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_留守儿童论文

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延边论文,儿童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09)01-0103-06

改革开放以来,一种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创收手段的新的经济模式在迅速兴起,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或国外的规模性转移。劳动力输出对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劳动力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有显著成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人文环境,延边地区外出劳务人员始终居全省之首。劳务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延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劳务经济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性产业”,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却导致了许多单亲无亲家庭的产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不仅关乎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也关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

一、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或国家,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延边州妇联统计,截至2007年5月,延边州6市2县共有外出务工人员99180人,其中有子女的打工人口为44518人;共有留守儿童31405人,其中父母在国外的留守儿童有21470人,在国内的有9935人;农村留守儿童有15441人,城市留守儿童有15964人。①随着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学校普遍面临着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问题。为了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笔者对延吉市某朝鲜族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其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及我们的抽样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问题同其他地区相比,除了有相同的一面,还有其特殊性。

第一,留守儿童总量多。由于延边地区出国打工者多半是年轻力壮的朝鲜族青壮年,城乡出现大量空巢家庭和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总量急剧上升。以龙井市为例,龙井市中小学生总人数为19386人,其中朝鲜族学生9406人,占学生总数的48.52%;汉族学生9980人,占学生总数的51.48%。留守儿童(学生)共有6794人,占学生总数的35.05%,其中朝鲜族留守儿童429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3.23%;汉族留守儿童249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77%,朝鲜族留守儿童比率明显高于汉族留守儿童。②朝鲜族中小学留守儿童数已普遍超过了学生总数的一半,甚至有些学校高达77%以上,(见表1)。

第二,父母境外劳务输出者居多,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居时间较长。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凭借其特有的民族、语言等优势,大批向境外流动。如前所述,在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或父母双方在境外打工的占打工者总数的68.4%。由于境外劳务输出者大多付出了昂贵的出国费用,且多为“黑户”身份,不能自由出入国境。为了圆其致富梦,多数父母只好在异国忍气吞声,长年累月打持久战,短则五六年,长则十几年。即使有合法打工身份,也因为来往费用高、再就业难等诸多不便因素,回国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非常少,致使子女长期与父母分居。

第三,母亲境外务工者较多。由于国外劳动力需求主要来自于“3D”工种,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大于男性劳动力,使得延边地区劳务输出中女性占绝对多数。据笔者对延吉市某朝鲜族小学四年级进行的抽样调查,4个班103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75人,其中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学生有23人,母亲一方在外打工的有21人,因离异与父亲生活的有6人,母亲在外地工作的有3人。也就是说,75名留守儿童中,不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有53人,占留守儿童数的70.6%。④也正是由于母亲的外出,给正需要母爱、需要关怀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许多严峻的课题。

第四,离婚家庭子女占有一定比例。朝鲜族留守儿童群体中,还有一支较特殊的留守儿童,那就是因父母的离异而处于“被遗忘角落”的弱势群体。在劳务输出的过程中,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缺乏必要的沟通,久而久之感情疏远,使得夫妻一方或双方在所在地容易陷入婚外情,即便没有婚外情,由于分居期间的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最终也难免家庭的破裂,使得离婚率急剧上升。据笔者对延吉市某朝鲜族小学的调查,父母离异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4.2%(参见表1)。父母离异后,孩子成了父母丢弃的对象,他们不仅生活没有保障,而且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第五,监护者成分复杂。由于出国打工已成为朝鲜族社会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监护者成分也日趋复杂,而且变化无常。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31 405名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监护的只占40%,其余由隔代监护的占40%,由亲戚监护的占10%(参见表2),还有一部分则寄居于外人家中或寄宿学校,甚至有些儿童是处于无人监护的放任状态。

