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科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518057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水利工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能够提高水资源调控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向着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本文主要阐述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水利信息化工程是一项规模大、功能强、构成复杂、科技含量高、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化工程。以最新科技应用为依托,具有超前性、探索性的特点,使得工程质量管理难以避免的具有滞后性、不确定性,测试结论难以预料。当然水利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逐步被相关管理部门所接纳和应用,与此同时,相关的管理和技术标准制定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建设质量管理的要求,如何解决建设中遇到了问题,控制好水利工程质量成为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不够明确
信息化建设若把“高、多、全”作为发展思路、任务目标,即配置性能高、项目门类多、使用功能全。很多系统建设完成后没有使用价值、或者使用价值不高,只是利用其中几个甚至更少的功能,造成投资上的浪费。纵观近十年闸站监控系统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建设投入明显增加,而系统所实现的监控功能与高昂的造价并不匹配。更有的水库希望被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在溢洪道上针对溢洪闸建设远程控制系统和视频系统,而实际上这些水库在建库以后就没有溢洪记录。
1.2 从事信息化建设人员与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结合不够紧密
信息技术与水利工程结合还处于探索阶段。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懂信息技术的比较少,而信息技术掌握比较全面的IT人士又不太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从而造成信息化建设与水利工程管理难以高度融合、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1.3 标准的约束作用还不健全
水利信息化建设大规模开展,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2003年颁布第一个有关水利信息化的标准到2012年底,共计颁布水利信息化执行标准52个,这些标准为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技术的致性提供了保障,对信息化建设稳定合理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标准化的建设模式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多变,在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与水利信息化系统自身的特点以及建设要求结合不够紧密且存在滞后性,致使现有的技术标准难以完全覆盖,标准与标准之间衔接不佳,不能成为完整的参照依据。除了技术标准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有关建设质量方面的管理标准更加匮乏,标准的制定尚不完善,规范作用更无从体现。
2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准确认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各地在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工作中将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多地明确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整体推进“金水工程”,山东将水利信息化工作列入省水利6大体系建设之一,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提出要通过推进水利信息化在全国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北京、浙江、江苏、大连、宁波等地提出“智慧水利”或“智慧水务”建设目标,上海提出要建成“ 智能水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所采用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水体在水网中的流动特征与其他物质在媒介中的流动过程有明显不同。因此,水利工程所涉及的信息化内容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系统迥然不同。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目的,在水利工程的功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可靠的施工及运行,节约工程投资和人力资源成本。水利信息化工程从设计、施工、管理,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水利工程需要信息化建设,在水利信息化系统创建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持简洁、高效、实用的设计准则。但不应把追求信息化设施“高、多、全”作为发展目标,否则将导致投资回报率低、管理费用增加,应用价值不高。
2.2 充分发挥信息化人才优势,建设高水平信息化平台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集中了水利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新型自动化技术的工程结合体,科技含量高并且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涉及到的技术复杂、学科繁多,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掌握情况、工作经验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必须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3 充分利用现有质量标准体系和提升管理能力
“十二五”期间,对水利信息化中的不合理标准修订了25项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利信息平台搭建、信息共享、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水利信息化的实用性,使我国信息化标准制定滞后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应用日新月异,面对水利信息化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相关的技术标准及相关准则规范的制定较为落后的现实,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提升建设人员的管理能力来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
2.4 加快信息系统集成、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水利信息数据利用率
水利信息化各专业子系统涉及厂家不同、功能不同,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设计,使得各子系统间水利信息数据彼此孤立、相互封闭,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融合,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必须加快信息系统集成,改变原有的信息系统功能较为单一、缺乏集成性和数据共享性的弊端。联通“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整合。充分利用现有采集设备,制定系统集成及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享,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信息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一体化平台架构,并基于一体化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数据利用率。
3结束语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向着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然而水利信息化工程是一项规模大、功能强、构成复杂、科技含量高、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化工程。建设管理质量是决定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员既要跟踪先进技术又要创新管理观念。水利信息化建设即要满足对传统水利建设质量的相关要求,又要使其具有符合信息化工程质量的特性,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更好的服务水利、服务民生。
参考文献:
[1]胡四一. 全面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水利信息化, 2012 (6):1-6.
[2]富宏军.浅析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
[3]柳宗耀.浅谈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1).
论文作者:许波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8
标签:水利论文; 信息化建设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 标准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系统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