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之研究

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之研究

赖文凤[1]2002年在《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以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为研究对象,逐条梳理陈水扁的两岸关系主张,探讨其产生的背景,最后对其进行剖析。文章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简单介绍有关本课题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资料说明及本文的写作意义。 第二部分,分析陈水扁两岸关系定位的主张——“台湾住民自决论”。论文首先分析陈水扁“台湾住民自决”的“根据”,包括:“台湾与中国法律关系未定论”、“台湾小命运共同体”及“台湾主权独立论”;接着阐述了“台湾住民自决”的实现方式:“民主建国论”与“统独公投论”。文章深刻分析了陈水扁“台湾住民自决”各个主张的实质及其相互之间内在联系。 第叁部分,阐述陈水扁“和平相处”主张。文章分别从军事、社会经贸角度进行论述,这些主张既受陈水扁两岸关系定位制约,也反作用于他的两岸关系定位。 第四部分,分析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产生的背景。论文把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与国际、两岸、岛内及历史四个方面的因素紧密结合起来分析,辩析各因素在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中产生的作用。 第五部分,分析与批判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内容包括:陈水扁“台独”主张模糊与多变,陈水扁国家概念与政府概念的混淆,陈水扁人权观与主权观的逻辑错误及陈水扁“和平独立”的神话。 第六部分,结语。总结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的特点,展望两岸关系的未来。

孙亚夫[2]2015年在《概论1987年至2012年两岸关系发展脉络》文中指出台湾问题产生后,大陆与台湾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1987年至2012年的两岸关系,是一个从隔绝走向交往、从紧张动荡走向和平发展的进程。这个进程,呈现了两岸关系中的种种问题,也展示了两岸关系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这个进程表明,大陆发展进步是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大陆方面对台方针政策产生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作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辟了通向和平统一的正确道路,今后还要在推进两岸关系中战胜各种挑战、解决各种问题,开辟和平统一新前景。

范希周[3]2002年在《现阶段民进党大陆政策分析》文中认为2000年初陈水扁当选“总统”后,首次提出了民进党的官方大陆政策。在台湾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坚持“台湾独立”或“台湾主权独立”,始终是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基本主张,但是经历了不同阶段的调整和变化。执政以后,民进党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采取了各种软硬不同的策略,极力与大陆方面周旋,拒绝在一中原则的基础上缓和两岸关系。但是亚太局势、两岸关系和岛内形势都在发展和变化,面对来自各方的批评和重重障碍,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应当作顺乎客观形势要求的理性选择。

王永昌[4]2006年在《台湾政党政治对当局两岸政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台湾问题是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最大和最危险的安全隐患之一,如何遏制台独,防止台湾内部政治发展出现不利于我的突变,必须以对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清晰把握为前提,必须始终掌握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发展方向。理论和实践的需求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本文划分了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叁个层次:两岸关系定位、两岸经贸政策、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通过对台湾地区七次“修宪”的概括介绍,描述台湾“宪政”体制的历史变化;利用定量分析方法,把政党的统独意识形态变化以及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指标定量化,并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两岸贸易额逐步脱离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稳定发展趋势,但是台湾执政党的统独意识形态对于台商赴大陆投资具有重要影响,从而制约大陆实际利用台资的增长率。作者通过对“总统”选举期间候选人的政策论述与执政后的政策制定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总统”凭借其法定权力可以推行在竞选期间的政策论述,但是“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立场变化则不会体现在实际政策上,议题取向的变化是一种选举行为。通过对立委选举结果的分析,作者揭示蓝绿政党在立法院斗争与妥协的态势,以及对当局两岸政策的影响;通过选民分布理论,作者解释了“中央级”选举如何引发泛蓝政党在选举前出现统独跳跃。利用总统权力、府会关系、国会是否有清楚多数等叁大变项,本文构建了一个可行的行政与立法互动关系模型,以此解释、分析和预测不同行政与立法互动关系下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走向;并且通过分析修订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立法院运作过程,以案例形式展现政党之间在政策议题上的讨价还价以及立法院运作中各大政党的作用。最后,作者对影响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若干重要因素作出分析,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对台湾当局未来两岸政策的走向作出预测。