第六,城市留守儿童居多。当今我国的留守儿童主要是因为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而形成的特殊群体,并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而朝鲜族的境外劳务输出不仅在农村地区,而且更多的是在城镇地区,这使得城镇也面临着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问题。如前所述,延边地区不仅有15441人的农村留守儿童,而且还有15964人的城市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因此,留守儿童问题不只是农村基础教育所面临的课题,也是城市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第七,留守儿童的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国外,其经济收入相对高于国内,而父母们又多以汇款、寄东西的方式来弥补缺失的亲情,致使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据笔者对延吉市某朝鲜族学校四年级的抽样调查,在75名留守儿童中,父母通过监护人或其他渠道给予经常性的金钱资助的有50人,不定期地给予资助的有17人,没有父母资助的有8人。

二、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教育与监护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影响

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国外打工,其出国打工的比例之高、离家时间之长是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无法与之相比的。正因为如此,朝鲜族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一,家庭教育方面的误区。

首先,境外父母多以金钱投入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歉疚。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国外务工,维系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只有金钱。很多家长明知五条件地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求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但是他们也似乎找不到更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来尽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也没有条件对孩子进行学业指导、帮助孩子形成完善的人格。无节制的资金投入不仅未能弥补缺失的亲情,反而无意中助长了留守儿童的奢侈心理和习惯,误导其价值观的形成。在调查中笔者得知留守儿童中办一次生日聚会,花几百块钱是极为正常和普遍的事,这种奢侈之风甚至也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同学。

其次,“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存在不足。留守儿童中,约有40%的孩子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形成隔代教育。这些年老体弱的监护者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其教育能力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他们对孩子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的“上代教育”中,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因此,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与教育只停留在不出事、不越轨的管理层次上,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难以形成情感和心灵上的沟通。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的误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尚未形成适合留守儿童实际需要的教育模式。

首先,各级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此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造成了一些教师对留守儿童失去信心,把留守儿童视为学校教育中的老大难,甚至有些教师干脆把责任推到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其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因家庭教育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即便设有课程,也多以校内富余人员来充任,未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再次,家长和学校脱节。后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边互动和紧密配合。由于人力、物力、时间方面的限制,加之教育理念的约束,老师除校内的教学教育活动之外很少进行家访,而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者也不到或很少到学校与老师联系,致使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脱节,无法相互反馈学生信息,很难保证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社会方面的误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监护问题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当今延边朝鲜族地区尚未形成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和机制建设。

首先,留守儿童的监护与教育问题只停留在个别家庭和学校教育层面上,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支持。有些地方、有些部门虽然已经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如延边州妇联提出的“54321工作法”⑥等,但没有从源头上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尚未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没有形成社会化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其次,能够接纳留守儿童的社会设施非常有限,尤其缺少针对青少年开设的学习、娱乐等场所。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于对儿童所需社会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屈指可数,使得放学后的学生只能流入到网吧、游戏厅以及其他高档消费场所。据笔者对延吉市某朝鲜族小学75名留守儿童的调查,有61名儿童去过网吧、游戏厅或其他消费场所,其中23名学生是经常在网吧、游戏厅打发课余时间。

由于父母的无暇顾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以及学校、社会教育缺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较多。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孩子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会引发孩子的种种心理病症,如内向、孤僻、自卑、感情脆弱、不合群、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他们一般都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发现,在75名留守儿童中,有20%的人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46%的人偶尔会与别人谈谈心;在受到别人欺负后,有28%的人表示无所谓,17%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

二是忽视学业,学习成绩欠佳。很多监护者只注重安全与生活照顾,忽略学习辅导与督促。据笔者的调查,在75名留守儿童中,有63人的监护者从未辅导或检查过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作业,致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太理想。而从留守儿童角度来看,由于没有家长的因势利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一位四年级班主任介绍,她所带的班级留守儿童占了七成,这些留守儿童中,80%的人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等以下水平,其中超过40%的人属于差。对很多教师而言,留守儿童已成为拖教学成绩后腿的一块心病。

三是道德凸现危机。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而上代亲戚和邻居对寄养在自家的留守儿童,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关注不足。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和引导,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抽烟喝酒,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与社会上的混混搅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2006-2007年,延吉市法院受理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嫌疑人为“留守儿童”的案件达67件,占未成年犯罪总数的五成以上。⑦

