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 529000
摘 要:国学经典作为一种语文教学资源因为其丰富、有趣、可选择性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让国学诵读成了一种探索性的教学活动。本文仅就如何有效开展国学诵读以论述,分别从教学原则、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究,旨在进一步构建一种科学、高效的国学诵读开展模式。
关键词:国学 诵读 对策 原则 方式 效果
国学诵读,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主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提出小学教育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还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国学诵读在内容上生动具体,在形式上活泼轻松,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成为一种语文教学资源和教育手段。在对国学诵读众多研究中,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充分挖掘国学诵读资源,提高学生参与国学诵读的实效性,无疑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
为此,笔者遵循注重国学诵读活动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提高国学诵读开展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度性,总结出“一个原则、两种方式、三重效果”的国学诵读开展思路: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诵读书目的选择和诵读方式的确定是开展国学诵读的前提,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国学诵读书目涉及的时间跨度大、范围广、题材多、风格杂,选择哪些国学诵读来进行教学,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决定着教学效果。在实践中,笔者在“适合学生”的基础上,从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符合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是最好的教育。从学生兴趣出发去选择国学诵读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国学诵读的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国学诵读的主动性。例如,一年级学生对那些可爱的动物有着天然的喜爱之情,根据学生这一种心理特征,我组织、开展了以《寻找诗词中的动物》为主题的诵读活动,学生先后诵读了骆宾王的《鹅》、李峤的《兔》、白居易的《晚燕》、杜甫的《白马》、张籍的《猛虎行》等国学名篇,还重温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传世佳句。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保证了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兴趣参与这项国学诵读活动的开展。
2.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以生为本”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成长需求,掌握“这一阶段的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国学诵读活动的实效性。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在具备相应词汇量,以及阅读能力后,对很多故事、传说不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诵读原著进行体验。根据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我专门在五年级多增设了一节课时,用于给学生进行国学诵读,让学生有更充足的诵读时间。
3.适应学生的参与能力
虽然国学诵读对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独特的作用,但并不是任何一种国学诵读都适合每一位学生参与的。所以,学生教师在设计国学诵读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能力,以及活动的开展难度,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诵读得开心点”。例如,在诵读方式的学则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根据诵读篇目特点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教师进行范读,带读,引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朗读习惯分学习小组、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这样,实行诵读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诵读积极性,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诵读活动得以深入实施之目的。
二、采用“适配性、体验性”的教学方式
如何在国学诵读教学中凸显出活动的多样性与实效性?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用心为学生创设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不仅要教学生“诵读”,而且要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参与?”“怎样去开展?”。所以,在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以“适配性”和“体验性”为主的国学诵读教学方式:
1.采用以适配性为主的教学方式
首先,提高活动内容与学生的适配性,选择让学生喜爱读、读得明白的书目。诵读内容的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国学诵读的开展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对诵读篇目的选择,我一直坚持“学生有参与的兴趣”和“学生有参与的能力”这两大原则,确保活动内容不但与学生的年龄相吻合,还符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取向,让学生所诵读的内容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因此,在给学生指定诵读篇目时,我采用“分层指定”的原则,每个年级学生所诵读的篇目是各自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个班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兴趣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诵读篇目也应该因人而异。例如,在“熟读唐诗、我会默写”的诵读活动中,我鼓励学困生以《江雪》《春晓》等五言诗,以及《望岳》《鹿柴》等绝句为诵读对象;而中层生的诵读则以《枫桥夜泊》《凉州词》等七言诗,以《黄鹤楼》《锦瑟》等律诗为主;指导尖子生尝试诵读《塞下曲》《秋夜曲》等有一定理解难度的乐府诗。
其次,提高诵读形式与学生的适配性,设计行之有效的国学诵读开展方式。国学作为一种小学语文教学资源,虽然开展意义重大,也颇受学生喜欢,但也有赖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一方面,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应该设计好活动开展的程序,确保每一个活动环节的顺利开展,避免出现“放羊”的混乱场面。另一方面,国学诵读的开展方式应该突出“好玩”的特色,国学诵读的开展方式更应该乐于游戏,让学生诵读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一方面,创设有助于国学诵读开展的活动环境。为了配合活动开展的需要,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搭建小舞台、为学生准备玩具材料,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放松地参与。为此,为了激发学生对国学诵读的参与热情,以及自信心,我每个月都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国学诵读成果展示平台”。例如,我充分开发教室的黑板报、墙报,校园橱窗、宣传栏,用来展示学生的国学诵读手抄报、读书心得、班级诵读论坛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如,我开展每个月的“诵读之星”评选活动,根据学生背诵时间的先后、背诵的数量、形式等, 评选班内的阅读能手,在年级中评选诵读之星。这样,学生在国学诵读的参与过程中就会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让国学诵读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
