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学科学术生产力研究_一级学科论文

我国教育学科学术生产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学科论文,学术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16)01-0042-08

       学科评估是一个在学科建设中极为重要,但同样也是备受争议的议题。事实上,即便如中国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英国RAE(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评估这样由国家或由国家委托的各种权威机构组织的评估也经常受到对其客观性、科学性、可靠性方面的质疑。因此,如何尽量排除主观因素,遴选有效指标以反映学科发展状况和水平,是学科评估面临的长期问题。

       “学术生产力”的概念以及“

指数”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又一个新的思路。所谓“学术生产力”是“学者与学术资源相结合,通过知识的授受、创造与应用而形成的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知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它是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能量基础,是大学整体学术实力和学术资本的象征。”①鉴于此,用学术生产力来衡量学科发展,无疑具有必要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而

指数则是一种针对社会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它聚焦于对“学术生产力”的测评,以特定的时间段中最具影响力的100种左右学科期刊群发表的论文为基础,从期刊、机构、学科、生产者等维度来反映学科的质量结构和发展态势②。虽然任何一种单一的视角和方法,包括“学术生产力”和

指数并不能彻底解决学科评估的所有问题,但是这种新的评估方式对于完善学科评价工作无疑具有积极价值。本研究即以教育学科为例,尝试利用

指数对其“学术生产力”进行初步分析,并基于此对教育学科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教育学科学术生产力总体印象

       教育学科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以及解决教育各种问题的社会科学。早在19世纪初,它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当代,教育学在任何一种学科分类标准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以我国最广泛使用的两种学科分类方式为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的最新版本GB/T 13745-2009中,教育学作为全部62个一级学科或学科群中的一门一级学科,代码为880,其下又包括有教育史、教育学原理、教学论等18个二级学科;而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教育学则是教育学门类(04)下的一个一级学科(0401),下设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等10个二级学科。总体看来,《学科分类与代码》的二级学科分类方法与《学科目录》相比,对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划分更加细致,多出了诸如军事教育、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带有交叉性质和规模较小的二级学科,所以更为全面严谨,学术意味更为浓厚;而《学科目录》更专注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简化与合并了教育学科内部一些研究领域,除此之外两者并无实质上的差异(见表1)。基于上述原因,

指数选择的是《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分类方式。但是由于高校在招生、学科评估上使用的是更为简单的《学科目录》,所以下文有关师生人数、学科排名等使用的是《学科目录》的数据。

      

       从规模上看,教育学科是一个“小”学科,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③,在教师方面④,2010年教育学门类下的专业教师总人数为109004人,其中还包括体育教师55403人,相比之下当年高校所有学科门类专业教师总人数达到了1295248人,如果不算体育教师,教育学一级学科的专任教师占所有学科教师的比例不到4%。在学生方面⑤,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学在校人数517344人,占全部14944353名在校生的3.5%。而在教育科学学术生产力形成中贡献重要力量的高校和机构培养的教育学研究生在读人数为85246人,占全部在读研究生1793953人的比例为4.8%。

       教育学科虽然体量不大,但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科研能力并不弱。如果不考虑重点学科、各项人才计划、国家立项等投入性指标,而纯粹考虑该学科的产出成果,如国际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量以及高校优秀成果奖数量这三项产出性指标,对比若干(16个)人文社会学科一级学科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教育学一级学科是一个学术生产力“效率”相对较高的学科(表2)。

      

       表2显示,教育学整体研究水平居于人文社会学科中等偏上的位置。在下列17个一级学科里,教育学发表的国际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为3.78次,在有统计的一级学科中排第9;获得全国优博数量7篇,排名第8;获得高校优秀成果奖143项,排名第5。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一些学科在上述不同指标的排序中波动极大,如体育学在国际论文篇均被引数方面居于第二,但是该学科在全国优博论文数量方面仅排名第十,在高校优秀成果奖中更是排在第十七位。考古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都是如此。而教育学在全部三项指标中位次基本保持稳定,这表明,无论从哪方面考察,教育学科的学术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薄弱环节。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二、期刊、机构、生产者及研究方向分析

