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价值观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价值观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价值观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青年价值观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就青年的整体而言,这种变化基本上还是沿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的,一些陈腐的传统观念日益被淘汰,一些适应当今社会生活的新观念正在青年头脑中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据笔者对在宁部分高校一年级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价值观属于积极的和比较积极的约占18.8%,中间状态的约占53.4%,消极的约占11.7%,破坏的约占0.1%;另一项调查表明,有主见的青年约占37.4%,从众的约占21.5%,无所谓的约占41.1%。

值得指出的是,就在这价值观念大破大立之际,少数青年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滑坡,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轻重程度不同地违背了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甚至有极个别的跌入犯罪的泥坑。可见,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社会责任,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当务之急。对此,全社会都应该热情地关心这项工作,并予以高度的重视,研究对策,增加投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说,加速当代青年思想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仅有益于当今社会的安定团结,还造福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1

青年价值观是指青年对周围现实(特别是社会现实)的评价体系,并用以支配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所谓评价,就是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等。尽管青年所接触的周围现实丰富多彩,且还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并呈现出复杂性、多维性、多层次性、多阶段性和多交错性等特点,有些事物还具有不确定的性质,但每个青年在自己的心目中对身边的各种事物的评价都有是非、善恶、美丑、轻重主次之分,这就构成了他们所特有的价值体系,如一个人对事业、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人际交往、公私关系以及生死、苦乐、荣辱、幸福、婚姻恋爱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便是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青年对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其内容、性质和行为方式是由他们的价值观决定的。换言之,青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制约人的理想和信念、态度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青年会有不同的理想、信念和品德,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如同一单位里的青年,有的对工作、学习看得很重,表现为一丝不苟、踏实认真,而有的则相反,把工作、学习看得很轻,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一句话,青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青年个体意识倾向的核心,它受制于世界观,是世界观在看待周围现实中的各种事物上的反映。同时,青年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也受到个人身心特点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青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也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可见,青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青年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核,它在青年素质全面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青年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一种习得的个体经验。它是在青年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它是青年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和沉淀。换言之,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个体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青年自身的内部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而存在于青年自身之外的外部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表明,一种有效地社会化过程不能没有外因,更不能缺少内因。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因素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就外部因素而言,社会各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同辈亚文化背景)、社会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家庭和学校生活等都影响着青年个体的价值取向。就内部因素而言,青年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践活动、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以及自我教育程度等则直接制约着自身社会化的进程与性质。具体地说,青年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是青年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它为青年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客观环境因素是青年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外因,其中社会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起着奠基作用。青年个体的实践活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促进其自身价值观形成、发展和得以表现的基础。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我教育则是其自身价值观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内因,它主宰着自身价值观发展的方向、速度、性质和水平。可见,青年个体价值观是这四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夸大或否定某种因素的作用对于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来说,都是十分有害的。

必须指出,以上四种因素在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表明,青年价值观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价值观外部,而在于价值观内部的矛盾性,即在青年个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生活向青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同青年个体现有的价值观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便是价值观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就是青年价值观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里所说的新的需要是指社会生活向青年提出的种种要求真正被青年所理解并接受而内化为一种新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倾向在青年个体价值观发展中经常代表着比较活跃的、新的方面,而青年个体现有价值观发展水平是指青年在以往的实践中,通过社会生活的影响和自身努力而达到的价值观发展水平或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自我教育程度。现有的价值观发展水平在青年价值观发展中总是代表着比较稳定的、旧的一面。新的需要和已有价值观发展水平构成了青年个体价值观的内部矛盾性,从而推动了青年个体价值观的发展。由此可见,青年个体价值观的内部矛盾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着的状态,内因和外因始终是相互作用的。外因作用于当前特定水平的内因(如果内因达不到特定水平,外因便起不了作用),内因又在积极地作用于当前外因的情况下接受其影响的,从而推动青年个体价值观的发展。

处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的我国当代青年,虽然有些基本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并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起着长期的指导作用,但从现实性来看,青年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呈现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不相同的一些特点:

1.务实性。是指当代青年在评价社会事件和活动时往往注重实际效果,并以此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功过。如在学校生活中,学历文凭已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职务的重要依据,因此不少中小学青年教师纷纷报名参加自考或函授考试,企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一张毕业文凭,以备不时之需。又如有些国营企业在改革中,由于信息不灵、设备陈旧、制度僵化、管理不善、产品不符合市场要求等原因而出现了亏损局面,面对这种状况,除少数青工跳槽另谋生计外,在留下来的青工中就有不少人埋头苦干,进行技术革新和市场调查,积极向厂领导献计献策等。持有这种价值观的青年,他们既不喜欢那些空头说教和形式主义的活动,也讨厌那种弄虚作假、装腔作势、阿谀奉承之辈。通常他们在待人接物上表现为心直口快、胸襟坦荡、爱打抱不平、敢作敢为,有求实、开拓、进取精神,不过有时他们的情绪不稳定,爱发牢骚。

2.功利性。指当代青年在评价社会事件和活动时往往注重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从而决定自己的取舍。在现实生活中,持有这种价值观的青年有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有的青年看重社会效益,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兢兢业业地工作,清清白白地做人,乐于奉献,有自我牺牲精神;有的青年看重经济效益,“实惠”是他们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准则,在他们看来,干活挣钱天经地义。他们常说:“不义之财不可得,该得的不拿也不对”、“不该得的一分不争,该得的一分也不能少”、“拿钱是社会对我所付出的劳动的一种认可,是自我价值的体现”等;有的青年既看重社会效益,又看重经济效益,把名利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取向,美其名曰:“公私兼顾”。持有这种价值观人格特征的青年,在待人接物上往往斤斤计较,怨声载道。凡是对人有益的事物一出现,他就垂涎三尺,异常兴奋、敏感;如此等等,还能列举若干种类型。

3.多元性。指当代青年的价值观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意识倾向系统。彭凯平和陈仲庚对北京大学690名一年级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结果(1989年)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按其相对强弱程度依次可分为政治的、审美的、理论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宗教的等6种类型,并有性别差异;黄希庭等人对我国5个城市的2125名青少年学生的调查结果(1989年)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相当一致,在终极性价值观中,有所作为、真正的友谊、自尊、国家安全被列为4个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内心平静、舒适的生活、兴奋的生活、拯救灵魂则被列为4个最不重要的价值取向。在工具性价值观中,有抱负、有能力、胸怀宽广被列为很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整洁、自我控制、服从被列为很不重要的价值取向,这当中也存在着某些团体差异和个别差异。这两项调查充分说明我国当代青年的价值观是形形色色的,是多元的。

4.自我中心性。指当代青年在待人接物上比较注重自身价值、利益和自尊的得失,并以此来评价社会事件或活动的是非和好坏。持这种价值观的青年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考虑自己利益的得失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不 理会环境条件和他人的处境,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分析处理问题,不愿听取和采纳他人的意见,固执已见,自以为是,盲目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不能平等待人、和睦相处。

3

青年价值观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的发展也并非一劳永逸的。它是个体从出生那天起就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中实现的。毋庸置疑,父母、教师和朋友是影响青年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人物,他自身的人际交往和大众沟通则是影响其价值观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程度与该人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一方面,他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以此来对待别人、自己和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因此,价值观是适应的产物,又是适应所必须的。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又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使人具有思想倾向性和反应的相对稳定性,它决定着一个人吸收或拒绝社会的某种影响。在社会发展变化面前,某些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会具有一种惰性,影响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这就要求人们改变某些旧的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否则,就难以与社会保持动态平衡并适应其社会生活。

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年正确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从提高青年的认识和加强行为训练入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东风,在青年中广泛发动与组织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和落实《决议》的活动,并以此为切入口,结合社会上的“严打”,狠刹歪风邪气,加强文化市场和影视节目的建设与管理,大力倡导“三讲”(讲政治、讲道德、讲正气)和“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的社会风尚,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2.加强社会责任心的教育。社会责任心是人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集中反映,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它要求人们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即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讲良心、尽本分。以社会责任心为精神支柱的青年价值观,不仅能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而且还能根据社会利益的要求无条件地放弃个人利益。可见,青年有无社会责任心是衡量他们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对青年进行社会责任心的教育,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根本。

3.加大法纪法规教育的力度,促进“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法纪法规是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体现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但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威摄力的法纪法规毕竟是一张文字形式的社会行为要求,故要使青年把法纪法规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要,成为调节自己言行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在青年中大力宣传法纪法规的必要性、正义性、合理性和权威性,才能使法纪法规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律令,从而成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4.加强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和组织青年参加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活动,如参观各种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博物馆、祭扫烈士陵园以及举办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教育,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和人民的期望,从而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促进其价值观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其健康成长,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承担此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并出色地完成它。

标签:;  ;  

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价值观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