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花铃期栽培管理技术指导_棉花论文

棉花花铃期栽培管理技术指导_棉花论文

棉花花铃期栽培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棉花论文,指导意见论文,技术论文,花铃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半年湖北省长期阴雨、低温寡照、雨日频繁,对棉花生产带来极大不利影响,棉花迟栽迟发,僵苗严重。梅雨季节的雨日多,湿度大,气温25℃~28℃特别适合黄萎病的大暴发,面积大,发病快,病指高,落叶跨杆且死苗,是1992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据调查,长江中游的发病株率高达33%~90%,呈落叶跨杆型,一些老棉田的发病株率超过90%;轻简育苗、晚栽苗以及丘陵棉田发病明显偏轻。7月下旬梅雨结束、气温升到35℃后,棉花黄萎病被抑制并正在恢复生长。目前,棉花已进入花铃期,是抓棉花产量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棉花田间管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1.重施、补施花铃肥。花铃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根据地力和棉花长势酌情施用钾肥。每亩用尿素20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或施用等含量的配方肥,沟施或穴施,土壤干旱时,施肥后应及时灌水以提高肥效。

      2.及时补施盖顶肥。时间在8月中旬以前,亩追施10~15公斤尿素,有利于保住伏桃,增结秋桃,防早衰。缺硼的棉田,在花铃期结合治虫,可喷施1~2次硼肥。后劲不足的棉田,在吐絮期喷施1~2次磷酸二氢钾。

      3.正确化调。棉株主茎12~14片真叶时,亩用缩节胺2~3克兑水20公斤左右,叶面喷雾,防封行过早;打顶前后进行化调,亩用缩节胺3~5克兑水50公斤左右,控制赘芽、无效蕾以及减少田间荫蔽,促进多结铃、结大铃。控制旺长的措施:适度控氮增施磷钾肥,补施微量元素叶面肥,看天看苗适度化调。有叶柄环带的缺硼棉田亩用速乐硼一袋兑水喷施。

      4.适时打顶。遵循“以密定枝,以枝定时;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原则。适时打顶,有利于多结铃,增铃重。棉花打顶一般在立秋前后进行。生长势弱的先打顶,长势旺的适当推迟打顶。提倡小打顶,即摘除一叶一心,反对“大把揪”。

      5.抗灾防虫。花铃期重点防治盲蝽蟓、斜纹夜蛾、棉铃虫、烟粉虱等。花铃期常遇伏旱,土壤水分不足,肥料难以发挥作用,导致蕾铃大量脱落和棉株早衰。伏旱期间及早灌水抗旱,是夺取棉花高产的关键性措施。提倡早晚小水沟灌,并适时松土保墒。盲蝽蟓要特别加强防治。除结合防治棉蚜、兼治棉铃虫外,可用26%氯氟·啶虫脒2000倍或20%林丹可湿性粉剂稀释800倍或2.5%溴氰菊酯乳油稀释3000倍喷雾。三代发生较重时可用三氟氯氰菊酯乳油等药剂防治1~2次,第三代卵多产于边心上,把药液集中施于群尖叶和幼蕾上“四面打透”。

      6.对枯萎病、黄萎病的预防与治疗。选用32%的乙蒜素30~40毫升或90%枯黄萎原粉50~75克或20%甲基立枯磷+多微量元素叶面肥喷施。每间隔7~8天一次,连续2~3次,此方具有防病保蕾之功效。

      7.排涝抗旱。8月中下旬以后,除了及时打掉空枝老叶外,对有旺长并贪青晚熟或荫蔽特别严重的棉田,可在晴天趁土壤湿润时,隔行用手小心推株并垄,使行间形成“通风道”并增加光照。间隔5~7天,再将两行向外推开,视情况交替进行2~3次,可有效防止烂铃。及时排涝抗旱,花铃期棉花对水分反应敏感,既不耐旱、又不耐涝。雨水大时,应及时排涝。若7~10天不下雨,中午棉株顶部叶片有萎蔫现象,应及时浇水抗旱。

      8.吐絮期抗灾治虫。吐絮期间依然要注意雨水渍涝和久旱天气的影响。遇暴雨要及时清沟排水;遇7天以上久旱要小水沟灌,防棉铃逼热。棉花吐絮期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烟粉虱、盲蝽蟓、红蜘蛛、棉蓟马、棉铃虫等,应及早进行防治。

      联系电话:027-87665076

标签:;  ;  ;  ;  

棉花花铃期栽培管理技术指导_棉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