       根据

指数的重点观测维度,以下我们从期刊、机构、生产者等不同层面来具体考察教育学科的学术生产力状况。

       (一)基于期刊维度的分析

       按照影响因子等要素综合遴选后,只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5种教育专业刊物入选

指数来源期刊。当然,包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在内的22种其他入选

的大学文科学报或文科综合性杂志也可以作为教育学论文的刊载来源。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教育学论文发表在

指数收录的其他一级学科专业期刊中。

       通过对发表于上述期刊的教育学论文状况统计分析后发现:

       第一,2013年,发表于

期刊的教育学论文总量为928篇,分布在30种刊物上。教育学科论文发文量占2013年度

所有入选人文社科期刊发文总量14989篇中的6.2%,远高于构成

统计来源的22个人文社会学科发表论文的理论平均线(14989/22=681.3篇,4.5%),这再度表明教育学的整体学术生产力在人文社科学科中相对较高。

       第二,在教育学论文发表的

期刊中,占据发文最多的前五位期刊全部来自5本教育专业性期刊,在这些期刊上共发表论文839篇;发文最多的前十位期刊总共发文886篇,但扣除前五位教育学专业期刊后,在其他5本期刊中总共只发表了47篇教育学论文。其中,排在六到九位的期刊来自于4本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和大学文科学报,它们贡献了42篇教育学论文。而排在第十位的期刊则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求是》杂志,它贡献了5篇教育学论文。(见表3)

      

       教育学论文发表渠道高度集中,在5本专业教育研究刊物上发表的教育学论文占所有

收录的教育学论文比例达到了90.4%,而其余所有刊物的总贡献率还不到10%。这一方面体现出教育学科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很少能刊登于反映“大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综合性文科期刊之中。换而言之,教育学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整体影响力还不够大。

       第三,除了教育学一级学科刊物以及综合性学报和杂志之外,有35篇教育学论文发表在其他一级学科的

专业期刊里,如上述的《求是》(5篇),还有《科研管理》(4篇)、《青年研究》(4篇)等。综合来看,管理学一级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刊登教育学论文相对较多的学科刊物。这表明教育学科期刊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特别是管理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具有较多的交叉点,它们在教育管理以及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等多个领域有共同感兴趣的议题,完全可以作为推动进一步跨学科集成研究的基础。

       (二)基于机构维度的分析

       对教育学

论文的产出机构进行统计后的数据表明:2013年度,在

期刊上发表教育论文的研究机构有244家,总共发表928篇检索论文。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前十位机构仅有16家(含并列),但是它们发表的

教育论文高达469篇,占全部论文的51%。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高水平教育学研究成果的产出有着明显的向心性,较多的论文集中产生于较少的机构。

       考察这些论文发表居前十位的16家机构,按隶属关系来看,有11所部属高校,4所地方高校,以及教育部所属的专业研究机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按学校层次看,有“985”高校8所,“211”高校5所,其余普通高校2所,专业教育研究机构1所;按学校性质来看,传统师范院校和专门教育研究机构有10所(含西南师范大学合并改名后的西南大学和国家教育研究院),以文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3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3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见表4。

      

       通过对以上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层次上看,部属院校和机构及重点高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但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地方性高校正在异军突起。在领先的16家研究机构中,部属院校和研究机构占14家;重点高校(“985”/“211”)占13家。但是诸如浙江师范大学这样的地方性、非“985”和“211”高校,在论文统计中比肩甚至超过了许多传统的教育学科强校。

       第二,从性质来看,以教育研究见长的传统师范类院校教育科研能力依然强大,但是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实力已经不可小觑。长期以来,教育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这些学校迄今为止还保持着高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水准,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术生产力可以用“超群”来形容,其一家发文数量即占前十位16家机构发文总量的1/5强,占整个上榜两百余家机构总量的约1/10。然而要看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乃至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研究实力紧逼领先的三家传统师范院校,并且将许多知名师范院校甩在身后。

       第三,该排名和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的结果有一定相关性,但不完全匹配。基本上,

教育学发文最多的前十位机构大多在2012年的教育学学科评估上进入前十位,但是位次与排名有较大差异。像浙江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甚至未能进榜或未参评,在此却有较好的表现。其原因在于,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更注重全面性,采取了包括主客观评价在内的多项性指标;而