2.采用以体验性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开展国学诵读中,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国学诵读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学诵读体验,形成有自己班级特色的学生“体验式”诵读开展模式。
一方面,体验国学诵读的丰富性。国学既是小学语文的一种教学资源,还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国学诵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文化素养,反映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思维、感情。在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体会,就会接触到很多在常规活动中所没有的内容,从而实现开发学生潜能的活动目标。例如,学生通过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中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而这些传统节日是以农历进行计算的,从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同时,学生还了解我们民族在重阳节有登高望远、插茱萸、喝黄酒的民间习俗;教师也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习俗所寄托着人们思乡、重情谊的民族情结。这样,在一次次的诵读实践中,学生也在反复体验国学文化的内容,他们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也不断得到相应的扩大、巩固和升华。
另一方面,体验国学诵读的趣味性。趣味性是国学诵读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所在,也是吸引学生参与、体验的魅力所在。因为国学诵读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很多是耳熟能详的儿歌、古诗词,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国学诵读教学中,我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参与层面,而是以学生的诵读体验为核心、以趣味性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体验国学诵读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功感。在体验国学诵读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国学,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三、实现“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双重教学效果
国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其自身特定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决定了国学诵读在完成学生语文学科教学功能的同时,还肩负着社会教化、习惯养成的教育职责。在实践中,笔者充分挖掘国学诵读潜在的教学价值,让“国学诵读教学”不但是学生语文学科的一项内容,更是教育学生的科学、高效的新型教育方式,并用国学诵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双重教学效果。
1.开展国学诵读有助于学生丰富语文知识
一方面,通过国学诵读的开展,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在研究中,我鼓励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坚持平均每两天背诵一篇诗文,一年以三百天计,这样每年至少可以背诵一百五十篇;此外,我还提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坚持每周读一本课外书,如此一算,每年就读50本,整个小学阶段六年至少读了250本,如果以每本书2万字进行计算,每个学生的阅读量可达500万字以上,这远远超出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
另一方面,通过国学诵读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语文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课外阅读,这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例如,通过诵读《西游记》,学生知道了火焰山就是现在的吐鲁番盆地,那里盛产葡萄。又如,在诵读《爱莲说》中,学生知道了“出淤泥而不染”指的是莲花,后来用以形容品德高洁的人。再如,学生在诵读中外名著中,知道了“三苏”“三曹”“大小仲马”等父子作家。
2.开展国学诵读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国学诵读是一项立体式的学习过程,不但直接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速度、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以语言表达能力为例,“专题式海量阅读”是笔者在课题《小学低年级国学诵读的研究》中围绕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开展的一项研究活动。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日常接触的零散材料集中化处理,并且根据教材不同的综合性实践专题进行材料的不断积累,则学生对专题内容的认识也必将能够逐渐加深。例如,在重阳节时,指导学生对《新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以及国学名著中关于“尊老爱幼”的典故、诗句、名言警句进行对比性阅读,并鼓励学生尽可能熟读、背诵。这样,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列举“孔融让梨”“黄香暖床”等生动例子,在写作时也能够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千古名言运用自如。
因此,教师可以借专题来集中材料,做到语言训练有材可依,以海量阅读来实现知识面的广度和认识的深化,令语言表达插上思想的翅膀。如此,学生能从阅读中收获精神享受,读出语感,读出诗意,读出思想。有了思想的积淀,那么学生说话的念头也就油然而生,在语言表达上“想说”。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伴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多,专题学习的不断开展,其阅读体验也在点滴汇聚,与蕴积于内心深处已有的对社会生活的固态认识发生碰撞、发酵和融会,就会对社会、人生和命运凝结成新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认识,在语言表达上实现“就会去陈言而留真意,除粗秽而存精气,就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
国学诵读作为一种开放型的语文教学活动,其开展是充满研究意义的。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只要教师坚持正确的教学原则、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就能实现“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双重研究目标,形成一种科学、高效的国学诵读开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边艳红 小学阶段国学诵读教育价值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2]叶蓉蓉 小学“国学诵读”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谢静 小学语文国学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黄桂梅 诵读国学古诗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2014,14。
[5]金林祥 论少年儿童读经教育的德育意义——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
论文作者:卓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国学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能力论文; 内容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