王俊峰[5]2012年在《冷战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关系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台湾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这其中,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常常引起两岸双方的不快,甚至对抗,影响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此问题的合理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质内涵,提升台海问题和平解决的机会系数,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指的是台湾对外交往问题,意指台湾在国际舞台上存在的形式与权利范围。这一问题可以从叁个角度考察:台湾的“邦交国”问题,台湾与“非邦交国”的关系问题以及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等问题。东南亚地区是台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地区。台湾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是研究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典型案例。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东南亚国家大多追随美国奉行“反共反华”的敌对政策,与台湾保持着“邦交”关系。上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主动寻求与新中国接近,东盟国家也纷纷与台湾“断交”,转向承认新中国,但双方经贸关系却有了提升。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彻底瓦解,对台湾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影响。李登辉当局积极推动“政治民主化”和“政权本土化”,岛内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在两岸关系上,弱化“一个中国”原则,淡化统一诉求,回避政治谈判,公开提出“两国论”。在国际上,大搞“务实外交”,谋求重返国际组织,与一些国家发展实质关系,进而寻求国际社会的“双重承认”。台湾地区领导人实现了对东盟国家的访问,互设代表机构并提升机构层级,突破了“非官方”的限制。两次推动“南向政策”,借“南向”抑“西进”,阻遏台商赴大陆的投资热潮。同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以经促政,借此推进双边政治关系的提升。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否认了“九二共识”,鼓吹“一边一国论”,在岛内推行“公投”、“宪改”等激进“台独”路线,限制两岸交流,推行“去中国化”,大搞“烽火外交”,以攻为守,四处点火。结果不仅未能扩大台湾的“国际空间”,而且还使得两岸关系危机频发,美台关系、台日关系严重受挫,台湾被国际社会视为“麻烦制造者”。东南亚国家对陈水扁当局的危险行为都表达了不安和反对,没有太多的意愿发展与台湾的政治关系。双方经贸关系也深受影响,台湾经济陷入“边缘化”困境。2008年以来,马英九当局认同中华民族,主张在“宪法一中”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维持“不统、不独、不武”的台海现状,以促进两岸和解为主线,推动两岸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全面正常化。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以改善两岸关系为前提的“活路外交”,主张与中国大陆实现和解休兵,维持台湾“邦交国”的现状;重建与“非邦交国”特别是美国、日本之间的互信;扩大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国际活动的范围。在东南亚地区,马英九当局利用台湾的经济实力,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努力开展民间交往、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谋求与东盟国家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充分发挥“软实力”的作用,推动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后冷战时期,东南亚国家都与中国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希望两岸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也重视发展与台湾的关系,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搞“平衡政策”,加强与台湾的经贸联系,并利用台湾制衡中国大陆。冷战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演变具有如下特点与启示:一是冷战结束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的主要方面依然是在经贸、人员、科技等非政治性关系。二是双方关系发展呈现出先扬后抑再扬的特点。李登辉时期是台湾与东盟国家交往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双方实质关系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到了李登辉后期和陈水扁时期,由于台湾当局坚持分裂国家的路线,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威胁亚太地区和平。东南亚国家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不愿过多地与台湾当局发展关系。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发生重大而又积极的变化。台湾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叁是中国大陆实力的增强是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框架的坚强保障。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两岸实力对比越来越有利于中国大陆方面,东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也已建立,在此背景下,东盟国家在发展对台关系时,必然会以中国大陆为第一考量,更加严格遵守一个中国政策,台湾与东盟国家的实质关系空间也将被限缩。2008年以来,台湾当局积极寻求参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大陆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协助台湾参与,不仅可以帮助台湾摆脱经济困境,为台湾同胞谋福祉,而且也能展示大陆的善意,加强两岸同胞对国家的“认同”。两岸在东南亚地区拥有共同的利益,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繁荣做出积极贡献。两岸应该本着对两岸人民有利、符合两岸人民共同福祉的宗旨,先从经济、文化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努力开创两岸在东南亚地区合作的新局面。

勾波[6]2007年在《试析民进党上台后海峡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文中提出冷战结束后,美国根据其战略利益的需要,不断调整对台政策,在处理海峡两岸关系的过程中其政策指向逐步倾向台湾,进一步提升了美台关系在海峡两岸关系中的分量。2000年,以“台独”建国为己任的民进党上台后,美国的海峡两岸政策正在由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其“一个中国”政策出现了空洞化倾向。美国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重要的外界干扰因素,其海峡两岸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势必会对海峡两岸双方的政策走向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两岸关系的走向。本文以民进党上台后美国海峡两岸政策的本质——所谓的“维持现状”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美国海峡两岸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就我国今后的对台、对美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刘文正[7]2008年在《新加坡与台湾关系(1965-2007)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台湾地区与东南亚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上一直保持紧密的联系。二战后,这种关系随着国际和地区环境的变迁得以深化和发展。地处东南亚中心的新加坡自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便逐步与台湾建立起密切的实质关系,并一直保持至今。这一方面是受到人文、地理、经济及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是双方主观积极推动的结果。新台关系的实质是双方的军事合作和经贸互动,与二者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密切相关,彼此在各自对外交往上都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将新加坡与台湾关系(1965-2007)分为叁个时期论述:蒋经国时期(1965-1988)、李登辉时期(1989-1999)及陈水扁时期(2000-2007)。对于每个时期的新台关系都按如下逻辑结构展开分析:首先概述该阶段新台政治经济关系,接着分析这一时期新台关系的特点,最后应用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法探讨影响新台关系背后深层因素。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叁个部分组成。在绪论中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框架结构。在正文部分,第一章分析新台关系的背景,首先概述新加坡和台湾这两个行为体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政治体制、对外政策背景,接着比较双方背景的异同之处,最后引入1959年至1964年的新台关系为分析1965年之后的新台关系作一铺垫。第二章主要内容是结合冷战时代的国际和地区背景,在回顾蒋经国时期新台政治经济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探讨该时期双方关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第叁章围绕冷战结束后的时代变革,探讨李登辉时期新台关系的特点和影响新台关系深层因素;第四章则重点分析了新世纪背景之下的陈水扁时期新台关系的现状、特点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在结论部分,通过对全文总结,概括新台关系的特殊性,指出新台关系实质,认为进入21世纪的新台关系不可能突破原有非国家层次的交往框架,未来双方关系的发展空间将更多地取决于中国大陆因素。

