一些经营者利用新的科技与管理技巧,成功地经营了数百家分店后,使史达巴克斯公司的经营公式已成功地打进都市的大街、购物中心与机场,一年的营业额高达 4亿美元以上。
如今,在美国无论是航空、铁路、银行业、娱乐业、国防、公用事业、健康诊所或餐厅,都可以见到同样的专与精、全国化与迅速整合的过程。小企业依旧可以找到特殊或无人进占的市场,中型公司因为没有小到有足够弹性进驻保护性较高的市场定位,也未大到效率足以与业界巨头抗衡的地步,反而左右为难。
有一个可以证明美国连锁业无所不在的例证,这就是连锁店已开到了殡仪馆。美国丧葬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采取家族式小规模经营的路子,最近开始悄悄变革:由连锁经营业者开展合纵连横,各自吃下数百家小型殡仪馆和墓园。丧葬业的这股兼并浪潮马上波及到欧洲与澳州。
目前全球最大的殡仪馆连锁店是美国的国际服务公司,1995年7 月该公司宣布了一项4.23亿美元的兼并交易,在现有的1807家殡仪馆和墓园的基础上,在欧洲新增了950家连锁店。在此之前, 总部位于美国休斯顿的美国国际服务公司旗下的殡仪馆在北美市场占有率为9%, 在澳州市场占有率为20%,在英国市场占有率为15%。
在全球丧葬业排名第三的美国史都华公司(Stewart )也已进驻波多黎各、墨西哥、澳州等市场。史都华目前拥有153家连锁殡仪馆和104处墓园,排名第四的是美国公平公司(Equity),拥有104 家殡仪馆和33处墓园。
连锁殡仪馆采取的两项主要经营策略,一是将相邻的殡仪馆和墓园合并,集中销售殡仪预约;二是提供便利的服务和稳定的价格,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丧葬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采取连锁经营形式是为了减少相互重复的服务,比如数家殡仪馆可以共用一套保护尸体的香油设备,而一位销售员就足以应付为数家墓园招徕顾客的业务。史都华公司所属的殡仪馆平均每家一年接待350 件殡葬业务, 高于全美殡仪馆平均的150件。 采取连锁形式使公司大幅度削减殡仪馆员工的待工闲置时间,同时也降低了每场殡仪仪式的成本。
国际服务公司的董事长认为,丧葬业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汉堡业过去也是以家庭式经营的小店为主,现在到处是麦当劳、汉堡王等大型连锁店,服务员个个制服整洁,所有厨房都采用标准化,订单也用电脑处理。另一方面,连锁经营可以很快走向全球化,美国丧葬业者希望海外客户能接受较高价格的专业服务和豪华棺木等产品,因为目前英国、澳州的平均丧葬费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以1859年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建立为标志的世界上第一家连锁店发展至今,在近140年的时间里, 连锁制以它自身独具的“以利而连、以管而锁”的优势,兼收并蓄了各种营销策略,形成了各种业态。
在美国零售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上,零售商店的连锁成为零售商业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当本世纪20年代,超级市场作为零售业的新事物而出现以后,很快地带动了连锁店的改建。进入30年代,以超市连锁为主导把连锁业推上了成熟发展阶段。经过20年的回落期以后,进入50年代美国战后经济的重建和繁荣,又给连锁业带来了契机。一种新的零售形式——购物中心出现了。购物中心大都拥有20—50家商店,于是一些大的超市连锁店又建立起自己的大型购物中心,以购物中心为主导的连锁业迅速得到发展,使美国的连锁业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阶段。60年代折扣商店的出现推动了零售业的又一次革命,其使用折扣率达到15—25%的降价幅度,以吸引广大消费者。于是很多连锁店纷纷加入了折扣商店的行列,很快地使折扣商店在美国零售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进入70年代,货仓式零售店的兴起,适应了美国居民生活日趋低层次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变化,居民逐渐向市郊、郊外转移的需要,加之小汽车在家庭的普及,居民购买方式从零星购买转向批量购买。于是以货仓销售为代表的新的连锁业态开始形成。与此同时,以便利店为主的加盟连锁得到迅猛发展,使美国的连锁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拓的发展时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连锁加盟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目前,美国排名前200 家的连锁贸易公司都是世界性跨国连锁集团。其中的麦当劳公司目前已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14000 家加盟店。
沿着美国连锁业发展的足迹不难看出,连锁制所具有的优势,为连锁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我国商业连锁发展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