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再思考*——兼论区域发展中平衡与非平衡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若干问题论文,与非论文,区域论文,粤港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在分析粤港澳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着重研究港澳在大珠江三角洲的定位:“一国两制”的实施对1997和1999年后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物资、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互动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通过营造相对平衡的发展机制,促进新形势下粤港澳经济全面合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 粤港澳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关于粤港澳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合作问题,笔者曾提出过某些看法(见《港澳经济》1994年第9期):主要是基于新时期粤港澳所处的特殊使命和发展势态,认为三地应当在资金、物资、技术和人员进出等方面实施更为宽松的流动,以促进粤港澳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今,随着我国恢复行使港澳地区主权的时间日益接近,粤港澳之间呈现更为紧密的联系与合作的发展势态,激发人们深化对这一主题的再思考。本文在分析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试以平衡与非平衡的观点试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港澳在大珠江三角洲的定位
按照广东省未来发展规划的安排:“中部地区领先,东、西两翼齐飞,广大山区崛起作为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且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作为广东经济全面拓展的龙头(有的称为重要增长极)。广东规划发展的“珠三角”,是广东现有境内的28个市县4.16万平方公里(1994年资料显示)和2095万的人口分别占广东全省的23.4%和31.3%,1995年底统计,“珠三角”的总人口达到2100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万亿元,当年的财政收入超过亿元以上的镇有18个,5000万元以上的镇有49个,广东省规划建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未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香港、澳门地区、港澳地区与广东的历史渊源悠久,有着密切的地缘、人级、文化、习俗等关系,省港澳历来被人们所认同,只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粤港澳才被分解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地区。然而,由于粤港澳三地之地际、人际的亲情、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循环沟通(交融),日益促进着三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人们向来用地理角度划分对珠江三角洲的认识都有大、小珠三角之分,如讲大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则港澳本来就在其中。改革开放以后,珠三角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港澳地区工商企业的进入。据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以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全部外来投资中港澳资本占了74%以上,各类外商投资企业共吸引了大约400多万劳工。因此,人们基于这样一种共识: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为港澳资本带来大展拳脚的机遇,如果没有港澳资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资金、技术、设备等投入,也不可能有珠江三角洲今天的长足发展。反之,如果没有珠江三角洲作为港澳地区的重要腹地,那么港澳地区的繁荣也会受到影响,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已到了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地步。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逐步融合(整合),已经把三方优势互补,紧密结合为南中国新生的经济增长极,这一重要的经济区域不仅将在本世纪得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对中国跨世纪的经济振兴和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九七”、“九九”港澳回归的良好机遇,促使粤港澳区域经济联系和合作迈向新台阶
如果说香港、澳门“九七”、“九九”回归前,港澳地区的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是属于港、澳与英、葡的关系,那么1997、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行使港澳主权后,港澳地区则是中国大家庭中内部的关系了。到时,尽管内地与港澳地区实行的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然而按照“一国两制”的要求和香港、澳门两部基本法的实施原则,港澳地区将继续保持其自由港的地位并享有单独关税区的权利,在资金、物资、人员进出及其他服务享有充分自由度,以保持和继续发挥香港、澳门作为国际自由港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广东,凭借其毗邻港澳的优势,加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与港澳的经济融合所获取的丰硕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广东连续领先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无疑为新时期粤港澳区域经济联系和合作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东南沿海地区要发挥毗邻香港、澳门、台湾和对外开放程度高、规模大的优势,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进一步发展创汇农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外资企业和高附加值的创汇产业,形成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经济区,这无疑是对今后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上新台阶提供的重要战略依据。这时期无论对广东还是对港澳地区都是促进其本身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三地联系合作的最佳时机。对广东来说,可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与港澳地区合作的成果,总结成功的经验,正视和改进存在的问题,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拓宽与港澳地联系和合作的领域,选择更佳的途径,为世纪内外粤港澳区域经济的全面合作积极准备和创造各种条件。而对港澳地区来说,面临主权回归和跨世纪发展的选择,当代世界经济日益发展的激烈竞争,同样为港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格局,而有中英、中葡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作为保证,为在港澳与内地特别是广东的联系和合作中,提升合作层次,拓宽联系合作领域,强化联系合作的手段(方法)等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三、粤港澳优势互补,兼容并蓄,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后劲
粤港澳三地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兼容并蓄、优势互补,这是已经达到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做到。笔者认为,无论是优势互补,还是兼容并蓄,都离不开粤港澳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前者既可以看作是后者提供的必要的保证条件,而后者则通过协调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优势互补。