指标则相对为单纯,看重考察能够被客观评价的高水平论文,更适合反映纯粹的学术生产力。

       总之,从机构分析的角度来看,虽然教育学科是一个“小众”学科,但是其相关研究已经开始从少数师范院校拓展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从国内最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到地方性院校都已经逐步重视教育科学研究,这些新鲜研究力量的加入对于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而言不啻是一个好消息。当然,对于传统师范大学和教育专业科研机构来说,这也同时意味着学科竞争的加剧。

       (三)基于学术生产者维度的分析

       人是构成学术生产力的最核心元素。统计表明,2013年度在教育学科

指数收录的所有论文作者中,论文被收录最多的有4篇,出自于3位作者;被收录3篇论文的有12位作者,被收录2篇论文的作者有56位⑦,其余作者各被收录论文1篇。

       对所有发表论文超过3篇(包括3篇)的15名“高产作者”的年龄进行分析后发现:1959年及以前出生的作者3人(占20.0%),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者有7人(占46.7%),70年代出生的作者有4人(占26.7%),80年代后出生的作者有1人(占6.7%)。(图1)

       我们发现,一方面教育学研究者的年龄分布呈现出一个接近于“完美”正态的图示(图2)。60年代出生的研究者人数最多,他们构成了当前教育学科的绝对支柱。70年代的学科中青年骨干的作用也正在凸显,他们构成了第二大贡献群体。同时可以发现,50年代及以前的老一辈学者仍然活跃在学术舞台,而80后新一代研究者也开始崭露头角。

      

       80年代及以后6.7% 50年代及以前20.0% 70年代26.7% 60年代46.7%

      

      

       然而,另一方面,这一状态虽然符合学者成长的一般规律,但实际上却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分布状态。理想中的分布应当呈现出曲线高峰向右侧部分偏移的负偏态状态,这才说明年轻学者多,学科后继力量强大。显然,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并非如此。尤其是80后的教育学科青年学者中的优秀学术生产者还非常少,青年研究者们还未形成一个崛起的学术生产者群体。

       (四)基于学科研究方向维度的分析

       教育学科的学者们关心哪些领域的议题?我们对排名前十的16家科研机构发表的469篇

教育学论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按照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所规定的二级学科进行分类。由于二级学科分类边界本来就不是绝对清晰和严格的——例如某篇以中外高校比较为主题的论文既可以被划分到高等教育学中,又可以被划分到比较教育学中,所以为了保证划分的客观性,本研究采取的划分方式是由两组教育学科专业人员逐一根据每篇论文的论题分别判断其所属二级学科,对判断不一致的论文参照该论文所发表的杂志性质及其文献标识码进行协商讨论后得出结果。

       结果表明,在教育学所有18个二级学科中的16个里都有

论文发表。从研究领域来看,涉及最多的是高等教育学和比较教育学,集中在这两个领域的论文占了所有论文的一半以上(252篇,53.7%)。其后依次分别是:教育学其他学科、教育社会学、普通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史、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教育经济学、德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和成人教育学。军事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两个二级学科没有论文收录入

      

       因何教育学科研究者的兴趣高度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比较教育领域呢?

       首先,这是综合性高校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毫无疑问,由大量非师范院校组成的新兴的教育研究机构及其研究者与传统师范院校不同,他们并不关心基础教育或者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他们对教育科学的关注更多地聚焦于高等教育领域自身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愈来愈重视,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宏大目标的提出,有实力的综合性院校纷纷展开热烈的讨论与研究,所以高等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兴起并不出乎意料。

       其次,比较教育学二级学科也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这与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对世界范围内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借鉴需求日益旺盛密切相关。正是这种对国外先进经验学习的迫切性和我国教育早日融入国际教育、赶超国际教育先进水平的迫切性的际遇,使得中国教育界更多地把研究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核心工作之一。

       但是,这种二级学科研究的不均衡现象的存在虽有其合理性,但仍亟待破除。事实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除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教育国际化被放在显著位置之外,包括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都是构成当下我国教育主要发展任务的重要环节,然而从统计数据来看,这些二级学科的高水平产出成果显然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推动现有的教育研究格局与当前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战略更好地匹配起来。

       三、一些思考

       通过

指数对教育学科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学科学术生产力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们预测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加强该学科的自身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教育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生产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学科人员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成果产出相对较高,在人文社科的所有一级学科中居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虽然如此,教育学科的绝对学术生产力及其在人文社科中的整体影响力仍然有待提高。在