四是影响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朝鲜族留守儿童比例之高、与父母分居时间之长,在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中是很难找到的。据保守统计,朝鲜族留守儿童已超过了朝鲜族学生总数的55%,甚至有的县市达60%以上。⑧留守儿童不仅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支特殊的群体,而且越来越成为朝鲜族中小学的“主流群体”,对此群体的认识、教育及管理,不仅影响留守儿童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影响朝鲜族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三、针对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教育与监护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扩大,问题正在凸显,我们必须把它当做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社会、学校和家庭全方位地加以关注和解决。

第一,加强对家长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转变观念。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多在外务工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出国打工就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成长中最为重要和最为必要的因素——亲情的关怀与指导。因此,可以利用“家长学校”等有效形式和途径,教育在外务工的家长积极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正确对待打工挣钱和养育子女的关系。

首先,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方在家,则影响相对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的监护人,最好留一方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

其次,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彼此抒发和宣泄内心的感受,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强化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模式。

首先,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等等。2.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教师要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3.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位同学都来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4.建立健全教师与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制度。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同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同时,教师可以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和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其次,要办好寄宿学校。留守儿童问题方面,最难解决的就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监督教育与培养。在当今留守儿童日趋增加的形势下,寄宿学校先后亮相,其管理模式与教育内容也有了一些尝试性的进展,如龙井市建立的“学生之家”,用“德育+情感投入+悉心呵护”的家庭教育管理模式,一方面让留守儿童能安心地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在外务工家长的精神负担,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但在整体的教育机制上还不够完善,寄宿学校在教育软硬件配置、教育方法、师资队伍、教育理念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再次,建立结对帮扶制度。一方面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把教职工培养成为他们的“代理家长”,以对他们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另一方面组织同龄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开展同伴互助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真诚的关心和关爱,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们营造的温馨氛围中健康成长,从而走出孤独和忧郁。

第三,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首先,要加快延边地区经济发展,创造留守儿童父母回国创业、就业的平台。经济问题依然是延边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也是形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家长不愿回国或回国之后再度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是在国内无所事事,没有固定职业。因此,地方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及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并吸收外出务工人员回本地经商、办企业,这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能让更多留守儿童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亲情的抚育。

其次,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作用,宣传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基本原则,宣传“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加强社会各界对朝鲜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积极营造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再次,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市场净化、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政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政府应加大对城乡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在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的同时,对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如“学生之家”、“‘54321’工作法”等实践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形成留守儿童社会教育机制,减少留守儿童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另外,要建立社会化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要把留守儿童教育与监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党政统筹,自上而下地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领导组织机构,出台配套政策,夯实各级责任,划拨专项经费。同时,可以发动一些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及社区的力量,出资建立一些适合留守儿童学习和娱乐的场所,以满足留守儿童的课余需要。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延边城镇地区所具有的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动员基层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人员,共同构建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收稿日期:2008-11-25

注释:

①参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妇联的《延边州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2008年8月。

②参见龙井市教育局的《关于对单亲无亲学生教育的研究及对策》,2007年12月。

③由于本课题调查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全方位的调查有一定难度,本文只选取了延吉市朝鲜族小学进行抽样调查,并略去具体校名。

④本课题组对延吉市某朝鲜族小学的访谈资料,2008年4月。

⑤参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妇联的《延边州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2008年8月。

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54321’工作法”,其内容包括外出务工父母做到“五个一”,留守儿童做到“四个一”,社区妇联干部做到“三个一”,留守儿童班主任做到“两个一”,监护人做到“一个一”。

⑦参见延吉市政协的《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状况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2007年10月。

⑧参见钱丽花的《谁来填补朝鲜族留守儿童的“精神空白”》,中国民族报,2007年5月25日,第一版。

标签:;  ;  ;  ;  ;  ;  

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_留守儿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