(一)粤港澳三地各自的内在冲动力要求互相之间协调发展。当代社会经济生活日益趋向高质化发展的要求,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必然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发生日益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并在这种关系中取得成长与发展。改革开放前的广东尽管通过解放几十年的建设,但由于与全国一样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闭关自守,社会经济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大改变,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广东率先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先行点、试验区,大力拓展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港澳地区)的联系和合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1980年到1995年广东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超过10%,特别是“八五”期间的年均增幅高达19%,超过原来13%的计划。(《广东经济》1996年第4期)广东还是举办“三来一补”、“三资”企业最为集中的省份,而这些企业近80%是来自港澳地区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之间加强联系合作,拓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绩效。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要上新台阶,要求用20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这同样是对今后进一步加强粤港澳经济联系合作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且,“九五”期间恰逢“九七”、“九九”港澳回归的有利契机,因此,无论是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压力,都要求广东继续拓展与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以促进这一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和繁荣发展。
(二)政府在粤港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必要的导向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呈现出重要特点:一是联系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从开始的“三来一补”——发展到“三资”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已出现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二是联系合作的领域逐步拓宽,从开始的工业合作拓展到贸易、金融、农业(特别是高产、高质和高效的“三高”农业)、房地产、基础设施、信息通讯、科技、劳动服务等方面。三是联系与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日趋灵活、多样、充实。如此等等,充分证明粤港澳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的良好发展态势。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粤港澳联系与合作取得成就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例如,由于粤港澳三地不同社会制度条件,必然在三地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中会出现某些方面的磨擦或其他矛盾冲突,直接或间接地妨碍到互相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政府(或有关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部门)应对此给予正确的引导,通过相互间的互访,密切联系和接触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大局)出发,强化相关协作的必要政策和措施。
四、“一国两制”的实施,为“九七”、“九九”年后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物资、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流动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的第五章第110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货币金融制度由法律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金融政策,保障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经营自由,并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同一章的第114条和116条又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自由港地位,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征收关税。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无形财产和资本的流动自由。香港特别行政区为单独的关税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所有这些无疑为“九七”、“九九”年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合作提供颇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内容,为粤港澳之间逐步实施在资金、物资及人力资源和劳动服务等方面的异地流动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例如在金融业的联系合作方面,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多次反复提出,要充分利用“九七”、“九九”有利时机,在粤港澳区域经济联系和合作中,逐步形成粤港澳区域金融中心。笔者认为,目前阶段首先要建设的是粤港澳区域金融市场,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则应是较为长远的目标才较为恰当。广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商贸等各行业的高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业同时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学习借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关经验,使金融网点、金融市场等逐步形成和完善,促进和带动着广东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东的深圳于1996年3月1日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与大连、上海、江苏一样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业务纳入银行结、售汇的先行试点城市。而且广东作为全国综合改革的试验区,极有可能争取多几个象深圳这样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的城市,这种对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粤港澳金融联系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宽,是今后逐步形成粤港澳区域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又如粤港澳三地的货物流通方面,据有关资料显示,广东的进出口货物的绝大多数是经香港进出的。澳门主要面向欧盟大市场,尽管广货目前还不能通过澳门为桥梁(或纽带)做到大规模拓展到欧盟的有关国家或地区,但是我们要看到潜力所在。发展粤港澳区域经济联系合作,必将推动三地相互间物资畅流并向国际市场拓展。再如在人员进出和劳动服务等方面,在贯彻实施“一国两制”的条件下,粤港澳三地相互间的人才交流和劳动服务必然会趋于更方便,手续也将进一步简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继续冲破某些人为因素的限制,实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进行人员及劳动服务等方面的新型联系和合作关系。至于关税问题,既然香港澳门地区分别继续保持单独的关税区制度,那么更有利于与广东作为祖国大家庭成员中的合作。广东通过深化税制改革,也必然要求按照国际税务惯例进行运作的试验,这同样十分有利于粤港澳区域经济联系和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五、粤港澳区域发展中平衡与非平衡的问题