指数收录的100余种高水平人文社科学术刊物中,仅仅有5本教育学专业刊物入选,这与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一级学科收录的刊物数量相去甚远。此外,在各种综合性人文社科研究刊物上所实际发表的教育学研究论文极少,教育学研究论文高度集中发表在本学科有限的刊物中,从一个侧面说明教育学科在整个人文社科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从学科发展战略来说,一个纯粹在自身狭小的专业领域“孤芳自赏”,而不为更大范围的学者乃至公众了解和认可的学科很难获得大的发展,显然教育学目前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这种困境之中。事实上,与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相比,教育学科与国计民生本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更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教育学科应当更好地重视和借助这种关注,把它转化为学科发展的更多资源和成长机遇,作出更为积极和更有价值的研究以更好地回应这些关注,使得教育作为一项公众事业的关注度和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生产力及其影响力同步提高。

       (二)当前的教育研究态势正在形塑着未来的深远变革

       正如研究所发现的那样,当前教育学研究机构的版图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一批国内领先的综合性院校对教育学的关注逐渐增强,其研究实力正在迎头赶上,甚至超过了很多传统的以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知名师范院校。这种变化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一,它反映了教育学科研究方向的转型以及国家教育层次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此前,由师范院校引领的教育学科研的主要精力放在基础教育研究上,而现在则转向了高等教育研究,这是一个明显的转变。除此之外,这还意味着中国教育将从办好满足国民基本生存发展需要的中等及中等前教育这一基本需求层次提升到办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社会科技文明发展的中等后教育这一更高层次的转型。

       第二,它意味着教育学科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突破。综合性大学的加入使得教育研究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摆脱固有束缚,更好地在传统教育研究中引入新学科、新技术,比如积极推动脑科学、认知科学、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学科和新手段与传统教育研究形成积极的交叉,开辟教育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从而提升教育学科的研究水平。

       第三,这有可能推动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的根本转型。具有更好综合学科背景和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对教育的关注会不会最终导致它们“侵蚀”传统师范院校的“地盘”,甚至导致我国师范教育走向一些欧美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即专门师范院校消失,代之以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教育学院来研究教育问题和培养高水平教师?从发展态势来看,这一情况极有可能出现。

       (三)教育学科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用人和布局两大瓶颈问题

       所谓“用人”,就是解决教育学科学术生产者的成长问题。推动教育学科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核心是学者学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然而,和许多人文社会学科一样,教育学科的学术生产者现有分布基本呈现出正态,这固然“正常”但却并不“理想”。年轻的新锐学者的匮乏现象当然和人文学科对知识积累要求较高的性质有关,但也说明教育学科缺乏推动青年才俊快速成长的机制。在这方面,一些学科,尤其是理科、工科帮助青年学者快速成长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推动教育学科生产者更为年轻化是有积极借鉴意义的。

       所谓“布局”,是指教育学科内部二级学科分布和研究领域均衡化的问题。现有的教育学科学术生产力产出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少数几个二级学科领域,并不均衡。当然,这种不均衡状态是教育学自身研究格局变化的结果,也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但是同样也说明,在教育学内部许多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而这种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丰富性是不相匹配的。充分挖掘这些二级学科的学术产出潜力,使得这些领域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对于增强教育学一级学科的整体实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注释:

       ①陈何芳:《创新大学学术组织结构,提高大学学术生产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②王文军、袁翀:《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生产力评价的新视角——

指数的理念、构建方法及其初步测试》,《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③教师数据更新到2010年,而本科生及研究生相关数据更新到2013年。此外,该数据应该是教育学科门类的总数据,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所以,在教育学教师数据中,即使扣除标出的体育教师人数,余下的教育学专业教师总数中也还实际上包括了另一个一级学科心理学的教师。因此“纯粹”的教育学科一级学科教师人数比例实际低于4%,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是如此。

       ④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0/201012/113528.html.

       ⑤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index.html.

       ⑥王继民:《中国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数据分析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页。

       ⑦发表论文3篇的作者中,有3位同名但不同单位的作者未视为同一作者统计;发表论文2篇的作者中,也有8位同名不同单位的作者未视为同一作者统计。

       ⑧人物信息来自论文作者介绍或网络介绍。

标签:;  ;  ;  ;  ;  ;  ;  

我国教育学科学术生产力研究_一级学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