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理解词语是开启课文的金钥匙,是扣启书山学海的大门。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是语言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理解词语;教学;形象思维;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077-02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理解词语是开启课文的金钥匙。词语在发展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是语言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教学实践中,如何多种方法并用来理解词语呢?
一、查工具书理解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品味词句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种方法永远都不过时,永远都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学习《莫泊桑拜师》的最后一自然段时,学生对“用心揣摩” 这个词不熟悉,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了解“揣摩”的意思就是反复地思考,用心地推敲。学生在理解关键词的基础上,就会想象出莫泊桑是怎样经过反复推敲,思考才有了这些作品,才能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不易。
又如在学习《一颗橡树》时,词语“妄自尊大”“居高临下”“轻蔑”等生词时,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品味,进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这一训练在小学阶段贯穿始终,要求循序上升,是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要想学生掌握这一重要技能,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它的方法和加强它的训练。
一个词语,往往除了它的本义还有比喻义,引申义。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就是结合课文特定的语言环境理解这个词语在此是用了它的本意还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譬如: 蜿蜒,本意是蛇等动物曲折爬行的意思。如果是"山路蜿蜒",那它的意思就变成了山路弯弯曲曲向远处延伸的样子。绿,本意是形容草和树叶的颜色。而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当成动词用了,是吹绿了的意思。如我在教学课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一课,理解词语“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时,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明白这么多花,看得我们眼睛都花了,都忙不过来了,不知道该看哪儿的花了,正如作者所说——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又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课文《面对夜莺感到羞愧》一句“他们从背包里拿出面包、奶油、鸡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这样设计,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读词语“津津有味”(生字卡出示津 味)味的偏旁是什么?右边是一个未字。这个字的一个部件和这个字的读音相同,他就是形声字。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味的形旁是口,这个字就和什么有关。
味:本义是指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甜味 苦味 )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香味 臭味)在中药中也可作为量词使用;(五味药)引申为情趣、体会。(津津有味)
师:奥莉娅和莉达在津津有味地吃什么?
生:他们在津津有味地吃面包、奶油、鸡蛋。
师:在生活中,你吃什么吃得津津有味?
生:我吃鸡腿吃得津津有味。
生:我吃苹果吃得津津有味。
……
师:除了吃,你还干什么干得津津有味?
生:我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
生:我津津有味地玩玩具。
生:我津津有味地听妈妈讲故事。
师总结:是呀,我们在用嘴巴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时候,都可以用上津津有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很好的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能在生活中正确的运用。
三、看图理解词句
小学生喜欢画画、喜欢看有插图的书,尤其是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更为突出。特别是有些词语,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视野不广,对词语所描绘的意境像隔着一层纱,理解起来较吃力,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就词义词,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去探索、讨论进而获得知识。或者是通过微课、课件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展现在所有同学面前,让他们对不熟悉的词语变得熟悉,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如我在教学《花是种给别人看的》一课中,我运用课件播放德国家家户户的情景,让学生感知花竞相开放,这儿一团,那儿一簇,一团紧挨着一团,这就是——“花团锦簇”,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花有美丽的紫,浓艳的红,还有黄的,白的,颜色那么多,那么鲜艳,这就是“姹紫嫣红”
如我在教学《面对夜莺感到羞愧》一课时,教学句子“奥莉娅把自己吃剩的东西和废纸团扔进了灌木丛。”我这样教学:
师:孩子们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老师告诉你们,这可不是一幅简单的图画,它代表了一个字,你们猜到是哪一个字了吗?(扔)
师:古人呀,创造最早的“扔”就是这个样子,甲骨文的右下方是个手形,代表人的右手,左边弯曲的线条是“乃”字,代表用右手扔出东西的样子。然后经过不断的演变,就变成了今天的这个汉字。
师:奥莉娅把废纸团扔进了哪里?(灌木丛)读丛(生字卡)
师:“丛”表示许多事物聚集在一起。(课件出示图形)瞧,许多低矮的灌木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灌木丛;许多花聚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花丛;许多草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草丛,许多树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丛林
又如课文《这条小鱼在乎》中“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大海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干死。”理解词语“近在咫尺”时,我让学生观察课件后,教师提问:鱼儿离大海有多近?从而让学生明白“近在咫尺”的意思。
四、换词理解词句
“换词”就是引导学生把要细细理解品味的词换成别的词来试一试,通过这样的一个成功或者不成功的过程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进而实现深入品味词句的目标。
例如学习《花是种给别人看的》一句话中的“堵”换一个词表达同样的意思,学生会想到用“堆”“种”“开”等词来换。在这个换词成功的过程中,学生不论是对“堵”这个词,还是对这个句子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品读。
又如教学《海滩上的雕塑》“我们在海滩上苦心经营的雕塑,顷刻间,就被那喧腾而来的浪涛吞没了。”一句中的“顷刻间”我们可以换成“一刹那”“转眼间”“一瞬间”等词语,“喧腾”可以换成“喧闹”“喧哗”等词语。
五、演一演、做一做中理解词语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除了教师演示,学生也可以自己“演示”。如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他边走边看,不停地在每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句子时,通过抓重点词“边走边看、弯下、捡起、用力、扔回”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小男孩救小鱼用了那些动作?用横线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勾起来。
师:同学们,此时,你就是文中的小男孩,让我们一边朗读句子,一边来救救这些小鱼。
学生通过做动作,仿佛身临其境,能更进一步感受小男孩救小鱼的辛苦。
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很多,相信大家的做法更巧,更妙。无论什么方法,我们的目的都是一个,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为他们在自己将来漫长的人生阅读旅程中有一把金钥匙,去扣启书山学海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潘玉峰,代旭.语文教学的趣味词语设计.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04.
[2]谢英,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教育现代化,2015,第16期.
论文作者:甘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词语论文; 津津有味论文; 学生论文; 词句论文; 课文论文; 小鱼论文; 我在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