实践证明,平衡与非平衡是一对矛盾,其中平衡总是相对的,非平衡则是绝对的,按照区域经济学理论的认识,每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平衡与非平衡的问题,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中平衡与非平衡同是如此。按照我国在新时期关于七大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安排,华南经济区包括福建、广东和海南,(当然这划分尚未包括在最近中国拟建立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中,广东又占有毗邻港澳地区的珠三角,以西南区域中的粤西和华南经济区域中的粤东,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华南经济区得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领社会经济发展之前列,已是人们的共识。这一地区包括了我国最早开放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五大经济特区和一批开放城市和开放区。不言而喻,这是我国实施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中,考虑到充分发挥华南经济区毗邻港澳台的地缘、人缘等优势,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先行一步,让沿海有条件的地区首先发展起来而制定和实施的地区倾斜发展的战略决策。以平衡与非平衡的观点考虑,实施地区倾斜战略,本身就存在着平衡和非平衡的问题,不仅这一地区内部有平衡与非平衡,地区之间同样存在着平衡与非平衡的问题。试以下面的指标看粤港澳经济发展中所反映出来的平衡与不平衡问题。
粤港澳三地GNP(或GDP)及其增长率比较
注:数据中广东按当年价,香港按1990年固定价,澳门按1992年固定价。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1991年至1995年;《香港经济年鉴》1991年至1995年;《澳门1996》;《南方日报》1996年3月5日
据另外的资料显示,1995年香港和澳门的GDP的增长率分别为4.6%和3.8%。由此可见,粤港澳区域经济正日益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增长极,今后随着三地联系与合作的持续进行,必将促进这一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实践的检验证明,仅仅依靠地区倾斜政策,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是从根本上推动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唯一政策,而且由于旧体制等有关因素的制约,地区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加剧趋势(主要是拉大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因此,我国及时地制定了产业倾斜政策,并要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把产业倾斜政策和保留一定程度适宜的地区倾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尽管产业倾斜主要宗旨要求无论那个地区,只要发展国家(或地区)急需的产业(如能源、交通、通讯、新技术等),就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并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然而,实施产业倾斜,同样存在平衡与非平衡的问题,因为产业倾斜政策的实施,无疑受到不同地区原有产业的基础、地区资源的富有及利用程度、产业扩散的水平及产业结构的布局等的制约。所以无论是地区倾斜还是产业倾斜,都有平衡与非平衡因素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不同的是前者影响显而易见,后者的影响是潜在的。
六、营造相对平衡的发展机制,促进粤港澳区域经济的全面拓展
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中,三地的经济原有基础和现实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无疑是不平衡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三地的社会制度不同(即使在同一社会制度条件下,仍然有非平衡的发展的状况),这同样是影响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当然,即使一定时期从非平衡发展到相对平衡,但经过一定时期当影响平衡发展的因素变化后,又会出现新的非平衡,这并不妨碍对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可考虑把握如下若干要点,通过营造相对平衡发展的机制,达到促进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关系。在粤港澳区域经济联系和合作的发展中,由于三地各自的政治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等的制约,必然使三地经济的发展呈不平衡的状态,而且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是长期的,绝对的。但是我们也同样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其中也有相对平衡发展的另一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某些适宜的政策或措施,使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良性循环中向前发展。
(二)在不违背全国一盘棋前提下,继续允许广东再先行一步,扩大广东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各项试验,例如深化广东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广州、珠海等为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中的银行结、售汇的试点城市。同时在广东首先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试验。此外,把广东列为“九七”“九九”年后商品贸易自由进出口的试验省,以便与港澳自由港的功能逐步衔接。
(三)广东在全面实施“二个转变”(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粗放型经营机制向集约型经营机制转变)中,增加对山区市、县的扶贫脱贫的力度,在继续加快广东沿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迅速发展的同时,及时搞好东西两翼的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广东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实力,以逐步缩小与港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三地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学习借鉴港澳地区自由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在贯彻实施“二个转变”中增强广东工商企业的活力,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在搞好粤港澳产业协调、衔接过程中,营造具有粤港澳特色的大型跨地区企业集团,积极参与跨国经营的运作活动。
(五)制定和实施粤港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三地社会、经济的 稳定、持续全面的发展。这方面可通过三地官方的、半官方的职能机构或民间的协调机构,制定并实施粤港澳区域经济联系合作方案,可以考虑以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发展的多个不同的合作方案,并适时修正、补充合作中有关政策或措施,以保持港澳地区和广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繁荣。
(六)加强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导向作用。为着有效地克服粤港澳三地联系合作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磨擦和矛盾,必须强化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宏观管理方面的协调功能,因为实践已证明,这无论是对于区域内部还是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本文1996年12月30日收到。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
Zhou Yunyuan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this article focuses its study on the positions ofHong Kong and Macao in the Grand Pearl River Delta,and the important impact of the theory of"two social systems in one country"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such us capital,resources,technology andlabor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 after 1997 and 1999.Based on his studies,the authorrenders a new idea of promoting the all-round economic cooperation among Guangdong.Hong Kong and Macao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latively balanced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