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如何看待多元方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化学家论文,如何看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元方法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保尔·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所主张的一种认识方法论。他的这一主张主要见于其代表作《反对方法》和《自由社会中的科学》等,前书于1975年出版后即从根本上动摇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础。并且,他的思想远远越出科学哲学界,渗透到了其他科学和社会领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西方的反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潮。费氏的论证方式十分奇特,并在论证过程中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例如,为了否定存在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标准、规则和观念,他使用了像“反对方法”、“怎么都行”、“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等刺激的词语,其实质是使用一种要“矫枉”就必须“过正”的策略;为了说明没有一种绝对正确、永恒有效的方法,他使用了严密的逻辑论证手段,即理性方法;而在回应一些西方学者的恶意攻击时,他则以牙还牙、嬉笑怒骂地加以辩驳,即非理性方法。此外,他还冒西方世界天下之大不韪,以列宁在政治斗争领域的辩证法主张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引伸出多元方法论。他摒弃西方人的偏见,多次赞赏中国共产党强制推行中医学,使这种科学得到继承和发展(注: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周昌忠译)和《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1月和1990年3月出版。)。费氏因此常常遭受误解和攻击。在国内,人们对费氏的认识论思想也有着广泛的探讨,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曾从思维方式角度对费氏的多元方法论进行分析,得出其思维方式具有客观性、辩证性和合理性的结论(注:黄瑞雄:《费耶阿本德与机变思维》,载于《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我认为,要把握费氏的真实思想,首先必须把握其“反对方法”的真实含义,这就要从其“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主张入手。其次要在此基础上把握其论证方法和手段。
费氏提出“怎么都行”的本意是讽刺喜爱追求规则,却又不愿意无视历史现实的人(注:参见张来举文《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的哲学家》,载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年第1期。)。他曾指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果你想得到持续有效的建议,无论是什么建议,那么,这个建议必定会像‘怎么都行’那样空洞模糊。”(注:费耶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40页。)可见,费氏的主张实质是否定固定不变的方法论,说他反对一切方法,毋宁说他主张“什么方法可行就用什么方法。”因为正如他指出的:“复杂的环境中发生着令人惊讶的、始料不及的发展。这需要复杂的方法。在此,根据预先制定的法则而不顾变动不居的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是不中用的。”(注: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导言》,第266页。)他认为,一切方法都具有其局限性,不顾具体条件而硬性规定一些规则,必然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所以,他主张“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思想、一切方法,而不是对它们作狭隘的挑选。”(注: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导言》,第266页。)他还认为应该保留所有的和将产生的方法,并对之持“典型的、肆无忌惮的机会主义者”的态度,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用。在他看来,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他所谓的“无政府主义”是指科学并不按什么固定模式发展。费氏指出,当今的认识论出现了齐一性倾向,唯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是尊,过于僵化、教条,是一种病态表现,必须加以治疗。而他主张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就是一付良药,靠此可望使科学“转向一种更开明、更自由的合理形式”。
费氏的主张并不是非理性的,更不是反理性的。相反地,他却是用理性来反思理性。多元方法论的合理性可从多方面得到确证。从化学学科特点,以及化学史上一些化学家在科学发现和建立学说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实例,亦可资证明。
众所周知,化学化工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条件,而且通过医疗、保健、计生和美容等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家庭、国家和民族行为,直至影响整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化学家为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已从实验室合成有机物50多万种,其中已有1.5万多种实现工业化生产。目前,他们还每天制造出1000多种新物质,无怪乎在一般人心目中,化学家就如一群高超的魔术师,在他们那里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变”出来的。化学家之所以能为人类的幸福生活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主要得益于他们的高超智慧。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对各式各样的方法论高度灵活地加以运用,而不对某一种方法僵化保守。质言之,他们在认识论上持多元方法论,在思维方式上则体现出灵活多变的特征。
化学家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学科特点所使然。化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物质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诚然,化学虽然不能从字面上仅仅指认为变化之学,但是把握物质分子千变万化的运动规律确实是其最根本的方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目前已知的原子种类即化学元素有100多种,原子以不同的种类、数目和排列方式结合成无数种分子,已为人们所知的化合物分子总数已有7000多万种,而且新的物质还在源源不断地被发现或制造出来。化学历史悠久,分支众多,体系庞大,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和繁杂,要想掌握物质分子的转变规律,就必须深入考察分子内部的原子、离子、原子核和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同时还须考察分子外部的多种影响因素。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以及物质的化合、分解、合成等都是变幻莫测的,要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决非易事。从事化学研究,必须牢记和理解大量的原子、分子等微粒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复杂多样的理论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造,这样就促使化学家的头脑异常发达,他们都具有极强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这三种能力被人们统称为思维能力。化学家高超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在科研过程中对各种方法论的灵活运用上。
