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三个关切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切点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学科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天一中学实施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超常教育)已30多年,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也存在一些困惑。学制的缩减是其中一个外显的特征,即五年级升入少年班的学生,要用三年时间完成普通班级四年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六年级班则要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的教学任务。在此学制下,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学速度、教学程度、教学方式调控和把握值得关注。基于此,笔者结合学校实际,以地理学科为例,对学科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三个关切点进行分析。 一、“快”是否是课堂教学不变的节拍 天一中学少年班的学生思维敏捷、聪明好学、理解力好、自控力强,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胜心和顽强的意志力,知识技能的获得对他们来说不是问题。因此,有些教师认为,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框架下,教学的速度和进度应该快,“快”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变的节拍。 “快”与“慢”,是一对辩证关系。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若单纯地追求“知识”的积累和增加,无疑是可以“快”的。但是,这种“快”是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的,因为人的发展是多维的,知识仅仅是基础性的铺垫。有时候,“慢”就是一种“快”,当然这种“慢”不是一种消极的等待。如果教学速度的“慢”是为了素质发展和素养的提升,那么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从表面上看,似乎节奏慢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品味、欣赏优美图片和视频,体悟其背后丰富的地理意蕴。放慢脚步,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打开生活这本巨大的教科书,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欣赏世界、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慢”,是多么有价值啊! 案例1: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一课时) 环节一:展示地形——说出地形区名称。 课件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片,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学生逐一说出各种地形名称。 环节二:读图感知——地形区分布。 一是图片感知我国四大高原景观,读图查找四大高原分布,教师讲述其特点;二是图片感知我国四大盆地景观,读图查找四大盆地分布,教师讲述其特点;三是图片感知我国三大平原景观,读图查找三大平原分布,教师讲述其特点;四是熟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读图互动三遍。 环节三:读图归纳——山脉分布特点。 一是指图讲解“山脉走向”这一概念;二是按山脉走向依次读图,查找我国主要山脉,读图互动三遍;三是同桌合作完成“山脉两侧地形区”填表,并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据此小结: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环节四:课堂巩固——课本表格。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与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环节五:课堂作业——填充图册。 当堂完成填充图册相关练习。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遵循“在哪里”“有什么”的教学主线,板块分明,知识脉络清晰,20分钟内即可把全部内容讲完、教完。可以自信地说,学生还能把全部知识点掌握,真是省时省力、“快速”高效的“好课”。果真如此吗?很明显,本案例是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它彰显了“灌”的思想,突出了“快”的特点,强化了“记”要点,贯彻了“练”的策略。这样的课看是“快”,实则“慢”。从知识层面讲,它的确做到了“快”,但从素质发展层面讲,它却“慢”了下来。这样的课不是学校期盼的好课。于是,笔者对此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调整后的教学设计环节如下。 环节一:比“眼”力——熟知地形。 活动主题:观视频识记名称。活动形式:小组竞赛(分为五个小组,即山地组、高原组、平原组、盆地组、丘陵组)。活动内容:以当前热点问题“打造美丽中国”为话题,剪辑整合《美丽中国》中的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视频画面。意图:一是整体感知,记住地名;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爱国情怀。 环节二:比“手”力——制作地形。 活动主题:制作地形。活动策略:给每一组分发一盒沙子,让其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制造相应的地形区,并介绍其地形特点。例如,平原组通过小组合作来动手制造平原地形,并查找资料简析平原的特点(海拔高度、三大平原分布情况及各自特点)。每小组一分钟的展示时间。意图:体验感知五大地形区的特点。 环节三:比“功”力——建构地形。 功力一:黑板填图。填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东西走向山脉、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意图:识记固化地理事物名称,探究地理事物分布规律。 功力二:课本填表:(略)。意图:固化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 环节四:比“辩”力——评价地形。 主题:山区和平原地形的评价。 正方:山区好。 反方:山区不好,平原好。 山区组(山地组、高原组、丘陵组):负责正方辩题。 平原和丘陵组:负责反方辩题。 资料:教材23到24页;地图册;填充图;地理资料;生活经验。 步骤:1.选好三位主辩手。 2.1号主辩手陈述观点,2号和3号辩手负责反驳对方观点,其他学生补充和辩驳。 3.教师总结点评。 意图: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情怀,提升他们的情意素养。 环节五:比“听”力——升华地形。 