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经济:一个投资视角的解释_投资论文

美国新经济:一个投资视角的解释_投资论文

美国新经济:一个投资角度的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角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自1991年4月份以来,在财政赤字、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持续走低的情况下,经济持续增长,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不管这种称法是否妥当,美国经济总体形势较好,这是绝大多数人所公认的。不过,令学术界比较尴尬和突兀的是,新经济可以说崛起于学术界讨论美国衰落的原因和应该吸取的教训的喧闹声中。应该承认,我们先前对于美国经济的某些认识或许具有片面性,可能有些认识不正确,有些变化的重要性我们认识不够,估计不足。本文要讲的投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一、美国的投资率实际上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

按照通常的统计口径,在90年代,美国的投资占GDP的17%, 比西欧国家的20%少,比日本的30%更少。但美国的经济形势却比日本和西欧国家好。按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拉动投资的一般认识,美国用较少的投资要带来比日本和西欧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率是很不容易的,必须有投资效果的大幅提高做基础,而从一些研究者所做的研究来看,并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一点。那么,是否存在投资被低估的情况呢?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就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注:见英国《经济学家》1998年7月18号上Mirka Kirova 等人的文章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的杰弗里·萨克斯等著《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第5章。)。他们认为, 美国国民账户统计中所报告的投资只包括了用于物质资本即厂房、设备、基础设施和住宅上的开支。实际上,经济学家都同意,任何开支只要能够带来未来的产出,都属于投资。按照这个定义,许多开支都符合这个标准,而在原来的统计中都没有包括。这些开支主要有:

1.教育。它在长期内产生收益因此应该算作投资,但是现在只有用于校舍建设和设备购置上的开支才计入投资额。这是一笔很大的遗漏额:在1990~1994年期间,美国用于教育方面的开支(用于建筑物的开支除外)占GDP的6.6%,12个其他富国的平均数字是5.6%, 而有着最高投资水平的日本相应的数字是3.8%。

2.研究和开发。研究和开发也产生未来的产出。然而,在国民帐户统计中,政府研究开发被计入政府消费之中;企业研究开发简单地作为生产成本计算,事实上都排除在投资和GDP的统计数字之外。 美国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一直高于其他国家,在1990~1994年期间,该项投资占GDP的比率为2.7%,其他富国的平均数是2.1%。

3.耐用消费品。按惯例,只有企业才投资,居民的所有开支(买房子除外)都算作消费。如果企业买台个人电脑或小车供职工用,这算作投资,但是如果居民自己买这些东西使用,就算作消费,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把耐用消费品算作资本,这又会使美国比其他国家增加更多的投资:在1990~1994年期间,美国把GDP的6%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相比之下其他富国是5.4%。

4.军事开支。军事开支通常算作政府消费而非投资,然而政府用于军事方面的研究开发,其成果大多数也有经济方面的应用。如果这些开支将在长期内带来某些形式的“产出”,那么,它也应该计算为投资。在1990~1994年期间,美国花了GDP的1.3%在军事用途的硬件方面,其他富国的平均数是0.5%。

所有这4项投资在美国都比在其他国家要多些。因此, 把它们加到通常尺度的投资额上去,将会缩小美国与其他富国之间在投资方面的差距。另外,相对其他物品和劳务而言,投资品在美国比在其他国家一般都要便宜些。因此,一定数额的美元在美国用于投资比在别的国家能够购买更多的实物。如果把投资数字根据国家之间的价格差别作一下调整,美国的总投资,包括上述4项在1990~1994年期间,将占到GDP的大约35%左右,高于12个富裕国家33%的平均数。

二、美国近年来投资技术结构的变化使净投资率反映不准确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按照常规的统计数字,美国的净投资率这些年来存在着下降的趋势,而总投资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上升之后基本上稳定下来,目前是17%左右。在90年代是略有上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自80年代初期以来,投资的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耐久性设备投资占投资的比率由80年代初期的不及50%,上升到90年代的80%左右,其中,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投资占很大部分,1991年达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17.8%。这种投资的结构变化产生了拉低净投资率的效果,因为设备折旧快于建筑物折旧,尤其是电脑的折旧每年高达25%。因此,尽管净投资率降低了,实际上投资的资源并未减少。如果考虑到设备投资比起建筑物投资对于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更大,则这种结构变化的意义就更大了。看来,我们看待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影响,今后恐怕更多地应该看总投资率,而不是净投资率。有人专门对计算机的价格走势进行研究,说明由于计算机价格每年下降25%左右,今天的计算机投资额即使比起10年前不增加,但是如果按照10年前的计算机价格计算,也等于增加投资好几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从研究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用总投资率更能够反映实际,更有说服力。

