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 737200
一个在偏僻乡村当老师的中年人对我说:“早知道花了好几万学费上大学出来之后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花这个钱,这个孩子上大学上得太冤枉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确意识到身边原来潜伏着如此之多的狭隘的陌生人,他们的“狭隘”在于,他们的目光只向某类事物打开,比如看得见的前途、有“用处”的考试成绩、有一定薪酬的固定工作、明明白白的“利益”……他们只看到了短短的两三年,而看不到一个人更长久的青年、中年乃至老年。在这个时代,似乎总有一种非白即黑的理由要判定你的努力和付出:好像你一旦上大学,就必须和看得见的工作“相拥相抱”,一旦找不到工作,之前的所有努力就是一页废纸。对于教师或家长来说,需要不断去努力的或许正在于此:避免以短视的态度把人的付出和努力划分为“有用和没用”的两个结果;避免以一种“狭隘”的方式判定孩子们的未来,并以此蒙蔽孩子们生命发展中应有的努力。不断地透过所谓“无用”的东西开拓眼界,不断地拓展精神隧道,不断地开启“世界之眼”,才是生命成长的要义。
一位专家曾经发出感慨:“人们往往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上大学,不只是和未来的工作相挂钩,而是在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扩大生命的容积率和精神版图。尽管很多上完大学的人仍然很平庸很狭隘,但我们不能否认孩子们在大学期间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滋养。的确,上学,旅行,相信都不仅仅是为了构建生存的框架,抑或是为了塞满荷包。它还是生命“破茧成蝶”的平台或机会,让我们消除狭隘,感受更多的未知和创造更多的精彩;或者让我们不仅仅有一个持续的外在积累,还能有机会完成生命内在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大学丰富的知识或技能技法的获得而言,生存性经验的积累、品性的纯化、人格的滋养以及在此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自由之光、创造之光和博爱之光,才是每一个莘莘学子更加需要的境界。
作家冯骥才描述了一件事情,面对一个又窄又长、深邃莫测的死胡同,别人都是白跑长长一段冤枉路,自认倒霉,毫无办法。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唯有一个长衫老者在遭遇死胡同后,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这个长衫老者,并没有打通狭隘的死胡同,使之敞亮畅通起来,但却用一种简单的动作和方式,告诉人们如何避免走向狭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是的,“凡墙皆是门”,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的偏见、狭隘和“思维的死胡同”。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提醒我们该怎样擦亮岁月落下的凡尘,不断从盲从的人群中找到通向更远的更通达的路;提醒我该如何从一群短视者中间超拔出来,去寻找更辽阔的精神宇宙空间。就像这个长衫老者的提醒,无声胜有声的提醒,让我们看到多种可能,让我们意识到路的尽头还有出口,还有希望,还有“亮光”照见的地方。
生命总是处在剥洋葱般的懵懂之中,这一层醒了,那一层还睡着;这一瓣亮了,那一瓣还在黑暗里。去看墙后的少年,去看高楼的少年,去看奇异事物的少年,在某种程度说,都是在“剥洋葱”,都是在打开自己的精神隧道。多剥一层,“睡着”的就少一层,而“醒来”的就多一层。而从“狭隘”中醒来,从“懵懂”中醒来,本就是在凡是“墙”的地方打开了一道门。的确,去看,去行动,去落实,才有机会在有墙的地方打开门,才能有机会“除去尘埃与遮蔽,让生命的光辉散发出应有的光彩”。或者去推倒墙,才能发现新的门,才能建造新的门。唯有行动,孩子们才有机会展开自己的人生和故事,才能有意识地推倒大人心中的某堵墙,才能推倒孩子自己心中的某堵墙,推倒那些看不见的“思维之墙”、“意识之墙”和“狭隘之墙”,才能开始拓展精神疆域和生命版图。而这之后,随着偏见和狭隘的消失,孩子们心中的门和窗就会愈开愈大,而窗外更美的风景也会一次次扑面而来。
获得2015美国年度教师莎娜·皮普尔斯在阿马里洛一所高中教英语,她的学生来源复杂,良莠不齐,品性更是糟糕透顶。如何推倒这些孩子内心的敌意与冷漠之墙?如何拆掉孩子们心中的自私、绝望、仇恨之栅栏?莎娜时刻提醒自己,即使在不知道学生为了什么而奋斗的情况下,也要切记露西尔的那句话:“每一双注视着你的眼睛,都可能经历过许多你无法承受的苦难。”因此,她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并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她甚至回应了学生的邀请,到缅甸过年;接受学生邀请,参加佛教寺庙的开放日和索马里的婚礼……
总有一些优秀的如莎娜一样的教师,在众人认定的“不能”的崖边上建立了支点,然后走出了可能之路,拓开了可能之未来。世间哪有什么墙?你眼中的墙,不过是你心头的胆怯、软弱和自我假定的“不可能”;你心中的墙,只不过是盲目、失聪下的“困难的”夸大或变形。放下这样“负面情绪”,处处皆是通向坦途之门。莎娜就是这样一个在“墙中找门”的人——在莎娜的教导下,学生发现他们的经历并没有那么奇怪——无论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还是一直生活在德克萨斯州的孩子,他们都不孤单,她的很多学生都已“找到人生丛林的道路”。
不只是孩子,似乎每一个成人,都需要除去尘埃与遮蔽,让门显露出来,或者建立新的通向未来的生命之门;每一个成人都需要在岔路口、拐弯处、黑暗处、蒙蔽处打开自己的“天眼”,看清“远方”的事物,看清那些险些忘却的东西至少,让生命有一道缝隙,好让阳光射进来。
参考文献
[1]祁世祥 推倒墙,便是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5),1。
[2]张硕果 编织一张“夏洛的网”[J].教师月刊,2017,(1),26。
论文作者:王积忠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狭隘论文; 生命论文; 孩子们论文; 让我们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死胡同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