听歌曲猜地形;剪辑整合10首歌曲,通过歌曲中的有效信息,让学生猜测判断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如《天路》《山路十八弯》《天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茉莉花》《二人转》《沂蒙山小调》《天山上的来客》《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意图:迁移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情趣,提升情意素养。 改进后的课从“地形”视频的欣赏、“地形”的动手制作到“地形”区好坏的辩论,再到“地形”歌曲的欣赏和评判,都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建构为中心,突出了参与、体验、自主、探究的核心理念,凸显核心素养提升和地理情趣培养的终极目标。这样的课看似“慢”,实则“快”。教学放慢脚步、放缓节奏,绝不是拖拉怠慢、停滞不前,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正相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也就是说,放慢地理教学的脚步就是从实际出发,向人的成长节奏靠拢,向学习的规律靠拢;是为了追求教学速度与质量,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意素养的统一。 二、“深”是否是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所谓“深”,是指教学程度,即教学的深度和品位。它不是指把大学课程下移,让高中教材下沉,把奥赛内容下放,也不是一味地让教师讲难、讲深、讲怪,让学生做难题、怪题、偏题。这样的“深”不应成为教学的新常态。笔者所说的“深”,是指在思维训练、能力提升、情感培养等方面要有深度和品位。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课堂“深”与“浅”问题值得关注,如果我们把握不准,将会导致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被动局面。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当然,方法是很多的。但笔者以为,除了要尽快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将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中之外,运用章节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策略,开展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和发现式教学,也可以较好地处理此问题。在《地球和地图》章节的教学中,“深”与“浅”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突破“深”的问题历来是地理教师头疼的事情。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这个问题。 案例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节内容,实事求是地讲是整个中学阶段的难点,也是教师的头痛点。从知识层面讲,它属于大学《地球概论》内容,很“深”、很枯燥;从思维的角度看,对仅有十一二岁的学生来讲很抽象。笔者没有因为是少年班的学生而加大难度,升级升格,拓展延伸,这样做没有必要,也更不需要,因为搞不好的话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受到打击,进而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笔者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好奇、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在提升学生空间思维和情意素养上下“深”了工夫,使“深”的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即深入浅出。 课堂上,笔者巧借教室灯光,让学生亲历感受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过程(见图1)。教室的前、中、后3排灯光,分别表示夏至、春秋分、冬至时太阳,把教室的座位调整为7排,2、4、6排坐在3排灯的下面,代表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具体过程如下:开亮前排灯,表示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各排学生观察灯的仰角可类比夏至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关掉前排灯,打开中排灯,表示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各排学生观察灯的仰角可类比春秋分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关掉中排灯,打开后排灯,表示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各排学生观察灯的仰角可类比冬至日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笔者要求学生参考图,并总结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完成下列体验反馈单(见表1)。 由于笔者巧借了教室学生座位和日光灯的分布这一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参与度提升。这种教学设计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只需适时点拨、提醒即可。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测得结果也令人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可以挖掘地理学科背后的科学、人文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明白了观察、思考和归纳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学“深”的问题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所以,“深”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维训练场”,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形成与发展;“深”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培植场”,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陶冶与美化;“深”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生活体验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思辨的课堂”“情感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才是有“深”度的课堂,才是关注“人”发展的课堂。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情境的体验,是在活动中展现、参与中感悟、合作中提升、生活中凝练、点拨中升华、引领中前行的。