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实摄影的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实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纪实摄影”之风骤然再起,席卷整个影坛。对“纪实摄影”的“称谓”、“本质特征”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称其为“社会纪实摄影”,有人称其为“新纪实摄影”,称“现实主义摄影”亦有之。本文基于“纪实摄影”的社会属性和主体特征,界定为“社会纪实摄影”,以区别于客观摹写的种种“纪实摄影”。笔者在拙著《摄影艺术学概论》中,改传统“三分法”为“四分法”,将“社会纪实摄影”划为一个与实用摄影、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并列的独立群体,希冀确立它的独立摄影门类的地位。
一、社会纪实摄影的历史定位
纪实是摄影的一种再现功能和真实性特征。“纪实”决定了初期的摄影是一种如实记录对象的工具。正如《英国摄影杂志》所说,是“将世界的情况记录下来”,成为“历史档案”。从当年英国水晶宫重建的照片中,从当年美国南北战争的照片中,我们可品尝到原汁原味的“纪实摄影”。然而,最早从事摄影的一批画家,并不满足于摄影机械的纪实再现。为了跻身艺术的殿堂,他们或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构思、构图和风格,或采用摆布、布景和拼贴的方法,开始了“仿画摄影”的尝试。摄影的表现形式从此分流为“纪实再现”和“创意表现”两类形态。
“创意表现”的摄影先后经历了“仿画摄影”、“拉斐尔前派摄影”和“印象派摄影”,到本世纪初分流为追求摄影特质的“纯影摄影”及表现理性内涵的各种现代派摄影。“纪实再现”的摄影作为一种提供佐证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繁衍出“新闻摄影”、“科技摄影”、“商业摄影”等各种应用摄影。当“纪实”成为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现实的手法和形式时,逐渐显示出现实主义品格,纪实摄影发展演变成为“现实主义摄影”,在工业后的社会里,呈现为“社会纪实摄影”。“社会纪实摄影”虽然脱胎于纪实摄影,具有“纪实”的特征,但与纪实再现的摄影有着质的差异。
摄影的历史繁衍,是从“纪实再现”到“主观表现”,是从“简单复制”到“情感表现”。如果置于社会思潮、哲学思潮和文艺思潮的大背景中,具体表现为从“理想——再现”到“理想——表现”,从“现实——再现”到“现实——表现”的演变。“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是历史演递的主线索。如果说,理想——再现的“仿画摄影”、“拉斐尔前派摄影”是对古典主义的缅怀,那么理想——表现的“印象派”摄影则是对浪漫主义的眷恋;如果说现实——再现的“社会纪实摄影”是用肯定或否定批判现实,那么现实——表现的现代派摄影则是用变形、抽象来嬉戏“荒诞的现实”。
社会纪实摄影是摄影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
二、社会纪实摄影的时代定位
社会纪实摄影是现实主义的时代产物。社会纪实摄影能动地反映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折射出人文精神,积淀着人类的崇高情感。因而,我们说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既有别于政治、法律、道德,也有别于哲学、宗教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殊”,就在于社会纪实摄影不是用概念,而是用视觉形象来外化主体的意识。社会意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制约和反作用是通过政治来实现的。因而在激烈的政治变革中,在动乱的战争年代,在动荡的经济危机时期,社会纪实摄影显得异常活跃,得到飞快发展。社会纪实摄影反映社会现实,可追溯到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和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特别是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社会纪实摄影进行了直率的揭露,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精神。J·里斯(J·Riis)的《纽约贼窟》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底层的贫困生活;L·W·哈晤(L·W·Hine)的《纺织工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童工剥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纪实摄影成为一种反战的有力武器。正如战地记者W·E·史密斯所说:“我希望,我拍摄的照片不是什么新闻报道,而是对战争的控诉……有力地促使这个卑鄙的、罪恶的、愚蠢的行为不再发生。”50年代,摄影家H ·卡蒂埃—布列松(H(Carfier—Bresson )拍摄了大量杰出的社会纪实作品,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的观点,对社会纪实摄影的崛起,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60年代,“激进”的社会纪实摄影用尖锐的手法,捕捉“偶然瞬间”,触目惊心地揭示社会的实质。R·弗兰克(R ·Frank)拍摄的《汉堡包》向人们暗示,美国社会是一个“人肉”汉堡包。