三、投资结构的变化有助于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的投资结构及经济结构近年来发生了两个大的变化:一是由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转移;二是由第二产业里的建筑业及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转移。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 农业从1970 年以来都比较稳定,1970、1980和1990年分别占3%、2.7%、3%;工业的数字分别从占35%,下降到1980年的33.6 %, 进一步下降到1990年的25%;而服务业则从占62%上升到1980年的63.7%,进一步上升到1990年的72%。近年来这种转移的趋势仍未改变。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1996年高技术产业对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4 200 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15%。电脑、软件和通讯三个产业1996年对于GDP 的贡献高达33%,远高于传统经济的带头产业——建筑业和汽车业,它们的贡献分别为14 %和4%。由于信息技术投资猛增,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的投资已经占到20%左右。1996年,信息产业的投资占GDP的比率,美国为4%,日本只有一半,为2%。 其影响从1997年美日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上可以看出来,在该年里,美国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比率为43%,日本只有21%。网络设施美国是6 200个, 日本只有1 000个(注:参见黄顺基主编《走向知识经济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上确实是花费了很大的气力。

那么,这两个变化对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什么意义呢?一般认为,经济的服务化,有助于减少经济的波动(注:参见“服务业缓和经济周期了吗?”Jaewoo Lee,加州大学Irvine分校,1996年5 月。“力量不断增加的服务业”Andrew Wyckoff《OECD观察家》第200 期,1996年6月。)。这是因为, 对服务的需求较之制成品的需求对于收入的变化没有那么敏感。随着服务业占产值的更大份额,经济起伏将会比较平缓,下降幅度将不会那么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业是反萧条的。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首先,服务不象有形商品,它不能储存。在日子艰难的时候,消费者可以推迟购买电视机,但是头发还得理。象个人时不时需要理发一样,企业也没法储藏服务。因此,总体上看,对于商品的购买较之对于服务的购买更容易推迟。

其次,对经济萧条影响最大的是制造业企业存货水平的变化而非服务业。这是由于在下降开始时,需求放慢,企业存货堆积。企业不得不比需求的下降更多地削减产量,以使其存货水平恢复正常。

第三,服务业的资本密集性不那么高。由于时日艰难之时,企业最先削减的往往就是投资,制造商投资的大幅波动在经济周期中往往起到重要作用。

加州大学衣尔文分校的Jaewoo Lee(注:参见“服务业缓和经济周期了吗?”Jaewoo Lee,加州大学Irvine分校,1996年5月。 “力量不断增加的服务业”Andrew Wyckoff《OECD观察家》第200期,1996年6月。)最近所做的一项研究有力地证明,随着服务业职业在总职业中占份额的上升(从本世纪初的占50%上升到今天占80%),美国经济周期幅度变小了,失业和收入的起伏较小。而且,服务业岗位占份额较高的州象夏威夷,在萧条时期的失业率上升最少。

经济学家们认为传统产业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之后将受到边际效用递减率的局限,但是近年来美国的资金较多地投向高科技产业,它们的边际效率基本上不受此法则的限制。因为高科技产业一旦在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上有突破性的创新,就会带动消费需求,并使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从而进一步刺激企业投入研究开发。正因为这样,经济增长不易出现过热现象,反而形成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的良性循环。这可以说是美国经济9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风险投资业的高度发达为美国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据美国商业部统计,二战以来,95%的科技发明和创新都来自小型新兴企业,而在美国每年创办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就达400~500家,是法国的10倍。为什么美国的这些企业发展得如此之快呢?因为美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得早发展得快。可以说,美国高科技的发展,风险投资功不可没。这是因为,高科技企业在启动阶段资金短缺,他们既无厂房设备可供抵押,又无贷款资信可供查询,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同时,新兴的高科技公司由于规模小及运作不成熟而达不到公开招股筹资的条件。这样,他们往往只有求助于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家往往可以仅凭企业的一纸计划书和创业者的创意甚至是个人的直觉就可以决定是否给与投资),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高技术企业发展。