化学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方法论的复杂多样性,其具体的研究方法难以计数。一般地,可将之分为两大类:一是感性和理性认识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和模型方法等;二是逻辑推理方法,如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和假说方法等。如果从“化学方法是人们进行化学研究所运用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这一定义出发,大体又可分为分析法、合成法、抽象法、模型法和移植法(注:《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分析法还包括定性、定量、结构和过程等分析法;抽象法还含理想化法、毛估法;移植法是指移植和运用其他科学理论和手段的方法,较重要的有物理、生物、数学、历史和哲学法等。普遍适用于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方法,如质疑法、逼近法、试错法和系统论方法等,也是化学研究所必用的(注:李志才主编《方法论全书(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87~600页。)。此外,一些通常被视为非理性的方法如灵感、顿悟、直觉等也往往为化学家所使用。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了原子论,开辟了化学科学全面、系统发展的新时期。它揭示了各种化学现象、化学元素以及化学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在科学与哲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道尔顿因此赢得“近代化学之父”的称号。在酝酿原子论时,他利用已由波义耳倡导、拉瓦锡加以发展的化学定量分析法,分析和测定了碳的两种气体氧化物的组成,结果发现了倍比定律,他把这一定律与物质由原子构成的观念相联系,认为倍比定律既是原子论的推论之一,无疑可以反过来证明原子论的正确性。于是,他把原子量概念引入化学,制定了第一张原子量表,建立起了科学的原子论。在此过程中,道尔顿综合运用了观察、实验方法和理论思维,以丰富的想象力把握住了原子,提出了构思新颖的理论。
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门捷列夫和德国的迈尔通过各自独立的研究,几乎同时宣布发现了元素周期律,这一发现成为元素概念从近代向现代进步的转折点,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门捷列夫利用了比较和分类的逻辑思维,主要通过把握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从元素化学性质途径来把握其周期性;而迈尔则从元素的原子量和原子体积着手,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元素的硬度、沸点等物理性质,发现都有周期性变化,可见他是通过物理性质途径把握元素周期律的。此后,有两位英国物理学家为揭开元素周期律的内幕作了重大贡献,一是巴克拉,他在1911年上半年用X射线对气体进行散射现象实验,提出了“某种元素原子中的电子数与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的见解。这一见解被莫斯莱于1912年所证实,他发现元素的特征X射线波长排序与其在周期表中的顺序完全一致,并将这个顺序命名为原子序数,通过进一步分析,他得到了一个十分正确的结论: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核电荷数。这样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就显露出来了:元素的性质表面是随原子量而实质上是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由此可见,导致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可能方法和途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原因是元素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而且这些属性都包含有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素的周期性,正是这种客观基础为科学家用不同方法从不同途径取得真理性认识提供了可能。
近代有机化学家以一种被称为“化学上的直觉”来建立化学结构理论,这种独特的有机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经验,对化学事实予以直观理解,并卓越地运用一种不注重定量方法的逻辑推理,而得出基本正确的理论结果(注:盛根玉:《近代化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年第3期。)。凯库勒提出苯分子结构理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据说,他在一次睡梦中看见碳链像长蛇一样盘绕卷曲,其中有一条蛇突然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环状。他因此茅塞顿开,通过进一步联想和类比,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假说,并进而以模型法构画、完善,后来获得了各种实验的证实。这一发现对于化学理论的发展,对于研究芳香族化合物中的异构现象和性质,以及对于发展煤油染料等大规模工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凯库勒是基于大量的实验事实,使用了非逻辑的灵感、顿悟和直觉思维,还依靠直观形象化的模型方法以及逻辑推理而成功。
以上都是化学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而获取成功的范例。的确,在化学家看来,对任何方法都不能偏废,因为它们都有可能被有效地予以运用。我们并不试图说明所有的化学家都做到了这一点,而只是就总体意义而言。事实上,相对保守僵化的化学家也是有的。比如,在科学方法的认识与运用上,迈尔就不及门捷列夫,前者偏于狭隘,不像后者那样能灵活运用众多方法来归结出一般规律,并大胆地作出科学预见。这正是人们往往将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功勋归于门捷列夫的原因。
对于如此众多的方法,化学家又认为不能平等对待并在使用上齐头并进。质言之,他们思维灵活,既反对单一僵化,又视实际需要有侧重地运用各种方法。化学家在进行科研时,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进而用理性思维(其中也运用灵感、直觉、顿悟思维)。
费耶阿本德主张多元方法论,化学家事实上同意这一主张。但是,对于非理性方法,他们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而且将之视为辅助性的,因为科学理性以外的方法如政治、宗教等手段不能代替科研中的方法。各种方法都应灵活运用,但不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均等地看待,而要以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方法为主,这也许就是化学家对待费氏多元方法论主张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