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十年浩劫”,“解放思想”,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四五摄影”、“伤痕摄影”、“反思摄影”及“寻根摄影”就是反映这种时代变化的社会纪实摄影。“四五摄影”作为对错误路线的反叛,拉开了当代社会纪实摄影的帷幕。如果说“伤痕摄影”是累累伤痕的民族精神的呻吟,那么“反思摄影”就是呻吟后对“守旧”、“落后”势力的历史思辨,而“寻根摄影”则反映了人文精神的苏醒,对“奋起”、“腾飞”的渴求。社会纪实摄影作为对时代的反思,已不再是“历史档案”,而成为了一种“历史见证”。
当今,“现代后”时代,摄影艺术从“自我表现”走向“相对客观表现”,社会纪实摄影如澎湃巨浪,成为影坛的一股艺术思潮。
三、社会纪实摄影的审美定位
社会纪实摄影是摄影家作为“社会的人”,用摄影的纪实手段认识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能动形式。社会纪实摄影的艺术表现具有形象性特征、主体性特征、审美性特征及纪实性特征。如果说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是归属艺术范畴所必需具备的共性特征,则纪实性是体现摄影属性所必需具备的个性特征。前者是精神内涵,后者是表现精神内涵的物质手段和物质依托。
社会纪实摄影的形象性特征指,它借助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种形象具有纪实性特征,呈现为真实感、时态感和现场感。由于主体的选择、概括和提炼,纪实形象中饱浸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因而,又具有主体性特征。这种感性形象凝聚着深邃的理性内涵,是感性理性的有机统一,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是独特个性与必然共性的有机统一。主体性特征是社会纪实摄影的核心特征。
社会纪实摄影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审美性特征。社会纪实摄影之所以能唤起观众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凝聚着真善美,是真善美的直接同一。社会纪实摄影的审美是真中求美,善中求美。由于主体意识的选择、概括和提炼,从现实中剥离出了具有典型意义和本质属性的真,真化为了纪实美;当潜藏的情感与人类的崇高情感契合同一时,善化为了表现美。纪实美散发着生活原型的生动美感、新鲜美感和个性美感;表现美弥漫着情感的纯朴美感、诚挚美感和高尚美感。可见,将社会纪实摄影的纪实美视为“自然主义”,实在是一种误解。向善是美的根源,正是由于向善的情感,主体爱憎分明,明辨事非,以赞同的态度将现实美升华为艺术美,以征服的态度将现实丑转化为了艺术美。真善美的契合同一,使画面表现的情感不再是“个人情感”和“生理情感”,而折射出人类求真扬善审美的本质力量。当观众从真善美凝铸的形象中领悟到社会普遍意义和历史必然意义时,会因精神愉悦而获得美感,实现心灵的升华。
现实主义的社会纪实摄影归属艺术的范畴,是摄影艺术的一种审美形式。
四、界定“社会纪实摄影”
纪实既是摄影的一种再现手段,也是摄影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物化手段。广义的纪实摄影,指对立于创意摄影的一种摄影表现形式,泛指“机械再现”的各种实用摄影和“真实记录”的新闻摄影。狭义的纪实摄影是一种再现社会现实的“社会纪实摄影”。艺术范畴的“社会纪实摄影”是对立于浪漫主义的一种现实主义摄影。
社会纪实摄影,作为一种审美方式,指摄影艺术的一种创作方法;作为一种审美形式,指摄影艺术的一种风格、一种流派或一种思潮。社会纪实摄影的“纪实”作为创作的手段、方法和原则,是一种直接的手段、直率的方法和真实的原则;作为一种风格,是一种素朴的风貌和纯影的格调;作为一种流派,是一种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精神;作为一种思潮,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反动。
社会纪实摄影,作为现实主义摄影,“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典型是能动反映的最高形式,要求在独特个性中揭示出社会关系的必然共性。摄影的纪实属性决定了“社会纪实摄影”细节的真实。但要成为现实主义摄影,反映的内容还必须是社会的,反映的态度还必须是诚恳的和客观的,反映的手法还必须是再现的和朴素的。所谓“再现”,即客观的手法。所谓“朴素”,即自然的、直接的手法,没有任何虚构和摆布。社会纪实摄影的“纪实”决不是摄影技术的简单纪录、冷漠再现或肤浅摹写。相反,是一种“能动纪实”,即通过独特的选材、独到的取景构图,通过凝炼主题,开拓意境,深化意蕴,渗透进主观的情感、理想和情趣,从偶然的现象中呈现出必然的本质,在纪实的形象中呈现出人类的崇高情感。
社会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实用摄影作为独立的摄影门类,既存在着摄影的共律性,也存在着内容、手法和衡量标准的差异性。新闻摄影作为传播媒体强调真实性、实态性和时效性,侧重新闻价值;艺术摄影作为审美意识的外化形式,强调创造性和独特性,侧重审美价值;社会纪实摄影作为人文精神的物化形式,强调纪实性和社会性,侧重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