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关节炎大鼠的镇痛作用研究论文_蒋洁,赵华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830054

【摘 要】目的 分析探讨针灸对关节炎大鼠的镇痛作用,为临床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80只佐剂关节炎大鼠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时间在2012年2月1日至2014年1月期间,按照数字抽签法将这80只老鼠分成电针夹脊穴组、电针局部取穴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电针夹脊穴、电针局部取穴治疗,另选择40只未进行任何治疗的关节炎大鼠作为对照组,针灸结束后,对比分析3组大鼠的痛阈差值。结果 对照组和电针夹脊穴组、电针局部取穴组的痛阈差值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针夹脊穴组和电针局部取穴组的痛阈差值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电针夹脊穴、电针局部取穴治疗对关节炎大鼠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痛阈差值,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推广。

【关键词】针灸;关节炎;大鼠;镇痛;作用

大鼠佐剂关节炎具有持续疼痛的特点,并且炎性特征较为严重[1]。本文为进一步研究针灸对关节炎大鼠的镇痛作用,特选择了80只佐剂关节炎大鼠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时间在2012年2月1日至2014年1月期间,分别给予电针夹脊穴、电针局部取穴治疗,另选择40只正常的大鼠作为对照组,现报告整理完毕,具体陈述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择80只佐剂关节炎大鼠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时间在2012年2月1日至2014年1月期间,按照数字抽签法将这80只老鼠分成电针夹脊穴组、电针局部取穴组,每组各40例。

电针夹脊穴组均为雄性大鼠,年龄为8W,体重在180-200g之间,平均体重为(100.21±10.89)g。

电针局部取穴组均为雄性大鼠,年龄为9W,体重在181-201g之间,平均体重为(101.76±10.11)g。

对照组均为雄性大鼠,年龄为7W,体重在177-221g之间,平均体重为(100.77±10.15)g。

经确认,三组大鼠的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三组的临床数据可用于研究对比之中。

1.2 方法

1.2.1 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在大鼠的右后肢注入完全弗氏佐剂0.15ml,其中含有0.1%的灭活结核杆菌,就可以伪造大鼠右后肢关节炎,使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产生痛觉。

1.2.2 电针夹脊穴治疗方法:将大鼠固定于鼠笼中,身体部位保持不动,尾部可轻微活动,在L3-L5的双侧夹脊穴部进针,进针部位选在第3腰椎棘突下旁的0.3cm处,使用28号的3寸不锈钢毫针抵达椎板后转向尾侧,在第5腰椎夹脊穴处行平行透刺针,之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频率为15Hz,以大鼠胡须不出现挣扎为耐受度,每次治疗时间持续20分钟,2天治疗1次[2]。电针局部取穴组电针参数和电针时间同电针夹脊穴组,取穴部位为患侧太溪穴和昆仑穴[3]。

1.2.3 痛阈测定方法:将大鼠放在黑色的布袋之中,将待测后肢露出布袋外,动物安静后进行痛阈测定,使用SMZ-Ⅱ型微电脑辐射热测通仪,将仪器辐射温度调整至30-100摄氏度,每日测定1次,持续测定13天。

1.3 观察指标

对电针夹脊穴组、电针局部取穴组和对照组的痛阈差值进行观察,以分析针灸对关节炎大鼠的镇痛作用。

1.4 数据处理

对电针夹脊穴组、电针局部取穴组和对照组的痛阈差值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痛阈差值使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若数据间的P值小于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电针夹脊穴组、电针局部取穴组的痛阈差值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针夹脊穴组和电针局部取穴组的痛阈差值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3 讨论

慢性炎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疼痛病,如何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成为了临床热议的焦点和难点议题,针灸是治疗疼痛的有效中医手段,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临床优点[4]。

一般来说正常大鼠的左右侧痛阈基本对称,且两者的差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正常大鼠对痛觉存在过敏。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针刺可以有效抑制不同穴位炎区具有刺激性的脊髓角背神经元效应,尤其是对太溪穴、昆仑穴的抑制效果最佳,但是对外关穴、曲池穴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弱,这主要是因为外关穴、曲池穴离炎症区穴位的距离较远,因此,在对以上穴位进行针刺的过程中应该增强电针强度,以取得更为显著的镇痛效果。

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针刺疗法可以有效缓解急性疼痛,并且在多次针刺的情况下可以产生累加效应,进而改善多种慢性疼痛症状。电针夹脊穴和局部取穴治疗在降低伤害性热刺激和机械性刺激的痛敏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佐剂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此研究结果与龚伟,王升旭学者[5]在《电针夹脊穴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过程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变化及作用》一文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具有切实的借鉴价值。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电针夹脊穴组、电针局部取穴组的痛阈差值存在明显的差异,但电针夹脊穴组和电针局部取穴组的痛阈差值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故认为电针夹脊穴、电针局部取穴治疗对关节炎大鼠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痛阈差值,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郭勤,王希文等.肿瘤坏死因子-α在电针预刺激经穴与非经穴镇痛效应差异性中的作用[J].中医药信息,2012,29(4):131-133.

[2]郭长青,嵇波,陈幼楠等.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大鼠中枢不同部位亮氨酸-脑啡肽的影响[J].中国骨伤,2011,24(8):656-658.

[3]黄猛,谢英元,丁光宏等.穴位注射组胺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上引起的镇痛效应[J].针刺研究,2010,35(2):99-103.

[4]寿崟,赵颖倩,徐鸣曙等.大麻素CB1受体和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参与电针镇痛机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6):388-392.

[5]龚伟,王升旭,电针夹脊穴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过程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变化及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07(08).45-67.

论文作者:蒋洁,赵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3

标签:;  ;  ;  ;  ;  ;  ;  ;  

针灸对关节炎大鼠的镇痛作用研究论文_蒋洁,赵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