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篇综合”趋势研究与考试导向策略的改进_高考论文

高考“语篇综合”趋势研究与考试导向策略的改进_高考论文

研究高考《文综合》命题走势改进应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走势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科综合卷的命题走势

(一)走势一:高考文科综合卷命题突出特点是“整合与应用”

1.科内整合对文科综合卷来说,即指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科内整合与跨学科的整合。

事实上,客观问题的产生和出现是不分学科的,必须是各科知识的整合,才能寻求合理解决的途径。文科综合试卷正是基于这一事实,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的试题设计思想,这也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三年来这种整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2000年文科综合卷仅仅是非选择题,即主观题中含有两种或三科的部分综合试题。而且在跨学科综合题中,三科问题是并列关系。

比如2000年文科综合卷中的第37题,第(1)问是地理题,突出问该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炎热干燥的气候,以及淡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特点。

第(2)问是历史题,问的是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国,及其原因。

第(3)问是政治题,要求考生回答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重要的经济利益即廉价获取中东石油,以及美国支持以色列,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维持力量平衡。三问几乎不搭界,属于并列关系,一个大题分别考地理、历史、政治知识。

而2002年的跨学科综合题突出了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能力、知识、时间、空间跨度明显增大。特别注意考查考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比如2002年文科综合卷中的第39题体现得十分明显。试题中的第(1)和第(5)问,政、史、地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十分明显。回答第(1)问,不单是历史问题,历史上开封商业的繁荣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既有经济原因又有政治原因,政史地三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才能准确的回答。第(5)问体现了历史知识——古都开封,地理知识——丰富的旅游资源,政治知识——第三产业和市场经济问题。三科知识之间结合得自然,不留任何痕迹,从而加大了试题的难度,突出体现了文科综合试题的发展与创新。

不仅如此,跨学科考查方面的客观试题上也充分加以体现。2000年试卷客观试题中跨学科综合题,几乎没有,而2001年和2002年文综合试卷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比如2002年文综试卷的1-7题,以欧盟统一货币为中心,创设情景考查了政治与地理知识。

以欧元的正式流通为背景,一个材料设计7道选择题,题与题之间以并列递进关系构成问题链。1、2、7是政治题,3、4、5、6是地理题。试题设计新颖,跨学科知识融合自然,是文综合命题的趋向。

然而综观高考文综合命题走势,仍以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跨学科综合部分,虽然有逐年增加趋势,但仍不足30%。

2.命题侧重知识的应用,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所谓应用,即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去分析、阐释、甚至解决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命题以各科的主干知识,即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为考试内容的主体,以世界和中国的热点、焦点及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立意中心,使试题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具有丰厚的答题素材。比如:(1)中国的两大战略:①科教兴国战略。②可持续发展战略。(2)我国的两大治国方略:①以德治国方略。②依法治理方略。(3)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①和平问题。②发展问题。(4)中国的三大亮点:①北京申奥成功。②上海举办世博会。③我国加入了WTO。(5)人类共同关心的三大问题: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环境问题。(6)当今世界的民族与宗教矛盾和世界范围的反恐怖斗争问题。(7)科技革命与知识创新问题。(8)基因研究与人类发展问题。(9)我国西部大开发与南水北调问题。(10)“三个代表”理论与继承问题等等,在这几年的文综合卷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试题努力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到一起。出题不落俗套,题目切入点新颖。能够在“双基”的基础上拔高,把现实生活中焦点问题和正确观念原理紧密联系,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回答问题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迁移,也不是纸来纸去的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为线索,问题层层递进,思维难度和强度一级级加深,既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功底,又考查了考生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2002年文综合卷的第38、39、40题,情景设计取材于《岳阳楼记》、《清明上河图》、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读来亲切、生动,闪现着人文精神的智慧光芒,使文科综合试题渗透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对考生综合能力考查的功能得以凸现。高考文综合试题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这是命题的走势。

总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在选材和设计上追求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与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史、地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启发和展现辩证、鉴赏、逻辑、推断、论证等研究性思维过程。

二、适应新的高考走势,改进应试策略

(一)学生在高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失分多。走出高考考场的学生多数人都说“试题不难”,类似题平时都练过,都答上了,十分乐观。可是发榜后,成绩不高,什么原因呢?向评卷人请教,他们普遍感到多数考生基础知识差,答案不完整,似是而非。比如2002年客观题的第8题,要求考生在等压场中判断某一条等压线的数值范围,这是等值线基础知识,不难。可失分率很大。

2.综合能力差,对知识的重现、迁移、应用能力低。文科综合卷既有科内综合又有跨学科综合题。一些学生往往对知识的再现、迁移、应用能力低。顾此失彼,答不完整,综合能力低。比如2002年试卷第40题,要求回答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开通的意义,几乎所有考生都回答上了地理意义,缩短了路程,减少了运费等。但却忽视了政治意义。再如第36题,要求判断东西狭长的巴尔喀什湖,东西两侧哪一侧盐度较高。一些考生不知如何回答。其实图中标注一条支流注入该湖的西侧,当然东侧湖水盐度高了。看似简单的问题,但由于学生读图能力差,不会运用图中信息进行判断和解决问题。

3.审题能力差,缺乏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是一个老问题,有的学生紧张,心理压力大,思维出现障碍,脑子里一片空白,尤其是一些尖子生,很怕答不好,考不上北大,结果影响了正常发挥。有的考生马虎,草草读一遍题就答。很怕时间不够,结果把不该答的都写出来了。比如2002年文综合第39题,问的是黄河泛滥的原因。但有的考生把如何治理黄河也答上了。结果反倒浪费了时间。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的利用图表的有用信息,结果陷入迷茫,不知如何回答。

4.思维不严谨,答题语言不规范,文字表达不准确,失分多。相当多的试题,本来考生心里明白的,会答,可是不能规范、准确的表述,抓不住采分点,结果失分多。

(二)改进应试策略

1.转变观念,走教育创新之路。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走创新之路。当然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是走创新之路的前提。3+小综合的高考模式是考试创新的表现,为适应这一模式,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里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三点想法:

(1)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让学生具有心理安全,才能使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保持对事物的好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民主和自由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对学生的新看法、新见解,要给予热情、中肯的评价。对学生认识还不清楚之处,则委婉恰当地指出。以学生为友,用亲切的笑容,和蔼的目光,拳拳的爱心,使师生之间心灵相通,使学生身心愉快,畅所欲言。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在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很强。教学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还固守封闭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将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

(3)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标新立异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以学生为本,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鼓励学生疑中求新,想象中求新,标新立异。

2.基础知识落实和能力的培养并重。

高考命题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决不等于忽视基础知识,从三年的文科综合卷来看,尤其2002年文科综合卷,给人一种回归教材、注重主干知识的信息。考生失分多主要原因是基础差,能力低。因此在应试教学中既要重视落实基础,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高考考试内容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考试改革只能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要通过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提炼和建构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3.精讲精练,提高教学、练习和考试质量。

(1)课堂教学要精讲、少讲、有备而讲。

当然少讲不等于不讲,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不能老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应该是讲思路,讲方法,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同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精练,克服大题量机械重复训练和多次同层次操练的题海战术。

精练,不等于不练,事实上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做题。关键是适量,讲究效率,力争达到做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螺旋上升。不要机械重复,浪费学生时间。

(3)考试很重要,但要根据实际,适当安排,不可过多、频繁考试,以考代练,学生没有充分准备,仓促上阵,效果不会理想。也会打破师生的复习计划和节奏。往往弄得师生疲惫不堪,欲速则不达。

标签:;  ;  ;  

高考“语篇综合”趋势研究与考试导向策略的改进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