这才是教学中所倡导的“深”。 三、“丰”是否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少年班的学生聪明、好学、接受能力强,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和教学内容上要丰富、丰满、丰盈,要多做加法,创新就是“丰”。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吃饱”,还能“吃好”,从而不会“亏欠”学生。所以,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营养丰富,学生就能获得充分发展,“丰”应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使然。 “丰”与“简”是辩证统一的。有时候,“丰”是一种“简”,课堂教学看似枝繁叶茂、无限繁荣,实则是一种“重负低效”、多余的浪费,学生获得感却“减”了。有时候,“简”是一种“丰”。大道至简,看似简单的教学实则包含丰富的、促人发展的内涵。要知道,“丰”是创新的一种形式,“简”也是一种创新,是一种“低负高效”的创新。所以,“简”而“丰”的教学范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案例3: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 新课导入:模拟中央电视台“寻宝2015”节目的形式,导入“农业寻宝”。 第一站:晒宝讲宝——认识农业部门。 意图:让学生学进去,并以“寻宝”的方式讲述出来。学习农业四大部门的主要代表作物,如水稻、鱼(太湖三宝)、红松、羊(新疆细毛羊);学生以晒宝人的身份,从作物概况、价值地位、农业部门、广告用语等方面介绍各自的宝物。 第二站:鉴宝评宝——了解农业地位。 意图: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评选出本土最有价值的宝物——水稻和太湖鱼,从而固化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观念。 第三站:议宝辩宝——明确农业前景。 意图:以“农村就业好还是城里就业好”为辩题,讨论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第四站:挖宝寻宝——掌握农业分布。 意图:把知识埋藏起来,再用寻宝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发现,并以图片粘贴的形式加以展示,从而掌握四大农业部门的分布和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进而感知“因地制宜”这一核心思想。 第五站:淘宝探宝——理解因地制宜。 意图:以书上的案例为范例,用淘宝选择的方式,提炼固化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核心思想以及这一思想的实际运用。 第六站:享宝赏宝——发展科技强农。 插播MTV“在希望的田野上”,并展示我国科技强农的主要成果,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机械化收割和播种的场面、无土栽培技术、滴灌和喷灌等,从而让学生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 上述案例彰显出两个特点。一是大道至简。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想学。二是课堂即活动。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让学生会学。所以,本案例在本质上讲就是“简”中求“丰”。 其“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简在导入。好课贵在导入,它决定一节课能否吸引学生,能否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引发共鸣,达到“想学”的目的。本案例以央视“寻宝2015”的形式导入新课,创意新颖,给学生以极大的惊喜和震撼——“没想到乏味的农业,可以变得如此有趣”。这样的导入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谓简洁而高效。二是简在思路。此教学案例围绕“寻宝”这个主线分为六个环节,即“晒宝——鉴宝——议宝——挖宝——淘宝——享宝”,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简明而流畅,缺一不可。学生跟随场景的变化,兴致勃勃地学进去,而又能情不自禁地讲出来。这样的设计是行云流水,恰当好处。三是简在引领。本案例贯彻了“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新课改理念。教师主要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充分让学生说和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学习效果也得到明显提升。 本案例的“简”,妙就妙在看似很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其“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积累之丰厚。有教师认为,新课改对知识的要求降低了,不必太在意。实则不然,知识是一节课的根基,没有了知识的依托,课堂将会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教学。从知识层面讲,本案例尊重了课程标准,创新了教材,拓展了知识。例如,晒宝环节要求学生的知识积累很丰厚。学生既要掌握农业四大部门,还要学习主要农作物的基本概况(水稻、太湖三宝、红松、细毛羊等),同时还要作出推理和判断。这个环节做到了“用教材——学知识”,而非“教教材——背知识”。二是活动架构之丰盈。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提升能力。本案例以“晒宝、鉴宝、议宝、挖宝、淘宝、享宝”六大活动为引领,将散乱的知识与生活世界紧密结合和巧妙的串接,使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娱乐化、情趣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教学内容、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情感培植之丰满。情感目标是三维目标中最核心的目标,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目标。本案例分为晒宝讲宝、鉴宝选宝、议宝辩宝、挖宝寻宝、淘宝探宝、享宝赏宝六个环节,其用意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地理环境的理解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不难看出,本案例在强调知识与过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更加注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学速度的“快与慢”、教学程度的“深与浅”、教学方式的“丰与简”,值得探究、值得关注。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科教学的三个要点_中国地形论文
创新人才培养中学科教学的三个要点_中国地形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