吴丽娜[8]2011年在《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则是解放战争时期遗留下的中国内政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历史使命。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台湾岛内政局的变化,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推动祖国的统一进程。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台湾政策”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学者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中共的对台政策主要为:建国初期的“武力解放”;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叁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和平统一八项主张”;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所确立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但学者们关注的角度、侧重点各有不同。本文主要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为研究内容,在综合分析政策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新世纪以来中共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本文是动态的研究,突出的是新世纪中共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并分析了政策发展的原因,这是本文较之其他文章的创新之处。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二十世纪末,中国共产党的台湾政策,主要包括:新中国建立初期致力于“武力解放”台湾;1955年以后调整为武力与和平两手并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第二部分分析总结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台湾政策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五点:(1)以务实灵活的态度重新阐述“一个中国”原则;(2)以法制“独”,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3)确立两岸和平发展主题,重塑“和平统一”信心;(4)积极开创两岸和平谈判新渠道;(5)全面促进和加深两岸民众交流。文章第叁部分,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台湾政策发展的原因分析。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为中共对台政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两岸关系的状况又是中共对台政策发展的客观基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发展,是在坚持原有方针基础上的理性、务实的调整。这些调整使中共的对台政策更具主动性、策略性,特别是“两岸和平发展”主题的确立,既符合海峡两岸发展的客观实际,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思想,给台湾同胞带来实惠。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既有助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和台海局势的科学决策,推动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实践与发展;又可以在把握中共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中,预知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抓住改善两岸关系的契机,大力推动对台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早日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

刘相平[9]2015年在《交锋:台湾岛内对“九二共识”的争议及其影响述论》文中认为"九二共识"的内容和实质在1992年海协、海基会商谈中就得以确立,事实不容否认。然而,十多年来,围绕"九二共识",台湾"泛蓝"阵营与"泛绿"阵营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泛蓝"阵营接受并坚持"九二共识",而"泛绿"阵营歪曲和否定。在中国大陆和岛内"泛蓝"阵营的坚决维护下,在台湾民众的支持下,"九二共识"取得了胜利。"九二共识"已经成为两岸关系中不可动摇的柱石,同时又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广阔的空间。国民党方面应该回归"九二共识"的本意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谋求国家统一";而如果民进党要想在台湾重新执政,就必须正确面对"九二共识"。

林劲[10]2003年在《民进党与台联党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进党与台联党是现阶段台湾政坛两大阵营之一———泛绿阵营的主要组成部分 ,两党关系决定泛绿阵营的兴衰走向 ,关系台湾政党格局。台联党的成立有利于民进党摆脱执政困境 ,囊括了台独基本教义派势力 ,瓜分了民进党原本部分支持基础。现阶段民进党与台联党的互动态势是既合作又竞争 ,既相互支持 ,又相互区隔和制约 ,台联党是陈水扁争取 2 0 0 4年大选连任必须借助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民进党与台联党关系的实质的主要方面是相互需要、相互利用、相互依靠 ,是李登辉与陈水扁关系的体现。今后一个时期 ,两党关系将随着政治主张的差异的冲突、李扁关系的变化 ,以及台联党实力的下降及社会基础的削弱而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之研究[D]. 赖文凤. 厦门大学. 2002

[2]. 概论1987年至2012年两岸关系发展脉络[J]. 孙亚夫. 政治学研究. 2015

[3]. 现阶段民进党大陆政策分析[J]. 范希周. 台湾研究集刊. 2002

[4]. 台湾政党政治对当局两岸政策的影响[D]. 王永昌.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5]. 冷战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研究[D]. 王俊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2

[6]. 试析民进党上台后海峡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D]. 勾波. 黑龙江大学. 2007

[7]. 新加坡与台湾关系(1965-2007)研究[D]. 刘文正. 厦门大学. 2008

[8]. 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政策的演变[D]. 吴丽娜. 吉林大学. 2011

[9]. 交锋:台湾岛内对“九二共识”的争议及其影响述论[J]. 刘相平. 台湾研究集刊. 2015

[10]. 民进党与台联党关系分析[J]. 林劲. 台湾研究集刊.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陈水扁两岸关系主张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