就具体的例子而言,硅谷创造的高科技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风险资本的功劳。80年代以来,美国风险资本投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得起步阶段的硅谷高科技公司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仅在1987年一年里,风险资本投资就达到了49亿美元。到1995年,美国主要的风险投资公司达到500多家,对30 000家风险企业进行投资。 著名的数据产品公司(DataProducts )就是依靠大陆资本公司(ContinentalCapital Corporation)的支持而创办起来的。 英特尔公司也是因为得到著名的风险资本家阿瑟·罗克的投资才得以创办成功的。而有名的风险投资公司资本经营公司(Capital Management Services)在10 年中投资了7 000多万美元帮助创办了40多家公司, 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苹果、阿塔里、阿尔托斯(Altos)等计算机企业。 著名的风险资本公司克雷纳·帕金斯·高费德·贝叶斯公司, 先后培育了太阳微系统(Sun)公司、Intuit公司、网景公司和Amazon公司等著名的高科技公司。风险投资造就了高科技产业,而后者对于美国今天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因此其影响是巨大的。

美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得最好,不仅因为那里有愿意承担风险并且寻求高收益的资金,有高素质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有许多急需资金的高科技项目,还因为政府的积极支持。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1957年,国会通过了国内收入法规的第1224部分,允许单个人向新企业投资25 000美元遇到资本损失时,可以从收入中抵减这一损失;2.1958年通过小企业投资法,鼓励建立小企业投资公司,规定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发起人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4美元的低息贷款,以及可享受特定的税收优惠;3.美国的资本利得税虽然属于综合个人所得的一个部分,但是大多数时间享受单独的低税率和其他优惠,1986年以前,美国公司资本利得税实行28%的分离税率,而当时一般公司税率为48%,个人资本利得虽然并入一般所得统一累进,但是纳入综合所得的应税利得只占个人资本利得的40%, 其余60 %免予征税。 1988 ~1990年期间,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削减到28%的较低水平,个人资本利得全部纳入综合所得税基,统一适用28%的边际税率,似乎优惠取消了,但是1991年美国政府将个人所得边际税率从28%调高到31%,而个人资本利得的边际税率仍适用28%的税率不变;4.政府放宽了退休人员收入保险法案的解释,准许退休人员保险金投资于风险投资业;5.对于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政府简化手续,只收取30美元的注册费;6.如果风险投资公司所支持的新企业创造了一定数量的新就业机会,州政府也会对于风险投资公司给予税收优惠;7.政府特别是一些州政府,自己也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成立风险投资公司。由此可见,美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达是与政府的扶持和促进分不开的。

五、产权投资与企业重组的蓬勃发展使美国许多行业重振雄风

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产权投资与企业重组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据美国权威的证券资料公司1997年12月12日提供的最新统计,1997年美国的兼并交易达9 400件,涉及金额8 230亿美元,比1996年的历史最高纪录还增加了24.7%。(注:杨广辉等主编《大洋彼岸的新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90年代值得提及的一些兼并大案有1996年12月波音兼并麦道案,涉及价值133亿美元。兼并后的新波音拥有20万员工,500亿美元资产,是世界上最大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奠定了波音在世界飞机制造市场上的强有力的竞争地位。所以,波音公司的总裁不无豪迈地说:“这次兼并,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和企业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注:杨广辉等主编《大洋彼岸的新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

美国电讯业领域1997年发生世通公司收购MCI。 这次收购金额达创纪录的370亿美元,而且是小公司收购大公司,前者只有后者的1/2。兼并后的新公司将称为“MCI—世界通讯公司”,资产总价值约1 000亿美元,年营业额320亿美元,拥有65个国家的7万多名员工,可以为美国国内外的用户提供从当地电话、长途电话到INTERNET的全套通讯服务。

1998年4月6日,美国两大金融公司——花旗集团和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组成花旗集团公司,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公司拥有资产近7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企业。

1998年5月7日,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与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合并,这次合并涉及金额达920亿美元,又是创世界纪录的。 两个公司合并后称为戴姆勒—史莱斯勒公司,年销售额为1 300亿美元,在世界汽车工业位居第三,仅次于通用和福特公司。

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在硬件上与英特尔结盟, 在软件上与微软联姻,使得各自在高科技领域的地位难以动摇。

美国的兼并活动产生了许多有益的效应,如经营协同效应,即1+1>2的效应,最明显的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企业发展效应, 兼并克服了企业进入新行业的资本壁垒和技术经验不足的壁垒以及流通渠道的壁垒,能够保持企业较快较稳妥的发展速度;市场份额效应,兼并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事实上,美国90年代许多行业的重振雄风,在国际竞争中显示出咄咄逼人的架势,与这些兼并活动造成的优势不无关系。

标签:;  ;  ;  ;  

美国新经济:一个投资视角的解释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